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003年)剖析

更新时间:2024-02-21 04:49:2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劳燕分飞)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003年)剖析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2003年)

一、五街清真寺

五街城清真寺位于昌平城北街道五街,座西面东,两进院,始建于明朝初年,明万历、清乾隆年间修缮。寺前照壁山门,因失修,文革期间被拆除,两进院的配房改建,正殿失修严重,后昌平区政府多次出资修缮主殿,并修建了二门及南、北配殿。

二、一中关帝庙

一中关帝庙位于城区镇昌平一中学校内,座东朝西,明朝所建,现存前、后殿各三间及抱厦一间,区政府及昌平一中多次出资对此处文物进行抢险修缮。

三、六街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昌平邮政局院内,始建于明景泰年间,重修于清顺治、乾隆年间,座北朝南,二进院,四合布局,原有前殿、后殿及其东西配房,现仅存后殿,于90年代经邮政局内部装修改为职工食堂,是唯一能在《光绪昌平州志》中有确切位置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文物石刻园

文物石刻园坐落在昌平公园西南角,面积1148平方米,原有共有石刻68件,这是昌平区文物管理部门为防止田野石刻的丢失、加强对零散石刻的管理所采取的一项措施,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于2001年11月建成。是我区零散石刻的集中保护地。

五、昌平烈士陵园

昌平烈士陵园位于昌平西关。1958年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为表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昌平籍286位先烈千秋不朽的功勋,表达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修建了昌平烈士陵园。其中杨诗田等烈士也长眠与此。陵园座西朝东,面积约1500平方米,是北京郊区中一座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

六、南口城

南口城位于昌平城西10公里,燕山与军都山连接处,20公里峡谷关沟南端,因称之为南口。南口处两山夹峙,北魏时称“下口”,北齐称为“夏口”,北齐书载“宣帝天宝六年(公元555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九百余里。”元朝初年在此重新修筑城称为“南口城”,城为不规则的长圆形,跨东西两山,南北开城门两个,东侧山

下各设水门两座。整个城除南北城门和楼台用砖外,其它墙体均为虎皮墙。目前只有南城墙及城门较为完整。

七、虎峪城

虎峪城遗址位于南口镇虎峪村,该城据考建于战国时期,城为夯土城,座北朝南,北倚大虎山,历史作用尚待考察。今仅存东墙残垣一段。

八、上关城

上关城位于关沟之中,居庸关城北4公里,为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军徐达征北时修筑,是关沟内一道重要防线,城跨东西两山,设两座城门,跨水处设水门。京张铁路及京张公路,穿城而过,并将其城门和东城墙拆除,现存西山坡上城墙。

九、李公墓

李监墓位于南口镇南口村东,京张公路西侧,李监生前为明代中期宫廷太监,才华出众,在朝供事多年,死后,厚葬于此,该墓清朝年间及民国初年两次被盗,现存墓前石望柱、石门、石牌坊等石雕刻。

十、马国柱墓

马国柱墓位于南口镇西北东园子村山坡上。马国柱,辽阳人,汉族,清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以诸生直文馆,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授理事官,汉军旗制定,禁正白旗;顺治元年(元年1644年)授左佥都御史,同年七月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兼兵部侍郎;四年(公元1647年)七月,加兵部尚书,七年(公元1650年)加太子少保;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加太子太保。,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二月卒,同年葬此。马国柱墓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两次被盗。。现存龙首、龟趺墓碑,墓碑为汉白玉石质,立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至今保存完好 。

十一、孙公墓

孙公墓位于南口镇东园村,孙公为明代镇守居庸关的将领,生前忠于职守,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深受拥戴。死后葬在东园村,并在墓前立碑,建石牌坊一座,坊名为“孙公先茔”,现存碑刻及石牌一座。

十二、南口宝林寺

宝林寺位于南口镇兴隆街,民国所建,占地面积约7500平方米,座西朝东,共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现有山门,前

殿、中殿、后殿。中殿及后殿均有南北配殿,绿琉璃筒瓦调大脊硬山顶,保存完好。现南口小学将其做为教室使用。

十三、龙潭石刻

龙潭位于昌平县南口镇羊台子沟内龙潭村,这里群山簇拥,在天开一线的红罗山下有千沟万壑的涧水汇成巨流,流水击石,穿成深潭,水坠潭底,浪花飞溅,有块突起的大石上刻明代重臣严嵩手书的“龙潭喷玉”四个大字。

