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上学的路上)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结 题 报 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系无锡市教研中心徐敏南承担的江苏省第六期教研重点课题。课题自2005年11月立项,经过近4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现将课题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1、基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
无锡市是国家和江苏省的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教科院的关心和指导下,无锡市在第八次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为全国新课程实验的同行们提供了丰富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改革经验。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新课改实质上是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过程。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更重要的是改变课程的价值观、课程形态观、课程教学观、课程评价观、以及课程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新课改为推进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思路;同时,新课改倡导的课程文化与我国现有的课程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方式,以及与现有教育制度、教育环境之间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明显。
课堂教学是深化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课程文化变革中的各种矛盾都聚焦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许多矛盾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如“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脱节问题”;“实施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问题”;“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的问题”;“学科素养怎么
‘教’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各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得到发展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怎样的教学才算有效的问题”“如何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同时,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的的问题”;“如何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惯习,使教师教得更有成效的问题”等等。
上述这些矛盾的实质是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研究表明: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有一系列的转换与机制。其一,课程教学实施的思维方式问题;其二,课堂教学设计技术和教学策略问题;其三,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设计能力问题。
应当说,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是,没有在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为教师提供具体化的帮助。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教学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需要运用教学设计技术来解决。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与模式上,仍然停留在陈旧课程意识和教材教法设计水平上。而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只有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是当前内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落实课堂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具关键意义的问题。
2、基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专业化要求,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和“反思实践者”。因此,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国外,“课程教学设计”是作为教师教育的
一个重要内容来加以考虑的。目前,我国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中往往注重的是基本理论知识或某些教学技能的培训,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培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的不是教育理念或一般理论,也不是某些教学技能,缺乏的是:如何把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课堂设计能力。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教知识技能的线性设计层面,缺乏对课堂教学因素的系统思考与设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研究。也没有形成课程教学设计培训的教材和有效方式。因此,加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丰富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专业素养的需要。
3、基于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与发展的需要
教学设计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和综合特性的科学。一般认为,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理论是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科学、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理论的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深度学习理论”、“课堂文化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目前,国外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精彩纷呈,发展迅速,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理论成果。上世纪末,我国有学者开始介绍有关教学设计
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成果却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性研究范畴。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化,迫切需要吸收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成果,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新课程实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方式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供具体化的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方式体系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我们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是: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广义的教学设计,包括课程专家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的程序化内容、方法和辅助的教学资源,也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所进行的系统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是指某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过程来看,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设计(或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指本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指本研究是在新课改的现实、动态的实践背景下展开。与我国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新课改实质上一次深刻的课程文化的变革。因此,本课题研究是在课程文化转型这一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展开的。
因此,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用性理论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以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
2、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
(2)揭示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学科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4)通过研究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3、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理论与探索性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研究主要沿着三条线路展开:一是通过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学变革的有关理论,将新的理论迁移和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和
架构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与一般操作方法。二是从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以发现与形成更为具体化的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策略;三是对现有典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教学设计的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握“理性演绎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把这三种研究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对话,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一)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重点研究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与特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设计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以及在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问题中的形成的新的认识。它是教学设计理论在新课改实践中应用的产物。同时,又在指导和解释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问题中得到验证和丰富。课题组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六个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具体化的认识。
1、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与特点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与特点的认识,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课改不仅仅是教材、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一场涉及到课程价值、课程教学思想、课程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课程文化的变革又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而把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要求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设计。为此,我们通过对当代教学设计本质的理解,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提出了更为具体化的认
