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又何必纠结)
“中担事件”资料整理
中担担保公司简介
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副会长单位。2009年经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定资信等级为AA-级企业。
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2003年8月29日注册成立的一家商业性担保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经数次股权变更及增资,目前注册资本为4.5亿元。公司现有6家股东,股东分别为广东国讯电信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中爵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保罗科工贸发展集团、北方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中担公司长期致力于为北京市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业务规模逐年扩大。中担公司2009年新增担保额134126万元,其中:新增贷款担保额134126万元。2009年底在保余额126176万元。
中担公司已确立了打造典当行—投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金融担保产业链战略。按照这一战略,中担公司新业务平台陆续成立,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中担公司成立了股权增值业务部,通过海外收购,已具备了帮助优质中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的资格和能力。中担公司申办典当行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即将正式营业,这使中担公司为客户提供短期过桥资金等短资服务又增添了一个有利工具。2009年11月,中担公司参与投资的房山龙盛源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立,由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市领导亲自授牌,中担公司积极参与三农服务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事件发展资料
民营担保巨头中担陷流动性危机 18家银行受牵连
民间借贷危机已在金融体系外围引发连锁反应,随着银行业收紧“银担合作”闸门,中小企业贷款违约增加,担保行业资金链面临巨大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获悉,受广东乃至全国民营担保业内重要人物——陈奕标“跑路”传闻影响,不仅其任董事长的华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华鼎”)和实际控制的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担”)正处于困境之中,而且广东、北京两地担保行业暗涌已久的危机也浮出水面。
中担、华鼎资金链告急
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网站披露,2012年1月30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副处长刘军、北京信用担保业协会会长李世奇、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总经理秦恺、北京市金属商会,会同18家同中担有合作关系银行的负责人,与中担公司全体高管举行了一次“政、银、企、担沟通交流会”。
中担公司总经理刘辉在会议上表示,陈奕标“跑路”之说纯属误传,他只是因心脏病去香港治疗,但同时也证实:“目前中担的流动性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
2月7日晚间,中担办公室工作人员张磊对本报表示,目前,中担公司正在积极处理此次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中担公司和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的领导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
“中担公司相关人员近期已经与公司开展合作的中信、光大、农业银行(2.67,-0.02,-0.74%)做了专门沟通,并计划2月8日去拜访北京银行(9.98,-0.09,-0.89%)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得到银行的支持,让中担度过危机,不要给行业带来过于负面的影响。”中担相关人士表示。
记者发现,在中担的官方网站上,已然找不到任何有关陈奕标的信息。在公司领导人介绍的部分,排在首位的是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刘辉的简介。
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资料,“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系2003年10月由“中融信用担保(北京)有限公司”更名而来,后者注册于2003年8月,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是陈奕标;陈奕标创立的“广东国讯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元,另一家企业北京神州在线电信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
2006年6月,中担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刘建京,陈奕标仅留下董事的身份。
但事实上,卸任了董事长一职的陈奕标其实并未退出中担的运作。接下来几年的股东大会纪要表明,陈奕标一直都是股东大会的“主持人”。
“尽管中担的文件上已经没有他的签名了,但圈内人都知道,中担的实际控制人还是陈奕标。”北京某担保公司负责人向本报透露。
他还告诉本报,最早的传言是陈奕标在广州的担保公司出了些问题,“跑路”一说可能也是由此而起。
上述广州的担保公司就是华鼎。陈奕标是华鼎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华鼎注册资本金7.6亿元,其规模在广东民营担保公司中数一数二,是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副会长单位,在省内颇有名气。
关于华鼎的传闻最早发端于去年年底,随后涌现出各种版本,有的说陈奕标“跑路”,有的说陈奕标在香港治病,也有的说华鼎资金链紧张濒临断裂。
昨日,针对这些传言,华鼎广宣部的人士对本报表示,陈奕标目前因身体原
因在香港治疗,而华鼎濒临破产的传言不实,但资金紧张属实。
18家银行受牵连
“银担”关系密切,“中担事件”最先殃及的无疑是与之有业务来往的各家银行。
中担人士昨日对本报表示,中担的协作银行包括工、农、建、交等国有大银行以及招行、北京银行。而与其合作的银行还有浦发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
中担官网信息显示,2005年初,中担曾获工行北京分行首家A级担保授信9000万元,是工行北京地区首家获得授信的担保企业。同一年,中担还从农行北京分行获得了3亿元的授信,并成为农行认可的4家担保机构之一。同时,中担也是获得建行、北京银行推荐和认同的担保公司之一。
本报昨日联系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四家银行,其中三家银行表示“尚不知情”;一家银行表示:“确实与中担有业务往来,上述‘交流会’事情也存在,但合作具体金额不便透露。”
牵连18家银行的“中担”事件究竟涉及多少银行资金?
根据中担2010年度年检报告,中担的资产总额约为5.63亿元,实收资本4.5亿元。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3958.89万,净利润约为333.47万元,负债总额为8484.68万元。
而刘辉在上述交流会中表示,中担公司成立至今,累计担保额90多亿元,目前在保户数300多户,在保余额33亿元。
“中担的‘盘子’很大,与很多银行都有业务,涉及的金额肯定不是小数目。”某担保业内人士对本报称,并且,银行、担保公司、企业是个完整“食物链”,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牵连整个链条。
至于华鼎担保资金链到底紧张到什么程度,若出现资金链断裂,会有多少家银行牵涉其中,目前当地监管部门还在调查中。截至昨日截稿时,华鼎高层未就这些问题对本报作出回复。
但一广东担保业人士对本报透露,华鼎主要与一家国有大行合作,合作的业务量占其业务的百分之七八十,目前华鼎在该行的在保余额约10亿元。
调控压力集中地
某资本系族企业控制的一家北京担保公司副董事长透露,受民间借贷危机影响,2011年下半年,多家国有银行收紧了担保政策,采取提前还贷和只收不贷、暂停民营担保公司贷款业务等措施。
例如一家国有大行贷款客户由于还款压力太大,提出更换银行,但在办理转行手续时发现,客户在没有任何不良还款记录的情况下,被该行归入关注类贷款,
续也续不了,转也转不了。
“正是因为银行只收不贷,有些本来有还款能力的贷款企业担心还了以后贷不出来,干脆不还了,最后各方的压力都向担保公司涌来,风险就集中反映在担保公司身上了。”前述副董事长称,与此同时,有的银行还提高了担保公司保证金比例,保证金的提高,又将担保公司一大笔的资金吸了进去。
此外,多位担保业人士也为本报分析称,从去年持续至今的银根紧缩,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致使很多中小企业或无法获得银行续贷,或无法归还到期贷款,从而使担保公司代偿规模和代偿率增加,资金压力大增。
上述广东担保业人士对本报称,农历年前他与陈奕标交流时,陈奕标就表示,华鼎担保已代偿约2亿元,再这样下去公司顶不住,希望有关单位能出面与工行协调。
但也不能判定这些外部因素就是华鼎尴尬局面的所有成因。广东省金融办有关人士对本报表示,若华鼎真的出问题,很大可能在于不规范经营,比如挪用客户保证金等问题,致使资金链断裂,而由于代偿增加致使出问题或只是“分量不大”的因素,因为华鼎的注册资金并不小。
在回答本报“是否涉及违规操作”的问题时,张磊称,中担没有进行过吸放贷的违规操作。
他认为,中担此次流动性问题其实是一个担保行业性的问题,与货币政策紧缩、银行惜贷,以及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困境都有关系。中担正在积极协调,希望中小企业归还贷款之后银行能够为企业做还续贷,不要只收不贷。
监管歧视?
事实上,银行体系收紧融资性担保贷款,并且提高“银担合作”门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范银行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并将风险传导回银行体系。
据媒体报道,2011年8月初银监会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各银监局对辖内金融机构展开风险排查,检查的重点之一是从业人员是否存在利用职务之便协助担保机构高息揽储、高利放贷并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
但这种清理的过程中,局部出现了一些歧视性的做法。
多位担保业界人士对本报透露,2011年12月,工行总行下发文件,要求在融资担保业务上“严格准入”,规定只能同由中央部委、省、地市级政府全资或控股成立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这意味着停止同民营担保公司的合作。
“按照工行的这一条件,广东省大约只有4家担保公司能与工行合作。”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人士对本报表示。据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的统计,截至去年5月份,广东全省已获融资性担保机构牌照的担保公司共有326家。
而此次陈奕标事件或将令民营担保行业承受更大的压力。
北京某家大型民营担保机构的副总向记者表示,这个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十分恶劣,导致现在很多银行都在清算担保公司业务,很多担保公司的新授信审批都已暂停:“我们的新项目眼看就要批下来了,可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被暂停了。”
数名北京民营担保公司负责人对本报表示,虽然“很无奈”,但他们已在积极地筹备应对方案,希望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此次事件。
广东的情况也类似。由于华鼎在广东担保业界颇有名气,目前很多担保公司担心华鼎万一出事,会触发系统性风险。他们同时担忧,会有更多银行跟风,收缩银担合作,致使更多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或转向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担担保遭企业讨账 银行贷款风险浮出水面
在民营担保公司巨头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担担保)深陷资金链困境的同时,银行也相继对合作民营担保公司开始重新审视。继中担担保高层陈奕标“跑路”风波之后,又上演了一出“讨债”风波。与此同时,受牵连的银行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企业客户担心兑付问题
2月8日,凯晨世贸中心中座3层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遭遇了众多企业客户的“讨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由于中担担保近期陷入资金紧缺的危机,公司实际负责人陈奕标被传 “跑路”,众多企业客户蜂拥而至对中担担保展开了讨债。然而,当天沟通并无结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近20家企业“坐镇”中担担保的目的是索要“保证金”。其中一位企业代表告诉记者,“已经来过很多趟了,但是公司并未能给予明确答复。”
据一位企业代表所说,该企业购买了中担担保的一款产品,名义上以“保证金”的形式,一年的收益在10%~15%,但是至今未能兑付。另一位企业代表告诉记者,中担担保收取保证金的比例较高,超出银行保证金比例。对于上述说法,中担相关人士否认有以“保证金”的形式购买其产品的情况。
从现场情况看,众多的投资者都听说了“陈奕标跑路”传闻,对资金的兑付非常担心。
集中讨债反映了中担担保资金困境。事实上,去年年底“陈奕标跑路”的传闻在担保行业盛传。虽然当时流传的版本不一,但中担担保资金告急和陈奕标赴港治疗心脏病引起了业界无限遐想。
2012年1月30日,由中担担保牵头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了政、银、企、担沟通交流会,中担担保总经理刘辉在会上辟谣。“陈奕标跑路之说纯属误传,他只是因心脏病去香港治疗。”同时,刘辉也承认目前中担的流动性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
“中担担保在沟通会上给了业内人士一个说法,也希望不要将事情扩大。”北京一家担保公司总经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此后陈奕标也一直没有露面。
“中担担保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细节并不方便透露。”北京信用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只能说,无论如何,担保行业的代偿率一直都是低于银行坏账率的,这说明担保公司对风险的把控能力还是很强。”
银行受牵连
众所周知,银行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往来极为密切,尤其是作为第一位民营担保企业——中担担保。在中担担保陷入危机的时候,银行的风险和损失也浮出了水面。
“中担担保几乎和所有的大型银行都有合作,也是不少银行唯一信任的民营担保公司。”有担保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可以排上前五,其总经理刘辉还身兼北京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的副会长。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担担保事件牵连到的银行数量高达18家,但总的涉及金额并没有完全统计。
记者致电中担担保公司时,刘辉的助理以不接受采访拒绝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请求,而多家银行要么对此事讳莫如深,要么则予以否认。
中担担保、企业客户、银行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资金如何运作?银行为何损失呢?记者从中担企业客户调查了解到,中担担保为大量企业在银行做贷款担保业务,而企业则将到手的贷款资金的一部分以保证金的名义用于购买中担担保的产品,不过中担相关人士否认这一行为。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高额的利息,企业将部分来自于贷款的资金交给了中担担保。目前,中担担保如果不能兑付资金,企业与银行是借贷关系,也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了,最终的损失将是银行。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危机之下,几家银行的总行已经向其北京分行了解与中担担保的合作情况,但目前详细情况还在整理中。
担保行业“地震”银行陷两难
对于中担担保事件,担保行业人士均表现得较谨慎,很多担保公司均对今后与银行的合作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这件事情在担保行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一旦传开了,与银行的
合作将面临尴尬的境地。”北京一家担保公司人士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工行已经以文件形式正式在行内限制与民营担保公司的合作,而大部分银行则对合作民营担保公司进行了重新审核。
据了解,工行去年年底给行内各分行下发 《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对合作担保公司的股权、资产等各方面资质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一条准入条件——政策性担保公司,将很多民营担保公司拒之门外。
“中担担保事件让人担心的就是银行出台歧视性政策,这不仅不利于担保行业发展,也会严重地影响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上述担保行业人士称。
中担担保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担担保曾经为众多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也正在处理该事件,期望事件可以尽快解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担雁过拔毛式融资:向客户借款出售理财产品
“赶紧把这个归还资金的协议签了,不然谁也不要出这个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到达北京凯晨世贸中心中座3层的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担”)时,一位中年男子正与中担的工作人员激烈交涉。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位中年男子和围在他身边的人都是中担的企业客户,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回中担融走的资金。
本报此前曾独家报道了民营担保业巨头陈奕标麾下的北京和广东担保公司出现资金链紧张的状况。(相关报道见本报2月8日《民营担保巨头陷危机 行业集中承压》、2月9日《华鼎困局缘于“不务正业”?》)
“另类融资”
此前,中担公司办公室张磊在回答本报“是否涉及违规操作”问题时称,中担没有进行过吸放贷的违规操作。他认为,中担此次流动性问题其实是一个担保行业性的问题,与货币政策紧缩、银行惜贷,以及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困境都有关系。
随着本报记者的调查深入,更多真相浮出水面。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担吸收客户资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借款,另一种是让客户购买其理财产品。
中担客户向本报记者出示的借款合同显示:中担公司作为甲方——借款人,由客户作为乙方——贷款人。他告诉记者,通常客户会将从银行获得的一部分银行贷款再“借”给中担,年利息通常在12%~18%。
一中担企业客户告诉本报记者,中担做担保业务其实不是很赚钱,于是就让客户购买一种理财产品,让贷到款的企业客户自愿购买,承诺给予12%~18%的年息,客户也乐意,很多都买了,直到逼近年关,还迟迟不见中担给予兑付,这才着急了。
另有企业客户代表告诉记者,经济下行时期,贷款很困难,中担说是让企业客户自愿购买理财产品,但实际上是给公司做担保的附加条件,如此一来,融资成本明显增加,正常的银行利息+3%左右的担保费+购买中担理财产品的费用,本来指望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够降低融资成本,结果却是现在连本金也要不回。
而企业客户的资金亦是从银行来的,中担不进行兑付和还款,企业就没有资金给银行,环环相扣,导致危机爆发。
就客户拿出的以中担名义签署的借款合同和理财协议的具体情况,本报记者致电中担总经理刘辉,其称不太清楚此事,后以正在接待客户为名挂断电话。中担现任法人代表刘建京则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自己不做业务,不太清楚此事。
资金链紧张与投资失利有关?
