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关于谦虚的名言)
对应的旧标准:GB 11032-1989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
Operation code of cross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in installing the conductor
DL/T 5106—1999
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批准文号:国经贸电力[2000]164号
前 言
目前,在送电线路施工中,张力架线跨越电力线路的技术日
臻完善。为了更好地规范跨越施工工作,保证跨越施工中的人身、设备安全,原电力部综教科给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下达了编写《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的任务。电力建设研究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陕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的配合下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部分内容与《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中的相关内容是一致的。本规程采用的常用数据计算方法、常用数据在附录中列出。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规程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提出。
本规程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司归口。
本规程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
本规程参加起草单位:陕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高金钟、张冲、胡凤英、喻进、崔赤、王克英。
本规程由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负责解释。
目 录
前 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总则
4 术语
5 应用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2 使用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3 使用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4 使用索道跨越方法的基本规定
6 跨越施工工艺要求
6.1 一般规定
6.2 金属结构跨越架施工工艺要求
6.3 钢管、木质、竹质跨越架施工工艺要求
6.4 索道跨越施工工艺要求
7 安全措施
7.1 一般规定
7.2 搭设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7.3 搭设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7.4 索道跨越方法的安全措施
8 主要设备、工器具管理
8.1 绝缘工器具及材料的管理
8.2 设备及工器具管理
9 跨越带电线路施工设备、工器具及材料的检测
9.1 设备及工器具检测
9.2 绝缘工器具及材料的检测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钢丝绳有关系数表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标准的用词说明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常用表格及常用数据计算方法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跨越电力线路的施工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或改建的输电线路跨越电力线路的施工。
本规程适用于人力、机械牵引及张力架线的跨越施工。
跨越铁路、公路、河流、通信线路以及其他障碍物的施工可参照本规程进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766—1983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13035—1991 带电作业用绝缘绳索
DL409—19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DL5009.2—1994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
3 总则
3.0.1 为确保在新建输电线路工程中安全可靠地进行跨越施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程。
3.0.2 各单位可根据跨越施工的实际情况,依据本规程, 具体制定实施细则,按电压等级履行审批手续。
3.0.3 施工单位在具体线路勘察定位中,对线路设计提出一些合理和可行的跨越技术要求时,可与设计部门协商解决。
3.0.4 在跨越施工困难的地方,因带电跨越危险性较大, 故在选择跨越施工方案时,应优先选择停电跨越方案。
