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生活中的美作文)
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探析西汉铜镜铭文中篆隶体的风格演变马小丁(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谈及书法中对篆隶体的研究,不得不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的汉朝。在秦朝至汉朝的四百多年中,文字
从大篆体到隶体的转化,是书法史中具有革命性的一次突破。要探析汉代书法中篆隶体的衍生、嬗变、突破等,那么,汉代铜镜上
的铭文篆隶体便是很好的追根溯源的依据之一,继而以此依据为根基,对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篆隶体发展历程进行探析。对其文字、
形制、书体的形变过程加以阐释,同时更有利于我们去理性认知和合理研究镜铭文书法体系的形成经历,从而探索篆隶体的发展过程。
从书法学的角度去感悟镜铭篆隶体的结体特征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构造演变,即镜铭书法文字“篆体一篆隶体--隶体”的嬗变过程。
从最初始的常态篆体,到新的亦篆亦隶,而后的似篆非篆的篆隶体到最终新的常态的形成——【关键词】汉代;铜镜铭文;篆隶体;文字嬗变【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 2021 ) 04-135-03【本文著录格式】马小丁 .探析西汉铜镜铭文中篆隶体的风格演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 (04 ) : 135-137.隶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在七国争霸的战火
中,秦国逐渐崛起,日益强大,秦王贏政统一了天下,大一
统的社会局面自此形成。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集中统一了政治、军事、财政、文字等,并颁布了一系列政
令。秦朝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
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
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其内容文字的结构形态皆就大
篆体省改、简化而成。于是“小篆”体逐步被正规化、官方化,
用于碑刻铭文、文告等重要场合,成为秦朝统一后的标准化字体并在全国推广实行。
但有一种书体演化轨迹一
直在日常中使用,这种文
字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
笔画平直,结体简约,书
写便捷,随意流畅,称之“古
隶”。从出土的青川木牍
(图1)中的文字可看出为
早期隶书,古隶的体貌有
种隶体“童颜”的感觉出
现,显现着一种隶体雏形,
字势纵横皆有,笔画减省图1裔川木牍局部痕迹较重。 議 (之)”字、“_ (王)”字中的横笔已
稍见波挑,后世隶书笔画中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
笔画演变格局及轨迹与其一脉相承。从青川木牍中文字来看,
隶书字貌特征十分明显,大多字体的笔画出现省简,已经体
现了篆体向隶体转变的痕迹。邱振中《书法》中提到:“隶
书是在篆书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字体,但它并非从小篆演化而
来”。m这也说明了隶体并非由秦朝小篆“隶变”所产生的,
而是由大篆手写体直接“隶变”的产物。秦朝统一全国以后除了沿用这两种字体外还多少地保留
了先秦时期使用的文字,如“大篆”“虫书” “刻符”“摹
印” “署书”等用于“幡信”“符节” “印玺”“题署”“兵器”
等一类书刻。秦朝的严苛法度,秦二世暴政,导致秦朝灭亡。
汉髙祖刘邦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响应天下之号召,由衰至强,
反败为胜,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汉朝。汉初,高祖刘邦采取各方建议,安定民心,恢复生产,
很快社会便是一片繁荣富强之气,直至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
汉武帝在如此强盛的国力之下,大规模修建土木,宫殿陵寝
拔起,宫室之修,自此日盛。因此长期附属于宫殿内的铜器
装饰自此尤为重要,其制作、监督、设计、工艺、质量等都
要求精益求精,且责任到人,这一系列严格的监管制度下,
其铜器上的文字装饰图案则更加精准严密,遂其考究价值也
极其之高。汉代铜镜凝聚了古人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代
表着一个朝代的审美价值,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Chine national Expo 135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 national Expo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审美地提高,镜上的文字便由原
来的实川转化成装饰或两者相融共存,大大提高原铜镜的美
观度,郭沫若曾说:“在东周而以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
如钟缚之铭多韵语,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凡此均于
帘美意识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
术品之习尚,当H此始”。[21也由此可知,书法艺术发展的
多样性,也是人们在书法艺术中的重大突破。雄强浑厚、笔
_凝重、粗细一致、均圆对称、庄重典雅的篆体与沉稳方劲、
髙洁明朗、朴雅秀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隶体都在镜铭
中写下了绚丽夺口的一笔,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浓妆重彩
的一笔。初汉时期,最为常见的装饰图案以变形蟠螭纹和螭虺纹
为主,纹饰整体恢弘大气,镜铭的文字风格也颇具前朝篆体
的感觉,同时图案还较为简单,但是随着铜镜工艺的发展,
铭文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样式,图案更加具体和丰富。书体上
大多沿用秦朝小篆体,如汉初铜镜与天地相翼铭文镜、常乐
未央铭文镜(图2)内容为:“常乐未央,长毋相忘”、慼
思甚悲铭文镜(图3 )内容为:“慼思甚,悲欲见,毋说相思,
愿毋绝”字体同为小篆,形体上规整,字形瘦长,笔画纤细圆转,
线条粗细均匀,结构上紧下松,字体上半部分为主体部分,
卩半部分则是伸长的垂脚,(未)”字与胃(央)”字,
小篆上紧下松的特点明显,(毋)”字突出垂脚伸长的
特点,整篇字体风格典雅,延续了典型的秦代小篆风格。图2常乐未央铭文镜局部 图3慼思甚悲铭文镜局部“隶变”现象在汉初时的镜铭文字中也是有所显现的,
