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证辨治之我见(附:粘滞性便秘证治)

更新时间:2024-02-21 12:45:5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我佛要你)

湿证辨治之我见(附:粘滞性便秘证治)

湿证辨治之我见(附:粘滞性便秘证治)

湿邪黏腻,最难去除。所以,湿证具有缠绵难愈、 症状繁杂、 不易辨治的特点, 其成因虽与季节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 但主要受先天禀赋、喜生冷油腻食物、 嗜好烟酒等影响密不可分。 笔者现就湿证的特点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 湿证多见, 且热湿尤多

湿邪蕴久, 多从热化, 故《温病条辨· 加减木防己汤》 条下汪案有“寒湿固有, 热湿尤多” 之语。(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寒湿常常合而为患,但又要注意:湿邪蕴久, 多从热化) 温病大家叶香岩也强调无论患者体质如何, 总是化热者居多。 他在《外感温热篇》中强调说: “在阳旺之躯, 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 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如果把湿证的原因归结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恣食膏粱厚味,

则也有失偏颇, 近代孔伯华先生数十年前就因为临床湿热证多见而有“湿热何其多” 之感慨。 湿证容易化热在临床上确是如此。 湿证化热者又分 3 种情况: ①舌边尖红,苔白厚腻, 说明其热在表在肺, 清热药选择清轻之剂, 如芦根、金银花、 连翘、 薄荷等; ②舌苔黄厚而腻, 说明其热入里, 清热药选择黄芩、 黄柏等; ③二者兼有, 舌边尖红且苔黄腻, 清热药当二者结合。

2 湿证易误诊点

2. 1 口 干、 乏力为常见症状

据笔者临证观察, 湿证最常见的表现是口干和乏力, 这也符合经典所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曰:“腹满, 口舌干燥,

此肠间有水气, 己椒苈黄丸主之。” 水(湿)液不化, 津液不能上承, 则口 舌干燥, 而“ 一旦用药前后分攻水结······ 水化津生, 则口燥可滋”

(《医宗金鉴》 注) 。《伤寒论》 记载的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也都有口干或口渴的表现,第 72 条云: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与五苓散主之”; 第 73 条“发汗已, 脉浮数, 烦渴者, 五苓散主之”; 第 236条“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 至于乏力, 历代多以身重来描述,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篇中记

载: “水在脾, 少气身重”。 张璐在《张氏医通· 杂门· 身重》 中强调说: “身重多属于湿。” 其他医家也大都持相同观点, 如张石顽曰:

“身 重无非湿证, 湿证多归重于脾土。” 口干、 乏力是湿证最常见症状, 如加上头晕等表现。 是主湿, 还是主虚, 确实容易让人误诊。

2. 2 湿证可见多 种脉象

滑脉主痰湿众所周知, 但其它多种脉象也常见于湿证之中, 如虚证常见的细脉、 缓脉、 沉脉等, 而细脉尤为常见。 李时珍《濒湖脉学》

云: “细脉萦萦血气衰, 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 即是伤经汗泄来。” 张路玉也云: “头痛, 脉细而缓, 为中湿。” 其实, 不仅细脉, 其它脉象也可见于湿证之中, 如伏脉。《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病者脉伏, 其人欲自 利, 利反快, 虽快, 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汤主之。”《医宗金鉴》 注云: “凡饮病得脉伏者, 为伏饮, 水邪已深之诊也。” 又如沉脉, 张仲景在该篇中明确说明“脉沉者, 有留饮”。湿证日久, 甚至还可以见到虚脉,“其脉虚者, 必苦冒, 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 治属饮家”。

关于湿证的脉象, 王氏认为“湿为有形的阴邪, 容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影响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因而, 湿邪为病必然要表现出性质属阴的脉象, 如濡脉、 细脉、 缓脉等。 这是由于湿邪阻遏阳气的推动功能,

使气血运行缓慢, 导致脉率迟缓。由于阻遏了 脉气的正常外观, 因而, 脉形细小而模糊, 应指无力。”薛生白《温热病篇》 认为湿热之证, 脉无定体, 或洪或缓,或伏或细, 各随证见。 也有医家认为与湿热孰重有关。

