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4-02-23 05:02:5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不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

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一、分类和体系结构

(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范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

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 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

1、直觉观察水平 :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 :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

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

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 2、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 3、分析总结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原则

一、作用

1、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2、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保障.3、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

二、方法论原则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时要把历史、现实、理论三个维度结合起来。

3、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要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1)定性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的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和某一现象的变化过程、变化原因的方法。其重点在于确定研究现象的质的方面的属性。

(2)定量研究:是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选定

一、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

(一)选题的含义:1、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2、选择实际研究的方向。

(二)选题的意义: 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2、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关键;3、选题是衡量科学工作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问题要有可行性.

三、选题的方法

1、明确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2、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3、善于转化对问题的提法;4、进行课题论证,避免盲目性。

第二节 文献检索

一、文献检索的作用

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正确掌握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以及主要分布

1、文献的三种等级

一级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以知识的生产者记录的最初发现、发明、新理论、新方法为内容出版的原始文献.

二级文献:将一级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著录其特征并按一顺编排以供查找的文献,如索引、文摘等。

2

三级文献:是科研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的一次文献经过系统的阅读、分析、研究、整理、概括而写成的,如综述、动态、指南等。

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包括专著、论文集、资料性工具书等。(2)报刊:报纸、期刊。(3)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学术会议文集、学位论文等。

三、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1、文献的检索过程:(1)确定检索的主题和范围(2)检索:从不同渠道获取资料.

2、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顺查法:以检索主题发生时间为起点逐步查到日前新出版的文献。逆查法:时间上与前者相反。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3、检索文献的要求:全面性、准确性、积累、善于思考.

四、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方法。 3、正文部分. 4、主要文献目录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一、概述

1、理论构思的定义:是研究者在正式研究之对研究项目的设想。

2、基本内容:定义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变量及其操作性定义。或者说包括问题的提出,具体方法、步骤、进程、检验方式的确定,结果的设想等。

二、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2、调节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科研水平;3、制约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

三、教育科学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1、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2、具有知道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3、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4、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5、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合理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检验的基本方法

1 、理论探讨2、建立指标体系3、调查研究以及准备性的实验研究4、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方法

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2、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以及相互关系。

二、选择研究对象(介绍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总体: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3

样本 :从总体中被抽取的、用于研究的那部分能代表总体的个体。

取样:又叫抽样,指研究者按一定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1、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取样的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2、取样的基本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 :遵守均等概率的原则,即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具体方法有抽签法等。

系统随机取样:按一定标准把总体各单位按次序排成表,再从表中任一地方起向任何方向按系统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先把总体按一定标准分层或分类然后按层或按类抽样。

整群随机取样:从总体中抽取几个单位总体作样本。

三、形成研究计划

1、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评述研究的背景知识、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可能的突破、成果的提交方式、工作方案和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等。

2、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如教育实验研究的计划格式:

1、绪言:包括问题及假设、已有研究状况、有关文件检索;2、研究的具体方法3、总体和样本;4、研究设计;5、实验过程;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7、时间安排;8、预算。

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一、历史研究法的定义

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即通过搜集某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教育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研究法的特点

历史性、具体性、抽象性、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三、历史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1、对某一时期教育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 ;5、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历史研究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1、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以及分析鉴别;2、唯物史观;3、研究者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 第一节 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4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

(1)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搜集资料的方法。(2)在自然状态下进行。(3)直接性:是正在发生的事实。(4)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5)借助一定工具。

3、教育观察研究的功能

(1)是搜集学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规律的基本途径。(2)检验科学假说、发展科学理论。(3)在儿童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运用于儿童发展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1、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场所)划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的观察。

2、根据观察的方式划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用感观观察,后者借助仪器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其中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根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前者是有目的、和详细计划的观察则设计合理的可控性观察.一般在对对象非常了解的情况下使用。后者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的态度,内容、项目、步骤没预先确定。

