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三百首

更新时间:2024-02-23 00:15:4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长的反义词是什么)

古诗词鉴赏三百首

目 录

古诗词鉴赏指津

唐 诗

12蝉3野望

虞世南 王绩

4在狱咏蝉

骆宾王

5于易水送人一绝6渡湘江

骆宾王

7咏风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杜审言

9渡汉江 宋之问 王勃

10送梁六自洞庭山11望月怀远12登鹳雀楼

张说

王之涣张九龄

1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4过故人庄

孟浩然

15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孟浩然

16宿建德江17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孟浩然

18从军行(其一)19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20采莲曲 王昌龄 王昌龄

21闺怨2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王昌龄

2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4山居秋暝

王维

25终南山 王维

26观猎 王维

27汉江临泛 王维

王维

28使至塞上29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30鸟鸣涧31田园乐(其六) 王维

王维

32塞下曲六首(其一) 王维

李白

33

玉阶怨34赠孟浩然 李白

3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37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

38送友人39山中问答 李白

40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李白

41客中作4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李白43独坐敬亭山44听蜀僧 李白

45黄鹤楼濬 崔颢弹琴 李白

46桃花溪47山中留客 张旭

48除夜作

高适张旭

49江南曲四首(其三)

50早梅 储光羲

送灵澈上人 张谓

刘长卿

1

5152饯别王十一南游53送严士元 刘长卿

刘长卿

54月夜55天末怀李白 杜甫

杜甫56月夜忆舍弟57江村 杜甫 杜甫

58春夜喜雨5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杜甫60登楼61绝句

杜甫

62江汉63

山房春事

杜甫杜甫

6465归雁逢入京使

岑参岑参

66江村即事 钱起

司空曙

67

喜外弟卢纶见宿68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司空曙

69拜新月70

丹阳送韦参军 李端

71

春山夜月72兰溪棹歌

严维

于良史

73寒食寄京师诸弟 戴叔伦74滁州西涧

韦应物

75晚次鄂州76汴河曲

韦应物卢纶

77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78

城东早春

李益

7980题破山寺后禅院春兴 武元衡 杨巨源

81

秋思82十五夜望月 张籍

常建

83春雪

王 建

8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85西塞山怀古

韩愈

86秋词 刘禹锡 刘禹锡

87赋得古原草送别88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89菊花 元稹

白居易

90题李凝幽居91咸阳城西楼晚眺 贾岛

许浑92九日齐山登高93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94经五丈原95

商山早行

温庭筠杜牧

96

夜雨寄北

李商隐温庭筠

97

柳98

江楼感旧 李商隐

99

台城100

贫女 韦庄 赵嘏

早梅

齐己秦韬玉

宋诗

101102柳枝词103村行

郑文宝

104书河上亭壁 王禹偁

105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寇准

106山园小梅 林逋

林逋107示张寺丞王校勘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晏殊

2

108109鲁山山行110戏答元珍

梅尧臣

111晚泊岳阳 欧阳修

112画眉鸟 欧阳修

113题晚春

欧阳修周敦颐

114乡思115新晴山月 李 觏

116咏柳 曾巩 文同

117泊船瓜洲118梅花

王安石

119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120北陂杏花 王安石 王安石

121村居 张舜民

122有美堂暴雨123东栏梨花

苏轼 苏轼

124题西林壁12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26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127赠刘景文

苏轼128寄黄几复129登快阁

苏轼黄庭坚

130

病牛 李纲 黄庭坚

131132夏日绝句春日 秦观 李清照

133三衢道中134襄邑道中

曾几陈与义

135早行136池州翠微亭 陈与义

137临安春雨初霁岳飞138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

139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140梅花绝句141小池 杨万里 陆游

142闲居初夏午睡起143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杨万里

144观书有感145春日146约客

朱熹

朱熹 赵师秀

147数日148过零丁洋 赵师秀

149金陵驿 文天祥 文天祥

150

题临安邸游园不值

林升 叶绍翁

唐五代宋词

151152菩萨蛮 李白

153谪仙怨 刘长卿

154渔父155忆江南(其一、其二) 张志和

156山花子 白居易

157虞美人 李璟

158相见欢 李煜

159望江南 李煜

160捣练子 李煜

161浪淘沙令 李煜

162浣溪沙163浣溪沙

李煜

薛昭蕴薛昭蕴

164定西番河渎神

牛峤

张泌

3

165菩萨蛮 李珣

166玉楼春 钱惟演

167苏幕遮 范仲淹

168渔家傲 范仲淹

169雨霖铃 柳永

170蝶恋花 柳永

171望海潮 柳永

172八声甘州 柳永

173少年游 柳永

174青门引·春思 张先

175天仙子 张先

176浣溪沙 晏殊

177蝶恋花 晏殊

178玉楼春 宋祁

179长相思 林逋

180采桑子 欧阳修

181蝶恋花 欧阳修

182踏莎行 欧阳修

183菩萨蛮 李师中

184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185菩萨蛮 王安石

186菩萨蛮 晏几道

187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188水调歌头 苏轼

189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90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19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19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19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194鹧鸪天 苏轼

195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196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197水调歌头 黄庭坚

