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安全安全教育平台)
■■阁■—盈■■ ~ 山西农业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武年丰一,2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水利发展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通过剖析山西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灌溉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和分析影响全省农业灌溉发展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山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灌溉事业发展提出针对 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灌溉;农田水利;水资源;山西 [中图分类号]¥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42(2011)08—0048—0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山西省煤长 67%。地下水的无节制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大量机井报废。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省农 田实际灌溉面积呈不断下降趋势。到“十五”期间,山 西省每年的实灌面积一直徘徊在80万hmz左右,其 中有57_3万hm2是井灌面积,地表水实灌面积也从原 水短、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瓶颈”,水利灌溉更是对全省农业和粮食生 产具有决定 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 府带领全省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相继建成了一大 批水利灌溉设施,不仅使山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 上了新台阶,而且新发展的有效灌溉区域已成为全省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主体力量。但近年来,全省水资 源紧缺形势越来越严峻,农业灌溉发展面临巨大困 难。全省农业灌溉年用水总量已由最高时期20世纪 有的67万hrn2降到了20余万hm2。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强水 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决定,并确立了蓄水保水、节 约用水、用好黄河水、涵养地下水的水利发展方略。在 农田灌溉方面,山西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全省 70年代初期的51亿m,下降为“十五”末的33亿m 。 立足这一严峻省情,认真分析全省农业灌溉发展历程 粮食安全,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 复旧灌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 伐,全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出台并落实 及现状,努力探求其发展潜力成为当前水利部门及广 大农村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山西农业灌溉发展历程及现状 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灌 溉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每年建成1座大型 灌区,每年新增和恢复实灌面积6.7万hm2,夹马口北 扩、北赵引黄两座大型灌区相继建成通水。全省现有 10处大型灌区,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更新改 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l7.3万hm2,灌溉干支 渠水利用系数由O.56提高到0.7,工程设施完好率由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先后建成了179处使用 地表水灌溉的大中型灌区,使地表水灌溉面积由解放 前的24.6万hm2增加到67万hm2。此外,20世纪 70年代经历大旱之后,山西省又发展纯井灌区50万 hm:,并在大中型灌区内建成井灌面积l8万hm2,全省 灌溉控制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20万hm2。到1980年, 全省实际灌溉面积100.2万hm2,其中大中型灌区灌 溉面积37.6万hm2。 32%提高到45%。到2010年,全省实灌面积达到 114.2万hmz,创历史最好水平,较“十五”末净增 34.2万hmz。虽然当年全省遭遇了严重干旱,但粮食产 此后,由于连续干旱和水资源总量的持续减少, 全省实际灌溉面积逐步下滑。同时,全省农业灌溉用 水来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省 灌溉用水量最高,总量达51亿m,,其中2/3为地表 量仍达到108.5亿kg的山西历史最好水平,水利灌溉 功不可没。 2 存在问题 2.1地表水可用量越来越少 水;到2005年,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降为33亿ms, 而地表水仅为1l亿m,,地下水用量达到总用水量的 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1 956— 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3.8亿m ,与第一
