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桂枝香王安石)
《历代名画记》中有《论画山水树石》一篇,摘录如下: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桔苑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鶠,穷于张通(张璪也)。通能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馀作者非一皆不过之。近代有侯莫陈厦、沙门道芬,精致周沓,皆一时之秀也。吴兴郡南堂有两壁树石,余观之而叹曰:“此画位置石,道芬迹类。宗偃是何人哉?”吏对曰:“有徐表仁者,初为僧,号宗偃,师道芬则入室,今寓于郡侧。年未衰而笔力奋。”疾召而来,徵他笔皆不类。遂指其单复西折之势,耳剽心晤,成若宿构,使其凝意,且启幽襟。迨乎构成,亦窃奇状。向之两壁,盖得意深奇之作,观其潜蓄岚濒,遮藏洞泉,蛟根束鳞,危干凌碧,重质委地,青飚满堂。吴兴茶山,水石奔异,境与性会,乃召于山中,写明月峡,因叙其所见,庶为知言。知之者解颐,不知者拊掌。
浅述傅抱石篆刻艺术
涂道亮
一、 傅抱石篆刻艺术简历
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傅抱石是世人公认的大师。然其在美术史论及篆刻领域的杰出贡献却因画名所掩,鲜为人知。应该说:傅抱石首先是篆刻把他引入艺术之门,篆刻伴随了他一生。开启了他心灵的艺术之窗,他在篆刻里寻找到理想、信念、勇气、希望,他在方寸之间寄托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认识着广阔天地之外的大千世界。
傅抱石原名瑞麟,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父母
以补伞为业,家境十分贫寒。傅抱石自幼喜爱篆刻和书画,他曾在瓷器店当过学徒。14岁那年由街邻资助考入江西省第一师附小,1921年入江西第一师学校读书。期间读《瞎尊者传》时,因仰慕石涛的篆刻,联想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作品中“抱石怀沙”之意,遂取抱石,时年20岁。于是“抱石”这后来举世瞩目的名字,从此伴随着他度过今后一生的艺术生涯,也与“石”结下不解之缘。1931年,徐悲鸿先生在江西,傅抱石经人引荐拜见徐悲鸿,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精神深深感动了徐先生,当得知一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独自撰写了《摹印学》、《国画源流概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激动地说:“有才气,有才气”,并助资促成傅抱石赴日留学。1935年在日学习的傅抱石在郭沫若、金原省吾(抱石在日本的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在日本成功的举办《傅抱石金石书画展》,获得成功,引起日本美术界关注。日本美术界权威,著名画家67岁的横山大观参观傅抱石的作品展后,被由衷折服。日本艺术家们称之为“精神刻刀”。1935年傅抱石回国在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辗转于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其间完成了学术著作《刻印源流》、《中国篆刻史述略》、《关于印人黄牧甫》及《读周栎园〈印人传〉》等,并创作大量的篆刻、书法及美术作品,1950年任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4生任西冷印社副社长。1965 年9月29日下午1时,因脑产溢血在南京汉口西路132号寓所去世。
二、影响傅抱石篆刻的三大名家
傅抱石少年对篆刻的认识源于邻居刻字匠郑老板,由于他勤学专
研,少年傅抱石便在当地小有名气,进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是傅抱石篆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十分珍惜这次求学机会,用功苦读,成绩优异,为其后的篆刻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傅抱石一生中对他篆刻及创作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赵之谦、石涛和黄牧甫三位名家。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篆刻家。他篆刻初学浙派,进而又宗法秦汉玺印,对宋元朱文,皖派诸家的篆刻艺术亦深有研究,后将镜铭、诏版、钱币、权量、碑牌等文字引入印中,取材广泛,意境清新,面目独具,刀法无比简练,突破了秦汉玺印的模式。抱石对《二金蝶堂印谱》作了大量的临摹和研究,对赵之谦的印章之内容、结体、款式、布白、刀法熟记在胸,他把这些印章分成朱文、白文两类,模式上又分大小二类,傅抱石在整理的同时,在欣赏赞叹赵之谦的印章之余,不禁取刀临摹仿刻,对赵印结体端庄方正,点画刚健浑厚,把握的淋漓尽致。另一位影响他的是石涛。石涛(约1641—1707),姓朱,俗名若极,法名源济,明清江王十世孙,幼年出家,字石涛。号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老人,大涤子,零丁老人,广西全州人,他不仅是明未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也是当时的印学巨子。他天份很高,全面继承了篆刻大家程邃的印学精髓,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的个性,他的印章大多以缪篆入印,吸取钟鼎款识,章法上大小参差,离奇错落,得“精、雄、老、丑”之要诀,到了晚年,更是炉火纯青,走自己“我行我法”的治印道路。石涛主张创新,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傅抱石,石涛的那些古朴自然,苍莽淋漓,豪迈磅礴的印刻,在傅抱石眼里,似乎听到石涛对生命、情感的呐喊和表白,一本