3.0.5 凡采用本规程规定范围外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跨越施工方法跨越电力线路时,应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3.0.6 有下列特点之一的跨越称为特殊跨越:
1) 被跨运行电力线架空地线高度大于30m。
2) 被跨越电力线电压等级为330kV及以上。
3) 跨越交叉点下有河流、水塘或其他复杂地形。
4) 线路交叉角小于30°或跨越宽度大于70m。
特殊跨越的施工技术方案,需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3.0.7 规划及设计单位在设计线路时,应考虑交叉跨越施工的可能性。
4 术语
4.0.1 张力架线 installing of conductor with tension
利用张力机、牵引机等设备,在规定的张力范围内悬空展放导、地线的施工方法。
4.0.2 跨越架 crossing structure
在放线施工中,为使导地线安全通过被跨越物而搭设的临时架体。
4.0.3 提升架 take up structure
倒装组装金属结构跨越架时,用于提升和拆除架体的钢结构井架。
4.0.4 射绳枪 projection rope gun
采用射击的方法使绝缘绳快速越过带电线路的专用工具。
4.0.5 绝缘网 insulation net
敷设在跨越架顶部的绝缘保护网。
5 应用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1.1 跨越架应具有在安全施工允许的条件下本身自立的强度,并能满足施工设计强度的要求。
5.1.2 跨越架的组立必须牢固可靠、所处位置准确。
5.1.3 跨越不停电电力线的跨越架,应适当加固并应用绝缘材料封顶。
5.1.4 跨越架架顶的横辊要有足够的强度,且横辊表面必须使用对导线磨损小的绝缘材料。如用金属杆件作横辊,则必须在其上包胶。
5.1.5 跨越架应按DL5009.2—1994中的有关规定保持对被跨越物的安全距离,即保持对被跨越物的有效遮护。
5.1.6 跨越架经使用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5.1.7 跨越架上应按有关规定悬挂醒目标志。
5.1.8 强风、暴雨过后应对跨越设施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5.1.9 搭设和拆除跨越架时应设安全监护人。
5.1.10 参加跨越不停电线路的施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跨越施工方法并熟悉安全措施,经本单位组织培训和技术交底后方可参加跨越施工。
5.1.11 跨越不停电线路时采用何种跨越架,应根据被跨越的电力线路电压等级、架线施工方法以及其他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5.1.12 跨越架架顶宽度(横线路方向有效遮护宽度) B按下式计算:
B≥[2(Zx+1.5) +b]/sinγ(5.1.12)
式中:B——跨越架架顶宽度,m;
Zx——施工线路导线或地线等安装气象条件下在跨越点处的风偏距离,m;
b——跨越架所遮护的最外侧导、地线间在横线路方向的水平距离,m;
γ——跨越交叉角,°。
5.1.13 跨越架中心线应与遮护宽度B的中心线重合。
5.1.14 跨越架架面在被跨越线路导线发生风偏后仍应与其保持的最小安全距离(Dmin) ,如表5.1.14所示。
表 5.1.14 跨越架对电力线路的最小安全距离
(m)
被跨越电力线路电压等级
跨越架部位
≤35kV
10kV
架面(或拉线)与导线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
无地线时,封顶网(杆)与导线垂直距离
有地线时,封顶0.5 0.5 1.0 1.5 2.6 3.6
1.5 1.5 2.0 2.5 4.0 5.0
1.5 1.5 2.0 2.5 5.0 6.0
110kV 220kV
66~ 154~
330kV 500kV
网(杆)与地线垂直距离
5.1.15 跨越架架面或拉线与被跨越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水平距离
D=Zx+Dmin (5.1.15)
式中:D——跨越架架面距被跨越电力线路带电体的最小水平距离,m;
Dmin——发生风偏后尚应保持的最小安全距离,m;
Zx——风偏距离,m。
5.2 使用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2.1 金属结构跨越架架体的强度,要求在发生断线或跑线事故工况时能承受冲击荷载。
5.2.2 跨越架架体横担中心,应设置在新架线路每相导线的中心垂直投影上。
5.2.3 新型金属结构跨越架架体必须经过静载加荷试验和断线冲击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2.4 金属结构跨越架架体宜采用倒装分段组立或吊车整体组立,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组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组立均必须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5.3 使用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3.1 木质跨越架所使用的立杆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不得小于
70mm。横杆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不得小于80mm,60mm~80mm的可双杆合并或单杆加密使用。
