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健康生活作文)
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
0引言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改建后的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内容包括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奥运场馆规划,以及未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等方面的规划蓝图。
1历史文化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浅析
《雅典宪章》提到“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取决于城市的形体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北京是中国著名六大古都之一,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辽代以前,北京称幽州蓟城。辽称南京“燕京”,宋称燕山府,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初称北平,后改北京,清代相沿不改。在历史上,北京古代城址曾数有变迁,城市的规模,布局亦因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而有所不同。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期,今北京又被不同民族所占据,在城市面貌上亦显示出不同民族特点,因此,可以说北京古代城市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既有历史的、也有社会的和政治的意义。拥有如此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在全世界的密切关注下,北京城的保护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个城市的保护,而是全人类共同财产的保护,这一点对于保护工作的进行尤为重要。北京历史古城的破坏,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更将是全人类无法挽回的遗憾。
历次城市规划对北京历史城区特色的影响。
1、北京历史城区特色的概念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市区个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时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他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筑有四个显著特点:辨正方位、注重风水、讲求对称、突出中心。
2、近几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规划
近几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工作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1993年在国务院批准的修订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方案中,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北京旧城的实际情况,对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要求,再次强调旧城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保护
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妥善处理历史名城保护与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要从旧城格局和宏观环境上保护北京历史名城的十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必须保护好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点;(2)注意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型城廓平面。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原城门口的建筑应体现“城门旧址”的标志特点;(3)保护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长河、护城河、六海等;(4)旧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5)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6)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内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次……;(7)保护城市重要景观线。保护“银锭观山”和从市中心区往西的几条干道遥观西山的重要景观线,以及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天坛祈年殿、正阳门城楼、箭楼各景点之间几条主要的传统景观线,景观线保护范围内新建筑的高度,应按测试高度控制,严禁插建高层建筑;(8)保护街道对景,对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前景和背景的建筑高度;(9)增辟城市广场;(10)保护古树名木等。
2004年制定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起草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下发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办法》。加强了立法调研和立法组织工作。并下发了《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与此同时还加强了规划管理,成立了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由十名对首都城市规划作出巨大贡献的专家组成。
具体保护措施: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0类旧城风貌将被珍藏:保护从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色;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保护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构成的独特城市格局;整体保护皇城;保护旧城内的历史河湖水系,部分恢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分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保护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景观线和街道对景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通过城市设计提出高度、体量和建筑形态控制要求,严禁插建对景观保护有影响的建筑;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协调;保护古树名木及大树,保持和延续旧城传统特有的街道、胡同绿化和院落绿化,突出旧城以绿树衬托建筑和城市的传统特色。
2城市发展与北京总体规划的关系浅析
从建国初全国“行政中心”的确立,引发了原状保留北京古城的呼声,接着在首都城市的建设中,诞生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再者在首都城市全面建设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往后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的确立,促成了北京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
1、1950-1954年的“蜘蛛城”。
主要特点: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
建国初期,确立北京为全国首都之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开展首都城市的选址与建设工作,是否将全国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首都建立在北京旧城中心区的问题,曾引起专家层面上的高
度关注。在建国之初所面对的北京城,是世界著名、规模宏大而格局完整的古代都城,是一座占地62.5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65万人的特大型历史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是在城外择址另建首都新的行政中心区,还是在现有旧城的基础上建设发展新的首都城市?这既关系到当时新中国的首都城市怎样建设发展,也关系到著名的北京古都城市以什么方式延续和存在的历史与时代的选择。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及时提出了在京郊规划建设新中国的首都行政中心以使北京古都得以完整保留和延续的呼吁,并在当时的专家和决策层面展开了一场后人熟知的“新北京”建设位置的选择和怎样对待古都北京的争论。梁思成先生在高度评价北京古都建设规划之完美和建筑成就之高时,曾说:“北平的整个形制既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而同时又是艺术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物都是在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现在看来,在当时展开这场“争论”的最后结果,尽管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中央没能采用于京郊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最终选定在旧城内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发展道路;也尽管当时还没有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和提升到整体保护名城的高度,但梁先生早在建国初期即对传统文化及历史城市保护方面所做的理论探索,不但形成足以让今人铭记、借鉴并深刻影响后人的保护历史城市及传统文化的学术观点,而且,还以此为标志,拉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并对以后产生重大影响的首都城市建设与北京历史城市保护之间矛盾发展的历史序幕。
2、1958年的“卫星城”。
主要特点:压缩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 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
北京市政府在1957年公布全市第一批36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以故宫、天坛等为代表的皇家建筑占了16项。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对北京城著名的钟楼、鼓楼,特别是元土城遗迹作为北京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被列入保护单位的名单之中,而遗憾的是,在当时还大多完整的环城40余公里的具有老北京标志性建筑及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城门建筑,却未能列入保护的名单之内。
3、1993年的“新城”。
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主要特点: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赋予卫星城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
3北京住区规划中低碳理念浅析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5:2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136461455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报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