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更新时间:2024-02-21 04:15:0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1日发(作者:雪的日记)

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技术交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宣传专栏为贯彻落实2020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就近年来总结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在《中国水产》杂志开启专栏连载宣传,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也欢迎推荐各类水产绿色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模式文/曾庆飞1 胡忠军2 谷孝鸿1 史建兵3 史一平3 宋皓晨3一、技术模式概述(一)基本概念大水面是指我国内陆水域中面积大于5000亩的湖泊、水库、江河、河道、低洼塌陷地等,不包括人工开挖的池塘和建造的养殖槽等。大水面生态渔业是指根据生态系统健康和渔业发展需要,通过在湖泊、水库等内陆水体中开展渔业生产调控活动,促进水域生态、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的产业方式。它的内涵是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修复、生产功能的服务与产出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图1)。(二)发展概况据史书记载,由于生产力低下,狩猎和采集不足以维持生活,原始社会人类会在湖泊和江河拾捡贝类和徒手捉鱼,于是出现了最古老的捕捞活动。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捕捞工具日趋多样,捕捞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江河湖泊流域的捕捞渔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湖泊养鱼始于西汉。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养鱼。直到新中国成立,以自然捕捞方式从河流和湖泊中获取的渔图1 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目标业资源,还是我国老百姓餐桌上传统的,也是主要的水生生物蛋白来源。从1958年开始,伴随着“四大家鱼”的繁殖成功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养殖者逐渐开始在大水面中放养“四大家鱼”,才使我国的渔业从“狩猎型”向“农耕型”转变,渔业增产成为了可能。到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了在大水面中利用“网箱、网围和网栏”的“三网”养殖。90年代后,规模化“三网”养殖的品种增加了河蟹及名优鱼类,大水面渔业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入了“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很多大水面成为了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可以说,一直以来,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都是我国内陆渔业水域的重要组成,大水面增养殖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年,全国湖泊和水库养殖面积218.8万公顷,约占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的42.5%,同比下降12.6%;全国湖泊和水库养殖产量392.7万吨,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13.3%,同比下降13.7%。全国有面积5000亩以上的大水面约1500个。按照鳙、草等增养殖鱼类的平均营养元素含量计算(湿重碳16.2%,氮2.5%、磷0.6%),大水面增养殖可从水体中转移走碳63.6万吨,氮9.8万吨,磷2.4万吨。尽管六十年来湖泊水库渔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人类活动2021年第2期

/

81

技术交流影响扩大,湖泊水库生态系统完整性丧失、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湖泊水库渔业潜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受到很大影响,传统湖泊水库渔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亟需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养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二)研究渔业资源增殖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在满足湖泊水库水域功能区划要求的基础上,依据食物网模型、生物能量学模型、网箱养殖条件和网箱养殖容量评估方法,开展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评估和网箱养殖容量评估,发展大水面渔业资源增养殖。开展湖泊水库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生境调查,建立湖泊水库水生生物物种、基因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多生态位种类人工放流、多营养级渔获定额捕捞、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育与栖息地修复、外来物种防控等技术手段,调整优化鱼类群落,恢复大水面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实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三)研究水域水质调控与生态修复技术根据湖泊水库水域渔业功能定位,按照水域承载力开展适宜的放养种类、放养量、放养比例、捕捞时间和捕捞量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实现以渔抑藻、以渔净水。开展典型湖泊水库水域主要经济性鱼类和珍稀土著鱼类生境需求及选择策略研究,实施“三场一通道”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阐明生境受损和资源衰退主控因素,研发渔业水域人工生境营造与人工鱼巢构建技术。合理布局网箱网围区,定量研究养殖生物的运动、集群、摄食、排泄等行为生态特征,推进网箱残饵粪便收集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四)开展渔业生态功能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开展大水面资源养护、环境修复、水质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物种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优化大水面渔业生态系统结构。开展不同渔业功能定位下大水面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界定,优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制订不同分区内各类指标的评价标准,评估渔业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明确大水面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目二、主要任务(一)开展大水面资源环境评估、功能定位与预警对全国5000亩以上的大型天然宜渔水体开展自然环境、渔业资源、渔业方式等调查,分析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和受控因素,建立大水面生境和渔业资源多元评价体系。根据水域生态环境状况、渔业资源禀赋、水域承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对不同湖泊水库渔业明确功能定位和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和完善大水面渔业资源环境智能化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为湖泊水库渔业资源的千岛湖“保水渔业”模式82/