只是属于极少数的个别现象。“文景之治”以后,铜镜的使用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此时文字的书写风格已与前期大相径庭,铸刻笔I丨flj已脱离秦
篆圆转风貌,逐现方折之势,文字多方折钢挺、平直,以比
较匀称的“缪篆”为主。缪篆虽属篆体,但隶化现象明显,
与隶体特征相似,有“方”“平”“均”“叠”“满”的书
体特征书体的演变在继承中发展,也反映着社会民众审美1 36
Chine national Expo理念的日益不同,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不断前进的必然
呈现,人们对于书体的需求已经超越了日常观赏。邱龙生在
写《两汉镜铭文字研究》时说:“镜铭缪篆是在文景帝时期
发展起来的,在武帝和昭帝时期发展的最好,达到了顶峰。
在武帝时期日光镜以及长富贵镜的诞生给了汉代镜铭缪篆书
体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形式和结构极其多样”。W这也
说明缪篆体在当时并不是作为治印专用。具有代表性的有草
叶纹镜(图4)。此镜中的“匿(日)” (乐),,(酒),,等字
均符合缪篆体字形方平宽厚的特征,横、竖、折笔平直且均
匀饱,与隶体“横平竖直”的特征一样,这三字中都出现了
大小不等的“口”字,块状结构突出,这与汉隶中的“口”
字结体几乎等同。隶化的特征比较全面。缪篆在现当代的篆
刻中应用广泛。图4草叶纹镜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各方面巩固强盛的黄金时代,
从西汉中后期的简牍来看,字体形态和笔画在原有的“方平
宽厚、均匀饱满”的基础上,诸字中的“横” “撇” “捺”等笔画出现有燕尾波挑,且遵守着“燕不双飞”等规则,隶
体已走向成熟并且完全脱去了篆体特征,也标志着“隶变”
的完成。但此时镜铭文字仍是篆隶体铸刻,没有完全沿用成
熟的隶体,其铭文内容也仍然延续前朝的内容类型,这也符
合前文所说到的艺术发展的“滞后性”。此时铜镜纹饰大多
是草叶连弧纹,内容以“天下大明”“常富贵”等吉语为主。随着铜镜的发展与需求,铭文成为了铜镜装饰的最主要、
最重要的部分,装饰性增强可以使铭文书体看起来更加的寓
意深刻,字体的变化之美加上装饰图案和艺术表现的丰富多
样,在当时形成了一种较为鲜明并且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
与隶体更加贴合,因此隶体特征也更加令人熟知。如日光铭
连弧纹镜(图5)。
铭文内容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字体篆隶间杂,“ % (见)”字上半部分为圆转小篆,最后一笔尾部加重,
出现燕尾,这是明显隶化效果,这样的篆隶间杂的效果极具装饰性。圈带镜铭中平均每个字之间用 “激或“圃”
形符号,用来填补圈带的空内,起到点缀的效果,此巧
妙的搭配,足显古人智慧。武帝到宣帝这段时间内,镜铭文
字字形和汉初的缪篆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也相互影响,
借鉴其艺术表现形式向简化隶书不断地进行演变,这也是隶
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风格艺术直到西汉才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铜镜上的文字和当时印章文字几乎相同,这也是
缪篆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证明。图5日光铭连弧纹镜汉昭帝时期,大量涌现以铭文为主的铜镜,这时期镜铭
文字增多,内容丰富,言辞较长,文字篆隶穿插,但大多以
隶体为主,字体略带扁意,首尾加重、顿挫波挑的隶体特征
较为明显,笔画的首、尾、点画等处多刻意加工,文字形体
上也表现出诸多简化a字体特征皆为半篆半隶。西汉晚期的清治铭连弧纹镜、清治铜华重圈铭文镜、清
治铜华重圈铭文镜等其镜铭文字中的篆意笔両几乎全部成为
方折平直的隶体笔意,很多字体出现波挑燕尾。这正是隶体
成熟的标志之一。“隶变”现象在铜镜中逐渐完成。此时铭
文篆体笔意甚少,大多字体已是删繁就简、省改部首了,笔
画线条由粗转细,简化现象繁重,此时铭文中少量出现了悬
针书体如长宜子孙铭文镜(图6 )内容:“长宜子孙”其中'
JP (子)” “0| (孙)”二字中的竖笔由祖渐渐
转细,末尾好似针尖一样。这也是为新莽时期出现的蛟蚊状
的悬针书体做了铺垫。此时铭文字体虽保留些许篆意,但一
眼为主的已然是体貌特征明显的隶体体貌了。从镜中可知,隶体地应用已经普遍。“隶变”这_ -过程
也开始在铜镜等艺术品中完成,虽有“滞后性”但隶体完全Language and culture蟎语言与文化取代篆体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也将是一个新的起点。“隶变”
完成后的汉隶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古汉字向现
代汉字演变的开始。图6长宜子孙铭文镜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文字的演变是社会风格和社会发展
的缩影,这些年随着广大学者对于铜镜铭文图案研究不断深
入,相关书籍也在加速出版当中,当代书家徐利明先生曾在《中
国书法风格史》中提到“汉代铜镜铭文书法成为汉代书法中
不应被忽视的一个卓有成就的方面”。[4]对中国传统文化书
法艺术的研究,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汉代镜铭篆隶体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我们只有不断从中吸取养分才能获取对美的认知
和对创作的灵感与启发,不断完善和丰富我们已有的审美观
念,取其精华,继承其艺术精神,体会其变化规律,感性与
理性相结合,不违背汉字演变发展的合理性,为日后自己的
创作注人更多内涵。办参考文献:[1] 邱振中.书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72.[2] 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14.[3] 邱龙生.两汉镜铭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5.[4] 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3.作者简介:马小丁(
1992_),女,汉族,江苏徐州,硕士,广西师
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Chine national Expo 137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4:3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11072145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探析西汉铜镜铭文中篆隶体的风格演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探析西汉铜镜铭文中篆隶体的风格演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