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个人鉴定100字)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共2课时
教材分析:
职高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理解这首诗不但抒发了诗人留恋和热爱母校的情怀,而且又超越了 “母体”,表达了
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诗人英年早逝似乎是文学史的一个定律:古代的王勃、李贺,当代的海子、顾城,欧美的拜伦、雪莱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些诗人像是将自己的生命最大限度的浓缩,在有限的青春里高速地旋转释放,然后在天边消失,他们的名字和诗作则像星座一样永恒地悬挂在文学的天空。
徐志摩,这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他的早逝更为后人留下许多如烟似雾的哀婉与遗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初步感知“康桥”及《再别康桥》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 1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介绍徐志摩
(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
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徐志摩二十岁时就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的张幼仪为妻,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度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准备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怀有身孕的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生活的勇气,但最后她还是坚强起来,答应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音,乍抵国门时,却听林徽音已接受父母的安排订下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梁思成。这对志摩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盘根错节的关系,进退两难的局面与夹缠不清难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密。林微音虽选择了梁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这段情宛若春风,拂面而来如此可亲,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满怀愁绪,不能有结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以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门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封建婚姻中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姻。他们相爱,可是当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事实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籍,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挣钱,更因她而身心疲惫。
陆小曼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 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限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 2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的人生——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微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突兀的告别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下句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留下错愕与终生的怀念。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因为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甚至,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林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真挚的爱。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了另外一个人;她费了几年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影在这世上。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诗歌朗读
1、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2、老师指导朗读。
注音:荇(xìng) 斓(lán)畔(pàn) 溯(sù)篙(gāo)
语气: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通读研讨,整体理解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 3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找出有关诗句。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六、作业:
1、朗读全诗。
2、课后训练三
- 4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离愁、旧梦
爱 ═════╤═════美
(喜悦、依恋) (意象、语言)
(说明:板书设计力求简洁而含蓄。“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
- 5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诗,复习第一课时。
二、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友人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现在请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三),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 6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四)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
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
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三、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再次齐读全诗
四、课内作业。
1 、完成《同步训练》相关内容
五、课后实践活动五,准备小型诗歌朗诵会。
(每人准备一首我国古今有关中秋团圆或思乡的诗歌,在四人小组朗读,小组推荐一人参- 7 -
2013学年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一册教案
加PK赛。选手抽签决定两人一组。胜者再抽签第二场PK赛,直至选出最后优胜者。)
[板书]
绘画之美:七幅多彩的图画
“三美论”
(闻一多) 音乐之美:节奏舒缓,轻盈跳跃,韵律优美
建筑之美: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 8 -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0:1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187461469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再别康桥》精美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再别康桥》精美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