而据中担公司企业客户透露,中担资金骤然绷紧,与陈奕标海外投资失利有关,消息传来,造成集中挤兑。“听说调用了北京的资金去救急,结果两边都出事了。”他称。
根据中担2009年年检报告,2009年中担向四家企业共投资了6480万元。分别是:神州在线通信有限公司,认缴出资额1580万元,持股11%;佛山邦诚投资有限公司,认缴出资额3000万元,持股37%;北京龙盛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认缴出资额1000万元,持股20%;北京银桥典当有限公司(2009年时,还在注册办理中),认缴出资额900万元,持股60%。
据中担2010年年检报告,2010年中担的投资总额为1690万元,集中在三家企业。分别是:北京龙盛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认缴出资额1000万元,持股20%;北京银桥典当有限公司,认缴出资额90万元,持股60%;北京凯龙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认缴出资额600万元,持股20%。
据了解,陈奕标还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泰润国际投资有限公司(00204.HK),并任非执行董事及主席一职。据其年报,泰润国际投资有限公司2009~2011年除税前亏损分别为509万港元、2580万港元和1328万港元。泰润国际投资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披露,陈奕标还在一家总部设于美国的投资公司任主席,该公司投资多家公司,包括一家公用事务设备制造公司及一家空气净化设备公司
而一家北京担保公司副董事长告诉记者,很多实力不济的担保机构违规操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目前,平均做一笔担保业务,保费在3%左右,按照1000万的保额计算,一笔仅收30万元。但是,假如有一笔出现坏账,代偿金额就是1000万,所以在担保行业里长期有“偿一赔百”的说法。他提到,自己公司曾在农行的一起骗贷案中代偿了3亿元资金,若不是股东注资,公司就被此笔代偿拖垮了,而当时所有业务都被迫暂停。正是因为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现状使得很多担保公司对企业客户提出了很多附加要求,希望通过搭售理财产品等手段变相增加收益。因为担保公司经手的资金非常多,而中间又有时间差,所以有些公司采用多收企业客户保证金、直接借款等方式变相融资,然后再进行放贷或者投资。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担保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收益,但是,经济下行时期,投资和放贷都有极大的风险,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不过,进行违规操作的担保公司在行业内还是少数。
但也有担保业人士持反对意见。“尽管目前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有些偏高,但担保公司的收益还行。”某担保公司人士表示,经过他们测算,严格依照现行制度运营担保公司,即老老实实地做担保业务,收益率也能达到10%左右。虽然相比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利润率还差得远,但是与实体经济相比,担保公司的利润率已经很不错了。
三家信托公司现身股东名单
根据北京市工商局注册资料,“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系2003年10月由“中融信用担保(北京)有限公司”更名而来,后者注册于2003年8月,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是陈奕标;陈奕标创立的“广东国讯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元,另一家企业北京神州在线电信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此后,经过数次变更,股东名单中出现了三家信托公司的身影。
目前中担的注册资本金为5.8亿元,股东结构为:广州市中爵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2000万元,持股20.68%,为第一大股东;北京龙建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000万元,持股17.24%,是第三大股东;广东国讯电信连锁经营有限公司
出资4000万元,持股6.9%;北京保罗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持股8.62%;此外,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出资8500万元,持股14.66%;北方国际(000065,股吧)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出资7500万,持股12.93%;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1000万元,持股18.97%,为中担的第二大股东。
而中信信托是自2005年4月28日收购了中诚信托等的出资额而进入中担公司的。在此期间,中担注册资本金由2亿元变更为2.5亿元。此后的2005年12月12日,上海爱建信托也成为了中担的股东。同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变更为3.1亿元。2009年1月20日,中担原股东广东民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其出资额转让给北方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三家信托公司都成为了中担公司的股东。
本报记者致电上述三家信托公司,其中一家信托公司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已经知道此事。2月9日下午,中担的股东们都聚集在北京召开股东会,商量如何应对中担突发的资金链危机。而记者从权威渠道获知的信息显示,出现在中担股东名单上的这三家信托公司,并非全部是由自有资金进行的投资,其中有受托资金。
前述担保公司副董事长判断,中担股东名单中出现这么多信托公司,可能是因为急于扩张业务,需要增加注册资本金。因为目前在行业内,与市级银行合作,基本上要求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左右,省级银行在1亿元左右,国家级银行在3亿元左右,注册资金少于这个标准进入银行的合作担保公司名单几乎不可能。注册资本金越大,能够开展的业务规模也越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华鼎董事长陈奕标承认经营失误 参与过桥贷款
“我们资金链告急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一些业务中没有按计划回收资金,造成一些(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担保业务有大量代偿和大量代客户垫款,造成我们资金紧张。至于投资,我们有一些股权投资,投资额不是很大”
由华鼎董事长、中担实际控制人陈奕标“跑路”传闻引发的担保业危机仍在继续发酵中,中担和华鼎仍然面临着各种考验。
昨日晚间,陈奕标在广州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四分钟”专访时承认,参与了过桥贷款业务,并就“经营管理失误”向社会表示道歉。
中担被质疑“截留”贷款
本报记者昨日赶到中担公司位于北京凯晨世贸中心中座的办公室时,最后一名工作人员锁上办公室的门正欲离开。她告诉记者,由于有大批中担客户聚集,他们不得不停止办公。而重新上班的具体时间要等领导通知,目前还不清楚什么情况。
人去楼空,连各个办公室门上的门牌也已经被挖掉。大厅墙上,陈奕标担任亚运会火炬手的大幅照片却格外显眼。
与此同时,在中担公司位于世贸中心东座的另一个办公室内,某建筑公司负责人带着其工地上的工人来这里“讨薪水”。他告诉记者,公司于去年11月底开始与中担接触,通过中担公司担保向银行申请了1500万元贷款。“大约在今年春节前后,有银行的人与我们公司联系,我们才知道出事儿了。但是我们压根儿就没有收到过这笔贷款,直接就被中担给截走了。”上述负责人表示。
截至昨日发稿时,记者仍无法与中担公司总经理刘辉取得联系求证此事。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按道理说,企业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银行批下贷款后,资金是要打到企业账户上去的,而不是打到担保公司账户上。所以,那个建筑商老板说钱根本没有打到他账户上而银行又批了,被中担截留的说法值得存疑。
某担保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中担的运营一直还算正常,到目前一笔代偿都没有。
事实上,在中担公司的墙上还可以看到详细的“一月经营管理情况”。各个事业部,以及分公司的工作进度、业务情况、客户信息都清楚地列了出来。
“1月份,中担都还是在正常运营。”某中担客户告诉记者。然而春节后,他就陆陆续续地开始接到几家银行的“问询”电话。“银行方面先是委婉地问我与中担的合作情况,然后就开始提还款的事儿,我那时才知道中担出了问题。”上述客户称。
现场多位中担客户表示:“中担的经营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由于陈奕标海外投资失败,调用了中担的资金,所以才导致了中担资金链断裂。”
“连轴转”的陈奕标
而此前华鼎称因心脏病在香港治疗的陈奕标,终于在上周五由香港返回广州。当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陈奕标主持召开了临时股东大会(仅6家股东参加),以期给员工和股东建立信心。
上周六,陈奕标召集华鼎高管开会,就客户、银行和政府协调等各方面具体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昨日下午,陈奕标与广东省金融办商讨解决方案,并于晚上8点召开华鼎中高层会议,华鼎内部人士表示“估计要开到12点以后”。
此外,自回广州后,陈奕标还与政府、工行广东省分行、工行各主要合作分支行等见面和协商有关事宜。
华鼎人士称,自上周五回广州后,陈奕标一直处于“连轴转”工作状态中。
昨晚7点多,陈奕标在广州接受了本报记者面访,但整个现身过程不超过5分钟,便以“现在比较累,回答不了这么多问题”,“心脏又在跳”,“还要主持晚上8点的中高层会议”等为由快速离开面访现场。
在简短的会面中,陈奕标并没有对外界猜测其对外投资失利致使华鼎和中担资金链告急进行回应,也未回应其对外投资的具体情况,仅以与“通告”类似的口吻作了如下回复:
“今天是我第一次(编者注:华鼎被曝资金链告急以来)在广州见媒体,我首先想通过媒体表示我对社会的道歉,因为我的经营管理失误,对不起客户,对不起员工干部,对不起社会。”
“第二,我们主要是做担保业务,在做担保业务过程中参与了一些过桥贷款业务。我们资金链告急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一些业务中没有按计划回收资金,造成一些(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担保业务有大量代偿和大量代客户垫款,造成我们资金紧张。至于投资,我们有一些股权投资,投资额不是很大。”
而对本报追问的对外股权投资和中担目前被曝违规操作案例等事宜,陈奕标未作回复。至于他称的“经营管理失误”,陈也未做任何解释。
对于陈奕标所称公司参与了一些“过桥贷款”,华鼎高层则反复强调,对于一些到期不能归还的银行贷款,华鼎介绍至华御典当行去获得资金,而不是用华鼎自有资金对客户直接放贷。
华鼎盘回资金与引资自救
在昨晚的会面中,华鼎执行总经理黎永棠则就华鼎近况回复了本报。
他表示,近日与广州市金融办、广东省金融办和合作银行进行了密集沟通。在上周五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广州市金融办也有人员参与,并表示政府会全力支持。而广东省金融办近日也传话给华鼎,表示担保业务有风险很正常,华鼎要努力面对;此外,政府会给予支持和帮助协调。
而在上周六的高管会议上,华鼎内部则达成了一些统一意见,表示要开源节流,并作一些人员调整。更重要的是,华鼎正组织工作组对每个贷款项目的应收款进行回收,包括此前帮企业客户垫付和代偿的资金,以及已结项并解除担保责任的担保贷款而银行还未退还给华鼎的保证金。
黎永棠表示,最近一个星期华鼎已收回几千万元的代偿和垫付资金,截至目前,华鼎代偿和垫付金额还有4亿元左右。而银行未退还给华鼎的已结项并解除担保责任的担保贷款保证金还有1亿多元。
黎永棠表示,若能把这些资金盘回,华鼎就可正常运转,并给员工和股东予信心。
据悉,除了回收应收款之外,华鼎高层也在考虑引资。黎永棠表示,但与回收应收款相比,引资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只要收回应收款,华鼎就可盘活现金流,进而解除资金危机。
对华鼎来说,昨天的一个好消息是,中行广东省分行与其续签了大合作协议,按当前华鼎在该行的在保余额,给予华鼎3.5亿元的授信额度。华鼎与该行的协议于去年10月份到期,但因种种原因,续签一直未能办下来,致使其在该行的担保业务停滞不前。虽然该行去年与华鼎签署的大合作协议的授信余额是5亿元,对比起来今年有所收缩,但对当前的华鼎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而在保余额约5亿元的农行,近日则对华鼎表示看工行如何行动,因华鼎目前在工行的在保余额最多,约10亿元。华鼎表示,最近与工行沟通后的现实结果是,部分项目可以续贷。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传中担担保资金断裂老板跑路 讨债者盈门驻守讨债
尽管一度被传“跑路”的华鼎担保董事长陈奕标2月13日重新在公众面前露面,但其财富帝国的坍塌似乎已经不可阻止。
2月16日,位于北京金融街附近凯晨世贸中心中座的办公大楼内,由陈奕标实际控制的中担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担担保)已是人去楼空,讨债者盈门。
