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别开生面的近义词)
有米下锅方成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我们每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人所面对的共同难题。写什么,怎样写,是我们写作时深感头疼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常常搜肠刮肚、费尽心机也无从下笔。这是为什么呢?细思考,这都是因为“囊中无米”惹的祸。
古时候有一位秀才,他在临考前愁眉苦脸,坐立不安,夫人问他:“你写一篇文章难道能比我生孩子还要难吗?你愁什么呀?”秀才拍拍夫人的满腹,又指指自己的空肚,叹道:“你肚子里有货,我腹中空虚,当然要比你难了。”这位秀才当然迂腐,但是他这句话却幽默到了点子上。
肚里无话,笔下难文,而要想“肚里有货”,日常必须注意收集写作素材。把生活的素材积存起来,这样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米可用”了。那么,这“下锅的米”从何而来呢?“囊中的米又如何下锅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一、学会“找米”和“攒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和写作中无处不有“米”,但是这些地方的“米”往往不是现成的,而要靠我们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找到了“米”,还要善于积攒,这样才能做到需要时有“米”下锅。
1.“米”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有作文的原始素材,素材是复杂的、宽泛的、零碎的、不系统的社会生活现象,是XX搜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大量素材在XX头脑中积蓄,通过XX的感知、1
剖析,受到启迪后,产生某种创作冲动,才是素材的完善积存。广播电视的覆盖,报纸杂志的繁多,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泉,可是有的同学却找不到,原因在于缺少观察与发现,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身边的人物事件熟视无睹。处处留心皆学问,此乃真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语言,这简单而又复杂的文库你可曾注意到?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平凡的人,却说出了我们不经意间道不清、说不明的哲理,那语言何其优美,让我们记忆犹新,甚至永不忘怀。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随时随地注意细致地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存,就像茅盾所说的,“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草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们交谈,记录他们的谈话,记下你随时随地对他们的观察所得。”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写作文时就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还需愁“无米下锅”吗?
2.“米”从阅读中来。猎取更多的写作素材,还需要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内容包罗万千,观赏价值大,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读。在课外阅读时不光要把有价值的、精彩的名篇佳段存入作文材料库,还要在闲着的时候朗读或背诵。这样,才能逐步改造我们的语言,提高作文质量,写起作文来,才会运用自如。对一些精彩片断,要尽量转述或记1
录下来,以便日后温习。
如《红楼梦》中精彩的人物肖像描写,《水浒传》中精湛的景物描写,《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优美名句如“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更要摘录下来,熟读成诵。
课文教材也是我们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的仓库,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我们写作中最好的素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景、自然景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中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论据。如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屈原、蔺相如、文天祥等;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论身份贵贱的信陵君、韩愈等;爱RM、恨敌人的鲁迅、朱自清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居里夫人等;还有表现人物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都是我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如果你觉得这些名著太长,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那何不去看那些我们随手就能拿到的报纸、杂志呢?它们不光是阅读库,也是信息库,是我们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信息量的积存不也正是写作量的积存吗?多读,能陶冶我们的性情,能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品行,能拓宽我们的思路,能弥补我们生活的缺陷,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有效地观察生活,了解世界,对生活和世界的变化做出客观评价,还能扩大我们搜集积存材料1
的空间,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材料更广泛、充实、更具有说服力。
3.“米”从动笔中来。我们勤于动笔,可以有效地积存生活素材,有好多同学有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他们习作时,选材便会得心应手。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多留心观察外界,观察天地,观察人群,观察动物等,随时动笔写作,哪怕只是一段或一句都是我们的灵感。时间长了,习惯了,看到想写的事物就有动笔的欲望了,文章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会“筛米”和“煮米”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从阅读中、从观察中积攒了一定数量的“米”,但是这些“米”不一定都适合我们的写作需要,这就需要学会“筛米”,要能够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能说明问题、突出中心的材料来。
当然,这些材料也不是串联起来就能成文的。这就像熬粥一样,必须把米放在锅里,用大火煮,文火炖,方能成喷香可口的粥。我们要善于从写作的众多素材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表现中心的材料,并发掘它们的深刻内涵,用这些素材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
1.要学会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文章中的材料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为主题服务的。积存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
1
2.要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又如,写昭君出塞,可以赞美王昭君为和平而献身的奉献精神,可以写王昭君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还可以写在旅行途中看到昭君墓后产生的联想。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3.要学会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素材。许多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这样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学生在积存了丰富的素材以后,在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素材,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第一,将原本比较复杂的、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第二,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第三,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至于该采纳哪一种方式,就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加以选择。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素材分为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直接得来的素材:一个装间接得来的,即从书籍和资料得来的素材;另一个就是装平时收集的日常语言的素材。有了这三个仓库,写1
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1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12:3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901882711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米下锅方成粥(全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米下锅方成粥(全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