识。我们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素与过程的系统设计,核心是围绕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前的设计,还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的再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引领和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设计,是把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真实的体验课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系统化的技术。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速度与水平。
我们通过与传统意义上是课堂教学设计(备课)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本质的特点:
在设计理念上——从设计教师的教转向设计学生的学的设计理念。
在设计价值取向上——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力求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
在设计思路上——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逻辑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策略上——以教材知识为线索的线性设计转向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策略。
在设计主体上——从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真正主体。
2、确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为了推动教学设计方式的转型。我们提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五条操作性理念:
1)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课堂;
2)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课堂;
3)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课堂;
4)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课堂;
5)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课堂。
这五条操作性理念,第一条是核心理念,其余四条是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四个方面提出了的带有指导性的操作性的理念。
3、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转变设计的思维方式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教师经常要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两难问题。例如,“知识技能教学往往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设计中难以统一”;“学科素养如何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计如何定位教学起点与重心?”“一节课的教学要求高、内容多,教师教还来不及,如果要考虑学生的学,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能力差,让学生自学的效益不高,还不如教师讲解为好”“我用了很多教学方法,就是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办?”“实施素质教育与面对应试的现实该如何取舍?”。针对上述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我们认为仅仅靠理念更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所谓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师思考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路径与方式。教学思维方式,有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程改革中有许多实际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实质是“用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结果。教学思维方式与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为此,我们的研究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努力转变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并提出了“变线性因果思维为系统思维;变两极对立思维为整合双赢思维;变消极
思维为积极思维,变急功近利思维为可持续发展思维”。通过转变教学思维方式,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课堂教学设计,以此来解决上述课堂教学中的两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4、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运用各种理论成果进行综合思考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需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和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系统方法论、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情境理论、活动理论、学科结构理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需要把课堂当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进行设计。正是这些理论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解决教学问题的各种理论依据及基本思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各种新的理论并且综合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5、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处理好几对矛盾
课堂教学设计是用设计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课题组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对矛盾,并且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这几对矛盾分别为:1)预设和生成的矛盾;2)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3)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矛盾;4)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5)知识技能教学与学科素养培养的矛盾。6)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过程的矛盾。通过分析,这些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合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设计技术解决这些矛盾。
6、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逐渐成为大家
的共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既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思想和提出的学科素养目标,以及理解学科素养生成的复杂的心理机制。认识到学科素养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它不是简单地将其要素割裂开来加以训练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者主动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生成和养成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要把握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活动过程与情境。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操作过程和策略的研究
1、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流程的研究
我们在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把握的四个基本要素与一般操作流程。
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由许多要素组成。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四个基本要素作为关键要素。抓住了这四个要素,就抓住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与整体。这四个基本的设计要素是:
1) 教学目标设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要素;
2)教学内容与结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素;
3)学习活动设计——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设计要素;
4)学习评价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反馈引领要素。
上述四个设计要素中,教学内容结构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匹配与整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与要求。
基本流程是:一)学生者情况分析;二)设计教学目标与任务;三)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路与环节;四)设计各环节中教学内容与学生
学习活动方式整合的情境;五)设计课堂观察、评价与引领的要点。
课题组还对课堂教学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具体化的操作性建议。从而,为教师提供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可参照的基本规范。
2、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组织了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中十个关键性的教学设计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
这十个问题包括:教学目标设计策略、课堂导入设计策略、自主性学习活动设计策略、体验性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设计策略、课堂设计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的策略、教师课堂角色自我设计的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设计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策略等。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汇总、实践行动的总结归纳,使这些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更为深入和具体,更具有实践的操作性。
(三)各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之中。我们在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一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设计与各学科的教研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深化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因而,各科教研员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和重点选择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子课题。并把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贯穿于学科教研活动之中,使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如:中学语文学科组提出了“课堂教学中优化设计与提高效益研究”的课题。他们运用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设计的原理,在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的理念下,重点研究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与优化。对语文课堂导入、习作情境以及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数学学科组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进行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与再设计的关系”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等专题研究。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意识,形成了对“课前设计与课堂中再设计”的具体认识与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组以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抓手,从课堂教学设计切入研究,探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通过研究拓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形成了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设计”等促进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设计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组研究了“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的设计”以及“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分析”等专题。形成了对上述相关内容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内涵与效果。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重点研究了“思想品德课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设计”,对品德课中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关注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和灵活设计,架设从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化的桥梁。努力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真实的道德体验过程。