“在政府的主导下,华鼎担保、中担担保和创富担保都已经开始重组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不是陈奕标的了。”近日华鼎担保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已经有好几家公司开始就注资重组问题进行谈判,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最终重组方案定下来。
挤兑
2月16日临近中午,凯晨世贸中心中座F3层C301室的中担担保公司紧闭的玻璃大门上贴了一封违约提示函,其落款是北京凯晨置业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日期为2月13日。信函的内容大致为:近日,贵公司来访人员较杂,且聚集在凯晨办公区域,扰乱了大厦的办公秩序,请贵公司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并按时交纳应付我公司的相关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房租、物业管理费)。
事实上,据驻守在公司前台讨债的几位人士介绍,几天来这家公司已经没有工作人员上班了。由于和这家公司存在资金来往,他们是受老板派遣专门在中担担保驻守讨债的。
他们并不是唯一一拨讨债的。“楼下还有呢。”一位讨债的中年男子说。说话间,又有两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来到这家已经没有工作人员办公的公司,了解中担担保的情况。
本报记者和他们交流得知,他们是房山的一家企业,通过中担公司担保借款300万元用于公司经营,但是作为条件公司必须在另一家银行再借300万元交给中担担保进行理财,年利率12%到15%。
“我们公司自己用的300万元我们不担心,自己用的自己还。但是那300万元在他们手里,万一出问题怎么办?”这位人士表示。
关于陈奕标跑路的消息,在去年年底春节前就已经传开了,跑路的原因还是资金链断裂。
违规
2月12日,华鼎担保公司官网挂出快讯,称陈奕标并未跑路,而是去香港治疗心脏病。
2月13日,陈奕标接受媒体采访,承认自己公司在做担保业务的过程中,参与了一些过桥贷款业务。“我们资金链告急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一些业务没有按计划回收资金,造成一些(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担保业务有大量代偿和大量代客户垫款,造成我们资金紧张。至于投资,我们有一些股权投资,投资额不是很大。”
华鼎担保的过桥贷款业务是指,一般银行续贷要求是企业先还清旧贷,华鼎担保先用自有资金帮企业还旧贷,等新贷下放后企业再偿还,其间企业需付一定的资金费用,放款期一般为半个月之内。华鼎担保总经理黎永棠对媒体表示,代偿和过桥贷款垫付滞压的资金已达到4个亿左右。
陈奕标的公司还为企业做了大量代偿业务,也就是当客户企业还不上贷款的时候,担保公司只能自己先替企业偿还。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中担担保还替中小企业做投资理财业务,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客户就是把自己的信贷资金交给中担担保做了投资理财业务。
失误
上述华鼎担保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盲目扩张和投资失误才是陈奕标的致命失误。
这位人士说,陈奕标的主要败笔是收购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收购这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的钱都是从内地市场借的,但是香港上市公司的钱回不到内地,而内地的资金又紧张,才导致整个资金链断裂。
记者还从接近中担担保的人士处了解到,陈奕标在广东还一度企图控股一家村镇银行。但是,银监会2009年6月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直接导致陈奕标的计划失败。“他在这个事情上浪费了许多资金和精力。”上述人士说。
由于业务的急剧扩张,陈奕标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还涉足了其他金融业务。比如,最近两年曾经设立过一个叫亚瑟尔投资的投行,设立这家机构的目的是为了介绍自己的中小企业客户去美国上市。但是去年华尔街中国概念公司出现会计丑闻,中国概念股被猎杀,这家投行公司成立一年之后也解散了。
另外陈奕标还设立股权投资公司。陈奕标任董事会主席的泰润国际投资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披露,陈奕标还在一家总部设于美国的投资公司任主席。该公司投资多家公司,包括一家公用事务设备制造公司及一家空气净化设备公司。此外,陈奕标自己旗下还有一个杂志社。
总体看来,陈奕标的金融帝国已经隐然成型。他的庞大蓝图其实就是成立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对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担保、信贷、财务顾问、股权投资、上市、品牌宣传等等全套的一条龙服务,构筑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
但是,从去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对其担保业务的收紧,使得其资金链断裂,最终一切都成了泡影。
——来源:华夏时报
监管机构介入中担追债门 22家银行涉及保额逾30亿
广东华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及中担担保实际控制人陈奕标的“现身”,也未能扭转中担担保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昨日(2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由于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担担保)“理财业务”拦截了企业巨额贷款资金,大部分贷款临近的企业遭遇到银行“追债”。
2月24日,20多家贷款企业再次奔赴中担担保进行“讨债”,而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已经介入事件,并召集相关监管机构、银行、企业于下周一探讨解决方案。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遭遇中担担保“理财劫”的企业高达250多家,而在中担担保合作的22家银行中,在保余额超过了30亿。
中担担保再遭“讨债”
2月24日,凯晨世贸中心中座3层中担担保门口再次聚集了近20家企业上门“讨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由于中担担保的“东窗事发”,部分进行“理财”的企业无力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面临强制偿债的风险。
“已经收到了银行委托律师发过来的律师函,但是企业偿债能力不足,现在肯定还不上。”北京一家钢材企业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小企业在贷款时,都会与银行签一份协议,企业在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会向企业法人强制偿债。“可能卖车卖房也解决不了问题。”
不仅如此,在中担担保的客户中,部分即使贷款未到期的客户,也遭遇了银行提前还贷的要求。“银行每天都会打电话来催还款,说到执行法律程序,还要强制封房子之类的,我已经无路可走了。”一位家具公司老总在现场对记者说,“企业在银行贷款获得的大部分资金都放在中担做理财业务,中担担保现在给不起我们钱,我们当然也是还不了银行的债的。”
他表示,银行逼企业,企业也只能来中担担保要钱了。
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记者了解到,2011年1月24日至2012年1月20日,中担担保给客户做的担保业务一共368笔,保额最大的3000万,最小的100万。根据统计,3月份贷款到期的企业一共有63笔,涉及50多家企业。
中担资金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向银行申请的贷款资金,过半都流向了中担担保的“口袋”。
“去年三月,中担担保的客户经理找到我们企业,咨询我们是不是有资金需求。当时,我们对资金的需求并不大,但中担担保的客户经理表示,让企业向银行贷款1000万,可以放500万在中担担保进行理财,不仅不需要支付利息,甚至还有一点点收入。”北京一家外贸公司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碰上贷款不用利息,甚至有倒贴钱的好事,企业当然有想法了。
“当时,企业对中担担保的规模和口碑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调查,都非常好。在北京现场的办公环境也不错,看起来很有实力。”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了短暂的考虑之后,答应了中担担保客户经理的贷款提议,而这也埋下了祸根。
据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中担担保在资金的运作中,会千方百计对资金进行“拦截”。他告诉记者,“我们企业在中担担保做的银行贷款担保,但是中担担保以抵押资产不足为由,表示资金放在中担担保是规避风险。随后便劝说企业做理财业务,结果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记者在现场还了解到,在这些做理财业务的企业中,大部分的理财额度都超过银行贷款资金的一半,甚至有企业将全部的银行贷款资金投向了中担担保,单个企业涉及金额最高达4800万。
记者算了一笔账,1000万的银行贷款资金利率通常为9%,而中担担保给出的理财收益则在12%~18%。倘若银行贷款资金全部放在中担担保,一年就有30万~90万的净利润。
更让记者惊奇的是,在中担担保所做的部分业务中,很多企业在贷款时并没有抵押物和足够的信用,但是银行依然能放出款来。而银行对中担担保的信任度也极高。有企业向记者反映,中担担保是由银行介绍给企业的。
“中担担保用以和企业进行借款的子公司很多。”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部分是壳公司。
据悉,在企业将资金转到中担担保子公司账户时,往往是以借款或者股权转让的形式,约定到期后偿还债务或者股权回收。然而,很多企业对这些公司的股权和经营没有任何了解,仅仅是为了得到贷款听之任之。
监管机构介入
担保公司的资金运作让银行处于极大的风险。
中担担保客户向《每日经济新闻》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中担担保目前在22家银行涉及的在保余额高达30.959亿元。其中,位居前十位的分别是:北京银行5.7亿元、农业银行3.848亿元、光大银行2.98亿元、建设银行2.32亿元、南京银行2.27亿元、工商银行1.97亿元、交通银行1.875亿元、民生银行1.39亿元、中信银行1.382亿、浦发银行1.22亿元。但上述内容并未获得监管机构和相关银行的证实。
国有大行一位人士表示,中担担保一直以来在业内的口碑都不错,也在北京担保行业内很有名气,与多家银行的关系都非常好,银行对这种担保公司的信任度肯定也是很高的。
但是,有企业指出,银行对风险太缺乏敏感。“我的企业在石景山,中担担保要我在酒仙桥贷款,银行也没有异议?对于资金流向,银行的风险监控也不到位。”
面对大量企业的“讨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的相关领导也到现场安抚群众。“针对中担担保如今的问题,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会在下周一召集银行、企业探讨。”工作局处级领导说。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各方存分歧 中担事件讨论会临时延期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原定于2月27日的“中担担保”事件相关讨论会被临时延期。
“中担担保”事件曝光后,解决途径一度陷入僵局。在银行发起猛烈的“催债”攻势下,企业顿时慌了神。“我们的银行借款在这个月5号就到期了,但是监管层至今没有给予任何的说法。这笔债务如果让企业来偿还,那么企业肯定会面临倒闭。”一位企业主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时间非常紧张,也需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案。“如果事情一拖再拖,可能最后倒霉的还是企业。”
受迫于银行方面的压力,大多数企业都有类似想法,也在寻求各方帮助。2月27日,近二十家钢材贸易企业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商讨解决途径,全国工商联相关部门领导参会。根据会议拟定的结果,企业将在近期初步拟定一套解决方案,由全国工商联上报市政府。
另外,记者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了解到,作为北京担保行业的监管机构,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也一直在与多方沟通,积极制定该事件的处理方案。但是,由于涉及多家银行机构,程序比较复杂,尚没有一个成熟解决途径。
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层和企业对事件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
“从贷款的角度看,企业并没有拿到大部分的资金,还款的义务应该在担保公司。由于中担担保资金无力偿还债务。所以,企业希望政府能介入这件事情,以免大多数企业直接倒闭。”一位参会的企业代表认为,“要么政府主导相关机构和中担担保进行重组,要么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然而,北京市金融局相关领导则认为,处理“中担担保”事件仍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中担担保有责任,银行有责任,企业同样有责任,事件的解决需要大家
