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更新时间:2024-02-20 14:51:5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有关桥的诗歌)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1.

如图所示,图片中的内容是依据北京人遗址中的化石、遗存进行创作的,它们有助于我们知道( )

①北京人的外貌特征

②北京人的群体生活和用火情况

③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④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北京人活动的重要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考古成果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以下农作物属于我们的先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是( )

①稻

②玉米

③黍

④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如图所示,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榫卯而不是钉子来加固物件。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排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木板和很多带榫卯结构的构件。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 )

A.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彩陶盆

B.

干栏式建筑

C.

猪纹陶钵

D.

人面鱼纹4.

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考释,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商代历史的可靠性,确定了商代为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这段材料反映了甲骨文的( )

A.

发掘情况

B.

制造工艺

第1页,共19页

C.

造字方法

D.

史学价值

5.

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鼎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如图所示)。可见,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 )

①食器

②礼器

③兵器

④乐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

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以下两句唐代的咏史诗有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A.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

铁制农具以及牛耕的出现

B.

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兼并

D.

商业活跃和金属货币使用

7.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指哪一工程?(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长城

8.

春秋后期,某一学派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还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9.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的时代特征应是( )

第2页,共19页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

他自称“朕”,他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他”是A.

皇帝 B.

丞相 C.

太尉 D.

郡守

11.

如图所示,利用图示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某同学绘制的秦朝疆域的四至示意图中①处应是( )

A.

福建

B.

南海

C.

四川

D.

辽东

12.

如图所示,图为某学生社团排演的历史剧《揭竿而起》的海报插图,图中人物背景中的旗帜上写有“张楚”二字,该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炎黄大战蚩尤

A.

不到一个世纪

B.

秦灭六国

B.

两个多世纪

C.

陈胜、吴广起义 D.

楚汉之争

C.

整整三个世纪 D.

四个多世纪

13.

西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西汉共存在了( )

14.

汉高祖刘邦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汉文帝和汉景帝要求各级官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可见,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严刑苛法 C.

盐铁专卖 D.

北击匈奴

15.

据统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时,全国人口只有西汉盛时的1/5,约1000多万人。公元57年,刘秀去世时,全国人口增长到2100多万。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

七国之乱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八王之乱

16.

如图所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寺内保存了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大量干漆造像。白马寺应是( )

第3页,共19页

A.

道教建筑

B.

佛教建筑

C.

太学建筑

D.

军事建筑

17.

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这两场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

B.

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8.

下列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水利设施的进步

B.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城市商业的繁荣

D.

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页,共19页

19.

如图所示,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人物卡片(局部),该人物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祖冲之

20.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以下某校设计的vlog(视频博客)历史作业所选取的主题中,聚焦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1.

铭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

第5页,共19页

铭文内容摘译

周康王册命盂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赏赐给你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西周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藏),为西周早期文物,其内壁铸方文19行,共291字。

得违抗我的命令。

(1)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反映出的西周政治制度的名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如图所示,秦二十六年铜诏版的铭文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的诏书,共5行40字,秦小篆字体。其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2)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为秦朝的

______ 和

______ 措施提供了佐证(从以下各项中选择,填序号),并从中任选一项措施,简要说明其作用。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度量衡

④统一车轨

材料三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汇总(部分)

第6页,共19页

时期

西汉早期

西汉中晚期

新莽及东汉早期

东汉中晚期

常见镜铭

“家常富贵”“延年益寿”

“长宜子孙”“家常富贵”“延年益寿”

“长宜子孙”“家常富贵”“延年益寿”

“长宜子孙”“家常富贵”“延年益寿”

我们不难发现,表达“长宜子孙”(意为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家庭观念的铭文在西汉早期的镜铭中没有出现。到了西汉中晚期,儒家思想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繁衍子孙作为儒家孝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镜铭中集中体现出来。

---图表、文字整理自李泽悦《镜铭所见两汉的社会生活》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长宜子孙”镜铭在西汉中晚期出现的原因。

22.

改革与强国。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1) 某同学利用知识表格对材料一文献进行了学习理解。请结合所学,将下表信息补充完整。

材料一文献

相关知识内容

______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

______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______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如表所示

前秦苻坚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商鞅变法的影响:

______

前秦苻坚深受汉族文明影响,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锐意改革。他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①

,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 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二中①处的具体措施。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两场改革的相同作用。

23.

地方治理中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在新王朝采取何种方式管理全国,尤其是管理新纳入版图的燕国、楚国、齐国故地的问题上,朝廷并未形成共识。丞相王绾建议在这些地区建立诸侯国,以秦始皇的儿子为诸侯。廷尉李斯力主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摘编自白效咏、黄朴民《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第7页,共19页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王绾与李斯各自的主张。结合所学,写出秦始皇最终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如图所示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写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3)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侯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王,还派遣诸王镇守州郡重镇。结合以上所有材料,说一说如果你是晋武帝身边的谋臣,你会提出什么建议?

24.