5.3.2 毛竹应采用3年生长期以上的。立杆、大横杆、剪刀撑和支杆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不得小于75mm。小横杆有效部分的小头直径不得小于90mm,60mm~90mm的可双杆合并或单杆加密使用。
5.3.3 木、竹跨越架的立杆、大横杆应错开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5m,绑扎时小头应压在大头上,绑扣不得少于3道。立杆、大横杆、小横杆相交时,应先绑2根,再绑第3根,不得一扣绑3根。
5.3.4 钢管跨越架宜用外径48mm~51mm的钢管,立杆和大横杆应错开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0.5m。
5.3.5 架体立杆均应垂直埋入坑内,杆坑底部应夯实,埋深不得少于0.5m,且大头朝下,回填土后夯实。遇松土或地面无法挖坑立杆时应绑扫地杆。跨越架的横杆应与立杆成直角搭设。
5.3.6 跨越架两端及每隔6根~7根立杆应设置剪刀撑、支杆或拉线,拉线的挂点、支杆或剪刀撑的绑扎点应设在立杆与横杆的交接处,且与地面的夹角不得大于60°。支杆埋入地下的深度不得小于0.3m。
5.3.7 各种材质跨越架的立杆、大横杆及小横杆的间距不得大于表5.3.7的规定。
表 5.3.7 立杆、大横杆及小横杆的间距 (m)
立
跨越架类别
杆
大横杆 小横杆
钢管
木质
竹质
2.0
1.5
1.5
1.2
1.5
1.0
0.75
5.4.1 索道跨越方法仅限于人力展放导、地线跨越330kV及以下不停电线路施工。
5.4.2 索道绳(线) 必须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其安全系数应大于5。绝缘固定控制绳、牵引绳的安全系数应大于3.0,展放专用滑车的安全系数应大于2.5。
5.4.3 每处被跨带电线路上的展放固定滑车组数不能少于4组。
5.4.4 在采用中间支点跨越展放架空地线紧线中,当地线弛度超出辅助杆高度时,收回展放滑车后,地线高空挂线作业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跑线”。
5.4.5 中间支点跨越选用的支点辅助杆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大于2;辅助杆竖立位置距带电线路边导线(考虑风偏) 距离,应大于辅助杆高度1.2倍。
6 跨越施工工艺要求
6.1 一般规定
6.1.1 按线路设计中的交叉跨越点断面图,在施工前对跨越点交叉角度、被跨电力线路架空地线在交叉点的对地高度、下导线在交叉点
的对地高度、导线边线间宽度、地形情况进行复测。根据复测结果,选择跨越施工方案。
6.1.2 复测跨越点断面图时,应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即复测季节与施工季节的温差) 。
6.1.3 跨越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向所有参加跨越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明确施工方案。
6.1.4 跨越架架体和有关设备、材料在吊装和运输过程中严禁野蛮装卸。
6.1.5 不停电跨越施工使用的绝缘设备、器材应满足第9.2节的要求,且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检查时用5000V摇表在电极间距2cm的条件下测试绝缘电阻,要求绝缘电阻不小于700MΩ。绝缘绳、网的外观经检查有严重磨损、断丝、断股、污秽及受潮时也不得使用。
6.1.6 跨越场两侧的放线滑车上均应采取接地保护措施。在跨越施工前,所有接地装置必须安装完毕且与铁塔可靠连接。
6.1.7 在张力放线前,按规定复检牵引场、张力场的接地情况。放线牵引板经过跨越档两侧铁塔和跨越架时,应加强监视,牵引速度和张力大小也应进行调整(牵引速度在0.25m/s之内为宜) ,并听从跨越场的指挥。放线过程中,必须确保与牵引场、张力场和跨越场的通信联系畅通。
6.1.8 跨越不停电线路时,施工人员不得在跨越架内侧攀登或作业,并严禁从封顶架上通过。
6.1.9 跨越不停电线路时,新建线路的导引绳通过跨越架时,应用
绝缘绳作引绳。
6.2 金属结构跨越架施工工艺要求
6.2.1 跨越施工前应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作业指导书包括线路断面图、跨越架架体和拉线地锚位置分坑图、架体组装图、绝缘网封顶组装图、施工安全责任记录表、材料和工器具明细表及人员组织安排。
6.2.2 跨越架架体组立前必须对其位置进行复测。
6.2.3 跨越架架体采用倒装分段组立时,要求:
1) 提升架地面必须敷设道木。
2) 提升架必须用经纬仪进行双向观测调直。
3) 提升架必须采用拉线稳定。拉线与地面夹角应控制在30°~60°范围内。
4) 倒装组立过程中,架体高度达到被跨导线的水平高度或超过15m时,必须采用临时拉线控制,拉线应随时监视并随时加以调整。此时的提升速度也应适当放慢。
5) 操作提升系统的工作人员严禁超速、超负荷工作。
6.2.4 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采用吊车整体组立。组立要求如下:
1) 根据架体重量和组立高度,按起重机的允许工作荷重起吊,不得超载。
2) 起吊时,吊臂应平行带电线路方向摆放。
3) 整体起吊时,严禁大幅度甩杆。
4) 架体宜在与带电线路垂直方向上进行地面组装。
5) 架体头部被吊起距地面0.8m时,停车检查各连接部位连接可靠后方可继续起吊。
在与地面夹角成80°~85°时,吊车应停止动作,检查架体拉线与地锚连接可靠并通过拉线调整架体与地面垂直后方可摘掉吊钩。
6.2.5 架体连接螺栓必须紧固。
6.2.6 金属结构架体的拉线位置应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和架体组立高度的长细比确定。拉线固定点之间的长细比一般不应大150。
