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更新时间:2024-02-22 04:46:3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irst)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 pay attention!

第 1 页

共 23 页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化学平衡教案 篇一

撰写人:程重燃 审核人:高二化学组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学会利用“先拐先平”“定一议二”等常用的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会利用“先拐先平”“定一议二”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课前准备】

二、学法指导

(一)化学平衡的图象问题研究

1、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各种图象能直观地反映可逆反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变化的因素、方向和程度。

2、方法:

(1)注重纵坐标和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第 2 页

共 23 页

量改变,就可能导致图象的改变。

例如 对一可逆反应从起始到达平衡,某反应物的A的百分含量)、A的转化率?A分别

11

A的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 A的转化率与时间关系

(2)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两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图或析图时要注意变化的方向、趋势、程度。如考虑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到一定时是否会不再改变?若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斜率是否相同?若是两曲线,它们的曲率是否相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3)抓住关键的点:如原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拐点)交点等。同样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去好好思考,如该不该通过原点?有没有最高(或最低)点?为何有转折点、交点等?

3、图象类型

(1)横坐标——时间(t)

纵坐标——反应速率(v) 或某物质浓度(C)或某成分的百分含量(A%) 或某反应物的转化率(?A)

特点:

①可逆反应从非平衡到达平衡以前,v、C、A% 、?A均随时间(t)变化,到达平衡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图象中一定将出现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简称“平台”。

②出现转折“平台”的先后取决于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时第 3 页

共 23 页

间的长短又取决于反应

速率的大小。

温度(T)一定,压强(P)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压强(P)一定,温度(T)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T、P一定,使用正催化剂后V正、V逆均增大,t缩小。

③“平台”的相对高低,则由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来决定。“平台”越高,说明条件越有利于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的提高。反之,则不利。

C.E

(2) 特点:

例6. L

例7 D.G、H、I三点可能已达平衡状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顺中,进行可逆反应:

X(气)+2Y2Z(气)并达到平衡,在此过

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正)、(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Z的浓度的增加 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2.今有反应X(g)+Y(g)2Z(g)+ △H<0若反应

开始经t1秒后达到平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

第 4 页

共 23 页

改变使平衡破坏,则t3时又达到平衡,如图表示,试分

析,以t2到t3秒曲线变化的原因因是( )

A.增大了X和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

C.增加了反就体系的压强

D.升高了反应的湿度

3.可逆反应N2O5

N2O4+1O2 △H<0在t1时达到 2

平衡,然后在t2时开始加热,至一定湿度后停止加热并

增温,到t3时又建立平衡,下列各图解表示上述情况的是( )

A B C D

4.可逆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 △H=Q

在压强P1、P2湿度T1、T2下,产物W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图。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P1>P2

B.Q<0

C.T1>T2

D.c+d>a+b

5.都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C%表法反应物质量分数,v表示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 )

A.N2O3NO2(g)+NO(g)△H<0

B.2NO2(g)+H22HNO3((1)+NO(g)+ △H<0

第 5 页

共 23 页

C.4NH3(g)+5O2(g)4NO(g)+6H2O(g)△H<0

D.CO2(g)+C(s)2CO(g)△H>0

(1)(2)

化学平衡教案 篇二

班级:

姓名:组别:主备人:裴拥爱 编号:7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化学导学案

【课题】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

【学习目标】1.深化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会将其转化为对应图像

2、通过探究掌握几类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图像与平衡知识的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讨论学习

【方法归纳】

处理图像问题的步骤:一看轴(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零点的意义)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等)六想规律(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和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七作判断,做出答案。

【合作探究案】

探究一、浓度(物质的量)-时间图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第 6 页

共 23 页

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探究二、速率-时间图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

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探究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一可逆反应m A(s)+n B(g) e C(g)+f 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达平衡后,若升温,平衡左移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探究四、含量-温度-压强图

第 7 页

共 23 页

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效果检测】

1.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 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2.右图表示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

段时间是( )

A. t0~t1 B. t2~t3

第 8 页

共 23 页

C. t3~t4 D. t5~t6

化学平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

(2)能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等效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通过解决等效平衡等化学平衡问题,提高抽象分析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3.重点和难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习]

1.已知氟化氢气体中存在下列平衡:2(HF)3 3(HF)2 , (HF)2

2HF 。

若平衡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2g/mol,则(HF)3的体积分数为( )

第 9 页

共 23 页

(A)10%(D)≥10%

2.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

2A(气)+B(气) 3C(气)+2D(气)

起始时四个容器所盛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A/mol

2

1

2

1

B/mol

1

1

2

2

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A或B的转化率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αA:甲 (C)αB:甲 3.将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并达到平衡时,其压强为P1.氮气的浓度与氨气的浓度均为c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原来的1/2.第 10 页

共 23 页

当达到新的平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的平衡体系中,N2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B)新的平衡体系中,NH3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C)新的平衡体系中,压强小于2P1 大于2P1

(D)新的平衡体系中,气体密度是原平衡体系的2倍

4.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A(气)+yB(气) zC(气)