山西水利富 论坛・2011年第8期 次评价成果142亿m,相比,减少了18.2亿m。,减幅 12.8%,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也大幅度减少。同时,由 左右。因水源不足,许多地表水灌溉工程长期不能投 入使用,造成工程老化失修、田间工程配套率差、灌溉 服务能力明显下降。全省大中型灌区量水设施实有率 仅38.2%,干支渠系防渗率低、建筑物配套不全,斗农 渠防渗率仅为1/4,建筑物配套程度更差。 2.6城建、交通、工业占用灌溉面积 于用水行为的不合理、无节制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原因,全省农村可供使用的地表水资源也日趋减少。 2.2地下水开发导致地下水位加速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农业灌溉对地下水 的开发力度不断上升,集中体现在机井数量的迅速增 加。70年代初,山西连续干旱,地表水急剧减少,国家 为稳定粮食生产,连续几年拿出大笔专项资金和物资 近年来,受工业发展、城市扩建和公路建设等影 响,大中型灌区部分灌溉农田被直接占用,大量排灌 设施损毁或报废,致使灌区灌溉面积萎缩。据统计,全 打井抗旱,发展灌溉。此后,全省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 加,从年开采量11亿ms增加到现在的4O亿m ,现已 累计超采l10多亿m,,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 2~3O m不等,浅层地下水盆地区多被疏干,个别地区 井深已超过1 000 m。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位 急剧下降,导致全省每年报废大约2 000余眼深井。 2-3 水资源短缺使农民用水成本上升 由于水资源短缺,全省农村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 农业灌溉,从而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增加了机井深 度和取水难度,并导致部分机井废弃,增加了农民用 水成本。一是随着机井越来越深,打井费用也越来越 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机井深度每增加1 m, 打井费用就要增加185.905元。二是机井变深增加了 取水成本。在一般情况下,若井深为5 m时每公顷次 浇地的耗电量为60 kW・h,而深度增加至20 m时相 应的耗电量将为240 kW・h,30 m时则为360 kW・h。 由此可见,全省近年机井灌区浇地成本的增长速度十 分显著。 2-4水资源污染问题早已显现 山西省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得本来就紧张的 水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一 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大 量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导致在个别时段内部分灌溉面积近似于污水灌溉,由 此导致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长 期大量使用高污染物浓度的污水进行灌溉,超过土壤 的自净能力和作物的吸收能力,也会引起土壤物理性 状恶化、次生盐碱化发生、地下水污染、作物品质下 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蔓延以及人畜中毒等生态环境 退化和卫生问题。 2.5 工程老化失修导致灌溉面积废弃 水源问题是工程老化失修的诱因。全省水库普遍 存在老化失修、淤积严重的问题,“十五”末,全省已建 水库淤积量达12亿m,。仅有的库容扣除防洪库容后, 兴利库容只有l9亿m],正常年份蓄水量只有5亿m 省有7O处大中型灌区因工业、城市和公路建设损毁 灌溉设施1 025处,造成3.07万hm2农田无法灌溉、 建设项目直接占地1.47万hmz。 2.7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农民节水意识不强 尽管近年来全省农业用水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 用水仍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然而由于灌溉设备和 技术落后,全省农村灌溉用水存在着大量浪费,降低 了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调查显示,80.6%的农户采用 的是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只有19.4%的农户采用节 水灌溉,而且进行节水灌溉的土地面积比例很小,大 多集中在经济效益较好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究 其原因是农民对种植业的重视程度大幅降低,不愿将 精力、资金与技术投入到土地上,农业灌溉节水更无 从谈起。 3发展建议 3.1整合现有灌溉资源 在土地条件较好的运城、临汾、晋中、忻定、朔同 等五大盆地,应整合和修复现有的因水源不足而搁置 不用的老灌区工程,利用黄河客水新建一批引黄灌 区,建设运城盆地引黄灌溉基地、汾河下游灌溉基地、 汾河中游灌溉基地、忻定盆地灌溉基地、朔同盆地灌 溉基地等五大灌溉基地,形成总灌溉面积超67万hm2 的地表水灌溉体系。五大灌溉基地建设要以改造水源 及枢纽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为重点,以黄河水源和山 西省35项应急水源工程、百座除险加固后的水库为 依托,大力拓展农业灌溉面积。 3.2制定灌溉发展政策 针对不同水源出台水价政策、电价补贴政策、地 下水节水政策,确定黄河水最高限价,以鼓励使用地 表水,积极推进使用黄河水,采用最严格的措施节约 使用地下水。山西省大中型灌区水价较高,农民普遍 只浇保命水,不浇增产水,只浇效益较好的果树、经济 作物,不浇效益较差的粮食作物,降低了粮食产量,因 此制定电价补贴政策、水价补贴等政策,降低农业灌 溉成本成为当务之急。2008年以后,省政府出台并落 垫!!生 星圃