2021年第2期

技术交流标,从资源生态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确定区域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原则、管理措施和制度,构建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优化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框架。(五)推动渔业三产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模式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大水面渔业资源优势,研发水质保护、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精深加工、休闲渔业和文化传承等技术支撑体系,将水产养殖与产品加工及休闲渔业、设施渔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三产融合的生态渔业产业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垂钓、观光、餐饮、康养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效益。(六)制定标准规范与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标准体系建设和增殖放流、资源调查评估、增养殖技术规范等相关重要标准修订及宣贯应用,规范大水面增养殖渔业生产。集成大水面生态渔业的视频监控、物联网、预测预警模型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构建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规范化监督管理技术体系。三、典型模式传统渔业模式正在向生态渔业模式转型升级,实现从“以水养鱼”向“以鱼养水”的转变,改变单一的水产品产出功能,逐渐转向以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科学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强化水域环境保护和三产融合为原则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模式提炼和管理体制创新,我国涌现一批大水面渔业典型模式与成功范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千岛湖“保水渔业”模式千岛湖是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深水湖泊,平均水深34m,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国家Ⅰ类地表水标准。为保护好千岛湖生态环境,中林集团所属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开发了“以鱼护水、以水养鱼”的“千岛湖模式”。综合运用滤食性鱼类控藻、鱼种三级培育、营养盐定量移除、土著鱼类资源恢复等水质调控技术,建立了集养殖、管理、捕捞、加工、销售、旅游、科研和渔文化为一体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成功地打造了“一条价值链最完整的鱼”,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为推进我国湖泊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千岛湖鲢鳙鱼每生长1公斤能消耗近40公斤的藻类,可以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体蛋白质,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捕捞,将营养物质带出水体,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兼顾了水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2019年其渔业经济产值逾10亿元,直接带动地方相关产业产值逾50亿元。该模式已列入中央党校教材,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渔业水域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典范。(二)太湖“以渔控藻”模式太湖是我国第三大富营养化浅查干湖“鱼水互养”模式2021年第2期

/

83

技术交流水湖泊,渔业资源丰富,历史发展悠久。由于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高强度捕捞等影响,太湖渔业资源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严重。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太湖渔业的专管机构,针对太湖渔业面临的问题,积极推进太湖渔业的开发和养护,形成了以“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为基础,集渔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名优水产品质量管理和严格执法监管为一体的“太湖模式”。模式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动态监测和评估太湖渔业资源,开展重要经济鱼类生境营造、滤食性生物联动控藻、多营养层鱼类协同净水和水生植被恢复等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合理规划增殖放流水域、品种、数量,加大太湖三白、鳗鱼、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的放流,适时调整捕捞生产,恢复和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二是科学设置太湖渔业生态功能区,建立了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强太湖水产品质量管理,建立湖泊水产品溯源体系,提升“湖鲜”市场竞争力,打造太湖生态渔业品牌。四是逐步完善太湖渔业养护和开发方面的管理制度,将现代电子信息化监控手段运用到太湖渔业执法监管中,湖区实时监控能力覆盖面达60%以上。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进入全面禁捕退捕期。太湖的禁捕不是退而不捕,而是让湖泊渔业资源通过一定时期的休养生息,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渔业发展模式转变,是太湖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三)查干湖“鱼水互养”模式查干湖是东北平原冲击型湖泊,盛产胖头鱼、鲤、鲫、大白鱼、麻鲢鱼和虾类,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查干湖的大水面渔业,借力对冬84/

2021年第2期龙羊峡“特色冷水鱼智能网箱”捕这一神奇古老渔猎文化的传承,在年调节性能的综合利用型水库,水体保护查干湖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洁净、水质优良,冬季不封冻,是鲑地将养殖捕捞、休闲渔业与生态环境鳟鱼等冷水鱼的天然生息繁衍之地,保护统一起来,在大文化渔业的统领已建成我国最大鲑鳟鱼网箱养殖生产下,做到传承古老渔猎方式,发展特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羊峡“特色生态渔业,使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色冷水鱼智能网箱”养殖模式。龙羊旅游相得益彰。查干湖创建了渔业生峡水库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科学空间产、生态保护、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布局,根据水环境承载力,明确禁养相融合的“鱼水互养”模式。以国家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以及网箱面积级良种养殖基地为依托,走以人工投和养殖容量等。二是积极开展苗种场放为主、自然增殖为辅的生态有机模循环水系统、网箱环保系统和粪污收式化养殖之路,依靠湖中天然饵料,集系统建设与改造,引进深水网箱养让鱼完全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保证有殖智能化控制监测系统,开展鱼类生机食品品质。长全程信息化监控,加快了依靠科技定产定量、抓大放小的捕捞方式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三是加大保障了查干湖湖内生物链平衡,让鱼土著鱼类增殖放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类资源生生不息。同时,将生产和旅和促进生态平衡,使渔业资源得到了游全部退出湖泊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和有效修复。四是引进全自动冷水鱼加缓冲区,保护了查干湖的生态环境,工流水线,提高水产品加工工艺,完实现了以水养鱼,以鱼养水的鱼水互善加工保鲜、冷藏、储运技术。积养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为北部极打造集养殖、加工、品牌创建、平原湖泊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探索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青海省冷水鱼产业新的发展方向。集群。最后,依托冷水鱼产业优势和龙羊峡旅游资源,实施集养殖、精深(四)龙羊峡“特色冷水鱼智能加工和休闲旅游一体化的现代“渔家网箱”养殖模式乐”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村强龙羊峡水库是黄河上游具有多镇。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水务局

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4-02-21 04:1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601031458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模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模式.pdf

标签:渔业   生态   湖泊   水面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