达到平衡后,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1;在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平衡时的两倍,再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z(B)平衡向左移动

(C)B的转化率提高(D)C的百分含量增大

5.在地壳内,深度每增加1km,压强大约增加25250~30300kPa,在这样的压强下,对固体物质的相互转化会发生较大影响,化学教案《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如:

CaAl2Si2O8+ Mg2SiO4 =CaMg2Al2Si3O12

(钙长石)(镁橄榄石)(钙镁)石榴子石

摩尔质量(g/mol) 278 140.6 413.6

密度(g/cm(3)2.70 3.22 3.50

在地壳区域变质的高压条件下,有利于( )。

(A)钙长石生成(B)镁橄榄石生成

(C)钙长石和镁橄榄石共存(D)(钙镁)石榴子石生成

第 11 页

共 23 页

6.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CO2的平衡浓度为C1mol·L-1.现再充入CO2使其浓度达到2C1 mol·L-1.重新达到平衡后, CO2的浓度为C2 mol·L-1(设温度不变)则C1和C2的关系是( )。

(A)C1C2(D)无法确定

7.为了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查得一份将SO2转化为硫酸铵的资料,摘录如下:“一个典型实例: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的二氧化硫和10%的氧气(体积含量)在400℃时废气以5m3/h的速率通过五氧化二矾催化剂层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再喷水,此时气体温度由400℃降到200℃,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按反应中的理论值,二氧化硫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该资料的这个比值是多少?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废气以5m3/h的速率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

(3)若每天某厂排放1000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每月(按30天计算)可得硫酸铵多少吨?消耗氨气多少吨?

8.将等物质的量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aA+bB cC(固)+dD

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0.5n mol,C增加了1.5n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为a=____,b=___,c=___,d=___。

第 12 页

共 23 页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A___,B___,D___。

(3)若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9.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A(g)+2B(g)3C(g),已知加入1molA和3molB且达平衡后生成a

molC,问:

(1)平衡时C在反应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用字母a表示)。

(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6molB,达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用字母a表示)。此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8molB,若要求平衡后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不变,则还应加入C_____mol。

(4)在同一容器中加入n molA和3n molB,在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mmol,若改变实验条件,可以使C的物质的量在m~2m之间变化,那么n与m的关系应是_____(用字母m、n表示)。

课堂补充练习

1C,2A,3B,4AB,5D,6B。

7.(1)1:50 ,增大O2的量,平衡正向移动,提高SO2转化率。第 13 页

共 23 页

(2)保证NH3:SO2=2:1、(3)3.54t,0.912t。

8.(1)a =2.b=1.c=3.d=2、(2)A为气态,B为固态或液态,D为气态。(3)放热反应。

化学平衡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用具]烧杯三个,试管三个,试管夹,滴管、玻璃导管、冰水、热水。

0.01mol·L—1 FeCl3溶液50 mL,0.01 mol·L—1 KSCN溶液,50 mL NO2和N2O4混合气体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达到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

[板书]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 14 页

共 23 页

[实验2—4]通过学生对实验归纳可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方程式:FeCl3+3KSCN Fe(SCN)3+3KCl

例:2SO2+O2 2SO3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后各浓度分别为:c(SO(2)=0.1 mol·L—1.c(O(2)=0.05 mol·L—1 c(SO(3)=0.9 mol·L—1

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O2浓度增大一倍,则平衡如何移动?

当浓度增大1倍(氧气)温度不变时。

如果保持平衡常数不变,必须增大分子,减小分母,即必须增大SO3的浓度,平衡必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影响很小,压强不使平衡移动。

2、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压强减小→浓度减小→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结论:①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移动。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2—4]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会使平衡向放热方向第 15 页

共 23 页

移动。

四、勒沙特列原理

综上所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勒沙特列原理。

[布置作业]一、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勒沙特列原理

化学平衡教案 篇五

班级:

姓名:组别:主备人:裴拥爱 编号:7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化学导学案

【课题】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

【学习目标】1.深化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会将其转化为对应图像

2.通过探究掌握几类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图像与平衡知识的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讨论学习

【方法归纳】

第 16 页

共 23 页

处理图像问题的步骤:一看轴(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零点的意义)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等)六想规律(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和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七作判断,做出答案。

【合作探究案】

探究一、浓度(物质的量)-时间图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探究二、速率-时间图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

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探究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第 17 页

共 23 页

一可逆反应m A(s)+n B(g) e C(g)+f 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达平衡后,若升温,平衡左移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探究四、含量-温度-压强图

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效果检测】

1.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 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第 18 页

共 23 页

—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2.右图表示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

段时间是( )

A. t0~t1 B. t2~t3

C. t3~t4 D. t5~t6

化学平衡教案 篇六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第 19 页

共 23 页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第 20 页

共 23 页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第 21 页

共 23 页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第 22 页

共 23 页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 2.练习册

8, 板书设计

第 23 页

共 23 页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本文发布于:2024-02-22 04:4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5483941465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pdf

标签:学生   反应   条件   压强   移动   速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