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卫衣为什么叫卫衣)
廊坊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与“距今约70万—20万年”“手脚分工明显”“能使用和制造工具”“学会使用火”相关的远古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下图能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是:
A. B.
C. D.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说明( )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
B.华夏族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D.炎帝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4.据下表可知夏、商、周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爆发了“国人暴动”
C.王朝后期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D.牧野之战的影响
5.“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协调和组织不同工序的管理人员,不是个人,家庭甚至一般村社所能完成的,所以青铜铸造业始终被王室和贵族所垄断,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权力”,这种把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和地位联系起来的观念,在当时是借遍认同的,并已形成为一种制度,夏、商、周三代在找矿、采矿、冶炼、铸造等技术工艺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当时世界各国的最高峰。下列属于材料中说明的青铜铸造业发达的原因是( )
①祭祀和战争的需要②官营手工业保证了青铜制作的正常进行③青铜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④青铜器具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⑤找矿、采矿、冶炼、铸造工艺水平的不断积累和提高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C.周王室地位衰落 D.天子依附于诸侯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7.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根据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8.“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段材料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以德治国
9.太和殿屏风、宝座在紫禁城内至尊的“金銮宝殿”太和殿内的中央,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设着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雕龙髹(xiū:漆涂)金大椅。这把具有“天下第一”之称的龙椅有力地显示出( )
A.中央集权
C.皇位世袭 D.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10.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的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一童谣暗指( )
A.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C.阿房将灭亡秦朝
B.秦朝刑罚残酷,社会动荡
D.秦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11.“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
A.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最高权力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
C.东汉晚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D.东汉中期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
12.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B.促成了“文景之治”
D.促进了经济上的发展
13.西汉初期 “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②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
A.②④
代是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如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
A.商朝、三国、秦朝 B.商朝、秦朝、三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秦朝、商朝、十六国
15.《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堪称史学双璧。这两部著作都有可能记述的历史人物是
A.宋太祖 B.唐太宗 C.秦始皇 D.明太祖
16.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古代西域地区(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地区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中国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D.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17.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
A.严重削弱了北魏的实力,不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融
C.淡化“胡”、“汉”观念,彻底消除了民族隔阂
成效
18.《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东晋南朝时南方尚未开发
D.遭到鲜卑贵族反对,改革毫无B.推动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
19.如下图,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表明魏晋时期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B.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
D.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
20.《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是( )
A.主父偃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祖冲之
二、解答题
21.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时期的两幅图,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如图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
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
材料三:“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开始于1911年……第三次开始于1949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摘自《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个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
(2)材料三中“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的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指什么?这饮“大革命”开创的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4)运用材料四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史实对秦始皇进行简要评价。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会使用天然火的远古人类是北京人,选项A符合题意;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1.8万年前,排除B;半坡人生活在距今六千年,排除C;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排除D。
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故选项B符合题意;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河姆渡居住房屋河姆渡居住房屋猴子等牲畜。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会栽培人工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铜鼎是在夏朝遗址中发现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成的。C正确;ABD与材料表述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4.C
解析:C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夏桀、商纣、周幽王在位时,统治残暴腐败,残酷奴役、剥削人民,百姓负担沉重,因此夏、商、周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王朝后期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5.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的信息可知,青铜器具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ABD三项;①②③⑤都是青铜铸造业发达的原因,C符合题意;故选C。
6.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所以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周王室地位衰落,C项符合题意;AB项属于历史表象,不能反映出实质,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C。
7.B
解析:B
【详解】
根据图示中“燕、赵、齐、魏、韩、秦、楚”等信息及其区域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吞并的战乱局面,形成了战国七雄,即图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故选B;春秋时期,三家分晋尚未发生,晋国还存在,故排除A;秦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束了战国战乱的局面,故排除C;三国鼎立指的是东汉之后的魏、蜀、吴三个政权相互对峙,故排除D。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性地对他们(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等等)进行教育,发挥长处,克服不足,属于因材施教。故C符合题意;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以德治国属于政治主张,与教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中“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天下第一”等信息可知,龙椅是皇帝至高无上权威和地位的象征,体现了皇权至上,故选B;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位世袭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方式,天人合一反映的天与人的关系,三者均与龙椅的象征意义不符,故排除ACD。
10.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治残暴,秦始皇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秦滥用民力,民怨沸腾,再加上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B
解析:B
【详解】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B符合题意;A项没有体现东汉中期以后的状况,排除;C项没有体现“东汉前期,皇
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排除;东汉中期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表述与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择B。
12.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A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与题干“汉武帝”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与题干“推恩令”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推恩令”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他们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时社会比较安定,所以他们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根据分析可知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4.B
解析:B
【详解】
古代朝代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和清。因此,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因此是商朝、秦朝、三国,B项正确;A、C和D朝代与图中顺序不符合,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约300多万字,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由此可知,《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有可能记述的历史人物是秦始皇,C项符合题意;宋朝在后周之后,A项符合题意;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在周朝之前,在汉朝之后,B项不符合题意;明太祖是明朝的皇帝,是周朝以后的皇帝,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6.C
解析:C
【详解】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鼓吹独立,破坏国家领土完整。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西域各国使节回访中国不是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在今地区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前,排除B项;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是在今地区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解析: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动学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鲜卑族的汉化和社会进步,促进民族融合,故选B;材料所述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统一,故排除A;材料所述措施虽然淡化了“胡”“汉”观念,但并不能彻底消除民族隔阂,“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反对,但在孝文帝的坚决推行下取得了巨大成效,故排除D。
18.B
解析:B
【详解】
题干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故B符合题意;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说法错误,排除A;《宋书》的记载与隋唐时期无关,排除C;东晋南朝时南方尚未开发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
19.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手持烤肉串的宾客’”可知,“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黄河流域出现了这样的壁画,这体现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而不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排除B项;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20.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写成《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要顺应天时地利。《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
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正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A排除;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C排除;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D排除;故选B。
二、解答题
21.(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即周天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
解析:(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即周天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我国在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王、诸侯、卿大夫、士属于西周的统治阶层;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王即周天子。
【点睛】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读图和识记能力。
22.(1)分封制;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秦始皇统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郡县制。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控制不断加强
(4)一方面:秦始
解析:(1)分封制;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秦始皇统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郡县制。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控制不断加强
(4)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
【详解】
(1)依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为巩固疆土,周王根据宣言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由材料二“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2)依据材料三“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建立由中央慧姐关系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县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依据材料一“周朝的分封制”、材料二“商鞅变法推行的县制”及材料三“秦朝的郡县制”可知,我国古代地方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度,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越来越严格,控制力不断加强。
(4)依据材料四“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所以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对社会的积极、消极的两面性。结合课本所学,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
23.(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
解析:(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物。
【详解】
(1)根据图一“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体”可推断出河姆渡人饲养家畜,制作陶器;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
(2)根据图二“四羊方尊”结合所学知识,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四羊方尊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3)根据图三“汉代五铢钱的铜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
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根据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藏品”结合所学知识,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根据所学知识,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根据图一的“猪纹陶体”、图二“四羊方尊”、图三“汉代五铢钱”、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可得出主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因为本次探究的都是博物馆的文物,故依据是文物。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12:0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401854270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廊坊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廊坊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