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1 15:48:2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黄金鉴定仪器)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2015年06月08日 11:03:44

《红旗文稿》2015/11 作者:林炜 杨连生 高丽洁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种构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一体多元中华文化建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的问题。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并存、相容,具有统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民族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民族认同可以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强化国家认同的正向精神力量。国家认同容纳、尊重、保护民族认同,运用国家权力调控、引导民族认同,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以及各不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条件。

其次,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一般说来,国家认同建设的实质是强化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国家认同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民族认同的弱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然而,如果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同时,狭隘地站在多数居于优势地位的民族的立场上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采取不尊重甚至强制同化的态度,就会伤害一些民族群体的情感,并进而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和国家认同的弱化。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排异性。民族认同的强化如果不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就会直接侵蚀和损害国家认同,在强化民族认同的同时弱化国家认同,把某一族群的利益和意志凌驾1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于国家利益和意志之上,从而动摇国家认同的至高性,这将会带来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严重后果。同时,如果过分地强化本民族的认同感而弱化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削弱民族团结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一体多元的关系。国家认同建设不仅要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也要在强化国家认同的同时,努力构建各民族相互认同的和谐,从而为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坚持平等、互助、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政策,我国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又有了新的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局部地区,如新疆某些民族的部分成员中,出现了民族认同趋向强化而国家认同相对弱化的现象。在这一地区,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在极力诱导胁迫人们强化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的同时,借助部分成员强烈的宗教意识和狭隘的民族意识,制造了多起危害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

对于这种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失谐的现象,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了部分民族成员的心理失衡,因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部分民族成员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失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比如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动,露头、蔓延于上世纪80年代,成势、膨胀于90年代,其直接诱因应该是发生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由于在80年代初纠正“文革”错误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的失误,过度否定了文革期间及文革以前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管理方式,从而导致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动乘势滋长蔓延。80年代末到90年代,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世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又对这一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迅速膨胀起来。在新疆,强化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加快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生活无疑是治本之策、长久之计。但是,不少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和生活改善并不能使民族分离主义自然消亡。如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处置不当,也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了,生活改善了,民族分离思想反倒增强了的状况。

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有效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努力构建各族人民一体多元文化格局,筑牢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的思想文化根基,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而且是更为紧迫和现实的战略任务。认同感是联结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和一个族群的重要精神纽带,对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极端宗教势力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力量,可怕的是他们会利用族群中一些人的“认同错位”和“信仰盲从”,煽动、、胁迫人们参与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动。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加强国家认同建设,努力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以及不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和谐。

文化认同既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又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整合、导向、激励、规范作用,使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维系力量。加强国家认同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认同建设,努力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既有同质性的内核与纽带相统一,又有异质性的因素相排斥。这种复杂的情况要求我们在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中,必须准确妥善地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多样文化相互比较、借鉴、学习、竞争,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进步的强大动力。尊重、包容多元,保护、支持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有利于消解弱势少数民族对于被文化同化的担忧。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尤其是新疆等民族区域文化发展的一大优势,应该发挥好这种优势。但是,在尊重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差异,包容多元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致力于强化一体,凝聚共识,对多元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只强调“多元”,不讲“一体”,是不利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构建和民族关系和谐的。面对新时期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议》强调,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各族人民认同的精神纽带。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强化一体,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光荣感和履行权利义务的责任感。

其次,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国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不是各民族文化的机械组合,而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本质的反映和概括。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本质反映,因而具有各民族共同认同的内在基础。同时,中华文化又是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的。既不能把中华文化看作是游离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外在文化,也不能错误地把中华文化看作仅仅是汉族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既要引导各族人民通过切身感受去体认本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体性,又要推进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合、内化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既要大力倡导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多看亮点、优点、共同点,相互学习借鉴,凝结共识;又要努力做到各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第三,正确处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政治认同主要指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在我国,政治认同集中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认同。国家认同的根源最终仍然要归结到利益层面。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认同感,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带给人民的安全、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等政治经济权益。一部中国近代史和改革开放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才能使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强大安全、人民富裕幸福、民族平等团结、社会民主自由的共同愿望。强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必须改进和加强国情教育,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国家强大的事实,尤其是用国家为缩小各民族经济文化差距而采取的特殊政策及取得的成效,使各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国家、民族和个人带来的巨大利益。国家建设的成效和国家认同的强化是成正比的。与此同时,应该看到,腐败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现象蔓延,收入差距拉大,干部作风不正,都会侵蚀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在有效开展国情宣传教育的同时,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强化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根本途径。

第四,正确处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各民族都有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要大力保护和挖掘发扬的。但是,现存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有生命力的和有积极意义的。只有那些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并促进社会与民族进步,即具有必然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从而被发扬光大。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无疑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固守过时的、失去“必然性”的传统文化,将会导致落后,甚至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现代文化是适应和推进现代社会发展、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进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内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们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追求现代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第五,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关系。宗教信仰是信教者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尊重民族文化,其中也包含着尊重其宗教信仰与情感。崇尚善良、博爱、和平、诚信,主张扬善戒恶,是世界各大宗教的核心教义。尊重保护人们的正当宗教信仰和活动,彰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是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的。大量事实证明,极端宗教势力不仅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最大破坏者,也是各族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构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高度统一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法打击极端宗教势力,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充分揭露其荒谬性、反动性和残忍性,使各族民众真正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和目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民族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3xzz010]成果)

(作者单位:林炜、杨连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部;高丽洁: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15:4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5017022711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pdf

标签:认同   民族   国家   文化   宗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