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将排灌用电降至0.06元/ kW・h,灌溉水价由平均0.509元/m,降至0.25元/m。,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引黄灌溉用水积极性。 3-3推广灌溉工程建设新机制 一水设施、划小畦块等为重点,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 脆弱地区和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快的灌区,优先安排影响灌区安全运行的病险、渗漏 严重的骨干渠段、重要骨干建筑物配套等关键工程, 优先安排农民民主参与管理程度高的灌区末级渠系 改造和田面工程,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 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通过节水 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 总量的前提下,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 是积极推行“基建加农建”的建设机制。主体工 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由水利专业施工队完 成以保证工程质量;受益区群众能完成的渠系土方、 田面配套等工程,由受益区群众投工投劳,国家适当 予以补助。依靠这种建设机制,可有效解决采用基建 程序所带来的工程占地、青苗赔偿等问题。同时,积极 组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管 理成本,降低水价。二是按照明确责任、分级负责的原 则,确定责任主体,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三是按照“专 款专用、完工报账”的原则,对国家和省里补助资金一 律实行报账制,防止出现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等 问题。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坚持大力推进使用黄河 水,压缩开采地下水,适当开发利用出境地表水,通过 新建一批灌溉工程,整合现有灌溉设施,以五大盆地 为重点,制定灌溉发展的相关政策,确定黄河水最高 限价,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灌面积达到153.3万 hmz,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0%,实现农村人口人均 0.067 hmz(一亩)水浇地。 [作者简介]武年丰(1973一),男,199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硕士在读。 3.4完善配套渠系建筑物及田面工程,提高灌区输配 水能力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灌区建设应采取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 与排水相结合的办法,以防渗渠道、配套建筑物和量 (上接第36页)用坝下廊道内套管型式,出水管采用 直径1 600 mm钢管,出水管路上在坝前设检修阀,出 廊道后设岔管,两岔管均设工作阀,共用一座阀室。 山阴供水管出库设计流量0.6 m3/s,输水线路采 用直径800 mm球墨铸铁管,线路长度620 m。 水库泄水管出工作阀室后设消力池,池后接泄水 【收稿日期]2011-06—17;[修回日期]2011-07—21 全性,因此方案二为优选方案。 3推荐方案工程布置 水库进水口布置在靠近引黄北干输水线路一侧, 位于大坝桩号0+500处。入库设计流量7.7 orts,人库 水流消能型式采用陡坡消力池。 水库出水口布置在库区东北侧、地形较低的位 置,位于大坝桩号2+340处。出库设计流量7.3 m3/s, 采用坝下廊道内套管型式与下游引黄北干输水线路 相接,出水管采用直径2 200 mm钢管,出水线路上坝 前设检修阀、坝后设工作阀。 山阴供水口与大坝泄水口共用,位于桩号3+ 874_3处,采用廊道内套直径1 600 mm钢管型式。山 阴供水设计流量0.6 m7s,输水管采用直径800 mm的 球墨铸铁管。大坝泄水口最大泄水量20.4 m7s,水流 出工作阀室后经泄水明渠人下游大峪河灌区东干渠。 大坝外坡脚线以外设纵向排水沟,排水沟底宽 1 m、深1 m、边坡1:1.5。排水沟外设4 m宽泥结石绕 坝公路,长4400m。 明渠,水流就近泄人大峪河灌区的东干渠(洪灌渠 道),明渠长约1.9 km。 2.3方案比选 方案一中输水线路使用PCCP管长度较方案二增 加1 482 m;方案二需增加1处坝下廊道、1座出水阀 室(阀室需要进行换填灰土地基处理)和1个坝前检 修阀(直径1 600 mm),两方案投资大体相当。 方案二将大同供水和山阴倒送两出水口分开,各 自有检修阀和工作阀,避免了共用一套检修设备带来 的不便。方案一中大同供水和山阴倒送共用一个检修 阀,如果该阀出现故障时,水库存在风险,不能顺利向 外泄水;方案二中如果山阴倒送检修阀出现故障,同 时水库存在风险,在不能通过泄水管道泄水的情况 下,可以暂时通过供水口向大同输水,缓解水库压力。 以上两方案的进、出水口的布置均满足水库水交 换要求,同时均可满足供水、放空需要,两方案投资大 体相当,但方案二较方案一在运行时增加了水库的安 为确保大坝安全,对库区西侧的大峪河灌区东干 渠(洪灌渠)进行清淤护砌,护砌长度约1 km。 [作者简介]郭春玲(1978一),女,2007年毕业于太原理工 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1-06—15.[修回日期]2011-07—22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7:2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20850270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西农业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西农业灌溉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