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共10篇 )(1)

更新时间:2024-02-20 08:04:4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邦奇威尔斯)

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共10篇 )(1)

东施效颦①

选自《庄子·天运》

【导读】

如果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别人,生搬硬套,结果只会弄巧成拙,成为别人的笑柄。

【选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妻子而去之走③。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东施:越国的丑女。效:模仿。 ②西施:越国的美女。病心:胸口疼。颦:皱眉。里:乡里。 ③挈:携带。

【译文】

西施心口疼,所以皱着眉头在乡里,乡里的一个长得丑的人(东施)看见了,觉得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在乡里。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她,带着妻儿躲开(她)走。(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慎处

选自《孔子家语》

【导读】

本文告诉我们,择友要慎重,因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所以我们要认真地选择朋友,慎重地选择居处的环境。

【选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①,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②。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sì)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④,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⑤。

【注释】

①芝兰:一种香草。 ②化:同化。 ③鲍鱼:咸鱼。 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⑤是以:即“以是”,因此。

【译文】

和品行高尚的人结交,就像走进种植香草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被它同化了;和品行低劣的人结交,就像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它的臭味,也是已经被它同化了;藏朱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墨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相处之人啊!

孟母三迁

选自《烈女传》

【导读】

孟子的母亲三次更换自己的住处,目的是想给孟子寻找一处良好的学习环境。今天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选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①,常嬉为墓间之事②,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③。”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ɡǔ)人炫卖之事④。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xǐ)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zǔ)豆揖(yì)让进退之事⑤,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

①舍:家。 ②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③处:安顿。④贾人:商贩。 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代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指行为举止方面的礼节。

【译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便做模仿儒生学作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司马光好学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导读】

本文讲述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的故事,司马光的读书经验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选文】

司马温公幼时①,患记问不若人②,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③,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④,迨(dài)能倍诵乃止⑤。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⑥,或中夜不寝之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故称温国公。 ②患:担忧,忧虑。不若:比不上。 ③众:众多。既:已经。 ④帷:帘幕。绝编:勤奋读书。 ⑤迨:至,到。倍:通“背”。 ⑥或:有时。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多多益善

选自《史记·淮殷侯列传》

【导读】

刘邦善于战略把握,而韩信善于战术指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要扬长避短,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选文】

上尝从容与韩信言诸将能不(fǒu)①,各有差②。上问曰:“如我,能将

(jiànɡ)几何③?”信曰:“陛(bì)下不过能将十万④。”上曰:“于君何如⑤?”曰:“臣,多多而益善耳⑥。”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wèi)为(wéi)我禽⑦?”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⑧,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释】

①上:古代称皇帝,这里指汉高祖刘邦。尝:曾经。从容:轻松随便的样子。能不:即优劣。“不”通“否”,这里意为没有才能。 ②差:差别,高下不等。 ③将:率领,统帅。 ④陛下:对皇帝的敬称。 ⑤君:对对方的敬称,您。 ⑥益:更加。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为:被。禽:通“擒”,捉获。这里意思是辖制。

⑧此句意为,您不会指挥士兵却会指挥将领。前面两个“将”是动词,后面一个“将”是名词。

【译文】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能力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韩信说:“陛下您不会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

徒木立信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导读】

本文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后封于商,又称商鞅。

【选文】

孝公既用卫鞅①,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④”。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⑤。

【注释】

①孝公:秦孝公。卫鞅:人名,即卫鞅。 ②具:完备。 ③已乃:旋即,不久。

④辄:就。 ⑤卒:终于。下令:颁布法令。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选自《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导读】

《史记》为西汉人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个部分,共130篇。

本文写卞庄子一举获得两虎,这是因为他利用了两虎之间的矛盾,选择了有利的时机行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明了利用矛盾和选择时机的重要性。

【选文】

(卞)庄子欲刺虎①,馆竖子止之②,曰:“两虎方且食牛③,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者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④。”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⑤。有顷(qǐnɡ)⑥,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②馆竖子:旅馆里的童仆。竖子:童仆。 ③方:正。且:将要。 ④一举:一次行动。 ⑤须:等待。 ⑥有顷:顷刻,一会儿。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嗟来之食

选自《礼记》

【导读】

本文虽然只有百把个字,却涉及一个关于人格最严的深刻而严肃的话题。人要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位齐国饥民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接受别人无礼地施舍。两千多年前的齐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尊严”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也因此获得了包括黔敖在内的所有人的尊重。

【选文】

齐大饥。黔(qián)敖为食于路①,以待饿者而食(sì)之②。有饿者蒙袂(mèi)缉屦(jù)③,贸贸然来④。黔敖左奉食⑤,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⑦。”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

①黔敖:春秋时齐国的贵族。为食:摆设食摊。 ②食:动词,给······吃。 ③蒙袂:用袖子遮住(脸)。袂:衣袖。缉屦:用绳子绑住鞋子。缉:绳子。引申为用绳子绑。屦,古代用麻或葛制成的鞋子。 ④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⑤奉:同“捧”,捧着。

⑥嗟:呼叫的声音,相当于“喂”。 ⑦斯:此,这样。 ⑧从:跟在后面。谢:道歉。 ⑨终:到底。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画蛇添足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导读】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弄巧成拙的人,说明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的道理,因为真理和谬误之间往往只差一步。

【选文】

楚有祠(cí)①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④,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⑤。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wèi)之足⑥。”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祭叫“祠”。

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卮酒:即“一卮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③相谓:相互商量。 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⑤引:拿。且:将要。 ⑥为:给。足:脚。这

里作动词,画脚。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⑦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⑧立⑨,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①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使:派,让,指使 ③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④请:请求 ⑤说:通“悦”,喜欢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⑦以:给 ⑧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⑨立:继承王位 ⑩好∶喜欢,爱好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赏析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共10篇 )(1)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8:0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87483145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共10篇 )(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共10篇 )(1).pdf

标签:读书   没有   选择   齐国   游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