6.2.7 架体组立完成后,应将其各层拉线按设计要求锚固,并调至设计预紧力。
6.2.8 各拉线地锚埋深必须按“地锚设计分坑图”及架体设计要求进行,并由安全人员监护。
6.2.9 跨越架顶端,必须设置挂胶滚筒或挂胶滚动横梁。
6.2.10 在攀登不停电线路杆塔向两侧投绳时,应顺线路登塔,确保人、工器具与导线的安全距离。
6.2.11 不停电展放跨越用绝缘绳。如用射绳枪射绳,应首先将射绳在地面的苫布上敷开。射绳时应注意射手站的位置,要避免伤人或挂住异物。
6.2.12 封顶网的承力绳必须绑牢,且张紧后的最大弛度不大于0.5m。
6.2.13 敷设绝缘网时,应事先在地面上将网上所有挂钩整理好。
6.2.14 在大绝缘网敷设好后,将所余网绑在一侧横担上,使网自身
张紧,并将余绳卷好,放入高于地面5m的架体上。
6.2.15 用提升架拆除跨越架时,在拆除过程中要求:
1) 提升架拉线打好后,方可松开被拆架体的拉线。提升架用经纬仪调直后,方可开始架体的拆除工作。
2) 被拆架体的上层拉线必须有保护措施(设置浪风绳) 。
3) 架体的浪风绳必须与拆架工作密切配合,保持架体稳定。
6.2.16 用吊车拆除跨越架时,在拆除过程中要求:
1) 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作业。
2) 吊车的摆放位置应能避免大幅度转臂、甩杆。
3) 吊车吊钩吊实后,方可拆除架体拉线。
4) 架体、塔头、塔根必须设置浪风绳。
5) 架体落地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塔上附件。
6.3 钢管、木质、竹质跨越架施工工艺要求
6.3.1 绑扎跨越架时必须绑扎牢固。
6.3.2 在被跨电力线路上方绑扎跨越架时,应用棕绳绑扎。
6.4 索道跨越施工工艺要求
6.4.1 按设计图纸及跨越点现场调查资料,选择具体跨越施工方法。
6.4.2 为使索道安全可靠,索道的承载绳受力、弛度计算应是初始状态和展放导、地线时的最大受力状态的计算。计算公式见附录C中的C2。
6.4.3 确定展放导、地线所用滑车组的水平、垂直控制绳长度和滑车组数量时,应确保与被跨越电力线的安全距离。
6.4.4 索道施工可局部采用装配式架线(指定档、定线长独立挂线方式) 。
6.4.5 在布置放线段时,宜将跨越档布置在张力场一端, 使之以一牵一单牵方式通过索道(必要时,可以增加索道数量,以满足分裂导线的放线要求) 。
6.4.6 在跨越档距较大时,合理布置索道位置,增加承力绳上硬支点,增加分力专用滑车。
6.4.7 索道自然弛度应与放线时导线的弛度接近。
6.4.8 采取绝缘索道展放架空地线,在架空地线紧线观测弛度时,应考虑索道绳外加荷载的影响。
7 安全措施
7.1 一般规定
7.1.1 跨越不停电电力线架线施工前,应向运行部门书面申请“退出重合闸”,落实后方可进行不停电跨越施工。施工期间该线路发生设备跳闸时, 调度员未取得现场指挥同意前,不得强行送电。
7.1.2 跨越不停电电力线施工过程中,必须邀请被跨越电力线的运行部门进行现场监护。施工单位也应设安全监护人。
7.1.3 跨越不停电电力线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DL409—91规定的工作票制度。
7.1.4 在跨越档相邻两侧的杆塔上,被跨电力线路的导、地线应通
过杆塔设置可靠的接地装置。
7.1.5 绝缘工具必须定期进行绝缘试验,其绝缘性能应符合附录C中表C1.2的要求,每次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
7.1.6 参加跨越不停电线路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工器具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及额定负荷,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工器具。
7.1.7 临近带电体作业时,上下传递物体必须使用绝缘绳索,作业全过程应设专人监护。
7.1.8 绝缘工具的有效长度不小于表7.1.8的要求。
表 7.1.8 绝缘工具的有效长度 (m)
带电线电压等级
工具名称
≤35kV 63kV 110kV 220kV 330kV 500kV
10kV
绝缘操作杆
绝缘承力工0.4
具、绝缘绳索
注 传递用绝缘绳索的有效长度应按绝缘操作杆的有效长度考虑。
7.1.9 在带电体附近作业时,人体与带电体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应满足表7.1.9的规定。
0.6 0.7 1.0 1.8 2.8 3.7
0.7 0.9 1.0 1.3 2.1 3.1 4.0
表7.1.9 作业时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 (m)
带电体的电压等级
项 目
≤10kV 35kV
110kV
工器具、安装构件、5.导线、地线与带电体的距离
作业人员的活动范1.7
围与带电体的距离
整体组立杆塔与带 应大于倒杆距离(自杆塔边缘到带电体的最电体的距离 近侧为杆塔高)
7.1.10 跨越施工用绝缘绳网,在现场应先按规格、类别、用途整齐摆放在防水帆布上。
7.1.11 跨越不停电线路架线施工应在良好天气下进行, 遇雷电、雨、雪、霜、雾,相对湿度大于85%或5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工作。如施工中遇到上述情况,则应将已展放好的网、绳加以安全保护,避免造成意外。
7.1.12 跨越施工完成后,应尽快将带电线路上方的封顶网、绳拆除。
7.2 搭设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7.2.1 金属结构跨越架金属拉线和展放中的导、地线、牵引绳与被跨电力线的最小安全距离,必须满足表5.1.14和表7.1.9的要求。