笔者认为, 了 解湿证可以出现类似虚证的细脉、 缓脉、 沉脉等足矣,至于究竟此时主虚还是主湿, 应当结合临床上的其他表现综合分析, 于细微处见功夫。

2. 3 湿邪阻遏气机, 可导致“阳证似阴”

湿邪容易阻遏气机, 导致阳气不达, 故而“阳证似阴” ,变证百出。

如《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记载: “夫心下有留饮,

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停饮阻碍心阳, 则背寒冷; 阳气不达四末, 可致四逆; 不达腹部, 可以导致腹中发冷; 不达阴部, 男子可以阳痿, 女子则宫寒不孕。 其实, 包括脉象中出现的类似虚证的细脉、 沉脉、 伏脉、

虚脉等, 除患者本身正气虚的因素以外, 常因为湿邪阻碍气机, 气血运行不利使然。

2. 4 免疫紊乱特别是免疫力低下不等于虚证

免疫紊乱特别是免疫力低下, 一般认为就是虚证, 无形中把免疫力低下与虚证等同起来, 如此, 参、 芪、 虫草、 鳖精、灵芝、 阿胶、 蜂制品等补益气血阴阳之各类药品保健品便理所当然地在首选之列。 殊不知, 免疫力低下未必属于中医的虚证, 调节免疫、 提高免疫力也未必要用补药。 若南辕北辙,误用补药, 虽也可收一时之功, 然犯“实实” 之戒, 终至病情更甚, 甚至可以发生“人参杀人无过” 的悲剧。 就湿证而言,其导致免疫紊乱和免疫低下已为现代实验所证明, 湿阻证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 主要表现为 CD 4 /CD 8 比值失衡, 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外周血清 SIL-2R 增高等。 有资料显示, 湿邪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作用在 LCT-T 细胞亚群——抗体链上, 即通过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影响到 T细胞的分化, 进一步影响 IgG、IgM 等抗体的生成,

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处于较低水平。 而且, 外湿可加重造模脾虚小鼠免疫功能的紊乱 。

总之, “有是证即用是药” 是中医的精髓, 补药可以调节免疫、 提高免疫力, 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等同样也可以调节免疫、 提高免疫力,

在“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3 诊断要点在于舌脉

湿证既然复杂难辨, 但总有辨证的主要依据。 笔者体会,诊断湿证的要点在于舌脉而不是症状, 特别是在于舌象, 所谓“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敖氏伤寒金镜录·自序》中强调曰:“诊断之道, 欲知其内者,

当观乎其外, 诊察于外者, 斯知其内。盖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若不内外相参, 而欲断其病势之逆顺, 不可得也。 故为医者, 诚能察其精微之色,

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 则万举万全之功, 可坐而致矣。 此即《素问》

所谓'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之意也。然古人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非只望其面色而已, 凡舌苔、 毛发、 筋骨、 齿甲之类, 俱包括于“望”字之中, 但望色不及于验舌”。

笔者认为, 脉象或滑或缓, 或细或弱, 不一而足; 舌象则为舌苔厚腻,

或白或黄, 若舌苔不多, 则舌体胖大, 水滑且多齿痕,舌尖常红。 以湿证干咳为例, 一般以为干咳多属阴虚, 若以症状为主要辨证依据, 则认为当服百合固金汤、 沙参麦冬汤、 清燥救肺汤等增液润燥。 但笔者在临床常见干咳无痰患者而见舌苔厚腻, 甚或苔黄。 此等干咳, 尽管无痰, 但并非阴虚, 而属湿热, 当以清热化湿利湿之剂治之。万不可仅凭干咳而予滋阴润燥, 诊断当以舌脉为准(舌脉症合参,这正是舌脉诊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可以症状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遣方用药尽管按照辨证所得放胆用之。

4 治疗当分外感内伤

湿证的治疗, 随外感内伤不同而用药有异。“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 , 湿证之属外感者一般均有发热症状, 舌苔或白或黄, 然舌边尖红。