三、教育观察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自觉性。

第二节 两种典型的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现场观察的含义、特点

1、教育现场观察: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进行的观察。

2、特点:自然性、直观性、全面性

二、实施教育现场观察的基本要求

1、获准进入教育现场,争取到积极的帮助和配合。 2、细致观察和客观记录 .3、系统整理和科学分析观察所得资料。

三、教育现场观察的优缺点

1、优点:资料自然、真实、可靠性高

2、缺点:(1)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需要观察者具备比较高的协调人际关系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真正用于观察的时间不是很多。

四、全结构式教育观察

(一)全结构式教育观察以及特点

1、含义: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可以全面控制的观察.

5

2、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特点:(1)在实验室进行 ;(2)有详细的观察计划;(3)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 ;(4)可以全面控制。

(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

1、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2、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3、编制观察记录表 ;4、实施观察和记录; 5、分析资料。

(三)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优缺点

1、优点:(1)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2)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且可以利用数量描述.

2、局限性:(1)对观察者的要求比较高 ;(2)对实验室的研究条件要求比较高.

第三节 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主要有四种方法:描述记录法、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表、观察记录代码系统.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 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调查研究就是以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是在了解事实、获取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过程。是一种描述研究。

2、特点:(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现状调查 、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节 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一) 问卷调查的含义和特点

是调查者用事先设计好了的问卷向被试了解或征求意见的书面调查方法。

特点:调查过程的标准化 ;调查形式的匿名性; 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

(二)问卷的结构

1、指导语:也叫说明或前言,内容是对调查目的、意义和答卷事项的说明。一般有致词、填答说明两项。

2、问题 :是主体部分.包含所有的调查问题和回答方式。

3、结束语:一般用简短的话对被试的合作表示感谢。

6

(三)问题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语义清楚 ;语句简洁;面向对象; 价值中立; 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2、问题的形式

开放式:是要求被试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回答的问题.

封闭式:是有固定答案的通过填空或选择形式完成的问题。

半封闭式:既有封闭式问题,又有开放式问题

3、问题答案的格式

开放式问题没有专门的格式,封闭式问题的答案格式: 1、是否式; 2、选择式; 3、排列式; 4、序列量表式。

(四)问卷的编制

1、问卷的编制程序: (1)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课题分解成一系列研究问题 ;(2)确定搜集的信息类型,并且确定所要编制的问题形式;(3)草拟问卷问题和答案 ;(4)征求意见; (5)试测 ;(6)再修订.

2、编制问卷应该注意的问题:(1)问题的表述要清楚并尽量方便被试回答;(2)问题的分类要恰当,多选题的平行答案要尽可能包括所有结果.(3)问题的排列简单的、事实性的在前,复杂、开放式的在后。

二、 访谈调查

(一)访谈调查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试面对面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

2、 优点:灵活性高 ;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资料 ;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 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2、访谈调查的局限性:调查效率比较低 ;分析处理难度大; 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

(二)访谈调查的类型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三)访谈调查的过程

1、选择访谈对象;2、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3、正式访谈。

(四)访谈调查常用的技巧

1、接近访谈对象的技巧 ;2、处理拒绝的技巧 ;3、追问的技巧 ;4、记录的技巧。

三、 测量调查

(一)测量调查的含义与特点

7

1、含义:是使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况,从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2、特点: 取材范围广 ;有比较严密的工具编制过程;有严格的施测过程 ;使用常模对结果进行解释; 应用范围广。

(二)分类

1、 按测量层次分为:

(1)定名测量:给事物指定一个类别名称或符号,如用1表示男、用2表示女;(2)定序测量:按事物的大小、轻重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如第1、2、3名的等级;(3)定距测量:用数值表示事物之间差距的大小,等级之间的距离单位相等;(4)比例测量:特点是有一个绝对的、非人为的零点作为测量的参照。

2、 按测量工具分为:(1)标准化测量;(2)非标准化测量。

(三)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诊断作用;2、建立和检验研究假设 ;3、评价作用 ;4、预测和选拔作用.

