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2-22 00:50:48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2日发(作者:什么植物和动物像鸡)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育法规: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法规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班级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知觉的理解性:是指知觉过程中,人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识对象做出某种解释,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计划的进程;狭义的课程指的是一门学科,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学科,应该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班级授课制:指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苏格拉底产婆术:又称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教育方法。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然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帮助新生命的诞生。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引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陶冶教育法: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

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的现象。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自我强化:是对自己表现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来分析自己,从而作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课程管理:是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各种答案。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关联的过程。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的作用。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发面的小结和评价。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的准则。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头脑风暴训练:是指通过集体讨论,是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和不受损害的发展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学科发面的知识,它是教师成功地经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导形式。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研究: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建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

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产婆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品德:品德,也称思想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定性研究旨在理解教育现象,并不强调在开始研究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基础。

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气质: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同化: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图式:图式是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的心理关系。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的自我奖励。

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对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的学习。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归因: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角色: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归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教育立法:教育立法即教育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指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教师侵权行为:教师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正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因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场依存型:场依存型是指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而感到困难

的知觉特点。

场独立型: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

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一般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本文发布于:2024-02-22 00:5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5342482714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pdf

标签:教育   教师   学生   教学   课程   学习   发展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