治疗当以芦根、 金银花、 连翘、 薄荷等解表清热, 藿香、 佩兰、 薏苡仁等化湿利湿, 薄荷要大量后下, 则热可迅速退去。“治内伤如相, 坐镇从容”, 素有湿热内蕴者可以食疗应对, 以改善体质, 一般可用薏苡仁熬粥, 量大利湿也不伤正, 可长期使用。 对于素有湿邪体质又有外感者, 有时其发热缠绵难退,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效果均不理想, 此时, 可用小柴胡汤合达原饮治之, 效果令人满意。 此时须注意的是, 方中的草果不可或缺, 因其有辟秽之功而收效甚捷。

附: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导气候。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阳热之气下降,水气上腾,水湿之气充斥熏蒸于天地之间,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湿属水湿之气,有形可征,故湿为有形之邪。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浊,即秽浊。其致病特点一是表现为肢体困重不舒,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如果湿邪浸淫关节肌肉,可见关节酸重疼痛(湿痹、着痹)。二是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秽浊不洁,如

湿邪引起的疮疡、湿疹之类,局部往往秽浊不清,流脓水不止。其他如苔腻、面垢、眵多、便下黏液、妇女带下等,都反映了湿邪的秽浊之性。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后,最易阻遏气机,故致病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停留体内时间过久,则不仅会影响气机的运行,还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又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所以湿邪尤其容易损伤脾阳,出现形寒怕冷、腹泻、水肿、尿少等症。

3.湿性黏滞

黏滞,即黏腻、停滞。其致病特点一是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湿痹、湿疹。二是湿病证状多黏滞不爽,如分泌物、排泄物滞涩不畅。表现为:

1.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即湿病症 状多粘滞而不爽,如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

2.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粘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由于湿邪性质的特异性,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表现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的明显特征。他如湿疹、湿痹(着痹)等,亦因其湿而不易速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亦有趋下的性质。其致病特点是症状多见于下半身,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泄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故《素问》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腻等,皆为湿邪为病的常见症状。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其体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所以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三是易阻气机。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最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属阴邪,同气相求,侵人也常伤及下部,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清(寒)湿袭虚,病起于下。”

内湿的病理变化

湿性重着粘滞,多易阻遏气机,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可以致痉,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湿为痉病原因之一。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湿浊虽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粘滞性便秘的病机及治疗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便秘。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便秘病证,又分粪质粘滞难解与粪质不粘滞二种情况。对粪质粘滞排便不畅的病症,文献尚没有足够的认识与讨论,但不少文章中都提到过有些病有粪质粘滞难以解出的症状,如在慢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复发性口疮、湿温病、糖尿病等都可见大便粘滞难解的情况。笔者将粪质虽不干硬,但大便粘滞难解的便秘病症称之为“粘滞性便秘”,现就其病机及其治疗进行阐述。

一、临床特点

粘滞性便秘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粪质不干,但粪质十分粘稠,大便多软溏或呈细条状。因粪质粘稠难以排出,患者排便极为费力,排便量少、慢而不畅,便后多有残便感,以致每日多次排便。便后粪便

染纸肛门不易擦拭干净,或粪便粘便池难以冲洗干净。医生作直肠指诊时,手指在肠腔内感觉到肠壁粘滞不畅,转动艰涩,退出手指时可见指套上沾染物粘稠而难以擦净。

粘滞性便秘多见于老年、体弱、大病后、素体湿热盛或痰湿重患者。患者或有神疲乏力、气短、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胸闷呕恶、口舌生疮、口气秽重等症。

二、病机

1、脾虚失运

本病多见于脾虚体弱、老年、久病体弱患者。因脾主运化,脾虚气弱,脾的运化失健,则会导致水谷运化与传导皆受其累,大便粘滞秘涩。《灵枢?口问篇》言:“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九?治虚劳大便难诸方》曰:“夫虚劳之人,脾肺损弱,谷食减少,气血阻隔,阴阳不和,胃气壅滞,上焦虚热,流注大肠,故令秘涩也。”。老年人、大病后而发大便粘滞者,皆因元气虚弱,脾气虚衰,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得转输,湿浊内生,肠腑传化失司所致。故脾虚失运是本病的发病之本。

2、湿邪或痰湿阻滞气机

湿阻气滞是本病的重要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所言即指因湿邪粘滞,湿邪困脾,气机郁滞,腑气不通,胃气不降,大肠失于传导而导致的后不利或大便难、大便溏而不爽的病症。《景岳全书?杂证谟》云:“湿秘,……,湿岂能秘?但湿之不化,由气之不行耳。”

