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发言提纲)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
化学教学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比照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拟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响,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第 1 页 共 32 页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洁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第 2 页 共 32 页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第 3 页 共 32 页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某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某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参加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第 4 页 共 32 页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拟。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第 5 页 共 32 页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根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稳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比照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稳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局部。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第 6 页 共 32 页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洁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洁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洁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拟: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比照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比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第 7 页 共 32 页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响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开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开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第 8 页 共 32 页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到达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响
第 9 页 共 32 页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答复〕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响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响,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响。
〔3〕在常温下,枯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响。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响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拟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响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拟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响的变化过程。
第 10 页 共 32 页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响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外表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响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响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响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响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响
Fe+CuSO4=FeSO4+Cu
第 11 页 共 32 页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响,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响。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响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响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开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
第 12 页 共 32 页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开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到达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
第 13 页 共 32 页
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响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答复〕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响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响,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响。
〔3〕在常温下,枯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响。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响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第 14 页 共 32 页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拟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响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拟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响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响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外表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响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响
第 15 页 共 32 页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响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响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响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响。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响。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响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考前须知;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氧化剂和复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复原性与复原反响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第 16 页 共 32 页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复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开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复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复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响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稳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根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参加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平安,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复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响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根底。
〔6〕复习氧化反响,引入复原反响。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响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复原剂。
第 17 页 共 32 页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比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响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响。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第 18 页 共 32 页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装置如下图。球形枯燥管里装有碱石灰枯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洁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枯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洁〞呢?如果氢气不纯洁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平安。〕
引导学生观察:
第 19 页 共 32 页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洁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洁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响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响,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到达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洁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锋利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说明氢气已经纯洁,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在枯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响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第 20 页 共 32 页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响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响: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响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响?氢气与氧化铜反响是否是氧化反响?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响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响。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那么氧化铜发生了复原反响。
在反响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响。使铜被复原出来,说明氢气有复原能力,我们称之为复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复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复原反响。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响,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复原性~是复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响。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复原反响。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响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响中氧化剂是_______,复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响,________发生了复原反响。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复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第 21 页 共 32 页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方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化学教学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什么叫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
1、通常状况下:
第 22 页 共 32 页
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
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
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课堂练习
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什么叫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的燃烧
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化学方程式 :C + O2 === CO2
2. 硫的燃烧
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
3. 磷的燃烧
磷的燃烧
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
第 23 页 共 32 页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
4.铁丝的燃烧
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点燃
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
或在集气瓶底铺一薄层细沙。
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5、铜.铝也可以燃烧
6、石蜡的燃烧
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
④瓶壁上有水雾产生。
化学方程式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P14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第 24 页 共 32 页
知识目标:1、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响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响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响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响、氧化反响概念的建立及对反响根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初步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点燃
写出碳、硫、磷、铁、石蜡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
点燃
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点燃
S + O2 ==== SO2
点燃
4P + 5O2 ==== 2P2O5
3Fe + 2O2 ==== Fe3O4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三、化合反响.氧化反响
1、化合反响:
Ⅰ、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
Ⅱ、特点:多变一
Ⅲ、表示方法:A+B→AB
练习:
1、以下化学反响中属于化合反响的是〔 B 〕。
A、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第 25 页 共 32 页
B、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
C、碱式碳酸铜 加热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锌+稀硫酸 → 硫酸锌+氢气
点燃
2、以下反响不属于化合反响的是〔 C 〕。
A、C + O2 &
shy;=== CO2
点燃
点燃
B、S + O2 ==== SO2
点燃
C、2C2H2+5O2==2H2O+4CO2
D、4P + 5O2 ==== 2P2O5
2、氧化反响: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称为氧化反响。
1、氧化反响一定是化合反响吗?举例说明!
1、氧化反响不一定是化合反响。例如石蜡的燃烧。
四、氧气的鉴定
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定.现象:木条重新燃烧
鉴别氧气和空气
五、氧气的用途
性质 依赖决定 用途
医疗
供应呼吸 登山、潜水
航空
氧气的用途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 炼钢
第 26 页 共 32 页
宇航
教学目标 篇五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教学教案 篇六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根底,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根本概念、根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假设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以下“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根底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局部做好记录,以到达有目的、有方案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表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根底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
第 27 页 共 32 页
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方案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响信息的根底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缺乏由精讲弥补,精讲的缺乏由测试弥补,测试的缺乏由讲评弥补,讲评的缺乏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缺乏。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项选择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根底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标准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
第 28 页 共 32 页
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根底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响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响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根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响的区别。
能力目标:
第 29 页 共 32 页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照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局部。
这三局部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根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响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方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比照。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良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化学教学教案 篇八
第 30 页 共 32 页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开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 31 页 共 32 页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局部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泼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拟,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泼,教学效果好。
第 32 页 共 32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22 04:3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5479112507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