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4-02-20 21:51:1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民事诉讼答辩状)

土力学发展史

土力学发展史

18世纪欧美国家在产业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大型建筑、桥梁、铁路、公路的兴建,促使人们对地基土和路基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研究。1773年法国科学家C.A.库仑(Coulomb)发表了《极大极小准则在若干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介绍了刚滑楔理论计算挡土墙墙背粒料侧压力的计算方法;法国学者H.达西(Darcy,1855)创立了土的层流渗透定律;英国学者W.T.M.朗肯(Rankine,1857),发表了土压力塑性平衡理论;法国学者J.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1885)求导了弹性半空间(半无限体)表面竖向集中力作用时土中应力、变形的理论解。这些古典理论对土力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土力学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瑞典K.E.彼得森(Petterson,1915)首先提出的,后由瑞典W.费兰纽斯(Fellenius)及美国D.W.泰勒(Taylor)进一步发展的土坡稳定分析的整体圆弧滑动面法;法国学者L.普朗德尔(Prandtl,1920)发表了地基剪切破坏时的滑动面形状和极限承载力公式;1925年美籍奥地利人K.太沙基(Terzaghi)写出了第一本《土力学》专著,他是第一个重视土的工程性质和土工试验的人,他所创导出的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将土的主要力学性质,如应力-变形-强度-时间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并有效地用于解决一系列的土工问题,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L.伦杜利克(Rendulic,1936)发现土的剪胀性,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土具有加工硬化与软化的性质。有关土力学论著和教材方面,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例如前苏联学者H.M.格尔谢万诺夫(Герсеванов,1931)出版了《土体动力学原理》专著;苏联学者H.A.崔托维奇(Цытович,1935,…)写出了《土力学》教材;K.太沙基(Terzaghi, Peck,R.B.,1948)又出版了《工程实用土力学》教材;苏联学者B.B.索科洛夫斯基(Cоколовский,1954)出版了《松散介质静力学》一书;美籍华人吴天行1966

年写了《土力学》专著并于1976年出第二版;英国的G.N.史密斯和Ian G.N.史密斯(Smith,1968,…)出版了《土力学基本原理》大学本科教材;美国H.F.温特科恩(Winterkorn,1975)和方晓阳主编《基础工程手册》一书,由7个国家27位岩土工程著名专家编写而成,该书25章内容包括地基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三大部分,取材新颖,成为当时比较系统论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一本有影响的著作。1993年D.G.弗雷德隆德(Fredrund)和H.拉哈尔佐(Rahardjo)发表了《非饱和土土力学》一书,日益引起国内外土力学界的注意。

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宗基教授对土的流变学(该学科研究物质或材料的流动变形,即土具有弹性、塑性和粘滞性构成的粘弹塑性)和粘土结构的研究;黄文熙院士对土的液化的探讨以及提出考虑土侧向变形的基础沉降计算方法,他在1983年主编一本理论性较强的土力学专著《土的工程性质》,书中系统地介绍国内外有关的各种土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钱家欢、殷宗泽教授主编的《土工原理与计算》,较全面地总结土力学的新发展,很多高等院校用作为研究生高等土力学课程的教材,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沈珠江院士在土体本构模型、土体静动力数值分析、非饱和土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00年出版了《理论土力学》专著,全面总结了近70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936年第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美国麻州坎布里奇召开,由土力学创始人K.太沙基(Karl Terzaghi)主持工作。第二至十六届会议的召开地点分别在鹿特丹(1948,二届)、瑞士(1953,三届)、伦敦(1957,四届)、巴黎(1961,五届)、加拿大(1965,六届)、墨西哥(1969,七届)、莫斯科(1973,八届)、东京(1977,九届)、斯德哥尔摩(1981,十届)、旧金山(1985,十一届)、里约热内卢(1989,十二届)、新德里(1993,十三届)、汉堡(1997,十四届)、伊斯坦布尔(2001,十五届)、大阪(2005,十六届)。1999年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简称国际土协,ISSMF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改名为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

协会(ISSMG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相应十五届学术会议起改名为十五届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XV

ICSMGE-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57年在北京设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由茅以升主持开展工作,并于1978年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1962年在天津召开第一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以来,第二至八届学术会议的召开地点分别在武汉(1966,二届)、杭州(1979,三届)、武汉(1983,四届)、厦门(1987,五届)、上海(1991,六届)、西安(1995,七届)、南京(1999,八届)、北京(2003,九届),第八届起改名为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1999年为与国际土协的名称相适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Chine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改名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The Chine Institution of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the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英文简称CISMGE-CCES)。还有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等地区召开的历届学术会议。以上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召开,大大促进了土力学学科的发展,预计21世纪土力学理论与实践在非饱和土力学、环境土力学、土破坏理论等方面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土力学发展史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21:5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370762707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土力学发展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土力学发展史.pdf

标签:土力学   工程   基础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