理性看待问题,都做出一些让步。“担保公司截留企业贷款时,企业就应该及时反映,而不是默认。对于将贷款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担保公司理财产品的行为,更是涉及违规,也就要承担一定风险。”
此外,据记者了解,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相关领导对此事非常关注,相关事宜讨论会可能被延期至周二。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金融局积极表态 银行沉默应对“中担事件”暂无解决方案
对于卷入“中担事件”的290名企业主来说,昨天是至关重要的一天,因为北京市政府终于出面回应此事了。但令小企业主们失望的是,“中担事件”的解决方案仍未明确。
在周二举行的公开沟通会议上,面对数十名激动的企业主代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下称“北京金融局”)副局长栗志纲首次出面表态。他在发言中多次强调,“政府会帮助中担渡过难关,我们会对你们负责,不会撒手不管”。
“我们相信政府,不相信中担。”自称早已对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担”)失去信心的一位企业主说道。
“政府会动用公共资源帮助中担”
在这些企业主看来,他们没有理由不激动。由于还不起被中担公司截留的那部分贷款,银行“催债”愈演愈烈,他们的企业不仅流动性紧张,甚至面临着被查封的危险。
“中担、华鼎和创富一共牵涉了近1000家小企业,再加上小企业的上下游,总共也有5000来家公司。这样一逼我们,得有多少小企业要破产啊。”一位中担客户愤愤不平地表示。
他告诉记者,银行给他们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步步紧逼。“本来对于自用的贷款,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会还。但是现在对于中担挪用的那部分,银行不找中担,也不管是否到期,把所有的压力砸在我们小企业身上。”
近日来,在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的凯晨世贸中心,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他们围堵在中担公司门口,想要讨一个说法。中担公司迫于压力,不得不停止正常办公。
僵持多日之后,2月28日下午,在北京民族饭店11层,北京金融局、银监局的相关领导与中担公司临时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了一次沟通会议,数十名当事企业主与十多家银行参会。
在会议上,多名企业主情绪失控,整个会场一度陷入混乱。
“我们的贷款这周四就到期了,银行电话都快把我逼疯了,真的没有办法了。”一家小企业主大声说道,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必须让银行同意贷款展期。另一位小企业补充称,不能因为中担事件影响企业征信记录,“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未来还需要再拿贷款呢”。
栗志纲在会上表示:“政府会动用公共资源帮助中担,一旦中担破产了,企业不想看到,我们政府和银行也不想看到。”
“如果中担自救不成功,我们会帮助中担去广东追回资金,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者,以及争取相关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支持。”栗志纲说,“中担现在根本还不了这些钱,如果没有战投,没有外部的流动性支持,不可能救活。”
“催债”银行集体“失声”
尽管如此,在最受企业主们关注的银行“催债”问题上,到场的十多名银行代表集体“失声”,甚至在栗志纲的追问下,都未能作出任何表态。
栗志纲随即向企业主们“打包票”:“我们金融局将积极与各银行进行沟通,在周四下班前会给各位一个明确说法。”
然而,栗志纲承认:“中担到底有多大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要制定解决方案必须先摸清楚情况。”他并称,北京金融局昨日已经要求中担公司对每一个客户核对情况,争取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这些天我们一直在加班,昨晚我就工作到凌晨三点,目前客户合同信息已经核对完毕了。”一位中担公司员工指出。
据透露,中担公司临时工作组昨日刚刚成立,该公司6个事业部负责人均有参与,目前已经与北京金融局和银监局一道开展相关工作。临时工作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林鹏(音)的男子,而非中担公司总经理刘辉。
“我本人刚刚回来负责处理此事,我既然来了,就是要负起责任,我们不会回避。”在多名企业主的反复盘问下,林鹏表示:“我们将在政府主导下解决好这件事情。”
该工作组多名成员会后亦信誓旦旦地称:“我们还留在中担,就说明对这个公司还有信心,不然我们早就跑路了。”一名中担公司员工还指出:“实际上我们中担的壳还是很值钱的,很多人都想买,只是价格高低的问题。”
2.1亿元保证金救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中担公司相关人士处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中担公司总资产为12.20亿元,表外担保与或有负债总额为11.66亿元。其中,存入银行的抵押担保保证金为2.1亿元,可用资金仅剩下500万元。此外,长期股权投资余额3.30亿元,应收代偿金额3267万元,关联方应收账款6.43亿元。
中担公司临时工作组韩姓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担公司正在与十多家合作银行协商,争取将2.1亿元抵押担保保证金取出来救急。该人士说:“据我所知,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已经谈下来了,其余银行问题应该不大。”
然而,面对银行的集体沉默,小企业主们并不像中担员工那么乐观。
“现在因为中担的事情,我此前通过其他银行审批的贷款业务也被搁置了。”企业主陈伟(化名)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与“中担事件”扯上了关系,他已经上了其他银行的“黑名单”,以后要贷款恐怕都难了。
他认为,银行现在都跟中担“划清界限”,拼了命地找企业往回收贷款,“指望它们放出所有的保证金帮助企业还债,希望实在是太渺茫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担事件首次四方协调无果 拟周四出炉解决方案
2月28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银监局、中担担保及多家企业就“中担事件”于北京民族宫饭店首次齐聚协商解决方案。从现场的气氛来看,激烈的争论充满了强烈 “火药味”,会议多次被迫中断。直至会议结束,各方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相关领导承诺将会在本周四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担“有心无力”
随着“中担事件”的发酵,中担担保于2月27日正式成立了公司领导应急小组负责此次的危机。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该小组组长为林鹏,常务副组长分别由邓力、彭丹阳、张磊三人担任,组员一共11人,包括一直未露面的公司总经理刘辉。
28日上午,近30家企业“第三次”齐聚中担担保公司讨债,强烈要求与中担担保应急小组领导对话,讨要说法。最后由该小组常务副组长彭丹阳出面接洽。
记者在现场发现,面对众多的债主,彭丹阳也显得很无奈。他表示,中担担保目前确实没有能力偿还企业的“债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银行催债的问题,只能尽力和多方协商解决。
“中担一直在做事,目前是从四点入手。首先,中担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能够在政策的协助下渡过难关,也给企业一个交代;其次,中担在和再担保机构协商,争取能为企业减少损失;再次,中担担保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以求跳出目前的困境;最后,公司也在对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进行估值,不排除对资产作处理。”彭丹阳表示,中担不会逃避,会将这件事情负责到底。
然而,彭的说法并不能让企业满意。“距事发已经超过一个月了,协商也一直没有结果。银行催款紧,甚至好几家公司已经被银行起诉了,但是中担似乎在用拖延时间的方式应付企业。”一家企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讨论,中担与企业的交涉不欢而散。在中担担保得不到解决途径的企业,也将交涉的对象放在了政府。
四方首次交涉
“中担事件”在北京闹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原本于27日下午召开的商讨会延期到了28日下午,而作为监管层的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及贷款方银行也介入了此事。
28日下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各家银行、中担担保及企业在北京市民族宫饭店对“中担事件”的解决展开了讨论。
“中担担保已经无力来偿还企业的债务了,企业一方面希望银行不要立即对企业进行逼债,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拿出方案来解决企业的债务问题。”一位姓高的企业代表表示,该企业与上千家的企业都有合作关系,一旦企业因债务倒闭了,那么无疑会波及其他企业。“现在出现问题了,政府和银行是最能够救中担的。”
他认为,不论中担担保最终是重组、借钱和还是破产,眼下急需解决的可能还是在企业和银行的债务上。
高先生还谈道,“中担担保事件”其实也是由小企业融资难引发的。“其实我是第一次跟中担做生意,也觉得有风险。但是有风险还跟他做。因为其他有些担保手段太苛刻而且成本太高,根本不是小企业能承受的。”
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栗志纲会上称,作为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管单位,中担的融资性担保业务是合规的。但中担利用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牌照,另外做了一些违规的事情。然而,造成现在结果的不仅仅是中担担保一方。
“就这个问题我已经给相关领导汇报过两次,相关领导要求中担自救,也要求我们制订应急预案,如果中担不能自救成功,我们要出手帮助。”栗志纲表示,会上说的仅仅是原则性的东西,随后金融工作局还会帮助中担去广东追讨那些资金,也包括替中担共同引进战略投资者,但这都需要一个过程。
据中担担保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月27日,中担有资产12.2亿元,负债11.66亿元,存入银行的保证金是2.1亿元,可用流动资金仅为500万元,长期投资3.3亿元。代垫集团1.34亿元,应收代偿3207万元,关联企业应收账款6.43亿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担解决方案未如约出炉 银行承诺不提前催贷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银监局、中担担保及多家企业就“中担事件”首次四方协调无果后,相关部门承诺将会在本周四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很多企业主期待的方案并没有如约出炉,原因一是银行不愿意做出让步,仅承诺“对未到期的贷款不提前收贷,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续贷。”二是对于中担的窟窿究竟有多大,相关部门并未完全摸清楚。
据北京市金融局副局长栗志纲介绍:“目前,政府及监管部门掌握的数据,中担公司提供的数据,和商业银行自行排查的数据仍存在较大出入。”其原因是企业和中担公司下属一些壳公司签订的 “理财合同”,银行及监管部门不一定掌握。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担的资金缺口大约6~7亿,负债有12亿元,存银行保证金2亿左右,其他的股权投资2~3亿元,账面上的资金只有几百万。这与中担公司2月28日公布的财务状况大体相符合。
对于中担事件的“摸底”和应对措施,金融局也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各商业银行要在3月1日之前指定专门人员,专项负责中担公司与政府及监管部门对接。
3月6日之前各家银行要完成中担担保在保项目的排查,将底数摸清。3月9日之前,各商业银行在摸清底数的同时,要将相关客户详细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将解决方案上报政府及监管部门。
据北京市金融局表示,昨天会议的结果是,各银行反馈:“对于正常贷款不予催收,不提前催贷;各银行按统一标准处理存在各银行的保证金,具体保证金的处理方案统一制定后统一执行;各银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经营正常的借款人,按照银行正常的流程办理续贷业务;银行派专人与政府部门对接,共同摸清中担公司实际情况,化解风险。”
对于不少企业担忧的逾期未还款的信用记录问题。金融局希望银行:“中担公司造成的不良信用记录,建议各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客户的风险,不要简单地将客户列入黑名单,或者终止合作。”但是银行方面并没有做出积极回应。
对于贷款到期的企业,金融局相关领导也表示:“为了你企业的信用记录,你可以先垫还上再起诉中担。”可是很多企业主表示自己并不具备垫还能力,即使是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也担心:“我们都给它还了,那岂不是把中担撇开了?”