198鹊桥仙 秦观

199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200如梦令 秦观

201鹧鸪天 贺铸

202青玉案 贺铸

203苏幕遮 周邦彦

204点绛唇 李清照

205清平乐 李清照

206渔家傲 李清照

207如梦令 李清照

208一剪梅 李清照

209醉花阴 李清照

210武陵春 李清照

211采桑子 吕本中

212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 朱翌

213小重山 岳飞

214凤栖梧·兰溪 曹冠

215鹧鸪天 陆游

216卜算子·咏梅 陆游

217诉衷情 陆游

218眼儿媚 范成大

219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220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张孝祥

221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22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223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4

224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225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226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22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22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229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230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231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

232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233水调歌头 杨炎正

234唐多令·重过武昌 刘过

235菩萨蛮 高观国

236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

237眼儿媚 洪咨夔

238忆秦娥 黄机

239浣溪沙 吴文英

240菩萨蛮·宿水口 洪瑹

241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242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243唐多令 邓剡

244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245虞美人·听雨 蒋捷

246少年游 蒋捷

247清平乐 张炎

248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

249眼儿媚 无名氏

250鹧鸪天 无名氏

元曲

251[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252[越调]天净沙·春 白朴

253[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254[越调]天净沙·冬 白朴

255[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256[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257[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挚

258[双调]蟾宫曲·送春 贯云石

259[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260[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261[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262[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薛昂夫

263[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264[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 赵善庆

265[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266[双凋]殿前欢·离思 张可久

267[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268[双调]折桂令·次韵 张可久

269[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270[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271[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272[中吕]朝天子•常山江行 徐再思

273[双调]清江引·相思 徐再思

274[双调]庆东原·江头即事 曹德

275[仙吕]寄生草·感叹 查德卿

276[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277[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278[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 周德清

279[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280[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

281[282[中吕283[双调]]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王实甫

284[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张养浩

285[中吕286[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287[双调288[越调]]殿前欢·对菊自叹

张养浩张养浩

289[双调]天净沙·即事水仙子·寻梅

乔吉乔吉

290[双调291[双调]]清江引·有感卖花声·悟世

乔吉

292[双调293[正宫]蟾宫曲·咏史

乔吉阿鲁威

294[正宫]]鹦鹉曲·山亭逸兴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冯子振

295[正宫296[中吕]297[中吕]鹦鹉曲·赤壁怀古]普天乐 冯子振

山坡羊·叹世 滕宾 陈草庵

298[正宫299[正宫]]塞鸿秋·山行警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300[越调双调]]天净沙·闲题雁儿落过得胜令 吴西逸 无名氏 吴西逸

参考答案

6

古诗词鉴赏指津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引人注目的板块之一,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过去这类鉴赏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卷。2002年起,全国卷和地方卷均采用上海模式,改为简答题,挪移至第二卷,分值为6分。2005年,全部18套试卷有10套将分值提高到7-8分,只有天津、山东、湖北、湖南、重庆、浙江、江西和福建等8省市仍为6分。另外,试题的设置越来越灵活,个别省市的试题采用了两首诗歌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考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难度有所加大。答题的空间更大,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从文本的选择来看,以唐诗为主,宋诗有后来居上之势,2005年18道古诗词鉴赏题宋词和元曲各占2首,其余16道题唐诗与宋诗平分秋色。所选诗歌以绝句为主,词曲多选小令,内容上一般不涉及生僻用典,以降低阅读难度。2005年湖北卷选的是元杂剧里的曲词,尽管篇幅较长,语词还算平易,读懂应该不成问题。2006年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北京卷选择了陶渊明的一首五言古诗,山东、重庆、广东等省市的试卷选择了清代的诗歌作品,湖南卷的素材则来自《红楼梦》,已不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稳中求变仍是古诗词鉴赏的命题原则和方向,“稳”是绝对的,稳定压倒一切;“变”是必然的,地方卷促全国卷变、全国卷影响地方卷变、各地方卷相互学习借鉴求变。考生在备考中要认真研究全国及各地方试卷中古诗词鉴赏的各类题型,把握新动向,摸清规律,进行有效复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游刃有余。

鉴赏古诗词的关键是读懂,因为毕竟高考考查的是初步鉴赏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兼顾首尾。“首”指的是诗歌的题目,“尾” 指的是诗歌后面的注释。这些内容好象无关紧要,实际上对于读懂诗歌至关重要。除了少数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绝大部分是有题目的,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2005年全国卷一选的一首唐诗《春行即兴》。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题目“春行即兴”是说,这首诗是作者春行时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的,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因此,鉴赏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对作者笔下景物特点的把握,读懂景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诗中的景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句句皆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读懂了题目,诗歌就读懂了一半。