十四、仙枕石刻

此石位于居庸关城北,上关城南的河滩中,在京张铁路和公路都可看见。仙枕石是一块巨石,独卧沟中,卧石的西侧刻有隶书“仙枕”两个大字,落款是“吕贲书”,仙枕二字旁有一段纪事刻字。卧石的南部刻有自称“太行散人”者作诗两首:峡琴不可见,仙枕尚堪眼。山色诊去霭,苔痕近水鲜。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赏玩开胸抱, 然未欲还。盘石茗然十,仙踪去未还。黄梁曾几度,白鹤任长年。此事终成梦,前缘总付天。希夷如可学,习懒正相便。

十五、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位于南口镇四桥子村西、上关城西侧崖壁上,有三尊,并列雕刻,佛像造型古朴,雕刻技法精练,目前已有小

部分风化。雕刻年代无文字可考,但从造型与技法上看,应属元末时期的风格。

十六、佛岩寺遗址

佛岩寺遗址位于南口镇南湾子村西0.5公里处,金时在此建寺庙。佛岩寺由上寺和下寺组成。下寺建在北侧山麓,上寺建在下寺以西0.5公里半山腰的小平台上。建筑年代,上寺早于下寺,建筑规模下寺大于上寺,两寺毁于清朝末期,两寺的建筑材料散于当地农家、或为平整土地砌了坝阶,现仅存遗址。石碑刻存于弯子村。上寺的石壁上原有镶嵌的石匾数块,现脱落无存。现存有金代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十七日及明宣德四年(1429年)二月十七日游僧及信男善女到这里参拜为内容的摩崖石刻。并由“三槐抱柏”景观。

十七、南口村清真寺

南口清真寺位于南口镇南口村中,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座西朝东,四合院布局,现存正殿、南北配房,鹅卵石台基,垂带台阶四步,殿前有由光绪年间重修清真寺时,麻兆庆撰文残碑一块。属南口地区较早的清真寺。

十八、西沙屯村药王庙

西沙屯药王庙位于沙河镇西沙屯村,座北朝南,两进院,始建于明代,清代修缮。山门为歇山大式做法,中殿带月台,两旁竖碑,后殿为硬山五间建筑。年久失修,两庑配殿坍毁改建,中殿毁于火灾,现仅存山门和后殿。

十九、七里渠村观音庵

七里渠村观音庵位于七里渠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四进院。当时在我县是规模较大的庙宇,鼎盛时的清中期常住僧人达200余人,也是京北香火较盛的庙宇。现存三重殿,门窗有改动。

二十、南一村清真寺

南一村清真寺位于沙河镇南一村,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座西朝东,有三进院,皆为四合院布局。殿前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碑各一座。是沙河地区唯一的清真寺。

二十一、杨增新墓碑

杨增新生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卒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光绪已丑年进士,后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兼边防督办等职,卒后绕道苏联将其尸运回北京,葬于南沙河畔。

墓碑于民国十九年立,碑质为汉白玉,龙首龟趺,碑文二千五百余字,字体秀丽,内容丰富,记载了杨增新的生平,任官简历,特别是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时,治政显露其才及处理民族事务、外侵内患功勋卓著。生前著有巨书“补过斋”。由于京张高速路修建,此碑移于路东。

二十二、沙河镇关帝庙

沙河关帝庙位于沙河工商街,建于清代,庙座西朝东,现存正殿三间,硬山筒瓦卷棚顶,六檩前出廊,明间前接抱厦一间,悬山筒瓦卷棚顶,另有耳房,保存基本完好。

二十三、南庄村经幢

南庄村经幢位于长陵镇南庄村内,金代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三月初立,保存完整,由于用青白石质,文字大都因风雨剥蚀不清,幢身呈等边八角形,盖为八角攒类,圆项,底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缠枝花纹,雕有四龙头斜向外伸,颇为别致,幢通高2.44米。体态匀称优美。

二十四、北庄村石塔

北庄村石塔位于长陵镇北庄村,系覆钵式的僧人墓塔,用花岗石砌筑,自下而上分六部分,依次渐 至塔尖,通高4米,座直径1.9米,其东10米。

二十五、慈悲峪村福庆庵

慈悲峪福庆庵位于长陵镇慈悲峪村,始建年代不祥,重修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座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有山门、前殿、后殿(两殿均带左右耳房)配殿,内有壁画,已剥蚀,庵前有残碑一块,字迹不清,基本完整。