2.0 2.5 4.0 5.0 6.0
2.0 3.5 4.0
0
6.0 7.0
63~
220kV 330kV 500kV
7.2.2 金属结构跨越架架体的临时拉线必须由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看护。
7.2.3 金属结构跨越架提升架的拉线、连接金具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3。
7.2.4 在金属结构跨越架架体组立过程中,必须确保上层内侧拉线与不停电导线的安全距离,严禁大幅度晃动。
7.2.5 在特殊情况下,金属结构跨越架的拉线与被跨越线路间的距离不能满足安全距离时,应采取特殊安全措施。
7.2.6 跨越架组立完成后,必须立即采取可靠的接地措施。
7.2.7 跨越架架体的接地线必须用多股软铜线,其截面不得小于25mm2,接地棒埋深不得小于0.6m。接地线与架体、接地棒连接牢固,不得缠绕。
7.2.8 绝缘网的弛度不得大于2.5m,且距架空地线的最小净间距按表5.1.14选择。在雨季施工时应考虑绝缘网受潮后弛度的增加。
7.2.9 在多雨季节和空气潮湿工况下,应在封网用承力绳与架体横担连接处采取分流保护措施。
7.2.10 封顶绝缘材料必须保证在雨、雪、风、霜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距被跨越电力线路架空地线的最小净间距满足表5.1.14的要求。
7.2.11 操作液压系统的工作人员手臂不能靠近顶升液压缸的活塞杆,使用的工具也不得触及顶升液压缸的活塞杆。
7.3 搭设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7.3.1 跨越架顶端两侧应设外伸羊角,宽度应超出新建线路两边线
各2m。
7.3.2 跨越电气化铁路和35kV以上的电力线的跨越架,应使用绝缘材料封顶。
7.3.3 绑扎用铁丝单根展开长度不得大于1.6m。
7.3.4 拆除跨越架时,应由上向下逐根拆除。拆下的材料应有人传送,不得向下抛扔。
7.4 索道跨越方法的安全措施
7.4.1 若利用架空地线充当承力索,在索道跨越施工前, 应对充当承力索的架空地线做全面检查,该地线不得有断股、假焊和表面严重损伤现象。
7.4.2 展放用滑车、挂钩在使用前应全面检查,查看是否有挂钩保险失灵;滑车变形、损伤、转动不灵活等现象。
7.4.3 在承力索两端固定点内侧应各加设保险绳套。
7.4.4 施工中选用的所有绝缘绳网,使用前必须保持干燥,并按要求进行摇表复测。
8 主要设备、工器具管理
8.1 绝缘工器具及材料的管理
8.1.1 跨越用绝缘绳索必须根据GB1303591进行选订。绝缘绳、网提供厂家应向用户提供有关材料的具体技术性能及产品合格证。
8.1.2 跨越施工工器具,均应建立使用登记卡,登记卡包括名称、
规格、特性、出厂时间、试验、使用情况、允许使用的最大荷重等。
8.1.3 绝缘绳、网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房间内,并应经常检查,防止受潮、受污和机械损伤。还应有防虫蛀措施。
8.1.4 绝缘绳、网受潮烘干时,不能用明火,且应分多次进行,每次时间不得过长,防止水份进入绝缘绳内部,干燥后方可入库。
8.1.5 绝缘绳、网的报废条件应根据使用的具体情况,经常进行检查,不合格者即可报废。
8.2 设备及工器具管理
8.2.1 跨越架架体部分及材料应置于通风条件好、较干燥的地方,并在其底部垫起0.2m。跨越用工器具部分应分类置于库房内存放。
8.2.2 跨越架设备及工器具的管理,应由各使用单位根据设备的类型,制定具体的维修、维护管理方法和质量标准。
8.2.3 木质跨越架所使用的杉木杆,如有木质腐朽、损伤严重或弯曲过大任一情况的,则严禁使用。
8.2.4 毛竹跨越架所使用的毛竹,如有青嫩、枯黄、麻斑、虫蛀以及其裂纹长度通过一节以上任一情况的,则严禁使用。
8.2.5 钢管跨越架所使用的钢管,如有弯曲严重,磕瘪变形,表面有严重腐蚀,裂纹或脱焊任一情况的,则严禁使用。
8.2.6 钢丝绳应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检验合格证,并按出厂技术数据使用。无技术数据时,应进行单丝破断试验。
8.2.7 钢丝绳的动荷系数、不均衡系数、安全系数分别不得小于附录A的表A1、表A2、表A3的规定。
8.2.8 钢丝绳(套)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报废或截除。
1) 钢丝绳在一个节距内的断丝数达到附录A中的表A4规定的数值时。
2) 钢丝绳有锈蚀或磨损时,应将表A4中的报废断丝数按表A5折减,并按折减后的断丝数报废。
3) 绳芯损坏或绳股挤出。
4) 笼状畸形、严重扭结或弯折。
5) 压扁严重。
6) 受过火烧或电灼。
8.2.9 钢丝绳端部用绳卡固定连接时,绳卡压板应在钢丝绳主要受力一边,不得反正交叉设置,绳卡间距不应小于钢丝绳直径的6倍,绳卡数量应符合附录A中的表A6的规定。
8.2.10 插接的环绳或绳套,其插接长度应不小于钢丝绳直径的15倍,且不得小于300mm。新插接的钢丝绳套应做125%允许负荷的抽样试验。
8.2.11 钢丝绳使用后应及时除去污物,每年浸油一次, 并放在通风干燥处。
8.2.12 棕绳(麻绳) 作为辅助绳索使用。其许用应力不得大于0.98kN/cm2(100kgf/cm2) ;用于捆绑或在潮湿状态下使用时,应按许用应力减半计算。霉烂、腐蚀、断股或损伤者不得使用。
8.2.13 滑车的吊钩或吊环变形,轮缘破损或严重磨损, 轴承变形,轴瓦磨损以及滑轮转动不灵者,均不得使用。
8.2.14 双钩紧线器应经常润滑保养。换向爪失灵、螺杆无保险螺丝、表面裂纹或弯曲严重,严禁使用。
8.2.15 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管理按DL5009.2—94中有关规定进行。
9 跨越带电线路施工设备、工器具及材料的检测
