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钓鱼的作文)
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
1.冉有 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期鲁国人。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但不擅长礼乐。是孔子的直系(第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2.伯夷、叔齐 相传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二人便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他们对倚仗兵力征伐杀戮的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
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整肃自己的仪容举止,端庄自己的脸色神情,注意自己的言辞。孔子重视语言不尚文饰,朴实无华,话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贵: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于君子有三愆 愆: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鄙:________倍: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2)变动,这里指整肃 (3)过失,过错(4)粗野,鄙陋 通“背”,乖戾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鸟在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仁善。
(2)聪明人既不会待人不当,也不会说话不当。
(3)话轮到他说却不说,叫作隐瞒。
[要义探究]
3.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是什么?
点拨: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礼对举动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强调了礼对外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了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作用。礼养于中则行于外。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4.在第三段中,孔子认为侍奉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错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三种过错是“躁—隐—瞽(没眼色)”。
这说明了说话时不可以乱说,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时机,符合谈话礼节。否则,会说话失当,有失风度和修养。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5~9题。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1.14)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7.15)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鲁人为长府 为:________________
.(2)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使:________________
.(3)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寡:________________
.(4)夫子为卫君乎 为: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做,指下文的“改作”,即“改建” (2)派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4)帮助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照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改建呢?
(2)我们先生想尽量减少过失却还没能做到。
(3)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怨恨什么呢?
[要义探究]
7.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
点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库如若改制,则违背礼制,有僭越之嫌,同时加重赋税,增加百姓负担。子骞反对违背礼制,认为应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艺术性,先是一个肯定句“仍旧贯”,接着巧妙地缓和语气,改为无疑而问“如之何”,接着马上补充一个语气坚决的反问句“何必改作”。语言跌宕,松紧有致,语气舒缓自如恰到好处,这样容易使自己的言论得以顺利采纳。
8.孔子为何赞叹蘧伯玉的使者?
点拨:使者的回答反应敏捷,词义恰当,不卑不亢,既为自己的主人自谦,又明白暗示出自己主人的可敬品格。虽自谦而不失身份,语意曲折微妙,言简意赅,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叹。
9.子贡有怎样的谈话技巧?请结合文意及注释分析。
点拨:子贡借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让位的事来试探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位一事的态度,并由孔子肯定伯夷、叔齐的做法,而知孔子不赞成卫出公。这样,子贡既委婉地探知到了孔子的观点,又没有引起孔子的不悦,体现了子贡委婉的表达艺术。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0~13题。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
[突破词句]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裨谌草创之 草:____________________
.(2)雍也仁而不佞 佞: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____________________
.(4)御人以口给 口给: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粗略 (2)有口才 (3)少 (4)应对敏捷,能言善辩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说美好动听的话语,装柔顺和善的脸色,这种人仁德太少了。(主谓倒装句)
(2)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让人讨厌。(介词结构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口给御人,屡于人憎”)
[要义探究]
12.孔子为什么提出“辞达而已”,而没有更高的言辞要求?
点拨:孔子主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巧言乱德”,是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语言要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而不要浮华的虚饰。
13.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进行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点拨:区别在于: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不同,前者是虚情假意,即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品德修养,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说到点子上。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17题。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0.1)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7.18)
[突破词句]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______________
..(2)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 便便:______________
..(3)有德者必有言 言: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恂恂: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行的标准语 (2)明辩 (3)指有价值的言论 (4)恭顺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
(2)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嘉言,有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要义探究]
16.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在乡党、在宗庙、在朝的表现?
点拨:这是孔子慎言的表现。他在与不同对象交往时,都能说话讲究,表情适当,言语得体,符合礼制的要求。
17.怎么理解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行为?
点拨:雅言,指通行的标准语。雅,正,合乎规范、标准。诗可以陶冶情操,书可以明白义理,礼可以规范行为,这三个方面多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孔子使用雅言诵读《诗》《书》,主持礼仪,说明孔子对道德修养和礼制的高度重视。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其:它的
.B.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贵:珍贵
.C.便便言,唯谨尔 谨:严肃
.
