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三年级作文怎么写)
专题|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生态谢 骏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营养研究室主任。近10年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863等项目12项,参与项目16项。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加拿大温莎大学大湖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Aquaculture Rearch等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养殖专业委员会顾问。|
66■ 文图|《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针对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难题,国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作为渔业大省,广东要如何高质量发展水产养殖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发展“生态高质量渔业”,促进渔业生产与养殖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建,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渔业发展新路子。何为“生态高质量渔业”?谢骏指出,“生态高质量渔业”是包括生态渔业及环境与水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概念。它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渔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废弃物资源的生态高值化利用,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实现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及其市场化。“渔业高质量发展即生态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视渔业自然生产能力的培育,更要重视能够促进渔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生态。”谢骏表示,追溯生态渔业的历史,广东早有先例。《岭表录异》中记载了广东西部山区农民利用草鱼食草习性,放在熟田除草的情形,“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养鱼治田,一举两得,也开创了中国生物防治杂草的先河。《广东新语》也有记载,16世纪,广东“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以种桑——养蚕——养鱼良性循环生产,营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减少了环境污
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直到现在,广东还延续着生态养鱼、品质养鱼的优良传统,譬如中山水出集团、顺德生生农业集团,前者用草代替饲料养鱼,提升鱼肉品质,为鱼“瘦身”,精养45到60天后出口香港;后者利用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通过对鱼类的深层净化和综合处理,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提高鱼肉品质和食物安全保障水平。水库网箱养鱼一定要废止?近些年,出于保护环境等目的,有一些地区全面叫停了水产养殖,拆除了网箱网围。在韶关乳源的南水水库,许多村民的养殖网箱也被整治、清除。水库网箱养鱼是不是一定要废止,才能保护生态呢?谢骏表示,乳源南水水库是广东的重要饮用水源,不该用做水产养殖,所以拆除养殖网箱是必要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水库里的鱼一下子被清空,很容易导致生物链受损,生态平衡受破坏,蓝藻会不会因此爆发?过多蓝藻会不会堵塞水道……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也提出了,拆箱禁养要坚决反对“一刀切”。“我认为,一是要保留合法合规的养殖网箱,二是要做好被拆网箱渔民的补偿工作,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谢骏说。要如何让渔民顺利地转产转业呢?谢骏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贵州和广西交界处有一个万峰湖,由于是风景区,湖里许多网箱都拆除了,网箱拆除之后,当地政府转让百分之一的股份给一家企业,并合资成立了公司,该公司把网箱里边的鱼都收购回来,养在一个湖湾,不投饵养殖,让鱼纯天然成长。由于这些鱼品质好,受欢迎,公司打造了一个水产品牌——南盘江,走出了一条放牧渔业、生态渔业的路线。这个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合作社,让那些愿意转产转业的渔民加入进来。据悉,广东各个地区都在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谢骏建议,有关部门在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对各种水产养殖模式2019年4月刊|专题做综合评估,再做决策,保障渔民利益。养殖密度一定是越低越好?近年,农业农村部一直在提“提质增效”,水产养殖要降低产能,减少土地使用量。因此,总体来讲,广东的水产养殖产量会有阶段性的下滑。那么,广东要提高水产品质量,是不是一定要降低养殖密度,才能减少水体污染,减少病害,保护生态环境呢?谢骏表示,一味地讲高产低产没有用,江苏有一些地方,养殖密度仅为每亩一两百斤,也是病害繁多,“并非降低养殖密度才能保证高质量,关键要提高养殖技术,做到养殖环境生态平衡”。谢骏指出,广东有自己过硬的养殖技术,都是试错摸索出来的。他举例说,顺德有个加州鲈养殖户,他不但不减产,反而增产,除了加州鲈,池塘里还投放了花鲢、鲫鱼。因为加州鲈是肉食性鱼类,氮污染很高,花鲢、鲫鱼可以把水里边的氮磷二次利用。另外,他还投放了玉米、土豆,这些东西的碳含量很高,可以保持水体碳氮平衡,这种养殖方式既能高产又能降低养殖污染,而且还节约用水,何乐而不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生态渔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炉,“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广东各行各业发展的热门“关键词”。据2016年数据显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24万亿美元,未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粤港澳大湾区”前景不可估量,对水产品需求巨大。另外,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员结构层次高,对水产品质量要求高,市场明显不能满足需求,每年从全球进口的高端水产品日趋增多,缺口巨大。随着“中央厨房”产业的发展,势必会逐步减少对活鱼销售的需求,将倒逼水产养殖和整个产业链升级形成全程冷链。“粤港澳大湾区”要如何发展“生态渔业”?谢骏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须依靠提高水产品养殖生产率等科技支持措施来实现。二是进一步改善渔药品种结构,推广先进疫苗和低毒无残留渔药,并提高利用率。三是加大水产种苗科研投入,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四要培育较为完备的水产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五要进一步建立和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态高质量渔业开发政策支持保护体系。海洋渔业67
|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4:3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61040145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生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生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