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评)
花垣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总面积1109.3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88个村19个社区(居委会),31万人(2012年),苗族占77.3%,是苗族聚居县。花垣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中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中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
花垣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遗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人文景观;也有大小龙洞瀑布群、边城茶峒风景区、古苗河蚩尤风景区等自然风光;花垣还是古朴神秘的“百里苗乡”,苗语文、苗画、苗族生成哲学等苗族文化古朴神秘,是苗族巴岱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花垣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
中文名称
花垣县,Xanb Jib Yos(苗文)
外文名称
Huayuan County(英)
别 名
东方锰都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 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
花垣镇、边城(茶峒)镇等
政府驻地
花垣镇
电话区号
0743
邮政区码
4164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部
面 积
1109平方公里
人 口
31万(2012年)
方 言
汉语西南官话,苗语东部方言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边城茶峒、大小龙洞瀑布、古苗河等
车牌代码
湘U
行政代码
433124
建制沿革编辑
洪武元年(1368)置崇山于老城(今吉卫镇老卫城),后撤卫改置崇山千户所。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124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
花垣镇
今花垣县域,旧称“六里苗地”。
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卫吉多坪。嘉庆二年(1797),升永绥厅为直隶厅。嘉庆七年,厅治迁花垣(今县城)。
民国元年(1912),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1952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3年9月,永绥县改名花垣县。辖地、治所不变。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花垣县
花垣县(苗文:Xanb Jib Yos)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东接保靖、吉首,南连凤凰,西邻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3]
地势地貌
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三个台阶型地貌带。花垣县内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212米。境内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4]
土壤
境内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红色灰土、红壤土、黄壤土为主,共5类,13亚类,44土属,144土种。
气候
花垣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较频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夏秋季干旱发生较多,冬季比较寒冷,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6.0℃,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对湿度4%,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时数1219.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E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数53.9天。[4]
水文
花垣县境内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条。[3]
3自然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花垣县总面积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40千公顷(1995年末实有),含水田10.12千公顷,旱地7.28千公顷。
矿产资源
花垣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20余种,锰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之最,全国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国第三,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美誉;2011年初步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300万金属吨,花垣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5][1]
能源矿产
发现有石煤和铀矿。
石煤: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吾乡杉木冲、猫儿、两河乡九龙坡一带,伴生钒、磷矿等,曾一度开采。
铀矿: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麻栗场地区,规模小,暂无开发价值。
黑色金属矿产
铁矿:已发现矿产地8处,分布于雅桥—排吾—大铁厂一带,赋存于红土中的褐铁矿曾被多次开采。