一些诗歌后面附有注释,这些注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些甚至是读懂诗歌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如2005年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7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王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揭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感受。从题目“邯郸冬至夜思家”可知此诗表达的情感是“思家”,而“思家”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注释便不难明白,原来冬至是唐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诗人旅居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恰逢农历冬至,晚上,一个人抱膝坐在灯前,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单的身影,想到此刻家人也许正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游子思乡之情顿生。诗歌后面的注释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抓关键字。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绿”字。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品味炼字的妙处,在于体味诗中表现力强、意蕴丰富、韵味十足的字,这是感悟全诗意境的前提。正如苏东坡所说的“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且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更看重炼意。诗歌之精神,有时全在那几个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一字炼成,满篇生辉。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诗人炼字的精妙,最能见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那么,哪些字是关键字呢?主要是诗句中充当谓语成分的动词、形容词和充当修饰语的形容词、副词等。例如: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关键字分别是“悦”“空”,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个“悦”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欢悦。“空”则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消除净尽的精神状态。面对佳境,诗人忘情地欣赏,抒发自己的隐逸情怀。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诗是写景的名句,关键字是“自”、 “空”。尽管阶前的春草碧绿悦目,尽管黄鹂的鸣唱悦耳动听,加上“自”、“空”二字,美景顿显凄凉。是景语,更是情语,“自”、“空”二字将眼前之景与诗人内心之情勾连,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自”、“空”二字正是情景交融的关键。

8

诗歌中的关键字往往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诗人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上,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要仔细琢磨。如上文举出的几个例子都具有表现力强、意蕴丰富的特点,领悟这些关键字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高考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是对关键字的赏析。如2002年上海卷:“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

这里的“霜”,不仅点明了霜重天寒的季节,更主要的是写出在万物萧疏、百花凋零的环境里,唯独梅花能临寒不惧,傲霜斗雪,从而烘托出梅花高洁不屈的品格。一个“孕”字,用比拟的手法含蓄而形象地写出了满树梅花含苞待放的丰姿。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人慕名寻访深山古寺却不知身在何处,步入古木参天的荒山野岭,远方传来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更增添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气氛。第三联前句的“诗眼”,应是“咽”字。山泉在高大的岩石间艰难曲折地穿行,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仿佛发出低抑幽咽的声音。后句的“诗眼”是“冷”字。昏黄的残阳涂抹在幽深的松林上,使幽暗的山林显得分外阴冷。这一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以通感手法将视、听、触觉融为一体,传神地表现了山中的幽静孤寂,诗中有画,充满了出世入静的禅味。

2005年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挂”字 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诗人用丰富的想象,把庐山瀑布写得气势飞动,极其壮观,表现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开朗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考查考生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主要是对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的考查。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诗人在诗作中袒露襟怀,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由于这种抒情方式比较直观,高考较少涉及。间接抒情,是指诗人借助多种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客观景物中,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9

情景交融,即诗人将思想情感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之中,借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2005年北京春招卷。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此题考查对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突出了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客观物象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借物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君国之忧、家国之愁、盛衰之感和兴亡之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十分普遍,要了解诗人的“志”,除了深刻了解诗人所托之“物”,还要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歌和诗人的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其实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托物寄意,物我相融。

再看另一首咏物诗。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写照。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改革信念与立场。作者表面上描写的是陷于孤独困境中的杏花,实则通过对杏花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决心。“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句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大无畏的精神。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用典、衬托、对比、渲染、象征、先扬后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里重点谈谈衬托的运用。

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即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显出来的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陪衬烘托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上的不同,分为正衬和反 10

衬。

正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来陪衬。 例如: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诗人巧用衬托的手法,营造出罗裙荷叶成一色,人面荷花相映红的优美意境。

反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陪衬。南朝梁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王安石十分欣赏,著《钟山即事》一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笑他点金成铁。王籍的诗句妙在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的绝妙感悟:惟其夏日蝉噪,方知风止松涛息,显得山林出奇之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山中人迹罕至,愈显山之宁静幽深。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以闹衬静,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辩融为一体。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则意境全无,索然寡味了。

衬托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除了以闹衬静或以动衬静外,还有以乐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这里不再赘述。

其它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顶真等,高考的考查力度也较大。2005年的全国卷、湖北卷、广东卷考查了对仗,湖北卷考查了顶真,上海卷和福建卷考查了夸张,浙江卷考查了拟人。如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考查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005年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①;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螀jiāng: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四)领悟思想情感。“诗言志”,“志”就是诗人的情感,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情感的产物。一首诗,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最终都是为了抒情。因此,透过语言的表象,揣摩并领悟诗人蕴 11

涵在叙事写景中的思想情感,才是读懂诗歌的关键。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不外乎爱国情怀、兴亡之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失意、感时伤身、离愁别绪 、羁旅愁思、游子思乡、思妇怀人等。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如王维、孟浩然寄情山水田园,诗多闲情逸致;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陆游、辛弃疾一心报国,却屡遭排挤打击,诗多愁苦之音;如陆游《诉衷情》、辛弃疾《摸鱼儿》。李白蔑视权贵,杜甫忧国忧民;苏轼豪放旷达,柳永婉约多情。相关知识平时多积累,对于准确解读诗歌十分有用。同时,诗歌的写作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次,不少古诗词都有点明题旨的句子,有些字词直接流露出作者的情思,这些都可作为把握诗人情感的突破口。另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也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例如: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而此时却被调往远离抗金前线的湖南。本词是临行时所赋,感慨颇深,兴寄深婉,全用比兴的手法抒情达意。表面是写美女伤春,蛾眉遭妒的怨恨,实际上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上片通过惜春、留春、怨春三层意象抒发对春光的无限留恋之情,“风雨”“落红”等意象渲染出凄凉冷落的氛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之音。下片连用陈皇后(长门事)、屈原(蛾眉)、杨玉环和赵飞燕等几个典故,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情。“闲愁最苦”一句点明题旨,写出了词人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愁绪。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培养语文素质,多读是关键。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会有语文素质的提高。平时就要有选择地多读,多背,还要多品味。南宋教育家陆九渊指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是说读书要反复品味,不可浅尝辄止。读书如此,读诗亦然。阅读鉴赏能力就会在不断的品读中得到升华。