D.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新鲜
.解析:选A B项,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C项,恭敬,谨慎;D项,鲜:少。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正颜色,斯近信矣
..C.裨谌草创之
..B.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D.东里子产润色之
..解析:选D A项,颜色:古义,指脸色神情;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B项,容貌:古义,指仪容举止;今义,相貌。C项,草创:古义,指写草稿;今义,开始创办或创立。D项,润色,加以文采,古今同义。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如”字的意义和用法。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________________
.(2)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如:________________
.(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如:________________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________________
.(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词,及,比得上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动词,如同,像 (4)动词,往,到……去 (5)连词,假如,如果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②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B.①为命,裨谌草创之 ②夫子为卫君乎
..C.①鸟之将死 ②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D.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②朝,与下大夫言
..解析:选D A项,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顺承关系,就;B项,动词,拟定/动词,帮助;C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D项,均为介词,跟,和。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夫子何为
C.御人以口给
B.古之贤人也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解析:选C A项,宾语前置,应为“为何”;B项,判断句,“也”;C项,状语后置,与例句相同,即“以口给御人”,例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蓝取之”,“于蓝青”;
D项,宾语前置,即“又怨何”。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鸟之将死,____________;人之将死,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3)有德者必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仁者必有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其鸣也哀 其言也善 (2)巧言令色 (3)有言者不必有德 勇者不必有仁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7.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辞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解析:选C 没有叮嘱孟敬子“说话要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8.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君子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这是讲重视仪态。自己先严肃、庄重起来,别人就不会用粗暴和懈怠的态度来对待你。(2)“正颜色,斯近信矣”,讲的是重视待人的态度。端正脸色,态度谦和地待人接物,才能取信于人。(3)“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讲重视谈吐。说话用词准确,语气和缓,就可以避免鄙陋和错误。善于言谈,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
流露。这三方面的问题,其实都与“礼”有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9.孔子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这与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观点是否一致?试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致。孔子向来主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巧言乱德”,他希望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但他并不是要人们都言语呆滞,反应迟钝。他认为,语言首先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文以载道”,这是必须的。不能华而不实,只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而无实际的内容,或想借华丽的外表来掩盖空洞的内容的做法,就更行不通了。孔老夫子的这种认识和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表明了孔子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告诉人们,看人不能只看其外表,也不能只听那些动听的话。这表明,孔子极为重视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孔子的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①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
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读书。禧②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③指画灼有经纬。
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 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批郤导窾,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 ①头陀: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抚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解析:选A 斩斩:锋芒毕露的样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兄际瑞、弟礼……九人为易堂学与.A.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物宽以.B.
间以诗记所遭.谓寇远猝难及且.C.
犹且从师而问焉.处人骨肉间或.D.
师焉,或不焉或.
解析:选A A项,都是连词,和;B项,连词,表修饰/介词,用;C项,连词,并且/连词,尚且、还;D项,连词,或者/代词,有的。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就对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因此,他的文章多颂扬忠孝节烈之士,文风也凌厉雄健。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交游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解析:选B B项,“因此”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当 是 时 南 丰 谢 文 洊 讲 学 程 山 星 子 宋 之 盛 讲 学 髻 山 弟 子 著 录
