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考古报告

更新时间:2024-02-22 20:23: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头发头发)

定陵考古报告

定陵考古报告

:考古

篇一: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旅游系12地理科学(1)班 谢映珠 26

一、 中文摘要 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

二、关键词

定陵发掘 出土文物 思考

三、正文

1)引言

报告 定陵 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赵其昌 黄升

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

2)正文 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

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

的明朝。在明朝200多年的历

史中,先后 13代帝王在这里延

续帝王的统治。而他们死后都

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据考

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

是由朱棣自己主持选定的,选

在黄土山(后改名为天寿山),

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

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

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

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

选在了这个地方。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

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即长陵),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陵。

经过考古学家的一年的挖掘(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发现指路石、金刚墙——拆金刚墙之前的试验——拐钉钥匙开石门——揭开地宫的秘密),中国考古学家终于打开了中国帝王的陵墓。

定陵地下宫殿发掘示意图

左: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右: 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刚墙上的砖

金刚墙墙高8.8米,厚近2米,全部用大砖垒砌而成。打穿金刚墙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大门。门高3.3米,宽1.7米,以汉白玉制成,重约4吨。上有纵横九排门钉,共81枚,又有仿木雕饰。门内是地宫的前殿,高7.2米,宽6米,长20米,地面铺以“金砖”。据说,此砖需烧制130多天,出窑后又用桐油浸泡,制作成本极高,但形制美观。不过除金砖外,前殿空空如也。中殿中有3只青花龙纹瓷缸,算是瓷器中的极品。真正的重点是在高9.5米,宽9.1米,长30米的后殿中,赫然是三座巨大的棺椁,中为万历

帝朱翊钧,左右为孝端、孝靖皇后。

三人所用的随葬品最普通者为金银,清单如下:

(万历帝)金器77件、金锭79锭、银锭30锭、鎏金银钱97枚;(孝端皇后)金制簪钗39件、金钱100枚、金锭21锭、银锭30锭;(孝靖皇后)金簪11支、鎏金银簪14支、金银日用器19件。然后是玉器:(万历帝)玉器23件,宝石30颗;(孝端皇后)玉料4块,各色宝石179颗,珍珠1包。

以上金银珠玉,此外还有大量精美丝织品、瓷器、漆器、木器等,最后整理出的文物近3000件。在所以随葬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龙凤冠。(如图)

三龙二凤冠

六龙三凤冠

九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

以十二龙九凤棺为例,全棺重2595克,共镶嵌大小红宝石71块,蓝宝石62块,绿宝石4块,黄宝石2块,珍珠3588颗。

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和丝织品。使考

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保存技术水平的限制,大批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都变得像松树皮一样变硬、变脆、变色,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帝王陵该不该挖的思考。

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 的文件。 可是,吴晗、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对不能发掘明长陵,总是感到有些遗憾。据《风雪定陵》记载,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时,吴晗也陪同参观。他曾借阿尤布汗赞美定陵地宫的机会,再一次当面请求周总理批准发掘明长陵,但遭到了总理的拒绝。至此,发掘帝王陵墓的举动终于画上了句号,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尽管这多多少少给我们些不能一窥宏伟的帝王陵墓的遗憾,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文明遗产。

3)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成功打开的皇陵,定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很多的财富,但也有不能完好保护好文物的遗憾。但随着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这座宏大的帝王陵墓也将永久的保存下去。

4)注释 1. 定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3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2. 朱翊钧: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1563年—1620年)

3. 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钧皇后,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于京师。万历六年(1578年)正月,册立为皇后。生有皇长女荣昌公主。(1565年一1620年)

4.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之生母。(1565年2月27日-1611年10月18日)

5.王岩:1935年8月生,河南方城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考古学。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工作有:1968年满城汉墓,参与发掘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1979年与赵其昌一起研究和编撰定陵发掘报告《定陵》。

6. 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09-1969)。

四、参考文献

1.《风雪定陵》杨仕、岳南 著

2.《古墓》 宋航 著

3.《明清墓葬》 周莎 著

篇二:那些让人痛心疾首的考古发掘

那些让人痛心疾首的考古发掘 五十年代,考古发掘非常随意,定陵出土的万历龙袍竟全部炭化

近日,西汉废帝、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回首往事,自建国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曾

因功利主义思维作祟、文物保护意识不足等原因,发生过许多的“发掘即摧毁”的考古憾事。

1955年,明史学家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他邀请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长)、茅盾(文化部部长)、邓拓(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范文澜(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张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联名上书中央,请求发掘埋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指导的工作队认为,长陵是主陵,应先“试掘”其他规模较小的陵,积累经验。经周恩来同意,最

