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灵巧的近义词是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同学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力量和抽象概括力量。
2.经过启发、商量和思索、同学主动参加、主动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同学熟悉水平、实践力量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育。
3.同学在试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学问有机结合,培育同学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把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同学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洁杠杆〕的作业。
同学比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相互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第 1 页
〔1〕预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匀称。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留意绳子的长度,同时留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预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提醒课题:好玩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1.活动一:探究特别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假设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同学思索,答复以下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需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假设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同学思索,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第 2 页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当放几个?
“放3个。”
(2)假设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同学沟通,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同学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同学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试验活动:
第 3 页
①同学动手进展试验活动。
②将试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供给表格,引导同学绽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同学觉察: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觉察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同学观看表中两个量的改变状况,不难觉察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根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第 4 页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如今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依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讨论这些学问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足吗?
可实行同学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展。
板书设计:
好玩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根底: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假设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第 5 页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狡猾,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夫们购置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依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学校数学教材六班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同学探究讨论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查找规律,觉察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同学经受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把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根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查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预备:
第 6 页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提醒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蔽的数的规律,今日我们连续讨论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白,有利于同学清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究觉察,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同学竞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同学:〕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同学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根据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信任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便利,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同学出题后,教师都能立即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同学感到很惊讶。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由于我有一件神奇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同学竞赛计算速度,且每次教师成功,使同学产生奇怪 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
第 7 页
同学的留意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肯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展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局部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比拟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拟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挨次,完成对数的构造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假设+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第 8 页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例如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状况吗?
〔2〕让同学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同学画完沟通。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同学,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同学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同学答复,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同学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同学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好的熟悉。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同学观看: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觉察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同学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假设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将来一周的天气状况,让同学把将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拟他们的大小。
第 9 页
2、同学沟通比拟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拟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
4、再让同学进展比拟,利用同学的详细比拟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同学比拟“8〉6,但是-8〈-6”,使同学初步体会两负数比拟大小时,肯定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全部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稳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黄昏,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黄昏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其次课教学反思:
很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洁,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同学就能根本能把握。可假设深化钻研教材,其实会觉察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同学补充介绍。
第 10 页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终一个自然段要求同学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同学表示出“+1.5”的位置,由于这样便于比照觉察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肯定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同学数形结合力量,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根底。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假设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假设是向东走1米呢?假设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当如何运动?假设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同学学校进一步学习代数学问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拟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拟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拟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拟又有什么方法,教材那么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同学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
第 11 页
的挨次根底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同学介绍比拟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拟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学校数学教材六班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同学初步熟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各局部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猎取所需要的信息,进展简洁的分析,进一步增添同学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依据统计图进展简洁的数据分析。
教学预备:
课前统计本班同学喜爱的体育工程,课前统计同学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支配,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第 12 页
2.在这些体育工程中,你喜爱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展统计。〔可在课前进展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爱的工程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毽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同学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爱的体育工程,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供给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纳真实的数据进展教学,可以引发同学学习的爱好,也可以让他们经受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比照:如喜爱乒乓球人数最多,喜爱足球的比喜爱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爱乒乓球的和喜爱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假设要比拟喜爱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拟?
3.如何计算喜爱各种运动工程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第 13 页
4.同学进展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展校对。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依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学问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忆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
第 14 页
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推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依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拟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的量作比拟,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乙)÷乙或(乙-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100%
小麦的出粉率=×100%
产品的合格率=×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第 15 页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互相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依据题目的详细状况敏捷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学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和综合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第 16 页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根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推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第 17 页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经常需要同学能够敏捷应用,所以特殊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关心同学深化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同学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把握这些学问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关心,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局部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同学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索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经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学校连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同学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缺乏五人情愿承受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那么必需首先明确:假设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同学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缘由,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同学在深化理解的根底上切实把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第 18 页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局部名称。
2.经受探究比例根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根本质性。
教学难点:
觉察并概括出比例的根本质性。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推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和5:2
1/2:1/3 和6 : 4
0.2:0.8和1:4
二、探究新知
1.比例各局部名称。
第 19 页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同学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同学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根本性质。
你能觉察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同学探究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沟通你的觉察。
〔3〕 汇报你的觉察,全班沟通。〔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第 20 页
〔4〕 举例说明,检验觉察。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假设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3.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穿插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同学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第 21 页
〔1〕 说一说比例的根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同学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同学理解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到此,同学要学会用两种方法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改变,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假设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局部名称通过同学自学,教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同学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之积觉察比例的根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稳固新知。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班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使同学理解图形按肯定的比进展放大或缩
第 22 页
小的原理。
2、能按肯定的比,将一些简洁图形进展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肯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预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应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同学尝试求比例尺。
〔2〕汇报沟通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第 23 页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同学尝试列比例解答。
〔3〕汇报沟通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同学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沟通
你是怎么画的?【依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依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
第 24 页
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稳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共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事物,经受熟悉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奇怪 心,获得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第 25 页
①四折是非常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非常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非常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由于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夫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非常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非常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同学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同学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学问。
3、练习:将以下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例如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同学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
第 26 页
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同学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状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约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依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同学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稳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由于受到天气灾难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削减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第 27 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
分析 此题考察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学问。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由于它们都是质数,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那么奇数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数有( )个。
分析 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2×2×3×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个数为(3+1)×(1+1)×(1+1)=16(个)。
解答 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 m,宽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班级有假设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
第 28 页
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班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索、沟通)
(1)这两道题分别考察什么学问?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详细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察的是应用因数的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生2:第(2)题考察的是应用倍数的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生3:依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当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依据题意,六班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同学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状况,觉察问题并准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由于27、18、15的最大公因数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 dm。
生2:由于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7×11=231,231+2
第 29 页
=233(人),所以六班级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察的是因数的学问还是倍数的学问,同时要会求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学问,我们学会应用这些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 30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5:3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376472508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