二十六、昭陵村关帝庙

昭陵关帝庙位于长陵镇昭陵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四合布局,现存山门、影壁门、东西配殿和正殿。耳房各两间,东西配房各六间。其建筑格局完整,保存较好。

二十七、白羊城

白羊城建于明代中叶,位于昌平城西北20公里。白羊城与长峪城,镇边城、居庸关、上关城等这些重要的关口,成为一整体的防线,各城临近至高点都设置有烽火台,遇有敌情点狼烟为号,各处相互支援。白羊城修筑在南北两山上,设东西两座城门,白羊沟水穿城而过,水在穿城处设水门,城为砖石结构,是明、清两朝保护京师的重要关隘之一。现仅存城墙及敌台遗址。

二十八、长峪城

长峪城,位于昌平城西45公里,北距万里长城高楼10里。此地山大沟深,山势险恶,北依长城,南与镇边城相望,东与白羊城比邻。长峪城分新旧两个城,旧城建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城跨东西两侧山上,设南北城门两座,东山下设水门两道,墙体砖石结构,非常坚固。旧城修建的五十余年后,没有对旧城重新修筑,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旧城南侧另建新城,使新旧二城相连,实际形成了南北两道防线,新城南门辟有瓮城。并在城东山头上筑瞭望台一座与长城的烽火台隔山相望,遇有情况马上增兵支援。万历年间对京北沿线长城重修后,多数长城线上的驻兵距城镇较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供给烦苦,过多的驻兵,困难重重,实际到了此时,长峪城的修建和扩建是为了北面防护,起不到屯兵的重要作用了。目前,由于年久失修,多数城墙坍塌严重,现存新城南城门保存较完整,各部城墙高者丈余,低处也有几尺,但布局还是较为完整的。

二十九、马刨泉古长城遗址

马刨泉古长城遗址位于昌平区的流村镇马刨泉村。北起高楼(原称皇龙院),北山梁连接在明朝重新修的八达岭长城上,南经禾子涧的锅顶山,老峪沟村南山鳌鱼岭折向南至马刨泉的北祁岭,在南至门头沟区的大村东山出昌平区境,为北齐年间所建,现仅存城墙遗址。

三十、庆僖亲王家族墓地

庆王坟位于流村乡白羊城南宫上村,先后有庆僖亲王永璘及后代死后葬于此,并有福晋及公的坟茔。庆禧亲王永璘,乾隆弘历第十七子,嘉庆四年晋惠郡王,后改封庆郡王,二十五年庆亲王死后谥曰僖,该坟是这里第一葬者。在永璘墓西为庆良、庆密两王墓,庆良郡王绵愍为永璘第三子,嘉庆二直五年袭庆亲王,道光十六年死,谥曰良。庆密亲王奕劻为永璘孙(绵性嫡子),道光三十年袭辅国将军,咸丰二年封贝子,十五年晋贝勒,同治十一年加郡王,光绪十年晋庆郡王,二十年晋庆亲王,民国六年(1917年)病逝,清逊帝皇室内务府议加谥法曰:“密”。民国期间墓葬群遭盗掘。近年来,区文物所争取资金对其进行修缮。

三十一、长峪城永兴寺

永兴寺位于流村镇长峪城村,建于明代,历经修缮。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四合院布局,有山门,过堂殿,正殿及其左右配殿,正殿三间,垂带台阶五步,檐枋彩画,六抹菱花隔扇门窗。过堂殿两侧各有钟、鼓楼。正殿西侧有戏楼一座,是昌平区内仅存两座庙带戏楼之一。

三十二、西山惨案纪念碑

西山惨案碑位于流村镇,北京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7年8月,日本侵华军队在进攻南口的战役中,对我县境内的溜石港村、马刨泉村、禾子涧村、熬鱼村等对村民实行大屠杀等“三光政策”,几天间杀害无辜百姓109人,烧毁房屋500余间,制造了“西山惨案”。1997年初市政府将此定为青少年教育纪念地,同年5月,在溜石港村南川地处修建了“西山惨案遗址纪念碑”并举行揭幕仪式。

三十三、高崖口烈士纪念碑

高崖口烈士纪念碑位于流村镇狼儿峪村,1948年7月21日,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包围袭击了狼儿峪村——该村当时是中共昌宛县政府所在地了。杀害了昌平县委城工部长吕杰等13名干部和1名群众,制造了狼儿峪惨案。1995年6月修建了“高崖口革命烈士纪念碑”。原昌宛县县委书记常浦为烈士碑揭幕。纪念碑座南朝北,陵园占地330平方米,纪念碑汉白玉石质,方首方趺,碑额正面为团龙、背面为荷花图案,碑的正面刻“高崖口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13位烈士革命事迹简述。