12

唐 诗

1.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②秋风。

【注释】

①垂緌:緌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本诗暗示显宦身分。 ②藉(jiè):依靠、依赖。

【鉴赏】

古人以蝉栖高饮露象征高洁,本诗咏蝉,实际上包含着诗人的夫子自道,借蝉“垂緌”之状和“流响” 之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了独特贡献。

“垂緌饮清露”,是说蝉以清洁的露水为食。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暗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在一般人心目中,拥有显贵身分地位的人品格是不可能高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声音传播得非常远。声声蝉鸣,悦耳动听,如涓涓细流,潺潺而来,穿过稀疏的桐叶,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一句虽只写声,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人格化的蝉那种清高亮节的风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而诗人却不这么认为,强调这是由于蝉身“居高”位而“自”能传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思考】

结合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谈谈你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理解。

2.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①。

【注释】

①殷商亡后伯夷、叔齐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3

【鉴赏】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思考】

(1)具体分析第二联作者通过哪些景色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常怀愤懑。他曾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结合这些话,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理解。

3.在狱咏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 南冠③ 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③ 南冠:楚国之冠,此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这里是诗人自指。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鉴赏】

这首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却横遭诬陷,并被捕入狱。

14

开头二句以蝉声来引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思念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相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又何尝不像秋蝉的高唱呢?而今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同时,诗人巧妙地用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语意双关,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

接下来五六两句运用比喻修辞,既是在说蝉,也是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不可分了。

第七句仍以蝉自喻,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喻诗人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反而被诬入狱,本句也是诗人对自己的辩白,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思考】

比较阅读骆宾王《在狱咏蝉》和李商隐《蝉》这两首咏蝉诗,完成(1)-(2)题。

4.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注]①梗犹泛: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

15

4.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穿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

【鉴赏】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诗人的心境是沉沦压抑的,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迷惘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一二两句写的是荆轲易水壮别的故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歌没有写那些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例如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而是直接写史事。这种写法,反映了诗人心中积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三四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将自我情感寄托于寒冷的易水,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更有力地抒发了心中的悲痛。

【思考】

(1)诗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哪个历史人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这两句诗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简要分析。

5.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鉴赏】

16

这首诗是杜审言在流放途中写的,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罢,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流放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点明诗题,用“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思考】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6.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鉴赏】

这是一首清新流畅、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作者在诗中以风喻人,咏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风格和激扬奋发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在赞美一种激恶扬善,普济众生的伟大人格。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热气,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浓雾,现出山间的房屋,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实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曲,给人带来欢娱。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她给林壑带来了清爽,下面再由“有情”赞美她“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有为之士不正像风一样吗?诗人少有才华,却壮志难酬,而本篇正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17

【思考】

(1)古人评诗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①三秦, 风烟望五津②。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③, 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辅:护持、拱卫。 ②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州。 ③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首联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持,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被迷蒙的风烟所遮,送别时的伤感自然流露出来。

颔联承接首联写惜别之感。 “与君离别意”意思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慰。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呢!

三、四联抒情,以劝慰杜少府作结。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啊。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

【思考】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谈谈你对这一联的理解。

18

8.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鉴赏】

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表达了还乡之情。

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战祸频繁,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特别是“怯”、“不敢”二词,将诗人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思考】

回乡本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诗人却感觉“怯”、“不敢”,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此时的心理。

9.送梁六①自洞庭山②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

①梁六: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②洞庭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目叫“自洞庭山”相送。

【鉴赏】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时的一首送别诗。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多么的凄婉,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仅仅是所见的景色了。这写景不渲染、不着色,而是非常简淡,而读者却从这洞庭秋景中体味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如果每天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不一样的。诗人感觉到了它的孤独,而实际上这正体现了送人者心境的孤独。关于君山传说很多,这些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变得有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之外,也传达着这样一种扑朔迷离之感。

19

诗人目睹君山,不禁神驰。第三句于是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乎离送别题意有些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淼,与湖波一起流向远方。哪里只是“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

【思考】

作者将浓浓的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别情的?

10.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①。

情人怨遥夜, 竟夕②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③盈手④赠, 还寝梦佳期⑤。

【注释】

①共此时:在这个时刻都在赏月。 ②竟夕:终夜。 ③不堪:不能。 ④盈手:满握。 ⑤梦佳期:希望能在梦中相见。

【鉴赏】

这是抒写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月夜独处,最易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感情真挚,意境幽远含蓄。全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渲染的色彩,脱口而出,令人回味无穷。

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入睡,只觉长夜漫漫,于是吹灭蜡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睡。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有我满腔的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思考】

(1)如何理解诗题中“怀远”的含义?诗中哪个句子点明了这个意思?