者 皆 数 十 百 人 与 易 堂 相 应 和 易 堂 独 以 古 人 实 学 为 归 而 风 气 之
振 由 禧 为 之 领 袖。
解析:“当是时”为时间副词,一般后面断开;“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是并列结构,从中断开;“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是主谓结构,中间断开;“而”为句子转折的标志,一般在句首,其前应断开;“由”作为介词,引出对象,所以在其前断开。
答案: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
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
(2)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
参考译文: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他的父亲魏兆凤,是明代的生员。明朝灭亡后,痛哭不吃东西,剪掉头发做了僧人,隐居在翠微峰。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显示为离之乾卦,于是命名这个堂为易堂,不久之后去世了。
魏禧从小就喜爱古文,谈论历史锋芒毕露且有见解。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的生员。和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成为易堂学员。(他们)都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彼此在学业上切磋相正。魏禧约束自身,砥砺品行,才学特别高。门前有一个池子,命名他的居室为勺庭,求学的人称他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不会记住别人的过错。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气,谈论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刚劲有力,表达时如水倾倒流泻而出,没有穷尽。事情错综复杂,(他)规划鲜明,相当有条理。
(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四处流窜的盗贼兴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们都不清楚战争,并且说流寇在远方,很难突然到达(宁都)。唯独魏禧为之忧虑,把家迁移到了山中。山距离宁都城四十里,四面陡峭,离地面一百多丈。中间的路裂开了,从山脚到山顶就像用斧子劈开的样子。沿着裂开的壁缝开凿石级阶梯登山,顺着险要地势设置闸门作为守望之地。那些一起读书的朋友逐渐来依附他。几年之后,宁都遭遇流寇,唯独翠微峰保全了。
(魏禧)喜欢读史书,尤其喜爱左氏传以及苏洵的文章。他写文章雄健出众。遇到忠孝节
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动,(将其事)刻画得淋漓尽致。(到了)四十岁,才外出游学。在苏州结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结交了汪沨,在常熟结交了顾祖禹,在常州结交了恽日初、杨瑀,(这些人)都是前朝遗民。在当时,南丰的谢文洊在程山讲学,星子的宋之盛在髻山讲学,载录的弟子都有几十上百人,与易堂相呼应。唯独易堂把古人切实有用的学问作为趋向,而这股风气的兴起,是以魏禧作为领袖的。僧人无可曾经到过山中,感叹说:“易堂有一股真气,天下再没有第二处了!”朋友去世了,他的遗孤不能自谋生计,魏禧抚育教养他们并且让他们安于本业。大凡亲戚朋友有难以进说的话,或者处理别人骨肉离间的事情,魏禧如在骨节空隙处运刀,一句话就解决了他们的纷争。有的人感到惊讶,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
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诏举荐(他做)博学鸿儒,魏禧用患病推辞。有司催着他动身,不得已,带着病到南昌就医。巡抚(派人)把他抬来察看,魏禧蒙着被子躺在轿子上称自己病重,(巡抚)于是放他回去了。两年之后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四、语言表达
16.展开合理想象,使用下列词语,描写G20杭州峰会安保工作誓师大会的场景。要求突出主题,语言表达形象、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70~90字之间。
峰会 安保 气势 斗志 宣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先在各个词语前后加上合适的修饰词,即什么样的峰会,什么样的安保,气势如何,斗志怎样,宣誓效果怎样等等。修辞上,采用比喻比较容易,如气势如猛虎下山,安保如铜墙铁壁等。当然采用对偶或排比亦可。
答案:整齐的方阵,雄壮的气势,坚实的步伐,昂扬的斗志,威风八面的铁血男儿,英姿飒爽的巾帼女杰,授旗,众志成城;宣誓,气贯长虹;为国际峰会全力以赴无怨无悔,用优质安保攻坚克难尽展风采。
17.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由三个句子构成的语段,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所改写的三个句子必须以“静”字开头,要学会整合原有语句,变换句式但不能改变句意,语言表达要通顺。
答案:“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何种流派都以其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少说些“尊敬的领导”也无妨
日前,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邵秉仁表示,不少政协委员发言的开场白言必称“尊敬的”某某领导,然后是一番“冠冕堂皇的话”。他生气地说,“少点官话套话好不好?”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讲礼仪”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显著特色。礼多人不怪,对于列席政协会议的党政部门领导,委员们称一声“尊敬的”某某领导,是否很正常、很有必要?
但细细想来,邵秉仁说得很有理。在政协这个地方,大家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什么等级观念。如果有了等级观念,开口闭口某某领导,那么,他的立场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说了,最终没能发挥好参政议政的作用。
再者,大家对这种长、多、烂的会议,以及假、大、空的发言早已深恶痛绝。如果在政协会议上,每个
委员开口就是“尊敬的”某某领导,然后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大家不仅不爱听,势必还会占用重点发言的时间,增加整个会议长度,降低会议质量。
可见,邵秉仁的观点虽然很尖锐,但却令人警醒。希望广大政协委员们暂时放下等级观念,敢于代表、善于代表和勇于议政;少些官话套话,直奔重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多花时间说明理由;私下多调研、多思考、多准备,真正代表群众多发言、发好言。
[热评] 在现实生活中,对微妙的上下级关系,大家都懂,但又都很困惑和纠结。人在江湖不得不磨平棱角,练得唯唯诺诺,唯领导马首是瞻;“尊敬的领导”常挂嘴边,就像一条小鱼找到畅游江河的安全感。要改变这一切,邵秉仁老先生在两会上的一吐为快固然值得肯定,但根本的还是靠深化改革,让人们敬畏规则,而非害怕权势。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9: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926921452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Word含答案_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二语文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Word含答案_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