9.1 设备及工器具检测
9.1.1 金属结构跨越架架体的结构质量,在出厂前应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检查。
9.1.2 新型金属结构跨越架必须根据设计要求、技术参数进行静荷载强度试验。在静荷载强度试验基础上,应进行封网动荷载冲击试验,即牵引绳断线冲击试验,试验后应提交试验报告。
9.1.3 金属结构跨越架架顶设置的挂胶保护部位,不得有露出金属骨架等严重损坏情况。
9.1.4 大修的设备及工器具应在使用前进行过载试验(过载试验为在大于额定荷载、慢速工况下,加荷载于设备或工器具上并保持荷载大于10min) , 试验中设备应工作正常,工器具无塑性变形、裂痕。
9.1.5 设备及工器具过载试验载荷与其额定载荷的倍率按表9.1.5选择倍率。
9.1.6 金属结构跨越架液压系统的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GB3766—83中的要求。
9.1.7 金属结构跨越架液压系统的性能试验按表9.1.7进行。
表9.1.5 设备过载试验载荷与额定载荷倍率
过载载荷过载载荷与额定设备及工具名称
载荷比
荷比
起重机、卷扬机、≥1.25
绞磨
紧线器、卡线器
抱杆及承压杆件
钢丝绳
2.0
扳葫芦
表 9.1.7 液压系统性能试验
项 目
耐压试验
压力的耐压试验,不得有漏油现象
跑合试验
冲击试验
冲击开关,冲击20次后运转正常
9.2 绝缘工器具及材料的检测
额定速度、无负荷运转10min以上,情况正常
在额定压力、额定速度下以每分钟10次的频率要 求
以定额定压力的150%,保压5min,进行最大2.0
1.25
钩、卡销、板等)
工作台
机动动力源
双钩紧线器及手1.25
2.5
1.25
起重附件(环、2.0
设备及工具名称 与额定载
9.2.1 凡新购置、翻新的绝缘绳网要进行外观检查验收, 其内容包括:
1 包装:绝缘绳成卷用塑料袋密封,并置于专用包装内。
2 标注:有品名、型号、质量、长度、出厂时间、厂名、防潮、防高温标志。
3 工艺要求:
1) 捻合绳各股线之间及各股中的丝线应紧密结合,不得有松散、分股现象。
2) 捻合绳各股及各股中丝线均不应有叠痕、凸起、压伤、背股、抽筋等缺陷,不得有错乱交叉的丝线股。
3) 接头应单根丝连接,线股不允许有接头,单丝接头应封闭在绳股内部,不得外露。
4) 捻合绳及绳中各股线的捻距在其全长内应均匀。
5) 成品绝缘绳不得沾染油污及受潮。
9.2.2 凡新加工、购置、翻修的各种绝缘工具、绳,都必须进行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试验。其电气性能试验必须在机械性能试验后进行。
9.2.3 绝缘绳的机械强度试验,包括拉伸断裂强度试验, 伸长试验(温度20±2℃;相对湿度63%~67%) 。
9.2.4 拉伸断裂强度试验,要求其破坏强度不得小于额定强度的5倍。
附录A 钢丝绳有关系数表
表A1 线路施工中钢丝绳的安全系数序号 工作性质及条件
用人推绞磨直接或通过滑车组起吊杆塔或收紧导地线1
用的牵引绳和磨绳
用机动绞磨、电动卷扬机或拖拉机直接或通过滑车组2
起立杆塔或收紧导地线用的牵引绳和磨绳
3
4
5
6
表A2 钢丝绳动荷系数动荷系起吊或制动系统的工作方起吊或制动系统的工作方法 数
法
K1
通过滑车组用人力绞车1.1
或绞磨牵引
直接用人力绞车或绞磨1.2
磨、拖拉机、汽车牵引
通过滑车组用制动器1.2
直接用机动绞车或绞1.3
K1
数
K1
动荷系 起立杆塔用的吊点固定绳
起立杆塔用的根部制动绳
临时固定拉线
作其他起吊及牵引用绳及吊点固定绳
4.5
4
3
4
4.5
4
K
K
牵引
通过滑车组用机动绞车1.2
或绞磨、拖拉机、汽车牵引
控制时的制动系统
直接用制动器控制的1.2
制动系统
表A3 钢丝绳不均衡系数不均衡可能承受不均衡荷重的系数
起重工具
K2
用人字抱杆或双抱杆1.2
起吊时的各分支抱杆
起吊门型或大型杆塔1.2
结构时的各分支绑固吊索
K2
不均衡可能承受不均衡荷重的起系数
重工具
K2
通过平衡滑车组相连的两套牵引装置及独立的两套1.2
制动装置平行工作时,各装置的起重工具
表A4 钢丝绳报废断丝
钢丝绳报废丝数
一个节距内断丝数
安全系数 钢丝绳结构
绳6W(19),绳6×(19)
交互捻
<6
6~7
>7
12
14
16
同向捻
6
7
8
绳6×(37)
交互捻
22
26
30
同向捻
11
13
15
注 1.表中断丝数是指细钢丝,粗钢丝每根相当于1.7根细钢丝。
2.一个节距是指每股钢丝绳缠绕一周的轴向距离。
表A5 钢丝绳折减系数
钢丝绳表面磨损量或10
锈蚀量(%)
折减系数(%) 85 75
表A6 钢丝绳端部固定用绳卡数量
2钢丝绳直径(mm)
绳卡数量(个)
7~8
3
附录B 标准的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程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19~27
8~37
4 5
45
6
38~70 60 50 0
15 20 25 30~40 >40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附录C 常用表格及常用数据计算方法
C1 常用表格
表 C1.1 安全施工责任记录表
责任范围 施工负责人
绝缘绳网质量检查
分坑、挖坑、埋锚的质量检查
工作日期
备
注
拉线、浪风绳的连接、固定和看
护
敷设尼龙网封顶的监护
导引绳、牵引绳、导线和地线在
牵引跨越电力线之前,所有连接点的复检
其 他
表 C1.2 常用电气绝缘工具试验一览表
序号
名称 电压等级
(kV)
1 绝缘棒 6~10
35~110
220
一
年
周期 交流耐压
(kV)
44
4倍相电压
3倍相电压
2 验电笔 6~10
35
六
个
月
3 绝缘
手套
4 橡胶绝
缘
靴
5 绝缘绳 高压 105/1.5
5
高压
低压
高压
8
2.5
15 1
1 ≤8
≤2.5
≤7.5
40
105