区域的开发和治理是国家大事。

材料一如表所示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逐步开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意义十分重大。(汉宣帝时)汉朝置西域都护于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总领诸国。边疆局势比武帝时更为稳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补充完整以下内容。结合所学,概括张骞的贡献。

丝绸之路的出发地:

______ ,穿过

______ ,途中经过A ______ 、B ______ 两个关口,经西域前往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

第8页,共19页

材料二东晋南朝之存在,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在于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民族冲突和战乱祸害,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在于大量移民的进入。南下移民的进入形成了农业开发的主力军。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严耀中《在分分合合中前行》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第9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北京人活动的重要依据,④正确;“北京人复原头像”有助于我们知道北京人的外貌特征,①正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像图”“北京人用火场景想像图”有助于我们知道北京人的群体生活和用火情况。②正确,故B项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③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玉米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包含②的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等知识,重点掌握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等知识。

本题考查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排样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木板和很多带榫卯结构的构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题干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B项正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是半坡人住的房屋,排除A项;河姆渡居民的猪纹陶钵和半坡居民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题干木质结构建筑无关,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等知识,重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等知识。

本题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10页,共19页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考释,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商代历史的可靠性,确定了商代为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分析可知,王国维先生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考释,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商代历史的可靠性,反映了甲骨文的史学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甲骨文的发掘情况、制造工艺、造字方法,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骨文的价值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骨文的价值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鼎,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周王朝对鼎和簋的使用规格有如下规定: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这体现了鼎和簋属于礼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故①②是正确的,A项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青铜器的用途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青铜器的用途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终日互争强。”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特征,“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的特征,B项正确;启继承禹位,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A项;“铁制农具以及牛耕的出现”“商业活跃和金属货币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等知识,掌握这一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兼并盛行。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11页,共19页

7.【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还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排除B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观点以及教育贡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观点以及教育贡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后应是秦汉时期,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对应史前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应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第12页,共19页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在国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自称“联”,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开始于秦朝。A项正确;丞相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排除B项;太尉在秦朝负责军事事务,排除C项;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皇帝制度的创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皇帝制度的创立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知识,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故①处应该是南海,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疆域的四至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疆域的四至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张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起义队伍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这次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故C项正确;炎黄大战蚩尤是传说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在涿鹿进行的一次大战,排除A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注意题干图片的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两个具体年份的相距时间的计算,分2种情况,不跨公元元年的等于两个数字的差,而跨公元元年的等于公元前后两个数字的和减去1,根据材料“西汉于公第13页,共19页

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跨公元元年,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灭亡,故西汉的存在时间是202+9-1=210年,故B项正确;而ACD项计算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王朝的存在时间,重点掌握两个具体年份的相距时间的计算方法。

本题掌握两个具体年份的相距时间的计算方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之时,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府库空虚,物资极度匮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A项正确;秦朝实行严刑苛法,与汉初政策无关,排除B项;盐铁专卖、北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据统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时,全国人口只有西汉盛时的1/5,约1000多万人。公元57年,刘秀去世时,全国人口增长到2100多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说明了刘秀统治时期,人口得到增长。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第14页,共19页

【解析】根据材料“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寺内保存了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 等大量干漆造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是佛教传入中原后营建的一座寺院,作为翻译佛经的场所。故白马寺是佛教建筑,B项正确;白马寺不是道教、太学、军事建筑,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佛教的传入与白马寺的修建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佛教的传入与白马寺的修建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C

【解析】据“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场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一带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此战与曹操无关,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一带的一场战争,此战与曹操无关,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先民所用的是一种农业生产农具,耧车是西汉时出现的播种工具,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是一种灌溉工具,这三幅图片都是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共同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水利设施只对应了翻车,过于片面,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图片与商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表现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表现等知识,解题关键是正确识读图片。

19.【答案】B

第15页,共19页

【解析】据题干历史人物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B项正确;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被尊为医祖,排除A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排除C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①④属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C项正确;《史记》《兰亭集序》属于中国古代的史学、艺术成就,不属于科技成就,故②③不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③的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注意科技成就与史学、艺术成就的区别。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小题1】①

【小题2】③

【小题3】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大盂鼎图片以及文字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2)根据材料二“秦小篆字体..….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可知,为秦朝的统一文字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提供了佐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第16页,共19页

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到了西汉中晚期,儒家思想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繁衍子孙作为儒家孝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镜铭中集中体现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行思想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故答案为:

(1)分封制;为稳定周初形势,巩固疆土。

(2)①;③;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2】略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及表格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依据材料二“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可知,前秦苻坚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①废除井田制;②鼓励耕织;③奖励军功;④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17页,共19页

(2)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相同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本题以二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前秦苻坚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前秦苻坚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作用等知识。

23.【答案】【小题1】主张:王绾主张大封诸侯;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措施:秦始皇最终采取郡县制。

【小题2】问题: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统治;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小题3】建议:劝阻晋武帝大封同姓王的行为,并劝谏晋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牢牢控制地方。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初王绾与李斯各自的主张、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以及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针对晋武帝的分封的看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初王绾与李斯各自的主张、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以及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针对晋武帝的分封的看法等知识。

24.【答案】【小题1】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

【小题2】略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途中经过玉门关、阳关,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张骞的贡献主要是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及其他国家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坏境”可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是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坏境稳定。根据材料二“更在于大量移民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可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是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故答案为:

(1)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贡献: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第18页,共19页

基础,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及其他国家的交流。

(2)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张骞的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张骞的贡献、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等知识。

第19页,共19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4:5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11916270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标签:知识   材料   统一   所学   排除   结合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