锰矿:已发现大型矿产地1余处,分布于民乐、猫儿、两河、排吾等4乡交界处,深部有上、下两个碳酸锰矿层,地表有氧化锰矿。保有储量排名全国第三位。
钒矿:已发现大中型矿床3处,暂未开发利用。
有色金属矿产
铅锌矿:已发现20处铅锌矿产地,其中李梅为特大型矿床,耐子堡、长登坡、芭茅寨、老虎冲、小排吾、大铁厂、杉木冲等8处为小型矿床,其余11处均为矿点或矿化点。
钼矿:已发现矿产地5处,分布于猫儿乡洞里—蜂糖一带和民乐谷哨地区,曾为地方多次开采。
汞矿:已知矿点1处,位于两河乡水田村,汞矿化品位低,规模小,无开发利用价值。
非金属矿产
水泥灰岩:分布广泛,已探明排碧、窝勺2个中型矿床,团结镇小型矿床已为县水泥厂开采利用。排碧矿区以Ⅰ级品矿石为主,适于用作水泥、电石生产的原料。
白云岩:分布广泛,以道二、麻栗场等地的白云岩质量最好,可作冶金熔剂等用途。
含钾页岩:已发现矿产地1处,分布于排碧—排鲁一带,资源量预计可达5千万吨以上。
滑石矿:已发现矿产地4处,分布于雅桥田塘—排吾董马一带,滑石质量较好,曾被当地村民开采。
方解石矿:已发现矿产地10余处,分布于排碧、排料、董马库乡、麻栗场镇一带,一般规模较小,资源量不大,可小规模开发利用。
建筑石料用灰岩:分布广泛,本县凡有石灰岩裸露的地方,只要不在禁止开采区内,
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均可开发利用。
砖瓦粘土矿: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潭镇广东坪、猫儿乡磨子寨等地,为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矿,曾广为开采,用于烧制砖瓦。(本段数据截至2008年)[3]
4行政区划编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垣县辖8个镇、10个乡。[6]
•
花垣镇
花垣镇辖城南、柑子园、老正街、西长街、大竹山、浮桥、登高楼、涧水坡8个社区居委会;狮子桥、望城、洞溪坪、南门、农科站、丰和、新生屯、卡地、大冲、龙洞、卧龙榜、依溪、清水塘、大云盘、凉水井、拐带坡、马其洛、朝料、佳民、花桥、麻场、伍家坡、三角岩、坝塘、蔬菜、园艺场、渔场27个村委会。
•
边城镇
边城镇辖小桥、河码头2个居委会;隘门口、水井湾、贵炭、板栗树、曲乐、骑马坡、小寨、石牛溪、米粮、白岩、火焰土、长老坟、茶元坪、南太、募老15个村委会。
•
龙潭镇
龙潭镇辖龙潭、马黄塘2个居委会;土地、豆旺、龙门、窝坨、干塘、开支铺、角弄、李梅、古老、龙潭、大坪、草坪、金溶、板塘、黄腊、张匹马16个村委会。
•
民乐镇
民乐镇辖云盘、中街2个居委会;民乐、田家、水田、响水、卡子、谷哨、洞乍、上潮水、下潮水、毛号、新水、坝务12个村委会。
•
团结镇
团结镇辖新路、老街2个居委会;长新、漏那、永丰、半坡、云盘、吉场、水田、中寨、太平、漾水坪、阿碧、老鸦塘、龙保、岩坝塘、杨家寨、下瓦水、马道子、老王寨、桐木寨19个村委会。
•
吉卫镇
吉卫镇辖梅花井、卫城2个居委会;排座、排达坝、腊乙、下水、新寨、老卫城、吉卫、鸡司、大老排、夯来、如腊、各藤、良帽、过水、螺蛳董、古牛、葫芦、白果、水洋、白岩坪20个村委会。
•
麻栗场镇
麻栗场镇辖麻栗场镇居委会;黄土坡、溜豆、沙坪坝、广车、排达鲁、麻栗场、沙科、老寨、立新、彭湖、登高坪、望高坡、各鱼、新桥、尖岩、新科、金牛、沿坝18个村委会。
•
雅酉镇
雅酉镇辖麻家、夯杜、坡脚、下水、五斗、扪岱、高务、冬尾、朝岗、排腊、达扣、油麻12个村委会。
•
长乐乡
长乐乡辖谷坡、桃花、惹坝、那光、卧岔那、鸭八溪、长潭、团岩、米迫、泽落坪、跃马卡、打落坪、纳吾车、黄连沟、王善坪、水坪、老后坪、雀儿庄18个村委会。
•
两河乡
两河乡辖路桥、斗拱、两河、石花 、土屯、水田、桐木、毛岗、麻拉、马岩、盐井、
牛星12个村委会。
•
排碧乡
排碧乡辖岩罗、黄岩、排碧、四新、板栗寨、毛坪、小洞冲、红英、马鞍、飞虫、竹子、张刀、上半坡、下半坡14个村委会。
•
董马库乡
董马库乡辖丙池、补定、卧龙坪、排当务、董马库、夯寨、排达连、梅腊、黄土坪、排腊、让乍、板栗、鸡坡岭、卧大召、雷公、洞冲16个村委会。
•
猫儿乡
猫儿乡辖团结、果河、果儿、塘家、新寨、老虎冲、蜂塘、洞里、太阳山、杉木、田湾、铅厂、排腊光、排儿、豆子15个村委会。
•
补抽乡
补抽乡辖大卡、小卡、夯尚、排当、大本、董哨、大哨、补抽、吉九、米沟、排龙、水桶、大坳、鱼龙14个村委会。
•
道二乡
道二乡辖美惹、杠掰、接溪、道二、登高、者仁、排楼、朱朝、杠杠、紫霞、辽洞11个村委会。
•
排吾乡
排吾乡辖董马、牛皮、大排吾、小排吾、夯采、子腊、竹子寨、龙门、大猫、磨子、辽求11个村委会。
•
排料乡
排料乡辖芷耳、补毫、排料、龙孔、壤烈、桃花、金龙7个村委会。
•
雅桥乡
雅桥乡辖大兴、油麻、堡楼、田塘、朋岩、朋打、排乍、沙坪、瓦乐、干木、猫儿坡、岩科、三塘13个村委会。[7]
5人口民族编辑
花垣县历史上是纯苗区,自1730年“改土归流”后,“流官”和商贾不断涌入苗疆,境内增加了汉族和土家族,纯苗区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为苗族聚居区。
解放后,中南军政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访问团来县访问,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间友好关系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不少外地干部来县工作,又使县内增加了满、瑶、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花垣县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占75.78%;汉族42296人,占19.42%;土家族10427人,占4.77%;其它少数民族64人,占0.03%。
2012年末,花垣县总人口30.95万人,常住人口29.1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14万人,女性13.97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8‰;死亡率为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8]
2013年末,花垣县总人口31.03万人,常住人口29.23万人。在常住人口中,男性15.2万人,女性14.0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53‰;死亡率为5.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
6经济编辑
综 合
2006年,花垣县实现GDP23亿元,比增15%;人均GDP8867元,比增13%。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9亿元,分别比增5%、18.9%和12.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2:55.8:30调整为11.3:63:25.7。[10]