《瞎尊者传》影响了傅抱石一生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方向。还有一位对傅抱石篆刻有影响人物就是清未黄牧甫。黄牧甫1849年出生于安徽黟县黄村,名士陵、一作穆甫,号倦叟。牧甫之印,早年取法邓石如,后师吴让之,亦受赵之谦的影响,并旁及浙派,中期取法秦汉、玺印以钟鼎、钱币、秦权、汉镜、碑碣,等文字。把吉金之美作为一种新的篆刻审美形象。引入印章,创造了一种光洁、清净、挺拔、遒丽的篆刻风格。抱石在偶然间得到黄牧甫的印谱,并对黄牧甫四千多方印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对黄牧甫的印章也进行了深入的研读,黄牧甫的篆刻端庄匀净、左虚右实,结构以方为主,线条瘦劲峻利,这些印风都深透在抱石的大量临摹中,印谱剪贴工作使抱石获益非浅,抱石认为这正是“印外求印”。这期间的抱石先生的篆刻游刃于赵、黄之间,印风豪迈,疏密有致,大块留空、留白,结构有方有圆,线条拙朴浑厚。
三、傅抱石篆刻艺术之意境美
傅抱石留下的大量篆刻作品已成为国之瑰宝,其从篆刻入手,亦步亦趋地进入书法、印论及美术创作。如果说傅抱石是一座活仑仑的大山,而篆刻则是先生留给人们探山的路径。傅抱石的篆刻蕴含着很多的艺术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后学在学习篆刻时也是大有裨益的。
傅抱石治学严谨,他的篆刻正、大、雅、拙,是源于对汉印的学习,其最早从刻字老板那儿获得契机,启动灵性。后得赵之谦印谱,摹得分毫不差,乱真于世,他出入旧书店、书摊,阅读大量金石碑版,秦砖汉瓦对摹印源流由浅入深,由今入古,真正意识到印宗秦汉的道理。他认为篆刻艺术必须吞吐大荒、纵横排奡、超凡脱俗。他说:
“刻印其篆法另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抱石印宗秦汉,但也不做秦汉之奴隶,他食古化古,努力探求自己的面貌。他说“印的范围,不过方寸,而它的世界实不啻万里之遥,竟有人不可或忘之点在,艺术上是学古人的朴拙比学古人的精巧还要困难”。抱石在自己的篆刻实践中悟到了一条重要道理,那就是“创新”。他还说“画可不断临摹,而印必须独造”。从他“沫若著述”,“不知有汉“等印章中,能看其取汉印之方正典雅,清而有神,雍容大方,浑拙自然,刚劲朴茂。
傅抱石注重以书入篆,在《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一文中,精辟地说“篆刻是以书法(篆法)为基础结合雕刻加工(雕、凿、铸)的艺术主要在于作者对书法(篆法)的研究和造型如何,不懂得书法(篆法)的篆刻是很难想象的。但是书法绝不等于篆刻,书家不等于篆刻字,应该是既有高度的书艺而又具有出色的章法。同时又有骨、有肉、有墨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他还在其1940年所撰《中国篆刻史述略》中提到“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和中国一切艺术可说是绝了因缘”。抱石身体力行,对传统书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康熙字典》识篆学习摹写小篆、后旁涉石鼓、金文、诏版等古代文字,曾问津晋人书翰,浸淫六朝书法正脉,又学唐宋诸家,广采博收,他之印章皆取法秦诏版及六朝。抱石先生的书法,存金石气,与篆刻相互渗透。感受了书篆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布白的虚设之韵,书法的之雄,印章的刀法之刚,转折的方圆之趣,结构的变化之妙,脉胳相承。
傅抱石一生追求以印入画,又以画理入印,他把绘画的诗之意境溶入印章,尤其在文革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以毛主席诗词为体裁的国画和印章,把山水画的疏密、透气、虚实等构图法则与绘画原理巧妙地运用在印章里,使篆刻充满着理性空间,他把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溶于刀下,使其印章更具有洗炼和壮美之韵律。
今天,当我们再次重温傅抱石先生的篆刻艺术时,我不禁感叹,二十世纪众多的艺术巨匠之中,因大师们某方面的特出贡献,世人们因而忽略大师们其它方面的艺术成就。如黄宾虹书法、傅抱石的篆刻等等,这些都是研究者不能忽略的。因为艺术的存在并非孤立着的,比如研究一个社会、研究一个群体,甚至研究一个人,……,就傅抱石篆刻而言,无论其从篆刻理论的研究还是篆刻作品的创作,他无疑地堪称一代大师。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4:4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115472704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历代名画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历代名画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