自称贷款4800万元并且全部被中担挪用的王先生说:“我每年的利息就是500多万,连利息我都还不起。”
此外,金融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中担的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都还没有定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担事件”初步解决方案启动
各银行将指派专人与应急工作组及监管部门对接,进一步摸清中担公司实际情况,共同化解风险;应急工作组要求银行对正常贷款不予催收
由北京金融局牵头的“中担事件”应急工作组,周四晚将初步解决方案发至事件各关联银行,并于周五起正式执行。
财新记者获悉,该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各银行将依法合规严格履行借款合同,对正常贷款不予催收;各银行结合各企业客户信贷合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置保证金;各银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经营状况正常的借款人,按照
各银行正常流程办理续贷业务;各银行将指派专人与应急工作组及监管部门对接,进一步摸清中担公司实际情况,共同化解风险。
3月1日,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下称北京金融局)的316会议室,北京金融局副局长栗志纲、金融稳定处处长董亮向近20名中担客户代表公布了“中担事件应急工作组”的初步解决方案。
这份通报已经于周四晚间通过传真、邮件等方式分发至与“中担事件”相关联银行。
董亮对财新记者表示,该通告将于3月2日早间开始执行,各关联银行已指派出专人进行该方案的对接、传达及协调等工作,若再出现银行对正常还贷客户催债情况,中担客户可以直接联系该负责人。
有些银行在贷款合同未到期之前,就开始对某些客户进行催收,这种压力会形成传导效应。董亮解释,如果能正常还贷的客户,中担的254家客户中有少量的客户做的是正常(未签订理财合同等业务)的担保,这类客户的贷款将不予催收。
中担担保为企业(客户)向银行作保,帮助企业贷款,然后以第三方委托理财的形式把部分贷款款项截留,并向贷款企业宣扬未来以高收益作为回报。据悉,这部分(与中担公司签订过理财合同的)客户,本次并未包括在不予催收范围内。
目前,中担公司存入银行保证金余额为2.10亿元,可用资金500万元,其中有1.20亿元为企业交纳。关于妥善处置保证金的问题,董亮对财新记者表示,原来是想有个统一的部署,但各个银行都有其各自的商业条款(内部有个限额),每笔保证金的比例,每家银行和每个客户以及和中担公司签的比例都不同。
“我们力争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到时会有具体的方案,避免发生极端挤兑,提前收取,或者寅吃卯粮(将后面客户的保证金拿来还前面的客户)”,董亮说道。
对于各银行正常流程办理续贷业务,他表示:“不会因为中担公司的群体事件,使大量客户出现黑名单的情况。”
2011年底,陈奕标“跑路”之说在坊间流传,后又有陈“赴港治病”的说法。随后中担保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传开,有关联银行开始向中担保和其客户“催债”,企业主也结成联盟要求政府给与支持。
北京金融局就“中担事件”于2月28日举行过专项讨论会,参会方主要对“偿还银行贷款障碍如何有效解决”做了讨论,受牵连企业主也首次对金融监管单位阐明了其现状和困难,并明确提出希望政府出面协调解决的诉求。
中担公司总经理刘辉曾表示,截至1月底,北京中担在保户数300多户,在保余额33亿元。另据受牵连企业了解的情况显示,华鼎在保余额28亿多元;创富担保在保余额19.66亿元,牵涉企业达450家。据粗略统计,三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共计达80多亿元。
栗志纲表示,该工作组将全力督促主体责任人中担公司开展自救工作,力求将损失降低至最小;同时,将进一步对该公司进行深入稽查,竭力保全各类资产,理清债权债务,妥善处理后续工作。
——来源:财新网
陈奕标泥足深陷 20多银行涉中担连环债务危局
“银行每天都会打电话来催还款,否则就要强制资产清算,听说有企业主的账户已被银行冻结”
理财周报记者 冀欣/文
北京金融街附近的凯晨世贸中心中座3层。
此前被数十家企业客户围堵讨债的中担担保逐渐恢复了平静,然而事件远未走向最后终点,资金链断裂带来的复杂影响正亟待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而与此同时,另一则消息不胫而走,再度掀起担保业的波澜,江苏薛氏高盛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燕已经人间蒸发了30多天,出走原因依然是难以维系的脆弱资金链。
终局受阻多方博弈
在所有人的期待当中,3月1日,北京金融局终于拿出了中担事件初步的解决方案。
主要核心包括四大方面:一、各银行将依法合规严格履行借款合同,对正常贷款不予催收;二、各银行结合各企业客户信贷合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置保证金;三、各银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经营状况正常的借款人,按照各银行正常流程办理续贷业务;四、各银行将指派专人与应急工作组及监管部门对接,进一步摸清中担公司实际情况,共同化解风险。
据媒体报道,北京金融局副局长栗志纲已表态,“不会放手不管”,有关部门已经派人赶赴广州,追讨被陈奕标从中担挪去广州救急的6亿元资金。
但即便如此,由于整个事件背后,是银行、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的三方博弈,即使监管层强势介入,中担事件最后能否妥善处理,依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这其中银行方面的态度是推进解决方案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在华鼎、创富、中担的资金链危机未出现重大转机之时,银行方面已经展开了轰炸式的“追债”工作,而在去年年底提高合作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的工商银行,此时的攻势则更为猛烈,银行方面的施压让担保贷款的企业主们走投无路,唯有加快向担保公司讨债的脚步。连环债务的多米诺效应,让担保危机继续升级。
尽管监管层再三强调“已经与各家银行达成共识”,但企业客户普遍反映银行的催款电话依旧不止。
北京一位中担的企业客户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银行有银行的考虑,毕竟一旦出现大面积坏账,他们也负担不起,只能积极的去催收。”
当然,事件的主角华鼎和中担担保也在寻求自救的办法,内部会议上也曾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将部分项目打包转让给中企担保公司、寻求注资、处置境外资产、与部分合作良好客户协商分摊贷款等,但至今未有下文。
唯一的进展是,华鼎通过周旋,获得了中行3.5亿元的授信,虽然授信额度较之前大幅缩减,但仍被视为危机可能转缓的一个标志,此外,其他银行暂未松口继续为其授信。
陈奕标8年大败局重挫行业链条
在这一场资金运作的游戏中可以看到,银行、担保公司、企业联系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绷紧整个链条。
中担担保、华鼎担保和广东创富融资担保是所属同一控制人陈奕标,其从事担保行业已超过8年时间,华鼎因资金无法周转陷入经营困境的消息早先就已被曝出,此番中担的危机可以看做是同一事件的继续。
至于个中原因,或许与中担担保在内的担保集团利用“委托理财”等名义激进涉足暴利的违规业务有关,而其所投资的产业又未获回报,甚至出现亏损,加之年末银根紧缩的双重打击,资金链瞬间告急,风险在春节后集中爆发。
中担公司总经理刘辉曾表示,截至1月底,北京中担在保户数300多户,在保余额33亿元。另据了解,华鼎在保余额28亿多元;创富担保在保余额近20亿元,牵涉企业达450家。粗略统计,三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共计达80多亿元。
而故事远不止于此,据记者了解,作为一个巨大担保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陈奕标还通过投资参股的方式染指多家融资企业,其麾下担保帝国包括广东怡安投资咨询、北京凯龙创业投资基金、北京银桥典当、广州华御典当、北京龙盛源小额贷款等多家公司。陈奕标还曾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名为“亚瑟尔资本”公司,并于2010年底耗资1.9亿港元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嘉禹国际(已更名为中国投融资集团)和泰润国际。至于陈奕标资金链断裂事件对以上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暂时不详。
理财周报记者试图与其中3家融资机构取得联系,但是北京龙盛源小额贷款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两部电话均显示关机状态,北京银桥典当的业务联系电话显示为空号,华御资本资金热线电话回复已暂停使用。
除了陈奕标自身泥足深陷,与其有过合作的银行及企业也遭受巨大影响。
在中担、华鼎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与其合作的涉及工农中建和交通、光大、浦发等20多家银行。
据北京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中担担保在业内的口碑一直以来都不错,与多家银行的关系都非常好,是他们的“座上宾”,没想到这一次却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大家都在想办法最大程度减少坏账。
而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传出后,由于中担担保理财业务拦截了企业巨额贷款资金,大部分贷款临近的企业遭遇到银行“追债”,甚至贷款未到期的客户,也遭遇了银行提前还贷的要求。
上述企业客户告诉记者:“银行每天都会打电话来催还款,否则就要强制资产清算,听说有企业主的账户已被银行冻结,但是中担现在给不起我们钱,我们也没办法还贷,有苦难言。”
担保危机发酵,2012成最危险一年
年初的这一波危机让担保行业人人自危,但事实上,这样的危机爆发已有先兆,从去年年底开始,温州、福建、河南等地担保业就陆续曝出挤兑事件,彼时,
便有很多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的人士预言,2012年担保行业将迎来大面积洗牌。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预言刚刚步入年初便开始应验。
北京一家民营担保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华鼎系担保公司在行业内影响力非常巨大,一旦倒下,银行对与整个行业的合作肯定会加倍谨慎,提高准入门槛,其他担保公司可能因此受到冲击,一些经营不规范或资本实力较弱的担保公司可能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出局。而银担企利益链破裂最终伤到的或许就是处于这个链条最末端的中小企业。
——来源:理财周报
中担客户抱团自救探路债转股
中担客户银行贷款的逾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实质性解决方案却一直杳无音信。3月6日,50多家中担担保客户在中担讨论成立了“债权委员会”,将代表各家企业就“中担事件”与监管层、银行、中担担保进行谈判。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讨论,企业初步协商达成“债权转股权”的思路,以减少企业损失。
据了解,中担担保领导小组给企业的最新进展分为四点:第一,近日将召开市工作组会议,针对此事安排相关领导分时段参加;第二,市工作组指定的财务人员和律师3月7日将对中担担保进行资产负债的核查;第三,梳理集团债权,将赴广东追查资产;第四,要求客户按照紧急程度排序,逐一展开四方洽谈,制定解决方案。
从中担客户的态度看,目前的进展并不能让人满意。“银行每天都会电话催债,我也明确的告诉银行没钱还”一位钢材公司的老板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银行认准了企业,企业只好找中担担保了。
3月6日,50多家企业在中担担保再次会商事情解决方案。从现场的意见来看,“等不起”是企业最集中的抱怨。对此,企业认为有“抱团”的必要,并现场商讨了成立债权委员会的相关事宜。根据企业达成的一致意见,债权委员会暂时由9名企业代表组成,按照企业借款的资金规模、从事行业及企业代表的热心程度来定。
“我们会以债权委员会的名义来督促这件事情,包括赴广东追债。”上述企业代表李先生表示。
