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工会换届)
试辨《百论》和《四百论》的异同常净(刘峰)著 理 净整理【内容提要】 这篇论文是刘峰老师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时所写的毕业论文,完成于1961年7月,主要研究和辨析印度提婆菩萨所著的《百论》和《四百论》两部论的同异关系等一些问题。通过历史资料和大量事实证明《百论》和《四百论》是提婆的两部不同著作,由此纠正了人们几百年来的错误认识,填补了汉地对提婆《百论》的研究空白,开启了汉藏两地对《百论》的研究交流,对我们今天研究提婆的《百论》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 《百论》 《四百论》 提婆【作 者】 刘峰(1923~2003),法号常净,生前为中国佛学院副教授,三论宗专业导师。理净,中国佛学院法师。一 二论在中观宗的地位《百论》和《四百论》是中观宗的主要典籍。它和龙树的著作《中观论》《十二门论》《七十性空论》等并称为中观宗的根本教典。印度佛教中的中观学派,开创于汉、藏、蒙古等地)、朝鲜和日本。它是佛教中的主要学派之一。龙树(约在二世纪末),继踵于提婆,发扬光大于佛护、清辩,流传于中国(包括龙树菩萨根据佛说的各大乘经,尤其是诸部般若经,造《中观》等数十部经,广泛而深刻地阐发了大乘经中的缘起性空,中道实相的教义,创立了大乘的空宗,遂成为印度佛教中一个特殊的学派。龙树的著作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群推《中观论》,因此,后来的人遂称之为中观宗。中观宗即开创于龙树,无疑他就是这
试辨《百论》和《四百论》的异同135一学派的根本大师了。此外,在中观派中能和龙树同样被后代学者看做是这一学派的根本大师的,那就是龙树的弟子提婆了,也仅仅只有提婆。提婆菩萨是南天竺婆罗门种。有云是狮子国(今锡兰)王子。自幼聪慧异常,世间学问及印度各教派的哲理无不通晓。成年后游历诸方。闻龙树高风,往求论义。龙树早知其渊识博览,才辩绝伦。既见,谈玄永日,词义清高。龙树叹美说:“‘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绝,法教弘扬,伊人是赖?’提婆闻命,心独自负……遂请受业。”①尔后,即在三世纪初期遂继龙树大弘般若中观之学。提婆一生突出之点,尤在机智神辩,摧折异学。提婆论师虽是龙树的弟子,但他在佛教中的造诣和对中观教义的修养都被人看做同龙树菩萨一样。因此,提婆同样被后代学者看做三论中观宗的根本导师,他的著作也被看做是中观宗的根本教典。中观宗后来虽分成几个派别,互相是非,互相指责,互相排斥,但他们对于龙树、提婆都是无异议的,后来的中观诸师,无论在印度、在中国的汉地和西藏地区对于提婆都是同样尊重的。西藏黄教始祖宗喀巴大师,在他著作的《辨了不了义论》中说:圣天(即提婆)论师,造《瑜伽师四百论》,光显龙树菩萨之轨。佛护、清辩、月称、静命等诸大中观师,皆依为据,等同菩萨(指龙树)。故如先觉,说此师徒之论为根本论。②《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佛护、清辩、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皆依圣天为量,等同龙孟(指龙树)。故彼父子是其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③内地三论宗嘉祥大师《百论序疏》中述罗什弟子僧叡的话说:①②③《大唐西域记》卷10,《大正藏》第51册,第929页上。见《辨了不了义论》卷3。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
136中国佛学(总第三十五期)提婆是龙树的上足弟子,德与知机诤行,才将玄师并照。①我们从这些中观学者的著作中不难看出,后代的中观学者对提婆是如何的推崇。同时也就说明了提婆的著作在中观宗的地位。提婆的著作被看做和龙树的著作一样,同为中观学派的根本典章。提婆的著作很多,翻译流传到汉、藏两地的也不少。但其中主要的是《百论》和《四百论》。也可以说,《百论》和《四百论》是提婆的主要著作。但这两部论在历史上盛行的时间和地位都不尽相同。他们在各自流行的时间、地域范围内,在中观宗中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百论》盛行在印度中观派的早期。据《百论序疏》记载,当时在印度注释《百论》的就有十余家之多。可见在早期中观学派时代盛极一时。在东晋末年(公元404),经由鸠摩罗什法师传到中国译成汉语。同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并称为三论,从而创立了中国佛教中的三论宗。《百论》经罗以至于绝迹、失传。经和龙树论著的主要依据。如前引《辨了不了义论》中所说,佛护、清辩、月称等中观师“皆依为据”。稍后传至西藏。唐代玄奘法师译为《广百论》,它只是《四百论》的后半部。一九五九年秋,有法尊法师,从藏文中又译出前半部。合玄奘译为一整部,仍名曰《四百论》。从那以后,可以和《百论》互相参考,同时并行。这不但对于研究中观宗思想,研究提婆的思想有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是佛教历史上仅有的幸事。《四百论》盛行于印度中、后期的中观学派时代,为当时中观学派的学者解释佛什译成汉文,虽然在中国开宗立教,流传至今,但是在印度不久便渐渐消沉下去,二 历史上把二论认为是一部书《百论》和《四百论》本来是两部不同的书,但是,因为在历史的过程中,二论的盛衰和流行的地区造成不同,长期在彼显此隐、此有彼无的情况下造成误会,很多人都认为这两个名字是一部论。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西藏只从印度翻①见《百论序疏》卷1。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9:56: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30189145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试辨《百论》和《四百论》的异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试辨《百论》和《四百论》的异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