(五)对测量工具的要求:高效度; 高信度 ;合适的难度 ;理想的区分度。

四、调查表法

(一)含义:是把要了解的问题编制成表格让被试填答以获取资料的方法。(二)特点:1、调查范围广泛;2、 规范、简明,方便填写和统计。

(三)调查表的种类:单一表和复合表 .

(四)调查表的基本要素: 标题、序号、标目、书记、表尾、表注。

(五)调查表的编制和基本要求

1、调查表的编制: 明确研究目的 、了解具体内容

2、调查表的基本要求: 适用、 准确 、规范。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

1、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引进教育领域

2、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形成的教育实验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2、 特点:明确的研究假设 ;有实验处理;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特质目标的建立以及测评。

3、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2)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3)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和反应型实验

(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8

(三)按实验的目的分为:1、确认性实验(收集资料,确认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2、探索性实验(以科学假说为前提,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进而发现教育规律);3、推广验证性实验(对已有的实验成果进行实验,以验证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 .

(四)按实验的控制程度分为:1、前实验(无法随机分配被试,对无关因素缺乏控制,难以探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2、准实验(虽末完全控制无关变量,但又尽可能的条件加以控制);3、真实验(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和抽取,对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

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和发展等 .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实验的准备阶段 ;2、 实验的实施阶段 ;3、 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设计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内在效度:表示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变量,也就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亦即实验结果的真实程度。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亦即实验结论对所研究领域的事实的概括程度。

提高效度的主要措施:控制无关变量。主要方法有随机法、消除法、恒定法、均衡法和统计控制等.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1、 问题的提出; 2、确定实验处理; 3、样本的选取 ;4、选择因变脸以及适当的测量手段;5、控制无关变量等; 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且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三、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实验成员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做不同的自变量处理,每组成员都只接受一种实验数据。

组内设计:使每组成员轮流分配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实验数据,每个成员都接受整个实验的各种自变量。

教育实验设计的分类

(一)比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二)比较严格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第三节 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评价

一、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1、目标评价 ;2、过程评价 ;3、结果评价。

二、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以及设计原则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9

评价指标是一个按类别、分层次的指标体系,一般含一、二、三级指标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内容上的目的性与一致性; 结构上的完备性和独立性; 操作上的可比性和可测性。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1、对教育实验目标进行科学分析;2、了解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程序 ;3、要用质和量的方法对每项指标以及指标体系的构成结构进行检验; 4、评价指标有个性特点。

三、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

1、有比较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2、有合理的控制 ;3、实验的设计、程序比较规范;4、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七章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

一、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特点

1、概括性和间接性 ;2、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层次性; 4、继承性和超前性.

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

1、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2、完善和发展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并且建立新的理论; 3、对研究结果进行逻辑证明。

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3、确定概念范畴并且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

第二节 教育理论的构成以及进行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理论的构成因素以及方法

1、教育概念以及定义方法 2、教育命题以及方法

二、进行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比较与分类 、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二)历史-逻辑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 ;(四)发生学方法 ;(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第八章 教育科学研究性资料的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概念

定性分析主要是研究者对文字、声音、图片等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一定审查、汇总、归类,从而提示事物的内在特性的方法。教育定性分析就是要描述教育现象的性质。定性分析主要使用归纳法,即从特殊事件是归纳出一般性结论.

二、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1、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3、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10

第一节 定性分析概述

第二节 定性分析的过程

一、资料的审核 :1、资料的真实性;(1)从使用方法方面审核;(2)从研究者本身审核;(3)从研究对象方面审核。2、资料的准确性: 一致率 .吻合率 .3、资料的有效性

三、归纳分析

2、类别 :完全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 、科学归纳法.