“从中担担保那边的消息来说,账面上的资金仅500万,而对企业的欠债在13亿左右。因此,要想减少损失,做好中担、保护中担,找人接盘是一个共识。”一位进入债权委员会人士告诉记者,保存中担的牌子,即使走破产程序也是对企业有利的。
该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在外地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债券转股权。“企业成为了担保公司的股东,通过做好企业找人接盘。通过这种方式,虽然不会完全没有损失,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记者现场了解,在场50多家企业都认可了“债权转股权”的说法,但是实际操作还有待进一步与多方协商。
据不完全统计,3月6日成立债权委员会的企业超过50家,涉及中担担保债务近5.5亿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担客户称银行撇清关系要求企业转贷
经过一、两个月的持续发酵,“中担事件”依旧徘徊在难解的僵局中。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为主的官方领导小组还在进行信息统计和各方协调中,尚未有方案出台。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担)高层忙于处理更加棘手的“广东华鼎”事件,新成立的应急小组也是有心无力,组长林鹏2月28日之后直到3月15日就没在客户面前露过面。
近日,还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中担的实际控制人、华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奕标和华鼎的另外4名高管,因涉嫌非法贷款,近期已被广州经侦部门刑事拘留,并且华鼎的财务电脑及部分文件资料也被带走调查。而后,又传出陈奕标出走国外。对此,华鼎未正面回应。
不过,3月12日,华鼎官方网站公布了一条董事长陈奕标心脏病复发需要治疗休养,授权公司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代理履行公司日常管理职责的通知。3月15日,华鼎还通告称应急小组将积极以公司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变更公司有关人员的强制措施。
银行担忧企业的还款问题,对即将到期的和逾期未还的贷款正在催收,对尚未到期的贷款,部分银行找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书,并竭力撇清与中担的关系,要求企业转贷,更换担保公司或者提供抵押物重新办理贷款手续。
面临被银行逼债和大规模资金被中担挪用难以追回的企业无奈“抱团自救”,成立了债权人委员会,想以此统一表达企业的呼声,或者通过法律的途径寻求解决。
银行竭力“撇清”与中担关系
有钢贸行业的企业主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担事件”发生后,有的银行就担心贷款收不回来,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一份 “无限连带责任书”。其他的不少企业主也都纷纷表示自己被银行提过同样的要求。不过一位企业主表示,“我们几乎都没签,签了就是公司还不起的贷款,我们个人砸锅卖铁也要还了。”
签“无限连带责任书”的要求被拒以后,不少银行对贷款还未到期的企业,要求追加超额抵押物或者更换担保公司重新签订贷款合同。
3月15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亲历北京银行信贷员和某企业的一场谈判。该企业通过中担担保的贷款2013年才到期,但是这件事发生后,银行就几次到该企业要求重新找担保公司或者提供抵押物。
对于银行信贷员提议重新给找担保公司的做法,上述企业主表示,“中担我们不敢信了,别的担保公司也不敢信,还是作抵押贷款吧,房子、设备、股权,看你们要什么?”经过几番交涉后,银行信贷员同意以抵押的方式办理转贷手续。
但是提供抵押物的要求,很多企业很难做到。因为中担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中担就曾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抵押物,目前不少的企业财产还抵押在中担名下为解押。一位债权人委员会的人透露,“我们公司的是解押了,就我所知还有大部分没有解押,以前刘辉在中担时还能签字,现在林鹏都不给签字解押了。”
有企业主认为,银行的这种做法是在急于撇清和中担的关系,对企业更是“落井下石”。他说:“这就是银行和中担给我们设置的一个圈套,当初我们也不认识中担,是银行找的担保公司。”
还有企业主赞同上述说法,“我们贷款出来的钱再给中担理财,其实银行的人也是知道的,我们公司给中担500万,还是在银行办理的委托支付。”不过没有银行对此说法进行确认。
企业纠结是否替中担还贷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调查了解到,遭遇中担“理财劫”的企业高达250多家,而在中担担保合作的22家银行中,在保余额超过了30亿元。中担挪用的
企业贷款大都发生在2011年,从今年1月份开始就有贷款陆续到期,3、4月份是高峰期。
据悉,有部分企业被中担 “劫持”了上千万资金,因此到期也无法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目前已经被列入信用关注的名单中。一家钢贸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说:“谁想欠债啊?中担挪用了我几千万,中担不还我,我拿什么还银行?光是利息就好几百万,利息我都还不起。”
也有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为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自己紧一紧,已经帮中担还上了银行的贷款。在中担公司位于凯晨世贸中心的办公楼里,不少即将到期的企业主在讨论是否帮中担还上贷款。
“不还吧,银行天天逼着你,还担心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后贷不到款。帮中担还了吧,又觉得不甘心,而且万一还了贷款银行不给续贷,企业不是死路一条?还是再等等看吧。”一位出版行业的企业主一席话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
对于目前存在银行的保证金,有的银行也要求企业还完贷款才退保证金。之前北京市金融局要求“各银行按统一标准处理存在各银行的保证金,具体保证金的处理方案统一制定后统一执行。”
一位纺织行业的企业主表示,“关于退保证金,各银行做法不一样,工行是银企担签三方协议,企业在银行临时开个银企共管的保证金账户,三方签字盖章后即将保证金全额转入临时账户,实际已和中担无关了,还完款,银行即可退保证金。北京银行是通过承办行给总行上报申请材料,口头说还完款即退保证金。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保证金不愿意退。”但是关于保证金退还的消息记者并没有得到相关银行确认。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中担事件解决方案有名无实 企业集体求助法律
继陈奕标出逃海外的传闻出现后,广州华鼎、创富多名高管又因涉嫌骗贷被刑拘。相比之下,同样是以陈奕标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担”),在事件解决的进程上似乎慢了许多。
3月24日,由中担客户代表组成的“债权人委员会”在北京凯晨世贸中心中座三层的中担办公室召开了第四次临时会议(下称“会议”)。《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记者独家获悉,在此次会议上,企业代表已经达成一致,决定寻求法律途径,下周准备汇总材料报案。
银行紧逼
3月1日,由北京市金融局牵头出具的解决方案曾给“中担事件”的关联企业带去了些许希望。然而,近一个月时间过去了,该解决方案却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可谓“有名无实”。
多名企业主向本报记者证实,由金融局等政府部门代表与银行、中担公司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对企业逐一进行了调查和摸底。但是,调查之后却并没有“如约”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当初围绕银行而出具的解决方案似乎并没有得到银行的认可,银行对企业依然“步步紧逼”。
本报记者在上述会议上了解到,银行现在不仅向企业提前催收贷款,部分银行还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书”,要求企业更换担保公司或者提供抵押物重新办理贷款手续。
一位中担企业客户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的贷款2013年才到期,他也依照合同按月付了利息,但却并没有让银行的“骚扰”电话少一些。
他还向本报记者展示了北京银行让他签署的几份文件,包括“承诺函”、“提前还款申请书”及“(办理无限连带责任的)合同书”等。
一位金融律师对本报记者表示,一旦有了“无限连带责任”,企业的投资人除承担企业债务分到自己名下的份额外,还需对企业其他投资人名下的债务份额承担连带性义务,即其他投资人无力偿还其名下的债务份额时,自己有义务代其偿还债务份额。
“企业可以不接受银行的提议,不签署这个„无限连带责任书‟。但企业主可能会顾及到与银行的关系,以及以后的合作而因此妥协。”该律师表示。
企业主当然可以断然拒绝“无限连带责任书”,但是,续贷的诱惑就有些难以抵挡了,尤其是在当前企业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事实上,在解决方案中就曾明确提出:“各银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经营状况正常的借款人,按照各银行正常流程办理续贷业务。”
中担客户林女士就是在银行“一旦还款,立即续贷”的承诺下妥协的。为了避免留下不良记录,尽管企业资金紧张,她还是于一周多前还清了银行贷款。
“该支行的行长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我还了,保证7天内就把续贷办下来。”然而,令林女士失望的是,十多天过去了,续贷迟迟没有批下来。
法律难解?
面对银行的“言而无信”,以及解决进程的一再拖延,中担的数百名企业主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法律途径上。
上述会议上,本报记者看到了某公司准备的报案材料。而从现场了解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有类似的遭遇。
该材料描述了公司被骗的整个经过,除了中担利用“理财”、“借款”等违规手段回笼企业贷款之外,中担还被控诉“诈骗”。
根据这份材料,在与中担签署“借款协议”后,该企业于5月30日将款项打入了其指定的“北京聚益鸿达贸易公司”账户。然而,该收款单位很快在2011年7月19日的某都市报上发布了注销公告。
“北京聚益鸿达贸易公司被注销时没有告知我们,在收到企业款项之后用注销„金蝉脱壳‟,而中担在指定收款单位时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诈骗意图。”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中担旗下有数十家这样的“皮包”公司。从另一名企业主向本报记者展示的两张汇款单来看,收款单位就分别为北京汇众恒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京东金汇(北京)贸易有限公司两家。
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呢?上述金融律师认为“很难界定”。
他指出,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走法律途径,银行是原告,担保公司和企业是被告,这属于民事案件。但是,一旦涉及担保公司挪用贷款、高利转贷等就成了刑事案件。
“但后者很难界定的是,企业是否知情?企业与担保公司签订了„理财‟或者„借款‟合同,也是自愿将钱打给中担所指定公司账户的。”该律师称。
同时,他还表示,即使这些“皮包”公司真的有问题,例如名叫贸易公司却并没有任何与贸易相关业务,那么与这些公司有金钱往来的企业也有涉及“洗钱”等违规嫌疑。“如果走法律程序,这些汇钱过去的企业也很难证明其清白。”
另外,该律师还指出,基于中担目前复杂的情况,担保公司、企业、银行之间的“三角债”问题,很难通过漫长的法律诉讼获得解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担31亿风暴独家内幕:秘密截留13亿 22家银行卷入