《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溏泄之肠垢污积,湿兼热也”。本病亦多见于痰湿素盛患者,《张氏医通?卷七》云:“肥人素多痰饮湿热结聚,因病每致大小便不通,腹满不食,气逆喘急,势盛不得不下,有屡下不得通利者,有再三下而始通者,有下之遂利不止者。大抵湿热素盛之人,大便不行,日数虽多,结粪甚少,所下不过溏粪垢腻,甚至骤下不可遏者。……,此本属湿热” 。脾虚湿浊不化,湿浊郁结化热,或湿与热结,湿热内结肠道,导致肠腑气机阻滞,则大便粘滞,欲便不得便。

粘滞性便秘其粪便粘滞难解,符合湿邪重着粘滞、秽浊的特点;同时粪质粘滞,胶结难下,又符合痰湿的特点。因此,“湿邪”或“痰湿”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湿浊阻滞或痰湿胶结,阻遏气机,导致肠腑气机不畅,传导失常,大便秘涩不通畅。故“气滞”也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便不通侯》谓:“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壅塞不通也。”《金匮翼?便闭统论》亦云“气内滞,而物不行也。”

3、兼夹气血阴阳不足

因为脾虚气弱,气血生化不足,有的粘滞便患者可同时兼见阴血不足的表现,可见到皮肤干燥,脱发,月经量少,目干涩等症,而使本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增加了辨证的难度,临证时需要加以注意。

综上所述,本病是在脾虚气弱失于运化的的基础上,湿浊或湿热阻滞气机,导致肠腑气机畅,传导不畅不利而发病的。脾虚为本,湿阻气机或湿热阻滞为标。

三、辨证与治疗

1、脾虚失运证:

症见:大便溏而粘腻,努挣亦难排出,努挣后汗出气短,便后肛门后重残便感。面色少华,神疲纳少,肢软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治法:健脾益气助运。代表方:黄芪人参汤(《脾胃论》卷中)。常用药:黄芪20g,升麻8g,党参12g,陈皮6g,麦冬8g,苍术、白术各10g,黄柏6g、神曲8g,当归6g、炙甘草3g,五味子8g,白芷9g,等。

2、脾虚湿滞证:

症见:大便溏软,涩滞难下,肛门后重窘迫,甚则脘腹痞满或胀痛、嗳气纳少,纳食正常或减少,或有肛门潮湿不洁。舌苔白腻,脉细或细涩。治法:健脾燥湿行滞。代表方:升阳除湿汤(《脾胃论》卷下)。常用药:苍术12g,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神曲、泽泻、猪苓各6g,炙甘草、陈皮、神曲4g,桔梗8g,等。

3、脾虚湿热证:

症见:大便软溏粘滞,胶结难下。或有肛门灼热或坠胀不适,口

苦,口干不欲饮,口舌生疮,脘闷纳少,神疲体倦。面垢,手心汗多,口气秽重。舌淡体胖,舌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或细滑微数。治法:健脾清热燥湿。代表方: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常用药:法半夏12g,黄芩9g,党参12g,干姜9g,黄连6g,木香6g,生苡仁10g,神曲8g,枳实(炒)9g,瓜蒌仁6g,半夏(制)9g,陈皮6g,白茯苓6g,桔梗6g,黄芩(炒)6g,白术(炒)6g,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黏滞性便秘作为便秘的一种特殊类综上所述,粘滞性便秘作为便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并不少见。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以脾虚为本,在脾虚的基础上湿浊不化,湿阻气滞,或湿热交结,肠腑传导失司,气机不利而发为本病。对于本病的治疗,应标本兼顾,在健脾的同时,予以化湿、助运、导滞、清利并施。由于脾虚的恢复和湿浊(湿热)的燥化(清化)相对较慢,本病的治疗过程较慢,医患都必须对此有所认识。切忌急功近利,因起效较慢,而加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峻下药图一时之快,结果加大治疗难度。

湿证辨治之我见(附:粘滞性便秘证治)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12:4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9075250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湿证辨治之我见(附:粘滞性便秘证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湿证辨治之我见(附:粘滞性便秘证治).pdf

标签:气机   湿证   表现   粘滞   免疫   阻遏   脾虚   患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