(2)诗中“情人”指的是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他当时的心情。

20

11.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②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③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③穷:尽。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向西沉下去。“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思考】

比较两首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1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①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③, 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涵虚:指洞庭湖。 ②太清:指天空。 ③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21

【鉴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

秋季涨水,把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汪洋开阔,与天相接。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开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这并非自己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内心向往的,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思考】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3.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①,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注释】

①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具,准备。 黍,俗称黄米,可酿酒、做糕。

【鉴赏】

这首田园诗写得平易自然, 道尽了农家的人情风味, 同时也表现出故人诚挚的友谊以及农村生活的悠闲。

首联,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颔联,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写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 22

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话桑麻”,更让你感到田园的乐趣。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交织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完全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尾联,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思考】

(1)颔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试对其进行分析鉴赏。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①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②, 何如北地春。

【注释】

①江岭:指大庾岭,又名梅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 ②梅花早:大庾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

【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再多再美的梅花怎比得上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不是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力告诉读者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结尾一个反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思考】

(1)作者借“访袁拾遗不遇”抒发了复杂的情感,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23

(2)写几句话,评点这首诗“对比”产生的艺术效果。

15.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①泊②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移舟:移舟近岸。 ②泊:停船宿夜。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客”是诗人自指。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意绪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啊。

【思考】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16.渡浙江问舟中人①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24

时时引领望天末②, 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释】

①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②天末:天边。

【鉴赏】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写景诗。

前两句写旅途中的景色心情。舟行江中,“潮落”、“江平”、“未有风”,初看好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品,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被潮水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互不认识,却在今天走到同一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同舟共济的亲切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哪儿应该是我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极力写景,只是仅仅点了“青山”二字,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诗歌意境高远。

【思考】

(1)请谈谈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但有人却认为他的山水诗不如王维的山水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解。

17.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

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鉴赏】

《从军行》组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的 25

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守边不归的战士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样,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一句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更具动人力量。

【思考】

本诗写景、抒情两方面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

18.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鉴赏】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守边战士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战士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那么是不是就给人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呢?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 就是抒发“旧别情”。 “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意乱。“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诗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却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吧。

【思考】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6

19.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①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①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鉴赏】

本诗刻画了一群采莲女的形象,全诗洋溢着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

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生动喜人。次句中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本句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这两句使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正所谓“看花了眼”一样。然而,正当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内蕴,令人仿佛见到十亩莲塘,荷花盛开,歌声四起的情景,以及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思考】

比较阅读两首《采莲曲》,完成(1)-(2)题。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释]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风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两首诗在刻画采莲女这一形象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请加以分析。

27

20.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①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②夫婿觅封侯。

【注释】

①凝妆:盛妆。 ②悔教:悔使。

【鉴赏】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全诗没有刻意写怨愁,但其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诗中的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让她感到后悔不该叫他外出求取功名。少妇的“悔”是可喜的,因为她终于明白了“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诗人借少妇的悔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

【思考】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分)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2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①。

【注释】

①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这里是诗人自喻。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相,辛渐是他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朋友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侵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28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诗人没有将离情融化到浩浩江水中,而是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原因是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思考】

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2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②。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③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④。

【注释】

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山下有宋之问别墅,后为王维所有,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秀才迪,指裴迪,王维诗友,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 ②苍翠:青绿色。 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③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 ④接舆:是春秋末年的楚国隐士,孔子到楚国时,他高唱“凤兮”之歌讽刺孔子。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鉴赏】

诗人描写与裴迪同隐辋川的闲居情趣,本为寄赠裴迪之作,但在表抒闲居情趣时,却描画出辋川绝胜图景,成为绝佳的山水写景诗。

开篇以“寒山”、“秋水”点明时令,山色由青翠转为苍翠,变成了暗绿的色调,从而给人以一种寒气,辋川流水的潺湲之声日渐舒缓,传达出一种枯寂的感受。一个“转”字和一个“日”字,见出入秋的景色变化的过程,足见诗人观物之细致,同时也流露出闲居情趣。接着直接写闲居情趣,倚杖柴门之外,临风聆听暮蝉鸣叫,闲寂情态毕现。而蝉声、水声与山色混为一体,构成声色兼具的秋景图画。至此,已写尽秋景与闲情,以下再由闲情生发。放目远望,只见夕阳西下,似一个大铜盘悬挂在溪水渡头,而回望村落中则已炊烟袅袅,由渡头与墟里、落日与炊烟,将民俗风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个“余”字和一个“上”字,表明夕阳慢慢西沉,炊烟则缓缓升腾,形成极富生活情趣的动感与过程。最后把楚狂接舆比作友人裴迪,以陶渊明自比,点明诗题,藉以自标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思考】

29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试鉴赏一下颈联的关键字“余”和“上”。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鉴赏】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嗅着清新的空气,赏着美妙的景色,感觉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一个“空”字正点明了这一点。

颔联,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颈联,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欢笑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分开,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思考】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0

24.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①。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②。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③。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④。

【注释】

①太乙:即终南山。天都:相传为天帝住处。此指帝都长安。隅:边,角。 ②回望合:回望山顶,白云聚合,笼罩在终南山上。霭(ǎi):雾气。入看:近看之意。 ③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地上的某一区域都划定在星空的某一范围之内,称为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壑(hè):山沟。殊:不同。这句指在同一时间内,众壑之间气候不一样。 ④人处:有人家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归隐于“终南山”时所作。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忘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全诗虽然篇幅不长,只有四十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这座名山的方方面面。正由于它高耸入云,横亘关中,因而诗人从远望近观的景象不同、大小山谷阴晴互异这几方面勾画出了终南山的雄姿。全诗意境壮阔,写法细腻,形象传神。结尾两句,表现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喜爱。

【思考】

试从修辞的角度具体分析第二联的艺术特点。

25.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①。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②。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③。

【注释】

①角弓:用角作装饰的硬弓。 渭城:秦时咸阳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②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东,是古代产美酒的地方。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 31

地。 ③射雕处:即射猎处。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鉴赏】

本诗描写将军的一次狩猎活动,歌唱主人公高超的射技和雄武的英姿。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洋溢着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

诗开篇“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更响。“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这时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首联可说是先声夺人啊!