5 发光电压不高于额定电压的25%
5
时间
(min)
泄漏电流
(mA)
附
注
表 C1.3 风级表
相当风风力等名 称
级
(m/s)
0
1
无风
软风
动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风向2
3
4
轻风
标能转动
微风
和风
摇动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湖的水有波
5 清劲风
10.7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10.8~6 强风
举伞难行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7 疾风
17.1
微枝折断,人向前行感觉阻力甚8 大风
大
烟囱顶部及屋瓦被吹掉
9 烈风
24.4
20.7
20.8~17.2~13.8
13.9~8.0~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3.4~5.4
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小树枝5.5~7.9
1.6~3.3
静,烟直上
烟能表示风向,但风向标不能转0.3~1.5
0~0.2
地 面 物 的 象 征 速
内陆很少出现,可掀起树木或吹10 狂风
毁建筑物
陆上很少有,有大破坏
11
12
暴风
24.5~28.4
28.5~32.6
飓风 陆上绝少,有很大规模的破坏
>32.6
C2 几种常用数据的计算方法
C2.1 导线弧垂计算方法(适用于弧垂不大于档距5%的小高差或等高差中任一点x处的弧垂)
式中:fx——档距中任一点弧垂,m;
g——架空线的比载,kg/(m·mm2) ;
σ——架空线的最低点应力(即水平应力) ,kg/mm2;
L——档距,m;
X!——从任意一悬点至任一点的水平距离,m。
C2.2 施工线路导线或地线在安装气象条件下跨越点处风偏距离计算公式:
Zx=W4(10)[x(l-x) /(2H) +λ/W1]
其中:W4(10) =0.0613Kd式中:Zx——风偏距离,m;
x——被跨越物与施工线路任一相邻杆塔的距离,m;
H——水平放线张力,N;
l——施工线路的跨越档档距跨越,m;
λ——施工线路跨越档两端悬垂绝缘子串或滑车挂具长度,m;
W1——导线、地线的单位长度重量,N/m;
W4(10)——在安装气象条件(风速10m/s) 下导线或地线的单位长度风荷重,(N/m) ;
d——导线或地线直径,mm;
K——风载体型系数,当d≤17mm时,K=1.2;当d>17mm时,K=1.1。
C2.3 静电感应计算方法
C2.3.1 导电物体上的静电感应电压U2:
U2=C12U1/(C12+C22)
式中:U1——带电导体上的电压,V;
C12——带电导体与导电物体间的杂散电容,F;
C22——导电物体与大地间的杂散电容,F。
C2.3.2 导电物体上的聚集电荷Q:
Q=U2C22
C2.3.3 作用于C12上的接地电流Isc:
Isc=ωC12U1。
C2.4 索道承载绳的受力、弛度计算公式
C2.4.1 索道初始张力T:
T=H/cosβ=l2w/(8fcos2β)
式中:T——承载索的平均张力,kg;
H——承载索的水平张力,kg;
l——承载索支持点间的档距(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耐张段内最大档距(对于多支点索道) ,m;
w——承载索单位长度重量,kg/m;
f——档距中点(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耐张段内最大档距中点 (对于多支点索道) 承载索的弛度,m;
β——承载索支持点(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耐张段内最大档距承载索支持点(对于多支点索道) 的高差角,°;
β=tg-1h/l
h——承载索支持点(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耐张段内最大档距承载索支持点(对于多支点索道) 的高差,m。
C2.4.2 索道初始弛度
1 档距中点承载索的弛度f:
f=l2w/(8Hcosβ) =l2w/(8Tcos2β)
2 档距任意点承载索的垂度fx:
fx=x(l-x)w/(2Hcosβ) =x(l-x)w/(2Tcos2β)
=4x(l-x/l) f/l
式中:fx——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距耐张段内最大档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多支点索道)
承载索的垂度,m。
C2.4.3 索道工作时最大张力T:
T=H/cosβ=l2[w/cosβ+Q/(s′cosβ) ]/(8fcosβ)
式中:T——当集中荷重中心作用于档距中点(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作用于耐张段内最大档距中点(对于多支点索道) 时,承载索的水平张力,kg;
f——当集中荷重中心作用于档距中点(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作用于耐张段内最大档距中点(对于多支点索道) 时,承载索的弛度,m;
Q——单个集中荷重的质量,kg;
s′——各个集中荷重相邻间隔的平均值,m。
C2.4.4 索道工作时的弛度
1 中点弛度f:
f=l2[w/cosβ+Q/(s′cosβ)]/(8H)
=l2[w/cos2β+Q/(s′cos2β)]/(8T)
2 任意点的弛度fx:
fx=x(l-x)[w/cosβ+Q/(s′cosβ)]/(2Hx)
=x(l-x) [w/cos2β+Q/(s′cos2β)]/(2Tx)
