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21 07:02:5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新学期的作文)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1.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素

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通过散射和吸收而影响太阳辐射的传输,使其强度和传输方向发生改变,其中人们感受最为直观的是能见度降低。大气能见度定义为水平背景天空下人的肉眼可识别黑色目标物体的最远距离。人的视线感知大气中物体的能力取决于大气中悬浮的颗粒和气体的浓度,这是由于它们对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包括将光散射至目标物使其看上去像漂洗过的),导致目标物体颜色的变化和对比度的降低。而且,云、雾和降雨也对能见度有影响。大多数霾是由于人为活动所直接排放的颗粒物(即二次颗粒物)所引起。

而目前空气质量管理部门大多以基于能见度的气象学判断来识别霾过程。当各种源排放产生的细颗粒物(即PM2.5)及其前体物共同导致打面积区域能见度低,即认为发生了区域性颗粒物污染,亦即区域霾。在《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规定了霾的判试条件:能见度低于10.0km,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相对湿度小于80%,判识为霾;相对湿度为80%-95%时,按照地面气象观规范规定的描述或大气成分指标标进一步判试。

大气颗粒污染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在局地和区域两种空间尺度上。局地烟或污染云团导致能见度降低。由于烟羽离开排放源的距离较短,因而影响局地能见度的主要是一次颗粒物。区域性的污染可导致霾延绵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在大范围广泛分布的排放源对区域霾均有贡献,并且由于滞留时间长,区域霾通常主要是由二次颗粒所致。

雾-天气一般是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的表征,雾-发生时风速小,湿度大,并伴随有明显的近地层逆温,因而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而逐渐积累,且有利于二次颗粒的形成,而导致细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雾和霾相互转化,使细颗粒物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延长,更易造成持续的霾污染。在雾和霾相互转化中,PM2.5作为凝结核而反复被利用,因而其作用被放大。因此,雾-霾污染的实质是细颗粒物污染。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与其粒径、成分及其吸湿性、混合状态等性质有关。在大气中主要是粒径为0.1-2.0um的颗粒物通过对光的散射而降低物体与背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7:0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70176505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pdf

标签:能见度   大气   颗粒物   影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