颔联描写具体的打猎场景。当时冬末春初,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动物因没有遮蔽,容易被猎鹰发现。 所以,“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更加迅猛轻快。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猎罢还归。 “忽过”、“还归”,足见返营驰骋速度之快,真有瞬息千里的感觉。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并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处的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首尾彼此呼应,在读者的脑海里不禁形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当初是风起云涌,气氛紧张;此时是风定云平,踌躇满志。诗的这一结尾摇曳生姿,饶有余味。

【思考】

(1)本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26.汉江临泛①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②。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③。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④。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临眺:登高望远。 ②楚塞:楚国边陲。三湘:湘水,合澧湘、潇湘、蒸湘三水,称三湘。荆门:荆门山。九派: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③“郡邑”句:说都市像浮在水上,波涛如在远空翻涌。 ④山翁:山简,山涛之子,晋人,曾镇守襄阳。

【鉴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的所见所感。

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的形势。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接连,所以水势浩瀚。

32

中间两联写作者看见的景象。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那么在这首诗中山翁借指的是谁呢?是指襄阳地方长官吗?因为襄阳风景极好,诗人自己愿意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还是诗人自指?襄阳这样好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我想不管指的是谁,都表达了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吧。

这首《汉江临泛》是王维“诗中有画”的代表。诗人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笔法飘逸,错落有致,优美素雅,意境壮阔,就像一幅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思考】

(1)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点,请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作赏析。

(2)比较本诗和下一首《使至塞上》,说一说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27.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①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②。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③逢候骑④, 都护在燕然⑤。

【注释】

①单车:一辆车,言自己独身前往。 ②属国:秦汉时有“典属国”的官职,诗中指作者本人。居延:汉代属国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③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④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⑤都护:边境最高统帅。燕然:山名,这里借指前线指挥部。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作者出使,恰好在春天。诗人独自走在去边塞的路上,途中看见数行归雁向北飞翔,诗人不禁想到了自己,于是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

第三联写景。写自己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只能用一个“长”字来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 33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思考】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本诗尾联中“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试谈你的感受。

28.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①, 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③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④。

山中习静观朝槿⑤, 松下清斋折露葵⑥。

野老与人争席罢⑦, 海鸥何事更相疑?⑧

【注释】

①积雨:久雨。 烟火迟:炊烟缓缓升起。 ②藜(lí)、黍:指农家粗茶淡饭。 饷(xiǎng):给田间劳动的人送饭,称饷饭。 葘(zī):初耕一年的土地。 ③漠漠:水田广阔平坦的样子。 ④阴阴:幽静清凉的样子。 啭:啼鸣。 ⑤习静:静坐以修身养性。朝槿(jǐn):一种落叶灌木,夏秋之交开红、紫、白花,花期朝开暮落,又称木槿。 ⑥清斋:素食。 露葵:一种蔬类植物。 ⑦野老:自谦之称。 争席:形容亲密无间。《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⑧《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鉴赏】

这首七律,诗人把自己清雅闲寂的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写田家生活。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瞧,这是一幅多么秩序井然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农家图景!看,那农妇田夫的生活是多么的怡然自得!

颔联写自然景色。看吧,广漠平坦、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和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让诗人陶醉不已,隐居在这山林中,诗人感到无比的快乐。

于是,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松林之下,看着朝槿而感悟人生短暂,采着露葵来供清斋素食。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这是一片何等清闲的境界啊!

34

为了表明心志,诗人在最后一句用反问结尾,以野老自谓,快慰地宣称:我早已断绝俗念,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这是何等的淡泊啊!

【思考】

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与此诗颔联仅差“漠漠、阴阴”四字。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沈德潜也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掉二字,乃死句也。”王维这两句诗因“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而成为名句,原因何在?

29.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山林美丽景色的小诗,写出了山林中的寂静。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察觉。而诗人却察觉到了这细微的变化,是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还是凭花落时的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一个“闲”字正说出了原因。“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的变化,也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富有生机而又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韵味无穷。

【思考】

“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30.田园乐①(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35

【注释】

①《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鉴赏】

绘形绘色,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特点。诗人在这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 “宿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雨后早晨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有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实写“夜来风雨”,容易唤起读者的直观印象。更在勾勒景物基础上给他们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醒目。着色之后作者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清新,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花落就该打扫,接下来就应该有人的踪迹,然而“家童未扫”。未扫并非不扫,是因为清晨人们还未起床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末句写到“莺啼”,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莺啼却不惊梦,山客还能酣睡,对身外之境一无所知,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发宁静,所以诗的意境体现在“静”字上。诗人的“乐”也就在这里,不同世俗功利的禅味就在此。

另外本诗属近体六言绝句,对仗工致。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而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然一体。“桃红”“柳绿”以及“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

【思考】

⑴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⑵诗中的“山客”有怎样的心境?

