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我与书作文)
大雨小雨案例分析: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从这三个活动目标来看,我分析出几个问题:
1.教师在清唱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强弱不同的力度唱歌曲,但当提问: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孩子的回答都没有答到点子上,在开场播放的《大猫小猫》的音乐强弱不明显,孩子没有从中得到感受2.整个活动的重点——“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感受演唱大雨、小雨时的不同强弱力度”没有达到,孩子一直围绕在表演动作,并且一开始孩子第一次欣赏歌曲时我的动作太过单一,导致框定了孩子的创作动作的思维。3. 孩子的常规没有切实处理好,导致活动思路混乱。孩子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大雨“哗啦哗啦”的声音和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的听觉有一个明显的分辨。但活动后发现孩子对下雨的强弱没有得到吸收,如果在活动中通过“响响的拍手”和“轻轻的拍手”让幼儿探索匹配雨声,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观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课件,孩子就能较快的领悟歌曲的强弱关系了。
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由于最近的天气都有雨,所以我注意让孩子聆听雨的声音。包括下阵雨时,雨滴是怎
么落下来的?发出了什么声音?下小雨时,雨滴是怎么落下来的?再者让幼儿倾听歌曲的节奏,在课堂前有意识的听出节奏的变换。以“做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师说大雨,幼儿说对应声音做对应动作。再次学习歌曲的演唱。由于幼儿熟悉了歌曲的节奏所以掌握内容的速度比较快。在歌曲处理环节,突出“哗啦啦和淅沥沥”—男孩子,扮演大雨;女孩子,扮演小雨。以分角色演唱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演唱大雨和小雨的音调是不一样的。起初幼儿对大雨和小雨的音调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大雨,孩子表现不出下雨“哗啦啦”的快感,小雨掌握比较得当。所以让表演大雨的孩子起立、踮起脚尖演唱。扮演小雨的孩子蹲下演唱。再次区分概念。这样下来,孩子就融合到歌曲里面去了。此次内容,孩子们掌握很好,在细节的处理上会更加的注意,比如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美,以最好的方式让孩子们投入。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4:2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33574147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雨和小雨》案例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雨和小雨》案例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