2012年,花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65万元,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738万
花垣县
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1828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099万元,增长10.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6.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5.0%。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61.8%和3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0374元,同比增长8.1%。[8]
2013年,花垣县生产总值(GDP)完成58.04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7:66.3:25调整为9.1:64.3:2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422万元,同比下降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943万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3030万元,下降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449万元,增长0.8%。三大产业结构由2012年8.7:66.3:25调整为9.1:64.3:26.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0097元,同比下降1.2%。[11][9]
第一产业
2012年,花垣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399万元,同比增长4.6%。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53794万元,增长
花垣县
5.5%;林业实现产值2102万元,下降3.6%;牧业实现产值30949万元,增长3.9%;渔业实现产值2021万元,增长2.7%;服务业实现产值533万元,增长4%。
花垣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1.39千公顷,同比增加0.92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18.07千公顷,同比增加0.12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89934吨,增加1819吨,其中稻谷58487吨;蔬菜65475吨。肉类总产量14006吨,增长5.2%;水产品产量2538吨,同比增长4%。全年出栏肉猪16.17万头,同比增加0.79万头;出栏羊5.59万头,比年增加0.24万头;出笼家禽77万羽,同比增加1万羽。
特色种植业不断扩大,已形成优质稻14万亩、烤烟3.5万亩(收烟突破9万担)、水果10.8万亩、蔬菜10万亩、油茶12万亩、中药材1.3万亩、桤木23.7万亩的规模,被确定为国家蔬菜产业重点县、中烟公司优质烟叶基地县。特种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形成西伯利亚鲟鱼20万尾、种鸽2万对、乳鸽40万羽、大鲵2万尾、大闸蟹500多亩的养殖规模。[8]
2013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6亿元,比增3.0%,增加值5.58亿元,比增3.0%。[11]
第二产业
2012年,花垣县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016954万元,同比下降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892954万元,同比下降1.6%。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75708万元,同比增长7.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3.5%。
花垣县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867万元,同比增长6.5%。在规模工业中,国有经济增加值10816万元,增长28.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76859万元,增长9.5%,其他经济类
型增加值7192万元,下降53.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40665万元,同比增长6.9%,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0.8%。
2012年,花垣县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中,硫酸157337吨,同比增长61.7%;电解锌102574吨,同比增长30.6%,电解锰136431吨,同比下降1.0%。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入园项目增至6个,成为“湖南省新材料产业自治州基地”,2012年升级为“省级工业集中区”。[8]
2013年,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7.3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7亿元。[11]
第三产业
2012年,花垣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9亿元,同比增长5%。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6689万元,比增26.0%;接待游客136.3万人次,比增28.5%。[11]
2013年,花垣县共接待游客136.3万人次,增长28.5%,实现旅游收入36689万元,增长26.0%。强化边城茶峒龙头地位,完成苗寨1800户和边城茶峒140栋特色民居改造。[9]
7社会事业编辑
教育科学
2012年,花垣县有普通高中2所,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516人,在校学生人数3953人,毕业生1032人;花垣县有普通初中19所,初中学校招生3742人,在校学生人数10078人,毕业生3787人。花垣县有普通小学24所,普通小学招生3991人,在校学生人数23831人,毕业生42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幼儿园在园幼儿8900人。