三十四、海子村九圣庙

海子村九圣庙位于兴寿镇海子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四合院布局,有山门、正殿及左右配房。庙前有戏楼一座,是昌平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戏楼之一。

三十五、东燕州城

东燕州城位于昌平城东20余公里,兴寿镇西新城村北0.5公里。城为方形,每边长0.5公里,城墙体为夯土筑成,设四门,唐开元二十五年所建(737年),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被叛唐的朱滔灭掉,燕州城内建筑毁于火焚,以后再未修缮使用过。从此荒废。现存部分残墙。

三十六、西新城村双泉寺

双泉寺位于兴寿镇西新城村北0.5公里,因寺前的两口井在山门左右而得名。该寺座北朝南,两进院落,四合布局。始建于辽代,明、清两朝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三十七、大羊山寺庙遗址

大羊山寺庙遗址位于昌平兴寿镇木场村,遗址清晰,并建有明代中期石塔,塔为十三级,六角,花岗石料砌筑,今庙废塔颓。周边还保存地窖等建筑。

三十八、木厂村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兴寿镇木厂村东北,大羊山风景区内,原林中建造了很多庙宇,较为驰名的是山顶的佛祖庙、娘娘庙、龙潭寺、山神庙、山下的关帝庙、石佛寺等,明清之际就已成为一处禅扬佛教的圣地。后因庙宇因年久失修,自然损坏,多数已不存在。现存石佛寺为1995年修缮恢复。

三十九、桃林烈士陵园

桃林烈士陵园位于兴寿镇桃林村,199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和解放战争中桃林村牺牲的张德利、齐朝弼等18名烈士,中共昌平县委、县政府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北靠山坡,南向,现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四十、桃林村东岳庙

桃林东岳庙位于兴寿镇桃林村,建于清代,座东朝西,现存正殿三间,六檩前带廊。殿内有七十二司壁画,虽有部分脱落及认为损坏,但仍很珍贵,有保护价值。殿前有月台,台阶踏步三级。

四十一、恭亲王墓

恭亲王墓位崔村镇麻峪村东北。恭亲王奕,道光第六子,此坟又称六爷坟,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亲王,同

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降郡王,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复亲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死,同年葬于此,谥曰:忠,以有功于社稷,配享太庙。恭亲王坟,民国初年被盗掘,现已为平地,目前仅存汉白玉石牌坊一座。

四十二、周德纯烈士墓

周德纯(1918-1948),昌平区东崔村人,中共党员,是解放战争时期昌平地区赫赫有名的人民英雄。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民兵中队长、县大队连长、副大队长、支队代营长。他作战机智勇敢,神出鬼没,使得敌人闻风丧胆。1948年10月16日在解放宣化县常峪口战斗中光荣牺牲。1984年中共崔村乡党委在东崔村北,周德纯烈士墓前修建了纪念碑。墓碑刻“周德纯烈士墓”。

四十三、何营伯哈智墓

伯哈智墓位于昌平县城东5公里南邵镇何营村北。墓主伯哈智为阿拉伯人,明朝洪武初年来到中国,受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官,宣传伊斯兰教,对我国的伊斯兰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洪武末年来到昌平传教讲学,并寿终建墓。明、清时期,多次进行修缮立碑。

四十四、西贯市清真寺

西贯市清真寺位于阳坊镇西贯市村中,该寺始建于明朝中期,清朝多次修缮,座西朝东,两进院。该寺主体建筑较完整,院中附属建筑因失修原无,后经区政府多次修缮,已基本恢复历史原貌。

四十五、阳坊镇药王庙

阳坊药王庙位于阳坊镇,清代建筑,山门、两庑配殿中殿均已不存在,目前只存后殿五间硬山大式做法及东跨院,东跨院为四合布局,小式做法,尚保存完好。

四十六、摩崖石刻

阳坊摩崖石刻位于阳坊镇阳坊村西山脚处,共二幅。一幅为明代万历年间横写的“神岭千峰”四个大字,楷书阴刻,面积约2.8平方米。另一幅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蓬莱潘鸿钧书“灵秀独钟”四个大字,楷书阴刻,面积约15平方米,保存较好。