31.塞下曲①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③,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④。

【注释】

36

①《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写了六首《塞下曲》,本诗为第一首,最佳。 ②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③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统一控制进退。 ④西汉时,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用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鉴赏】

本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地点“塞下”,突出边地的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季节(尤其冬季)的寒冷就可想见了。同时,“无花”用到双关的手法,一指没有雪花,二指不见花开,第二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第三句用到用典的手法,表面上是写边地闻笛,其实话外有音,含有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限于“笛中闻”。花明柳绿是春色的特点,“无花”又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浑然天成,表意深沉委婉。

五六句紧承前文,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二句并不铺叙整日的生活,就只一“晓”一“宵”来写,“金鼓”写严格的军营的号令,“抱玉鞍”写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不说“枕”而说“抱”,一字之差,更见军中生活的紧张。此处特点突出,概括性强,展现边塞军营生活全貌。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的艰苦,好象怨气冲天,末二句却突然急转,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借此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和杀敌立功的愿望。“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雄健有力,显示卓绝的气概。此诗从极苍凉到极雄壮,意境浑成。这种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考】

⑴诗歌重视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⑵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32.玉阶怨①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注释】

①《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鉴赏】

李白这首诗是写闺中怨情,构思非常高妙,全诗无一字言怨,却将幽怨之情暗传言外。诗歌 37

写闺中女子望月怀人,独立石阶,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可见夜色之深,伫望之久,怨情之深。接下来“却下”二字,统摄诗句至句末。“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很好体现了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的妙处。这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宕开幽怨,却生出无限愁怨。本来夜已深,思怨深,无可奈何进入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出室内的孤寂,因而放下帘。帘既放下,更感难承受这凄苦无眠之夜,在无可奈何之中,只有隔帘望月。“玲珑”二字是对诗中人物所望月亮的描述,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独运匠心。以月的玲珑,反衬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胜过正面涂抹。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纷至沓来。短短二十字,写出幽微曲折之情,全诗情思婉转,余韵如缕,令人咀味无穷。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就是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本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呈现诗面,引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从这可看出诗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意。用叙人事之笔抒情,平常,容易;用抒情之笔写人,罕有,困难。只有这样,作品才无声嘶力竭的弊端,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得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法捉摸字句的来由,这首《玉阶怨》正是这样的佳作。

【思考】

⑴本诗名《玉阶怨》,诗文中是如何表现愁怨的?

⑵诗中“却”字极传神,请说说它的好处。

33.赠孟浩然①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②,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③, 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①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②中圣,即醉酒。典出《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徐邈嗜酒,呼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 ③《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

【鉴赏】

本诗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既剖白内心情怀,又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中间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 38

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年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华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居遁世,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孟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展开写他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

中间二联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诗歌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般。仰望高山的形象使作者对他的敬慕之情具体化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兴叹他纯洁芳馨的品格。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本诗语言上自然古朴。首尾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远,疏朗古朴。诗中用典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

整首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按感情的自然流淌结字成篇,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思考】

⑴作者对孟浩然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请加以分析。

⑵请你分析本诗中孟浩然的形象。

3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①。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②西。

【注释】

①五溪,在今湖南西部,即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 ②夜郎,指今湖南沅陵之夜郎,是王昌龄被贬之地,不是贵州桐梓之古夜郎国。

【鉴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但只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讶。“过五溪”,经过“五溪”, 意味着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明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 39

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同样具有感情,正是形象思维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思考】

⑴“愁心”即愁情,具体说说本诗愁情的内容。

⑵请说说本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和朋友之间的友谊的?

3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广陵:指扬州,唐朝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鉴赏】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其实是委婉地抒发诗人的情感。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思考】

⑴请说说本诗中景物的特点。

⑵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末两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说其妙处。

40

36.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鉴赏】

首联展现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诗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平静的江面上和广阔平原的空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其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朝评论家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思考】

⑴《渡荆门送别》写了哪些景?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⑵最后两句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41

37.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①。

【注释】

①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人与友人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诗歌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行,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连绵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得对仗工整,确实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这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中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思考】

(1)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请评述这首诗在描写上的特色。

42

38.山中问答①

李白

问余何意②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③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①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 ②何意:一作“何事”。 ③窅然(yǎo):深远的样子。

【鉴赏】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问意,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诱发人们思索的兴趣。“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悠闲心境的写照,又回答了上文 “何意栖碧山”的问题。

第二联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败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山花缤纷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点——“天然”。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就能体会到诗文中隐含的诗人心中的伤和恨!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

【思考】

⑴请说说“笑”字在诗中的含义。

⑵李白的《山中问答》以质朴自然的语言、悠然舒缓的节奏,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青山碧水,桃花飘舞,花逐水流,红绿掩映,水光山色,春意盎然,令人悠然神往。试分析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39.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②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③。

43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②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③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鉴赏】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之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颈联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自然景观写得恰到好处,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登”字,愁情随境而生,意在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作为登临吊古之作,但笔者觉得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更为深远。