2012年,全年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3个。全年共申报各类专利24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16件;外观设计3件。专利授权31项。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2064万元,同比增长25.6%。[8]
文化卫生
2012年,花垣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完成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88个村农家书屋建设。积极推进苗文化研究,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落户花垣,《苗族鼓舞》、《玛汝沃黛雄》分别获“山花奖”、“田汉奖”,再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
广播电视、通信和互联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4.08万人,综合覆盖率为83.63%,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7.61万人,综合覆盖率为95.3%,有线电视用户达
32928户。
2012年,花垣县有卫生事业机构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保院1个,皮防所1个,卫校1所,健教所1所,药检所1所。花垣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93人,设置病床1240张。其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489人,设置病床559张。[8]
社会保障
花垣县
2012年,花垣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9953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7840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7297人;城镇居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4816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025人。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38632人;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3431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5431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1938人。花垣县共有6856人次享受城市低保金,共发放低保金1864万元;27898人次农村人口享受低保金,发放农村低保金2010万元;花垣县共有五保户1707人,共发放五保金512万元;享受医疗救助30061人,发放补助466万元。[8]
8民俗文化编辑
花垣苗语称jib yos,意为北方之地。
花垣是古朴神秘的“百里苗乡”。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拥有苗鼓、苗族古歌、苗医药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拥有赶秋节、苗族武术、苗戏、椎牛祭、花带、接龙舞、司刀绺巾舞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跳仙、盾牌舞、开山舞、吃猪、傩戏、上刀梯、下火海、踩豆腐等苗族绝技艺术丰富多彩,苗语文、苗画、苗族生成哲学等苗族文化古朴神秘,是苗族巴岱艺术之乡、唢呐艺术之乡、苗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1]
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 — 3 米长,戴多层“人字形”。
花垣县
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 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 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 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抽、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12]
饮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解放后,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 70
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12]
民间文学
花垣县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形成活泼多样,富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谜语等,得到苗族群众的喜爱。
(一) 神话、传说、故事
神话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花垣苗族地区流传的神话,体现了人类初级思维特征。内容主要是反映洪水淹没、开天辟地、人种来源和人们与妖魔怪、毒蛇猛兽作斗争的情况。主要作品有《阿剖仡本》、《古老话》、《奶戎玛戎》、《射日射月》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老话》和《阿剖仡本》(也称《果索果苯》)。《古老话》叙了苗族人民开天辟地、射日射月、长途迁徙、立祖立的过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话。《阿剖仡本》说的是地上的人与天上的雷公斗智斗勇、最后战胜雷公的神话,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神灵的反抗精神。