四十七、军都故城

军都故城俗称“土城”,位于昌平城西南8公里的土城村。故城建于战国末期,是军都县的治所,属上谷郡。军都县是昌平地方建县制以来最早的名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城为长方形,南北0.75公里,东西0.5公里。后治所迁至他处,土城年久失修,自然坍塌严重,现仅存部分城墙。

四十八、上埝头村九圣庙

上埝头九圣庙位于马池口镇上埝头村,庙座北朝南,现存正殿三间,六檩架,前带廊,内有三国故事壁画。杂殿各两间,东配殿三间,五檩前廊,正殿前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庙碑一通。

四十九、小汤山温泉遗址

小汤山温泉遗址为小汤山镇北小汤山疗养院内,明、清时期辟为皇家禁苑。清代建有小汤山行宫,在泉源处凿有方池,深广各3米,周围砌石栏,内为泉水,供皇帝坐汤之用。抗日时期,行宫遭焚毁。解放后1953年—1956年,在小汤山利用温泉水在清代行宫的基础上建了疗养院。

五十、阿苏卫村关帝庙

阿苏卫关帝庙位于小汤山镇阿苏卫村,为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仅存山门和正殿,山门面阔一间,灰筒瓦硬山调大脊,正殿面阔三间,石台基,垂带台阶三步,门窗均经改动。

五十一、土沟村普庆寺

土沟村普庆寺位于小汤山镇土沟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有山门、正殿及其左右耳房,左右配房,正殿前有倒坐韦驮殿一间,正殿面积三间,石条方基,前檐和玺彩绘,保存较好。

五十二、回龙观村玉光寺

回龙观玉光寺位于回龙观镇回龙观村,建于清代,座西朝东,四合院布局,有山门殿,正殿及左右配房,山门殿面阔三间,正殿面阔三间,花岗石台基,垂带台阶六级,和玺彩绘,内有大幅壁画,非常精美,寺前原有石碑,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

五十三、黄土东村真武庙

回龙观真武庙位于回龙观镇黄土东村,建于清代,,座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现存前殿,后殿及左右配房,前殿面阔三间,后殿面阔三间,砖石台基,院外有槐树,枝叶繁茂,与建筑浑成一体。每逢春节,村民云集与此,高跷舞狮,十分热闹。

五十四、嵩年墓碑

嵩年是清道光时东陵承办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其墓地位于东小口镇北太平庄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西向,现仅存

墓碑一座。2001年天通苑住宅区在墓碑位置开发住宅楼,将其西移。碑为汉白玉石质地,螭首龟趺,通高4.85米,首题:奉天承运……碑文记述嵩年之母对嵩年的哺育之恩,下款为“道光贰年拾壹月拾柒日。”

五十五、半截塔

半截塔位于东小口镇半截塔村,原为八角砖塔,现残为两段,其中一是塔基,二是部分塔身。塔基可见砌砖23层,塔身部分可见砌砖15层,塔每边长1.27米。皆由沟纹砖砌筑。是昌平境内仅存的辽代砖塔基座。

五十六、十三陵水库纪念碑

十三陵水库纪念碑座落在水库大坝的东侧,碑身以大理石镶砌而成,方形柱状,顶微内收,气势雄伟端庄。碑顶有一组人物塑像,英姿勃勃,气质豪迈,高举着一面大旗,阔步行进状。碑柱上部雕有一束花带,工艺精致,造型素雅。碑柱的上面凸镌毛泽东主席题词“十三陵水库”;左侧是刘少奇的题词“劳动万岁”;右侧是朱德的题词“移山造海,众志成诚”;背面是周恩来的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碑座正面凹镌着郭沫若为水库题词“颂十三陵水库”。

五十七、沟沟崖寺庙遗址

沟沟崖又称沟崖,位于昌平城西北5公里,元朝中叶,在此建庙宇,到明末清初,崖谷之间,观、宫、祠、庵等多达七十余座,长住僧道500余人,是京北佛道两教香火极盛的地方,主要建筑有:瑞峰庵、盘道庵、斗姥宫、碧霞宫、玉虚观等。现仅存寺庙遗址。

五十八、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昌平城以北3公里,十三陵镇所辖行政村。明代为皇陵附属机构——永陵园。清代形成村落,因村北蒋山半山腰有天然溶洞,相传曾为上界神仙幽居的洞府,即以此命名,称仙人洞,为“燕平八景”之一“石洞仙踪”。

北京市昌平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003年)剖析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4:4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621642708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003年)剖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2003年)剖析.pdf

标签:位于   现存   正殿   遗址   仅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