3、归纳法的主要方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第三节 定性分析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信度分析

£¨Ò»£© 定性分析中的信度

信度:可靠性。是研究方法与结果的一致性或接近程度。又分为:1、内在信度(仅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搜集、分析、解释具有一致性);2、外在信度(同一研究在相同或相似条件下能否重复或重现)。

(二)定性分析中的信度判定:一般用一致同一律来判定信度.(一致同一律的算法是用赞同某一研究结果的人除以参加研究的人数)。

二、定性分析的效度分析

(一)定性分析中的效度

1、效度: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即一项研究实现目标的程度。又分为:1、内在效度(研究成果被合理准确解释的程度);2、外在效度(研究成果能否推广到其它情境中去的程度)。

效度可分为四类:1、描述性效度,是对外在现象描述的准确度:2、解释性效度,是研究者了解、理解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真实程度;3、理论性效度,是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在研究中建立的理论是否真反映了所研究的现象;4、评判性效度,指所作价值判断是否真实。

(二)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

对效度的检验方法:1、检查法,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个检查,找出原因;2、三角互动法,即对同一问题从多个方面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3、反馈法,听取多方面意见;4、比较法,将研究结果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相关理论相比较,看是否出现明显不同。

第九章 教育科学研究定量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 定量分析概述

一、定量分析的概念

定量分析是借助数字手段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二、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1、数据描述 :任务是将数据进行整理,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等形式来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11

2、数据推断 :利用概率和分布理论进一步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的方法.

3、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系列数据之间相互的数量关系综合分析数据的特征,并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或从众多变量中提取出共同的因素,为数据资料的归类提供数字上的支持。

三、定量统计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局限

1、统计分析手段的条件性; 2、统计推断的概率特征 ;3、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数量分析的模糊

四、定量分析的前提

1、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2、数据资料的完整性 ;3、数据资料的有效性。

五、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影响定量统计方法选择的因素: 1研究课题的性质 ;2数据资料的类型 ;3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

第二节 数据资料的描述

一、数据资料的归类整理

1、统计表的含义和编制要求 2、几种常用的统计表 3、统计表的绘制要求 4、几种常用的统计图。

二、几种重要的数据特征值

1、集中量数 :是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常见的有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其功能是:1、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并为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打下基础;2、用来与同质的另一个对象做比较。

2、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和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常见的有平均差、标准差、方差等.

3、地位量数 :用来描述单个数据在整体中的位置。常见的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

3、相关系数 :相关是指事物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相关系数是描述代表事物的量之间相互关联的密切程度的量数。它表明变量间相互伴随的变化的总趋势。

第三节 数据的推断

一、总体参数估计

1、点估计:用一个特征值做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估计值应具有无偏性、一至性和有效性。

2、区间估计: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的区间表示的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

二、假设检验

是研究者通过对虚无假设进行检验,通过拒绝和接受虚无检验来做出的接受和拒绝的研究假设的决定的过程.

Z检验 :基于标准的正态分布进行的检验。用于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Z检验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两个独立的样本必须来是分别来自已知的总体标准差。

T检验 :基于T分布进行的检验。是用t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F检验:是同时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均数差异的方法,即变异数分析(方差分析).

12

假设检验中还有卡方检验、适合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

第四节 数据的综合分析

方差分析:主要指单数方差分析,即f检验。

回归分析:是一复杂的概念,略。

因素分析:此种分析的作用是从众多的研究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要素,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的数据特征对事物分类的方法.聚类,是把相同的聚为一类,即按事物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和分类

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文字加工和理论分析产生出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分类:(1)以教育事实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2)以教育理论为主的成果;(3)综合性的成果。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目的

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 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3、提高研究水平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三、几种主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学术论文。

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上求实创新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一、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

1、鉴定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研究工作的改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2、有利于调控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3、提高研究工作整体质量.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

1、目标评价 :(1)创新性价值的评价;(2)对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进行系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评价.

2、过程评价:研究结束后,对研究过程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等一系列科研过程的评价.

3、结果评价:主要评价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主要有:研究者自评 、同行专家评价、行政部门评审。

1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5:0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357711470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pdf

标签:研究   教育   方法   观察   实验   科学研究   调查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