3月22日下午,位于北京凯晨世贸中心中座3层的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玻璃大门紧闭,里面空无一人。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前台背景墙上的“中担资本”四个大字,以及散放无序的一些座椅。据了解,这种状况已经持续约一个月时间。
中担31亿风暴独家内幕:秘密截留13亿,22银行卷入,北京银行(601169)5.7亿最多
这是一场牵涉贷款银行、中担担保、借款企业乃至北京金融工作局和地方银行监管部门的资金危机、信用危机和信任危机。这场危机如瘟疫一般仍在发展、蔓延。截至理财周报记者发稿时,应对危机的明确解决方案仍未出炉。
据北京中担临时债权人委员会日前披露,与中担担保有业务关系的合作银行为22家,在保余额为309590万元。其中北京银行、农业银行(601288)和光大银行(601818)的在保余额排在前三位,分别为57000万元、38480万元和29800万元。
另据了解,截至目前,卷入中担担保危机的企业数量为294家,这些企业拥有对中担担保的债权总额约为13亿元。
企业:“受难日”前提新要求 3月20日晚8时,一些自称“苦主”的企业负责人汇聚到北京西站附近的一个饭店。这些企业负责人的身份是“北京中担临时债权人委员会”的委员。这个委员会系债权企业自发成立。
他们无心吃饭。按照惯例,3月20日一般是各银行的贷款季度结息日。这些刚刚被各银行催促还款的企业负责人把这一天说成是自己的“受难日”。
此前一天,这个委员会代表债权人刚刚向北京金融局中担担保工作组递交了“关于妥善处理‘中担事件’的方案”。这是截至目前中担担保债权企业最新的表态和要求。
这个方案提出,为了尽量减少各方在“中担”事件中的损失,要求工作组、中担和债委会共同对中担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最大程度地保护中担资产不流失。由中担和债委会共同向法院申请破产整顿,以便得到法院裁决后,依法保全中担资产,保护债权人和未来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在新股东还没有接盘中担之前,是否可由政府出面做通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工作,对理财或保证金部分暂时采取挂账停息的方法稳定企业,使企业能正常运营,防止有些企业员工出现“突发事件”的更大风险。
此外,上述方案还要求,由政府确定的应急工作组给出事件整体解决方案的时间表;由政府推荐有实力的国企公司全面接盘中担,快速恢复银行对中担的信心,尽可能的保护中担目前294个在保客户;由政府和中担牵头与银行谈判,做好现有客户正常担保部分的还续贷工作。
银行:撇清与中担的关系
3月22日上午,在位于北京西单十字路西南角的光大银行北京分行10层的一个会议室里,分行有关负责人率领相关部门的人齐刷刷端坐一排,坐在他们对面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借款企业负责人。这几个借款企业都是由于中担担保危机而陷入资金困难,无力偿还光大银行的已到期或即将到期贷款。
光大银行北京分行有关负责人在和企业的谈判中态度明确:基于事态的突变,近期可能采取一些措施。这位负责人给企业提出更换担保公司等建议,理由是解决中担担保危机可能是长期的事情。
但这种建议遭到企业的拒绝。“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但是企业、中担和银行本来是一根绳上的仨蚂蚱。”某企业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当初银行方面指定中担提供担保,我们也是按照这么做的。现在中担出事了,银行想撇开中担澄清自己,想把一根绳上的仨蚂蚱变成两个蚂蚱,这不合适。还是应该基于历史和现实寻找解决办法。”
光大银行北京分行有关负责人称,银行给企业贷款是有目的的,是希望企业拿贷款用于经营。但是,企业把贷款的一部分借给中担进行“理财”以获取
收益,这等于改变了贷款用途,违反了当初银行、企业和中担三方签订的协议。如果是像企业所说迫不得已把贷款的一部分给中担,应该及时把情况告诉银行。银行一旦知道这种贷款用途被改变的情况,会主动和中担去交涉。所以,企业知情不报是有责任的。如果企业将情况告诉银行了,企业的损失可能会减少。
上述光大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银行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会由监管当局来界定。如果有一天银行和企业对簿公堂,企业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企业往往没有及时尽义务通知或告知银行有关改变贷款用途的情况。中担对企业很强势,那是它的问题。
当天上午的谈判无果而终。
3月1日,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曾公布了“中担事件应急工作组”的初步解决方案:各银行将依法合规严格履行借款合同,对正常贷款不予催收;各银行结合各企业客户信贷合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置保证金;各银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经营状况正常的借款人,按照各银行正常流程办理续贷业务;各银行将指派专人与应急工作组及监管部门对接,进一步摸清中担公司实际情况,共同化解风险。
但是,借款企业纷纷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贷款银行方面并未落实上述解决方案。
银行出于对中担担保危机的忧虑,担心企业还款能力,所以对即将到期的和逾期未还的贷款加紧催收。对尚未到期的贷款,部分银行要求与企业负责人签订无限连带责任合同,并竭力撇清与中担担保的关系。有的银行还要求企业更换担保公司或者提供抵押物重新办理贷款手续。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上述光大银行北京分行对待中担担保危机的态度基本代表了目前各银行的态度。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追回贷款本息是银行的基本想法。虽然此前北京金融工作局曾出面协调,但银行态度普遍坚决。
中担和银行关系“很好”
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的所有企业负责人都认为,中担担保和各合作银行的关系“很好”。有的企业到银行去办贷款,银行方面会推荐中担担保;而有
的企业直接去银行办贷款办不下来,但后来中担担保的业务员就主动找上门来,而且很清楚企业缺资金。这些业务员都有熟悉的支行。
“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关系隐秘。”一位北京银行业内人士说。
随着中担担保名气不断扩大,各银行纷纷与之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中担担保和银行的基层支行之间关系很熟。有中担担保出面,贷款很快就办下来。”某钢贸企业负责人说,“有的银行会看看中担担保让借款企业提供的反担保条件,有的银行不看,只要是中担担保提供担保,马上放款。”
令人感到忧虑的是,与中担担保合作的银行之间“很少通气”。经常的情况是,两家甚至多家银行同时或几天内给由中担担保提供担保的某一家企业提供贷款。“说实话,我有时都感觉自己企业不‘值’这些贷款,但中担担保能给办下来。”一家拥有大约20名员工的企业负责人谈起这些颇为感慨。要知道这家企业的年利润也就在百万元左右,而中担担保助其获得了三家银行共计近5000万元的贷款。而企业自身只是用了其中的800万元,其余贷款都被中担担保以“理财”或“借款”名义“截留”了。
中担“截留贷款”最高50%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借款人找到担保公司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会根据银行的要求,让借款人出具相关的资质证明进行审核,之后将审核好的资料交到银行,银行复核后放款,担保公司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担保费。
中担担保是北京市知名担保公司,受到各合作银行的重视和认可。有了中担担保提供担保,贷款很快就能办妥。中担担保的担保费率一般为2.5%左右。
中担担保官方网站显示的担保业务流程为:企业提出担保申请―担保公司受理企业申请,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出具调查报告―公司评审会会议—担保公司、银行、企业签订相关贷款、担保合同―银行放款,担保公司正式承保―担保公司进行保后跟踪监督—企业到期偿还贷款,担保项目终止。
上述流程确实是一般担保业务流程。那么,中担担保没有满足担保费的收入。据受访企业透露,中担担保以客户抵押物不足为理由,同时以高利息为诱饵,对企业的贷款以“借款”或“理财”名义进行“截留”。针对不同企业,中担担保截留的比例不一,一般在贷款总额的30%—50%之间。
“那些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对我们这些小微企业的态度很傲慢。”一位钢贸企业的负责人说, “中担担保很强势,企业不答应‘截留’贷款的要求,就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此外,需要中担担保缴纳给银行的保证金(贷款金额的10%左右),实际上有的也由借款企业出资。
据了解,中担担保“截留贷款”的同时会承诺给企业一个固定的收益率,一般年利率通常在12%~18%。至于中担担保拿这些贷款去做了什么,受访企业均表示并不知情。
以“壳公司”为掩护
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截留”贷款是如何进入中担担保的?
目前,银监会要求银行新增贷款受托支付的比重要达到80%。所谓贷款受托支付,是指银行将贷款直接打入借款人所交易对象的账户,目的是尽可能降低信贷资金被挪用的风险,防止信贷资金体外循环。以往银行发放贷款,是将贷款打入借款人账户,银行很难把握借款人的贷款真实用途。
从2009年到2010年,银监会曾连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全面执行贷款受托支付制度,即对500万元以上公司贷款和30万元以上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全程贷款管理,严防贷款资金挪用和信贷风险。
某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中担担保旗下有很多“壳公司”。 正是以这些“壳公司”为掩护,中担担保完成了对一笔笔贷款的“截留”。
中担担保“截留贷款”的基本操作手法是:第一种,以壳公司名义和企业客户签订一份贸易合同,即在银行看来,壳公司是借款企业的交易对象,根据受托支付原则,银行将贷款打入这个壳公司的账户,中担担保从而完成“截留”;同时,借款企业还要和壳公司签订一份“借款协议”,这份协议属于中担担保和企业之间的“秘密”协议;第二种,同样根据受托支付原则,银行将贷款打入借款企业的交易对象(比如供应商等)的账户,然后再通过一些运作,贷款资金回到借款企业,借款企业再将中担担保所要求的资金打到中担担保指定的账户(通常为壳公司账户);也有借款企业的交易对象直接将获得的贷款资金打入中担担保指定的账户。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企业也要和壳公司签订一份秘密的“借款协议”。
中担担保下属的壳公司有多少,现在可能没人说得清。“有的壳公司已经被注销。”上述服装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春节前,随着银行贷款(基本都是一年期)陆续到期,企业发现中担担保无法正常归还自己的“借款”;春节后,事态不断升级,截至2012年2月日统计,卷入中担担1保的债权企业数量有294家,债权金额约为13亿元。
谁在为小微企业“挖坑”
这对由于中担担保危机本已陷入运营困境的小微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更有甚者,有银行为了收回贷款,竟然给借款企业介绍“高利贷”。
北京华丽伟业体育休闲设备有限公司曾通过中担担保于2011年3月17日和3月21日分别从建行北京分行展览路支行和交行北京分行亚运村支行慧忠里分理处获得400万元和600万元一年期贷款。其中,中担担保“截留”第一笔400万元及相当于总贷款额(1000万元)10%的保证金(100万元),企业实际得到贷款500万元。
据北京华丽伟业体育休闲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守文介绍,建行展览路支行曾答应他,将400万元贷款归还后,可续贷。但是他想办法归还贷款后,建行展览路支行续贷一事便没有下文。
李守文从交行亚运村支行慧忠里分理处获得的6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于2012年3月20日到期。本已陷入资金紧张的李守文向银行方面提出了困难。令李守文没有想到的是,交行方面曾向他提出可以介绍某月息为5分、4分和3分的民间资金,用以归还600万元的贷款。“我没同意。”李守文说,“我都很重视自己企业的信用,所以在想办法积极归还贷款。但是,我想问问,银行给我介绍高利贷,这是为小微企业服务呢,还是为小微企业挖坑呢?”