其他各学科也都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一致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教师课程意识、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学校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为了加强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的结合,使课题研究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在全市中小学中建立了40个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实验学校。每个实验学校都结合本校研究课题或专题,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从而,把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和技术渗透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之中。推动了实验学
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部分实验学校研究专题与主要成果:
蠡园中学结合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六助”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研究》提出了“备助:明标定策;自助:学知探究;求助:回馈显疑;互助:解疑提升;补助:归理拓展;续助:拾遗巩固。”的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深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无锡市乃至江苏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
宜兴实验中学积极开展了《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他们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而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两类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认知结构和学科的方法程序结构。他们以“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即掌握两类基本结构)”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同时,梳理出各学科各章节两类结构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学科认知结构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几年的实践,他们形成了“建构-结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宜兴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区实验小学承担了“小学个性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子课题。他们以“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为教学设计的理念,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主线,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形成了一批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成果。包括各学科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成果。该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杂志上共计发表课堂教学设计论文50多篇。
无锡市育红小学承担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小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的课题。他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体验性学习活动
设计”和“合作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积累各种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分析并归纳形成了各种不同学习活动设计的策略。
江阴祝塘中心小学承担了“基于三维目标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的课题,课题从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设计理念出发,提出了目标设计整体化、问题设计情境化、评价设计综合化,并对课堂教学目标如何设计与叙述,问题情境的不同类型与设计策略等等进行了具体化的研究。
其他实验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子课题。这些实验学校研究的内容往往与学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课题密切结合,因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很好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初步探索
广大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深化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课堂教学设计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但较为忽视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培训内容与有效方式;同时,教师业已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方式,往往是在陈旧的课程教学观与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已经成为教师潜意识的一种教学惯习。为此,我们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作了一些探索。
我们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中,始终将提高教师(主要指参与研究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放在首位,首先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实验学校进行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培训。强化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种意识:一是课程意识,即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
学设计应当依据课程标准,能理解课程标准背后的理念思想,并且超越学科,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课堂;二是科学设计的意识,即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科学设计的意识;三是生本意识,即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实,进行教学设计。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和谐发展而进行教学设计的意识。其次,倡导基于课堂问题的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一些课堂教学设计实验学校的经验表明,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反思,使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有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产生积极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取得的主要成效与成果
1、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围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操作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包括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特点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形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与基本策略。丰富了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的理论。课题组(包括参与研究的老师)有100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的教育刊物上。并出版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
2、推动了各学科、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在课题研究中,各学科教研员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承担了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四年来,各学科结合教研活动开展了课堂教学设计为专题的研究活动,推动了全市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化,成为无锡市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的一大抓手。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验学校,积极承担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任务,并且结合学校原有的课题研究密切结合,不仅仅完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实验任务,而且借助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深化了学校的课题研究,使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和典型
经验脱颖而出。如,蠡园中学的六助教学、宜兴实验中学的“建构-结构”教学、新区实验小学的“个性化教学”等等。他们中间有的学校在全国、全省都有一定的影响。
3、普及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提高了参与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题组编印了大量的课堂教学理论资料和实践案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工作。通过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和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活动,以及全市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使相当多的教师得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培训。四年来,围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共计举行了市级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60多次。同时,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课堂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提升了他们的课程意识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本课题是一个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结合的课题,由于研究者大多是一线实践的教师,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式。因此,课题研究深入度不够。经验性总结多,实证分析不够。缺少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全新领域。限于研究者的水平,以及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已有成果的学习研究不够,视域不宽,因而,对本课题研究的把握的系统性不够。课题研究的成果不够系统。同时对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案例的科学分析、概括提炼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是当前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的研究仅仅走出了的第一步。随着无锡市新一轮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设计仍将是本市今后一段时间内,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5:0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35711147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