式中:fx——当集中荷重中心作用于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距耐张段内最大档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多支点索道) 时,该处承载索的垂度,m;
Hx——当集中荷重中心作用于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距耐张段内最大档距支持点水平
距离x处(对于多支点索道) 时,该处承载索的水平张力,kg;
Tx——当集中荷重中心作用于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双支点架空索道) 或距耐张段内最大档距支持点水平距离x处(对于多支点索道) 时,该处承载索的平均张力,kg。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
DL/T 5106—1999
条 文 说 明
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目 录
1 范围
3 总则
5 应用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2 使用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3 使用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4 使用索道跨越方法的基本规定
6 跨越施工工艺要求
6.1 一般规定
6.2 金属结构跨越架施工工艺要求
7 安全措施
7.1 一般规定
7.2 搭设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7.3 搭设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8 主要设备、工器具管理
9 不停电跨越施工设备、工器具及材料的检测
1 范围
本规程以新架设线路跨越不停电运行线路的施工方法为主,在放线形式上适用于人力、机械牵引及张力放线。跨越铁路、公路、河流、通信线路等其他障碍物可以参照执行。
3 总则
各施工单位在制定跨越施工细则时,应依据本规程要求。在线路勘察定位中,可依据本规程向设计部门提出修改建议。在跨越施工方案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停电跨越方案。
5 应用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跨越运行线路架体,必须满足施工设计强度要求,且过线部分必须具有防止导线磨损的保护措施。运行线路上方的遮护范围内不得用金属绳索连接。在考虑跨越距离及遮护宽度时,应注意风偏对运行线路、展放导线、遮护网绳的影响。
5.2 使用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对新型金属结构架体,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静载加荷试验和断线冲击试验,其组立方法应认真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5.3 使用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基本规定
采用单杆组装桁架的跨越架体,必须对单杆材料进行质量评估,并对整体桁架的受力情况进行理论校核以确保其整体稳定性。
5.4 使用索道跨越方法的基本规定
本规程对索道跨越方法及工艺(见规程第6.4节及第7.4节)
提出了几点通用规定。由于目前索道跨越施工尚在试验阶段,无法细化其施工规范,故本条款有待今后继续修订。
6 跨越施工工艺要求
6.1 一般规定
在跨越施工的工艺设计中,应考虑施工季节温度对运行线路的影响;特别强调施工前的工况复测;对跨越中采用的所有工器具必须进行质检;在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其监护要求。
6.2 金属结构跨越架施工工艺要求
对架体拉线与地面夹角的控制,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跨越距离。在地面工况不允许或无法满足时,可对此款进行修改设计,但是其设计必须由单位总工或技术总负责审批。采用吊车组立或拆除架体的施工方案必须由有关技术负责人批准,并由现场安全部门监护。
7 安全措施
7.1 一般规定
申请“退出重合闸”是跨越施工自我保护措施。因此除按规程提出书面申请外,还应该将施工方案做简要说明,以便运行操作人员对跨越工况有足够认识。
7.2 搭设金属结构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跨越架体必须具有可靠的接地措施,其接地棒埋深应视现场地质情况做适当调整,以增加其接地的可靠性,但是不得低于本规程要求。在跨越现场空气湿度过大时,或临近有高压线路,电感较强时
必须对绝缘网、绳采取分流保护措施,以避免绝缘网、绳因电感出现环流放电而烧毁的事故发生。
7.3 搭设钢管、木质、毛竹跨越架的安全措施
搭设单杆桁架时,在设计跨越架宽度时应适当考虑风偏对保护宽度的影响。
8 主要设备、工器具管理
所有工器具除应建立登记卡外,还应着重记录其材质变化情况,特别注明自然损耗程度,对关键承力器具,必须在使用前核卡复检。
9 不停电跨越施工设备、工器具及材料的检测
对新购置或改进的设备及工器具必须在出厂前提交质检报告,特别强调静载试验要求。对一些动力设备要复检其铭牌注明的技术指标,将事故隐患消灭在施工前。
(提示的附录)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21:3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36193270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