【思考】

⑴这首著名的七律为吊古伤时之作,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这首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40.客中作①

李白

兰陵②美酒郁金香③,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①李白于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本诗作于东鲁兰陵,以兰陵为“客中”,可见为开元年间的作品。 ②兰陵:在今山东枣庄。 ③郁金香: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浸酒,浸后酒色金黄。

【鉴赏】

抒写离别之悲、作客他乡的愁思,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 44

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作客兰陵,把客居之地和美酒联系起来,一扫令人沮丧的客居他乡的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可以想见。

后两句诗是对这种愉悦兴奋之情的延续。兰陵美酒冲淡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感和游子离家的思乡之情。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占了主导。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不思蜀,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这种不同也源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这时社会呈现着财丰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的美,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在的。这首诗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的时代气氛。

【思考】

⑴本诗中“但”用得很妙,请你具体分析。

⑵请具体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4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古时有笛曲名为《梅花落》。

【鉴赏】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遭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双关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寒冬开放,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备受冷落的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从听觉到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此外,本诗艺术结构也比较有特色。诗中写听笛的感受,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后闻笛。先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怀念帝都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意味无穷。

45

【思考】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是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根据上述观点具体指出本诗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作用如何?

42.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鉴赏】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无限孤寂。本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云层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种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的手法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然而,在这极度孤独的感受之后,突然接以“相看两不厌”,以“两”打破“独”,形成一种反差,引起读者的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隆重推出“敬亭山”,而且是“只有”,是独一无二的。这时的诗人就并非真的孤独,而是有敬亭山相陪相伴,而且互相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相看两不厌”了。这就不仅突出敬亭山的地位,而且将敬亭山拟人化,成了诗人的亲密伙伴和朋友。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他在现实社会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只有”二字是耐人寻味的,这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强烈抨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首诗可以说正是对这种内心激愤的一种强烈而独特的表达。

【思考】

⑴请指出本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46

⑵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43.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②,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③, 余响④入霜钟⑤。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古琴名。据说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②挥手: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③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④余响:《列子·汤问》:“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⑤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鉴赏】

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是用典贴切自然的典范,读来清新扑面,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享受。

全诗共用了“绿绮”“挥手”“流水”“余响”“霜钟”五个典故。

首联用“绿绮”一典写出了蜀僧非凡的来历,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并以此来衬托蜀僧超群的技艺,怀抱“绿绮”琴,可见艺非俗类,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再加上“西下峨眉峰”的来历,就更让人钦慕这位世外高人了。当然,诗人也委婉地表达了对蜀僧的亲切之感。李白自幼长于四川,而且他的诗歌中也不止一次吟颂过“峨眉山月”,如今面对从峨眉来的僧人,怎能不油然而生亲切之感?

颔联用“挥手”一典给人丰富的联想,首先是蜀僧弹琴时潇洒的动作和从容姿态。其次是“如听万壑松”的比喻,写出了音乐的宏伟、浩荡和铿锵,也让我们随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

颈联用“流水”一典,从字面上理解,是蜀僧的琴声使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和愉悦;而字句的后面隐含着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诗人内心的感动和知遇之情也曲折地显露出来。“余响”这个典故写出了音乐的旋律优美、回环不绝、久久萦绕在人耳畔,突出了琴声的魅力。“霜钟”点明了时令,与末句的“秋云”照应,表明时间过得飞快。

尾联用自己着迷而不知时间飞逝来暗示琴声的感染力。蜀僧高超的技艺和杰出的音乐才能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另一方面,我们也真切地感到,诗人内心的赞许、钦佩、知遇之情也像这绕梁的“余响”那样流动不止。

全诗了无痕迹地化用了五个典故,着重表现听者的感受,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思考】

⑴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47

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⑶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4.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②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传费文袆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黄鹤楼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②《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鉴赏】

本诗从楼的命名入手,借仙人驾鹤的传说生发开去。仙人驾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遗憾;仙去楼空,只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的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由先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后忽然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眼前萋萋满洲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波澜起伏。诗中“芳草萋萋”也借典表达了乡关何处、归思难禁之情。末联写烟波江上日落思乡之情,使诗意重回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回应前文,全诗浑然一体。

本诗在格律上也很有特点。律诗格律上忌重叠,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七律,“黄鹤”二字再三出现,也不顾什么对仗。其实,诗人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大气豪放的诗句。严羽《沧浪诗话》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思考】

⑴请说说颈联的具体内容。

⑵题黄鹤楼的诗词很多,崔颢的当属绝唱,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结合具体诗文分析。

48

45.桃花溪①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①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鉴赏】

首句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的长桥,忽隐忽现,恍若凭空飞腾。这境界幽深、神秘,令人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文描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岛屿;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使诗人步入画图之中,让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的容光,又见人物的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岛屿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联想到进入桃花源。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询问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回答不了,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由末句提出的问题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诗人的画笔,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特点;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含情其中,趣在言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思考】

(1)分析“渔船”“桃花”和“洞”三者的关系。

(2)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却明知故问,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6.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鉴赏】

49

古诗词鉴赏三百首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0:1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18541146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词鉴赏三百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词鉴赏三百首.pdf

标签:诗人   表达   作者   诗歌   表现   描写   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