终决定试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①

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定陵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包括600多件袍服、布料。其中皇帝的衮服、龙袍等,更是巧夺天工,如以缂丝方法织造的衮服,所

用材料除大量金线、孔雀羽毛外,还有红、蓝、绿等28种绒线。然而,在定陵地宫开启后,这些原本绚丽多彩的丝织品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以至被空气侵蚀而褪色、变脆,并留下黑斑。②对这些袍服的后续处理,也不专业。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③由于此前明朝丝绸几乎没有实物留存下来,技艺也已失传,因此让定陵丝绸的损坏显得尤为可惜。

定陵的大量文物“发掘即摧毁”。吴晗如愿后,刚刚写完历史剧

《武则天》的郭沫若也跃跃欲试,提议发掘合葬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1960年,陕西省向中央提交《乾陵发掘计划》,郭沫若对周恩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鉴于技术落后,周恩来没有同意。1973年,郭沫若第二次请求挖掘乾陵,又被否决。④

在郭沫若请求开掘乾陵时,定陵的考古工作其实并没有结束。1979年,参与过发掘的赵其昌、王岩等继续编写定陵的考古报告。赵其昌回忆说,“可惜的是20多年的岁月,不少文物已经面目全非了。棺椁毁于定陵建馆之初,帝后尸骨、头发、牙齿毁于?文化大革命?,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特别是那些囊括了中华精品的帝后服饰、织品等等,几经翻动,残损更甚,所幸几大册发掘工作的原始记录,尚保存完整。”1990年,他们编写的发掘报告《定陵》出版。

定陵的帝后服饰也相继启动复制。1988年9月,文物专家谢辰生带着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的明神宗龙袍、马王堆素纱禅衣,送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家中,“请他过目”。在交谈中,当李先念“了解到万历龙袍已经全部炭化时”说:“我历来反对挖大墓,挖出来保护不好,就毁掉了。”⑤

炭化的万历龙袍

六七十年代,没有合格技术和保护意识,兵马俑上的彩绘惨遭损毁

但是定陵的悲剧依旧在不断上演。1972年—1974年,徐苹芳参与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发现,“墓被水泡着,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他回忆,“我们亲眼看见的,马王堆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

1976年,考古队对广西贵县的罗泊湾汉墓进行了发掘。在清理文物时,有人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像炸弹的“弹形壶”。一个人“把它捧在手上,抹去器表的泥浆以后,找不到开盖的地方,倒来倒去,一不留心,把盖冲开了,倒出一坛清水。

有人说:?是酒,不要倒掉!留着化验!?但是说时迟,那时快,已经晚了,水被倒了个精光。”想来十分可惜。⑥

秦兵马俑上原本涂有彩绘——工匠先在烧好的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再在生漆层上涂各种矿物色。但上世纪70年代几次发掘时,彩绘都在考古人员准备拍照的瞬间消失了。这是因为生漆老化后,一旦和氧气接触,很快就会翘起来,导致彩绘脱落。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回忆他在1978年“发现残留色彩,但眼看着它就掉了,非常心疼。”

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反思说,“当年有两个原因造成彩绘消失,一是那时候没有技术和材料,二是没有严谨的保护意识,早期发掘仅仅是把它挖出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考古发掘中,已开始有意识地对易被空气侵蚀的文物进行特殊保护。兵

马俑考古队试图用针管把一种加固剂注入底层生漆和俑身之间,不让彩绘随生漆脱落。这样只能保住色块,在当时是一种权宜之计。⑦

1988年,在对位于哈尔滨的金朝“齐国王墓”发掘时,出土了一批丝绸和服饰。考古队首先将它们“剥离起取后经消毒灭菌入库”,然后邀请国内专家研究保存方案。专家认为,需要解决的“一是洗涤,请有关文物保护专家协助和指导,洗涤原则上是药物洗涤,既无损于文物原貌,又可起到延长其寿命作用;二是固定,洗涤后放在永久性保护物体内,基本不再挪动;三是特制有机玻璃或其他质料匣盒存放;四是库室湿度控制在70℃左右,调解适宜温度等。”由此,“这批珍贵文物短时间得到了较好保存”。⑧ 向西方学习经验,也是完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途径。兵马俑博物馆通过同德国、比利时等国进行技术合作,在1998年出土了8个彩色俑,陶俑上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都留了下来。

留有部分彩绘的兵马俑

九十年代,技术手段日趋完善,但外行干预,依旧使文物极易受损

除了考古人员自身的问题外,外行对发掘的干预也常常导致文物受损。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出土了一批商朝青铜器,“矿化得严重,腐蚀得厉害,表层看似硫酸铜,实际是粉状铜锈,保护难度较大,应尽快开始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因此要“立即采取