传说、故事 花垣县内苗族的传说、故事丰富多采,其数目无法统计,已收集到的有数百件之多。人物传说、故事有《谎江山》、《石三保的故事》、《孙文明抗租故事》等;山川风物故事有《莲花山的传说》、《仙人桥的传说》、《尖岩的传说》、大龙洞小龙洞的传说》、《雷公山的传说》、《石栏杆的传说》等;动物故事有《虎与水牛比武》、《老虎婆》、《黑羊头的故事》、《青蛙的故事》等。这些传说故事大都情节跌岩,优美动听。最具代表性的为《谎江山》的故事。这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群,大小故事有数十个。故事中的谎江山是一个穷苦出身、智勇双全的人物,地谎财主、谎员外、斗老虎、斗坏人,机智幽默,富有反抗精神,是苗族人民寓智慧与希望的理想人物,因而广为流传。
(二)苗 歌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垣的苗族便是如此。他们常以歌记载历史,宣讲时政,抒发恋情,几乎男女老幼都能歌会唱。花垣苗族称苗歌为“莎熊”。按其腔调分为“ ad ”和“ weix ”两种,“ ad ”用半腔唱 , “ weix ”用高腔唱,“ ad ”最为普遍。苗歌有严格的韵脚和唱法,每首歌都有“双韵”和“两面”,双韵就是歌词的奇偶句各用一韵脚从头至尾;“两面”即每首歌都要重唱一次,重唱时要转换偶句韵脚;苗歌词有长有短,格式主要分为四句一组,每句五言或七言;三句一组,每句七言;各两种。[13]
文学创作
(一)诗歌、散文、小说 清代,有少数苗族文人雅士偏重诗歌、散文创作。道光丙午科苗举人张世雄,善于诗词,历官阁中书、刑部员外郎。现存诗作三首,即《绥山歌并序》、《绥城歌并序》和《蚕桑俗歌》。光绪年间,龙纳言作的《赠友感怀》诗以及政论散文《统计论》,名盛一时。此外,苗族举人石廷辉、石昌松、秀才石板塘等,都写出较有影响的诗歌的散文。解放后,诗歌、散文创作有所发展,小说创作开始涌现出一批业余作者。龙炳文、吴武生、伍乾良、吴松柏、石邦雄、麻其勇等,先后被吸收为省政府级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 至 60 年代,吴武后创作的叙事诗《兄弟河》在《长江文艺》发表,吴恩珠创作的诗歌《吹木叶》在《诗刊》发表,并送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民族诗歌选》。龙炳文写的小说《看家》、《龙门寨》先后被《湖南文学》登载。 70 至 80 年代,吴武生的《边城抒怀》、龙炳文的历史故事长诗《开天辟地》、《仡戎仡索》、石天元的《辣子红了》等散文
和小说,先后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 90 年代以来,龙宁英的小说《女儿桥》在《湖南文学》发表;《挑 灰人》在《民族文学》发表。石邦雄的小说《蛮崽》、《小雪到大雪》均在《少年文艺》发表。
(二)剧本 解放以来,花垣县苗族业余剧作者不断涌现,其中石成鉴、罗元明、张子伟等,被吸收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石成鉴的苗剧《团结灭妖》受到省内外戏剧工作者的赞赏。此外,《流江山》、《龙官山姐》、《苦尽甜来》等被排练上演,深受群众喜爱。张子伟创作的大型历史苗歌剧本《带血的百鸟图》,被县剧团排练后参加湖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分别荣获优秀演出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剧本创作“银质奖”。[13]
9花垣旅游编辑
边城茶峒
边城茶峒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属湘 西
茶峒
的四大名镇之一。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 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以茶峒为背景,写出小说《边城》,驰名中外。解放后,城垣、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又新修楼房、大桥和农贸市场等,为边城茶洞增添新景,《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茶洞拍摄外景。[14]
黄瓜寨
黄瓜寨位于花垣、凤凰、松桃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地势险要,是清代乾嘉苗民起义领袖石三保的故乡和起义
花垣县风光(21张)
策源地。起义期间,苗民义军凭黄瓜寨地势与清军多次进行浴血奋战,几捷几陷。起义失败后,原有 70 多户的苗族山寨不见人烟,留下血泪斑斑的瓦烁废墟。后经幸存者返乡重建,解放后才得以恢复寨貌。作为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战场遗址, 1979 年,州人民政府将黄瓜寨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纪念苗民抗清的英雄壮举。[15]
大龙洞瀑布
大龙洞瀑布位于大龙洞乡大龙洞村附近山谷,水流从 214 米高的绝壁洞口中喷出,形成 20 米宽的瀑布飞流直下,声如惊雷,飞浪纵横,水沫腾空,气势磅礴,整个山 谷烟云弥漫,雾气朦朦,蔚为壮观。[16]
小龙洞瀑布
小龙洞瀑布在排碧乡黄岩村附近,有一“U”型山岩,悬崖高达 300 — 500 米,有小龙瀑、窟索瀑、护谭瀑、蟹将瀑 4 条瀑布从百米以上的绝壁上飞流直下,一齐泻入 一处深潭,响声如雷,烟雾弥漫,各具特色,小龙瀑布最大落差 147 米,声势磅礴;窟索瀑布洞口威严,流水汹涌;护潭瀑布水落如纱,含情脉脉;蟹将瀑布姿态婆娑,美丽妖娆。
[17]
古苗河风景区
古苗河
湘西古苗河风景区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境内,古苗河背负崇山,在县城与花垣河交汇后注入沅江上游酉水河。古苗河的两岸山峰耸峙,顺环山腰而建的扶梯木板路
向景区深处前行,一路风景殊绝,有白水河、“雄狮迎驾”、“蚩尤巡疆”和“天兵天将”、“万卷天书”以及融险美于一身的七梯岩瀑布等景点,传说这些景点全是由战神蚩尤及他的部下和女儿幻化而成。
石栏杆
在花垣县排吾乡政府的所在地有一片100多亩的石林,石林内一尊尊巨石拔地而起,有的高40至50米,恰似
石栏杆
[18]巨笋,犹如栏杆,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雷门石林——“石栏杆”。很多峋嶙的山石都有一个个动人的名字,有“望夫岩”,有“南天门”,有“登天梯”等等。[18]
10地方特产编辑
花垣特产有桃花虫、金秋梨、百合、大闸蟹、湘西黄牛、鲟鱼等。[19]
词条图册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4:5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62358145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花垣县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花垣县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