另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由于中担担保“截留”企业的贷款不能按时归还企业,而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信用记录,不惜铤而走险——借民间的“高利贷”用以归还银行贷款。约一个月前,中担担保总经理刘辉曾允诺企业负责人在一个月内将钱还给企业,但一个月过去了,刘辉失踪没有音讯。由于高利贷的归还时间已到,当事企业负责人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牌照将被吊销,接盘待解
关于中担担保危机的原因,牵涉其中的企业不能给出明确说法,更多的以其“资金链断裂”来推测。至于如何断裂,未有准确说法。
目前,人称“标哥”的中担担保的实际控制人陈奕标失踪;中担担保公司内部人士称,公司总经理刘辉去向不明。理财周报记者多次拨打刘辉手机,无法接通。
据北京金融工作局内部知情人士介绍,金融局方面针对中担担保将采取的措施包括:一,吊销中担担保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牌照;二,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协助寻找中担担保失踪人员;三,政府将成立接管机构;四,尽快拿出债权处置方案,推进破产重组,民营企业可以以市场化方式接盘。同时,政府会考虑给一些优惠政策;股东结构变化后,重新颁发新的牌照。
上述北京金融工作局知情人士透露,中担担保目前的资产状况不明,正在进行核查中。
另据知情人士介绍,有关部门正在对同样由陈奕标实际控制的广东华鼎担保危机进行清理,尚未理顺。
虽然担保行业不归银监会系统监管,但银监会高层已经注意到担保业潜在的风险,特别是担保业和银行体系的风险密切相关。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在今年3月6日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比如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有的是地方是由金融办负责管理,有的由工信厅管理,有的是由中小企业局在负责。“严格讲,这些机构是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由地方金融办批准,但是,不能重批轻管。”阎庆民说。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中担担保危机发展至今,银行业监管部门始终没有公开发表明确看法。多家债权企业告诉记者,金融工作局对各商业银行没有实际管辖权力。现在北京银监局、银监会方面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了。
理财周报获悉,北京金融工作局正在和北京银监局方面进行协调,探讨相关解决办法。银监会有关高层领导已在高度关注中担担保危机。
——来源:理财周报
中担应急小组:与陈奕标失去联络 重组是唯一选择
“我认真看过《第一财经日报》所有关于中担的报道,我认为大部分内容都是很客观和全面的;只是有些地方你们不了解。所以,我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谈谈中担的情况,把这件事情给说透了。”
3月28日晚上11点,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中担现任负责人林鹏首度“现声”,身在加拿大的他主动通过电话与本报记者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对话。
林鹏表示,很高兴看到债权人会议的成立,因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解决问题。而对于中担的未来命运,他则强调,破产不足取,而重组才是目前唯一也是必须要做的选择。
与陈奕标、刘辉失去联络
“我们已经正式提请公安部门,协助找寻中担事件的相关人士”
事实上,从2月8日本报独家开始报道“中担事件”至今,除了在早期有过些许“无力”的表态之外,中担方面一直没有做出过正面的回应。
就在这段时间里,关于陈奕标“跑路”、中担截留客户贷款、违规操作等种种传言和指责愈演愈烈,而中担单方面的持续“失语”,则让整个事态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
“有媒体报道说,我从2月28日之后直到3月15日就没在客户面前露过面。”对于这种说法,林鹏显得有些哭笑不得,“去查一查出入境记录就知道,这段时间我多次来京处理此事。”他认为,这段时间,有太多关于中担的流言与传闻,再加上一些媒体过度渲染和不实报道,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解决。
经过再三的斟酌权衡之后,林鹏决定自己出来表态。3月28日这一天,距离他临危受命正式接任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一职正好一个月。
一个月前,在北京民族大饭店举行的银政担企“沟通会议”上,林鹏首次露面。因“空降”中担取代刘辉成为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暨中担负责人,他的身份显得颇为“神秘”。
据了解,曾经担任中担顾问的林鹏,不仅见证了中担的发展,与陈奕标也是相交多年的朋友。对于陈奕标是否“跑路”这个极为敏感的话题,林鹏很坦诚地表示:“现在的确无法与陈奕标及其家人取得联系。”
“在我眼里,陈奕标是一位很聪明、很值得人尊敬,专业水平很高的人。并且,在"跑路"传闻出现之前,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一直嘱咐我要解决好中担的问题,解决好债权人的问题。所以,对于现在这种情况,我也感到很费解,很希望能联系到他。”林鹏直言。
事实上,不仅是陈奕标“消失”了,目前中担应急小组也“联络不到”中担前任总经理刘辉及其整个业务团队的人。而由于业务经理是“最接近真相”的人,对于中担是否从事违规业务,如果存在违规又是如何操作的等问题都需要业务人员的解释。
“我们已经正式提请公安部门,协助找寻中担事件的相关人士。希望尽快找到他们,与政府、银行、企业一起解决此事。”林鹏表示。
组建律师、审计团队清查资产
“如果中担有业务违规,将接受监管部门的处罚;如果中担有人违法,将接受司法部门的制裁”
已经移居加拿大的林鹏,近一个月以来频繁往返于加拿大与中国之间,对于外界指责中担的“不作为”,他显得很无奈。
“我们已经组建了一个律师团队和一个审计团队,希望彻底清查中担资产。”林鹏表示,解决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程序问题。
他解释道,例如现在大家都说中担违规,客户也拿着“理财合同”向中担讨债,但是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只凭客户单方面的合同做事。应急小组必须先清查中担资产,将留存在中担档案室的那些合同与客户手中的合同比对,如果对上了中担肯定会负责,然后才能讨论下一步如何偿付的问题。
“中担办公室已经被债权人给封了,我们试图与债权人沟通过,也求助过金融局、公安部门,但从上个月开始,我们始终无法进入中担档案室。”林鹏也希望借助本报,与债权人“隔空对话”,“希望债权人配合应急小组清查资产,然后才能出具解决方案。”
林鹏表示,所有的清查工作都由专门的律师和审计团队来做,而最终他们会将调查报告直接交给有关部门。
“中担的问题是掩饰不了的,任何回避和否认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这个"对与错"、"罪与罚"的定论不是由我们或者企业来下的,最终是要由政府及有关部门来定的。”林鹏称。
在谈话过程中,他也多次表明自己的“中立”立场。“我是受董事会的直接委托来处理此事的,拥有最高的授权,只要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一定全力解决。”但他也直言,这个承接中担“过去”与“未来”的过渡位子“很难做”。
对于中担涉嫌违规,林鹏表示:“在清查资产和上交报告后,如果中担有业务违规,将接受监管部门的处罚;如果中担有人违法,将接受司法部门的制裁,决不姑息。”
破产是下下策 小企业最受伤
“无论如何,希望债权人能够冷静下来,然后企业、中担、银行和政府四方一起坐下来商谈对策”
对于目前最为核心的银行、企业、中担“三角债”问题,林鹏也一一作了解释和说明。
“中担有30多亿的在保余额,这其中有20亿左右是企业的正常贷款,所谓的"资金缺口"约有12亿。”林鹏表示其不会掩饰中担的问题,只是现在有很多媒体将这个资金缺口“误读”为30亿,并不正确。
那么这12亿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林鹏表示,首先要走“两步”:第一步,经过清查资产,理顺中担和企业客户之间的资金关系。弄清楚这些钱是否被违规挪用了,每家企业涉及的金额又是多少;第二步,如果中担的确挪用了,那么应该由中担来承担这笔债务,企业作为债权人和中担一起来寻找出路。
“中担没有钱,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林鹏直言,“目前中担只有两条出路:重组和破产。但如果破产,最受伤的肯定是这200多家小企业,这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局。”
不过,也有人质疑中担重组是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鹏却认为,从各方的利益出发,这是目前唯一也是必须要做的选择。
尽管中担当下面临众多责难,但林鹏认为不能完全抹杀它曾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所做过的努力。客观来看,目前中担的平台上集合了融资性担保、小贷公司、典当等多个金融牌照,经过了多年的运作和整合,这个业务齐全、结构完善的金融平台是有价值的。
“如果重组,以债转股这种偿债方式为例,200多家小企业都可以成为中担的股东。”林鹏解释道,债转股只能解决企业和中担的债务问题,没有现金还
是不能解决企业和银行的债务。所以,还需要引入一部分战投资金先帮助企业还贷款。
对于中担被银行“冻结”的2亿保证金能否用于帮助企业还款这个问题,林鹏表示:“中担目前很被动,也很无奈。”
动用保证金给贷款到期的企业还款是中担最初“力推”的方案,然而却因银行“冻结”资金而告失败。“因为政府还没有就中担事件给出一个定论,所以按理说银行无权冻结这笔资金。”林鹏指出。
“无论如何,希望债权人能够冷静下来,然后企业、中担、银行和政府四方一起坐下来商谈对策,毕竟只有理智的谈判才有可能出结果。”林鹏如是“呼吁”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担重组方案三成债转股 国企或介入收购
四月北京,春暖花开。
对于“中担事件”所累及的数百家小企业、22家银行以及中担近200名员工而言,最“寒冷”的时刻或许也已过去。
《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下称“中担”)、中担债权人、北京市金融局以及关联银行已经就“中担重组”达成一致,具体方案也已初步落定。
据了解,该方案主要包括 “债务重组”和“股权收购”两部分。一方面,数百家小企业30%的债权将转为中担股权。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穿针引线”之下,几家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或将介入,收购中担股份。
账目核查完毕
在本报发表《与陈奕标失去联络 重组是唯一选择》一文“隔空传话”后不久,中担债权人终于停止封门,由中担聘请的第三方律师、审计师团队,与债权人委员会代表以及政府代表一起进驻中担,清查资产。
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林鹏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中担的账目已经基本核查完毕。而根据律师和审计团队出具的报告来看,中担的确存在违规经营。
林鹏指出,违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中担的配套关联公司,二是中担的某些业务骨干和高管,三是参与中担“理财”和“借款”业务的债权人。
事实上,根据记者此前的调查,绝大多数的“理财”、“借款”合同都是由中担旗下的配套关联公司与企业签署的,而所有的款项也是直接汇入了这些关联公司的账户。
“这些由中担业务骨干、高管成立或参股的配套关联公司的确涉及非法融资。而同时,这些业务骨干和高管本身因涉及参与违规业务,可能也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林鹏称。
此外,从核查账目的结果来看,中担的债权人曾以“理财”和“借款”的方式从中担获得了总共约1.5亿的高额利息。“中担的客户改变了银行贷款的用途,并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也同样存在行为不当。”林鹏表示。
林鹏认为,凡是因违规业务而产生的不当收益和利润都应该用于偿还中担债务。
中担的某员工表示,已经接到应急小组的短信通知,要求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退回在2010年~2011年两年期间领取的“借款、理财”的全部违规提成,并倡议捐出提成收入之外的部分工资奖金,以此偿还部分债务,帮助中担渡过难关。
而对于债权人已经拿走的1.5亿高利息,林鹏认为,由于这部分收入并不合规,可能也会用于冲抵债权人的部分债务。
三成债转股
国企或将介入股权收购
3月31日这一天,经过了紧张而漫长的谈判之后,债权人委员会终于就关键的“债转股”一事与中担达成一致,同意将30%的债权转为中担股权。
来自中担债权人委员会的一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约有七八成的企业将参与“债转股”。
据了解,在接受中担重组方案的同时,债权人委员会也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书”。一改此前与中担“势不两立”的态度,债权人在这份“建议书”中帮中担说了不少“好话”。
该“建议书”提出,希望政府保留中担公司的融资担保许可证,并协调各银行保留对中担公司的贷款授信额度。同时,希望政府给予债权人债转股后成立的新中担公司以最大的经营优惠政策。
然而,“债转股”的方式仅能解决三成债务,剩下的债务又将如何解决?
就此问题,林鹏跟记者仔细地算了“一笔账”。中担的资金缺口约为12亿。而目前,中担在银行的保证金有2亿,在外待追讨的应收账款有1亿左右。同时,还有此前中担支付给企业的1.5亿高利息可以冲抵一部分债务。另外,中担还可以将此前的一些对外投资变现。
“这样一来,真正需要偿还的现金债务大约在5亿。而这部分债务中,有30%将通过„债转股‟消化掉,剩下3.5亿左右的现金缺口再通过引入战投的方式解决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林鹏指出。
事实上,此次颇具转折性意义的谈判不仅将中担从破产的边缘拉回,推动了“中担事件”的解决,也间接促使政府加速了“救助”步伐。
据消息人士透露,日前北京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已经明确表示,在中担自救的前提下,政府将协调公共资源给予支持,积极协调国资背景的担保公司对中担进行股权收购。
而中担方面也承认,在政府的主导下,清明节前已经有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与中担就收购事宜进行了商谈,节后还会有几家。
中担的“后重组时代”
如今,无论是即将成为股东的债权人,还是未来收购中担的国企,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重组后的中担将如何恢复运营、重整旗鼓。
对此,林鹏认为,一方面,这个集合了融资性担保、小贷公司、典当、基金公司和三家上市公司的金融平台是具有一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而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帮助中担渡过难关。
“如果6月份能够完成债务重组和股权投资,那么下半年开始,中担将重新与银行搭建合作平台,而这一部分也亟待得到银行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中担将调整业务人员,重组经营团队,争取在2~3年的时间里完全恢复。”林鹏表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担账目披露:资金链断裂缘于三笔不良
一直以来,陈奕标“跑路”都被指是“中担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索。而“其因海外投资失利,以及华鼎、创富危机调用中担资金救急,从而导致中担资金链断裂”一说也在媒体的大幅报道之下成为普遍的认知。
然而,随着中担账目核查工作的深入,更多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独家披露中担账目,探究担保公司违规真相。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民营担保业巨头中担的资金链断裂?又是什么原因让担保公司频频走上违规之路?
资金链断裂缘于三笔不良贷款
中担方面表示,通过核查账目发现,确实有3000万被调去了广州华鼎“救急”。但是,3000万并不足以导致中担资金告急。
根据中担2010年度年检报告,中担的资产总额约为5.63亿元,实收资本4.5亿元。以此看来,3000万对于当时的中担而言的确不是一个大数目。
“某些媒体的报道过度夸大了陈奕标对于中担的影响,至少从目前的账目来看,并不存在„因海外投资失利,挪用中担资金‟的情况。”中担应急工作小组组长林鹏告诉记者。
中担账目显示,2011年,由于担保的某小企业出现了还款困难,中担因此代偿了2000万。同时,其投资的北京银桥典当有限公司则出现了三笔共计1亿元左右的不良贷款。
“事实上,这1.2亿元可能才是导致中担资金告急的真正原因,而非此前传言的„陈奕标圈钱跑路‟。”林鹏如是表示。
从本质上来看,林鹏认为,长期高成本运营才是拖垮中担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仅从公司选址来看,就不难发现中担日常运营的“高成本”。中担在北京凯晨世贸中心的东座和中座都租有办公室,而这个位于长安街,临近金融街的高档写字楼租金自然不菲。
据了解,仅这几间办公室租金每月就高达200多万,再加上员工工资、行政费用,中担每月运营成本在300万~400万左右。一年下来,中担的基本运营成本就在3600万~4800万左右。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4:1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099812703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华鼎(中担)事件”资料整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华鼎(中担)事件”资料整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