坚决措施,把全部文物运至南昌,文物不运回省城,一切都是空谈”。但是新干县领导希望把这批宝贝留在县里,迟迟不肯同意运往南昌。

这些质量、数量在江南罕见的青铜器,出土几个月后,依旧没能被保护起来,让考古工作者们忧心如焚。江西的考古专家彭适凡只好向时任省长的吴官正求助,向他汇报了新干县青铜器至今没能运回南昌的原因,吴官正表示:“这怎么行呢?应有全局观念嘛!”第二天,吴官正亲自给新干县县委书记打了电话,并由副省长张逢雨出面,召见了该县县领导,宣布了省政府关于文物全部运回省城,

篇三:定陵悲剧昭告:千万别乱开帝陵

定陵悲剧昭告:千万别乱开帝陵

面对中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的呼声,专家呼吁,在中国文物保护意识与技术尚未完备的当下,应审慎评估,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中国在1957年挖掘明神宗万历的「定陵」后,将万历帝后的棺椁「清理」出地宫,丢到山沟中;万历皇帝的尸骨不久后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碎焚毁。

据中央社台北26日电,广东「南方周末」报导,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日前在部落格(博客)上发表文章说,「是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引发广泛关注。类似的争论已持续50年,但关于沉睡的帝王是否该开棺重见天日,迄今未有定论。

报导说,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著万历

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遗体,是唯一一座由政府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提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经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肯,决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长陵发掘委员会」随之成立,由赵其昌担任挖掘工作队队长。出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挖掘工作转移到定陵。

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文物。第一个进入地宫的赵其昌也被称为「定陵挖掘第一人。」

现今80高龄的赵其昌说,「我不但参与这事,更是这里面的主角,我个人就更不愿意谈这事。」他表示,市面上形形色色关于定陵的书籍都是「瞎说」,他只曾为一本内容相对真实的书籍写序。这本名为「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的书籍,记载定陵文物被毁坏的经过:

1959年9月30日,曾铲下定陵第一铲土的工人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

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随后,数十名警卫在主任指挥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丢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赵其昌说,「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很多事很不严肃,经过我手毁的东西也不少。虽然不是我直接去毁,但至少也是在我当政时期。」

据报导,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次陪同外宾参观定陵,定陵博物馆的一名负责人提议:「总理,您看是不是在这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

周恩来惊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带愠怒对陪同人员说,「我参加过长征,我不会画,你们谁会画?」随后,献策者红著脸躲到众人身后,不敢再吭声。

赵其昌表示,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在当时是意识形态的必然。其后的「文革」,定陵更逃不过政治的阴影。

「文革」一开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就被摆到定陵(转

载于: 写 论文 网:定陵考古报告)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由一名20岁的女讲解员组织展开批斗。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十多名大汉将石块猛地朝尸骨丢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而后,烈焰腾起,三具尸骨被炸碎,烟灰四散飘落。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长陵,遭周恩来否决。

另一方面,文物大省陕西省对挖掘帝陵的兴趣更为热切。「文革」前,开挖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准备工作就已完全做好。

郭沫若得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画开挖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

羲之「兰亭序」手迹。

报导说,郭沫若打算以与周恩来多年的老交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恩来。但当他说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

为中央的政策延续至今。

一名前国家文物局官员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我还是不同意。公元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画。对这些计画,国家文物局都给予坚决否决。」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影响。

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表示,有些省份一直主张要挖掘帝王陵墓,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

他指出,「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1000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赵其昌说,现在吵著要挖武则天陵、秦始皇陵,是把考古工作

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变成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做一种猎奇来看待。其实考古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学家也越来越少。」

他表示,「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另一方面,中国考古面临著猖獗盗墓和此起彼落的重大工程压力。目前进行的考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抢救性挖掘,即因为工程建设发现的遗址或文物。

一名国家文物局官员说,「这些属于不挖不行的报批项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80%。」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教授陈淳指出,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我们国内一些考古评奖活动简直办成挖宝大奖赛,找个好的墓去挖一下,轰动一下,这就不是在考古了。考古学的成就不是以你挖出来的宝贝的价值衡量,而是以你研究的水平。」

陈淳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像历史的侦探,在现场搜集任何有价值的讯息,试图复原当时的现场和犯罪

过程,然后拿到法庭上指证。

他感叹,「而现在的情况是110接报后,马上派人去案发现场,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然后用推土机推掉。」

定陵考古报告

本文发布于:2024-02-22 20:2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0459350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定陵考古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定陵考古报告.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定陵   发掘   考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