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晓来)
客家人在台湾/江梓明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么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客家人在台湾不仅人口多,达400多万,而且力量大,有影响的人物多。他们在台湾地区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族群无法代替的。以下,便是笔者在学习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就客家人在台湾的有关情况作一粗略叙述。
一、客家人入台时间
客家人入台最早是大约在1600年,400多年间都有成批成队的客家人入台,并在台湾的许多历史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曾喜城《台湾的客家人》一文所述,1898年,德国历史学家魏斯出版了《台湾之历史》,这本书对客家人渡台有如下说法:“在1650年左右,台湾到处是有土
人,一直到海边为止。荷兰人的势力能及于西南部的土人及东北方的Kapsulan平原,大约从1600年起,客家人最早从中国来……“它告诉我们,客家人最早入台时间大约从1600年开始。
客家人入台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时期:(一)1684年清廷取消海禁和1696年施琅去世之后;(二)清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事件中客家人组织非正式军事组织“六堆”平乱有功之后;(三)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四)1949年“国府”迁台湾,当时总共约200万人的国民政府公务员和军队到台湾,其中有许多是粤东、闽西、赣南的客家人。
二、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概况
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虽无确切的说法,正如田野工作者刘还月先生记录的台湾西部移民到台湾东部的张老先生所言:“客家不定着会在哪位落地生根。其实,客家人的命运,就像鸟仔同样,那位有好吃,系飞去那位,那位有好住,系停到那位,没好吃没好住了,又再飞去那位……”根据刘还月先生所提供的资料所知,客家人分布在台湾的19个县和120多个乡镇。现
结合庄华堂先生于1998年10月发表的台湾各地区客家所占比例统计数字,具体列表如下:
县名 客家乡镇聚落分布及有关乡镇客家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
台北县 三重、板桥、中和、永和、土城
台北市 大安区、信义区、文山区、士林区
桃园县 中坜市52%、杨梅镇87%、龙潭乡80%、平镇市80%、新屋乡92%、观音乡63%
新竹县 关西镇96%、新埔镇97%、竹东镇86%、湖口乡91%、新丰乡63%、芎林乡95%、北埔乡89%、峨眉乡96%、宝山乡91%、竹北市49%、横山
新竹市 关东桥、金山面、古贤里
苗栗县 苗栗市79%、通霄镇64%、头份镇83%、卓兰镇91%、大湖乡94%、公馆乡96%、铜锣乡95%、头屋乡99%、西湖乡93%、狮潭乡92%、三义乡92%、南庄86%、造桥71%、竹南、三湾96%
台中县 东势73%、石冈85%、新社95%、丰原57%、潭子、沙鹿、清水
台中市 南屯
彰化县 埔心乡74%、永靖乡13%、员林镇22%、田尾乡22%、竹塘乡31%、社头、北斗、溪州、溪湖、鹿港、和美、埔盐
南投县 国姓乡75%、中寮乡45%、埔里镇33%、水里乡25%、草屯、鱼池、集集、鹿谷
云林县 二背、西螺、背、东势
嘉义县 新港、溪口、大林、北港、阿里山、梅山
台南县 白河(店仔口),楠西(鹿陶洋、油车口)、归仁(沙)
高雄县 美浓、杉林、六龟、旗山、桥头、甲仙
高雄市 三民区(宝珠里、宝龙里)、鼓山区、楠梓区、盐埕区
屏东县 竹山、万峦、内埔、长治、鹿洛、新埤、佳东、高树、东城、恒春、满州、枋寮
宜兰县 三星、苏澳(朝阳里、南强县)、员山(双连埤)、冬山(广兴、大进)、礁溪(三民村)、罗东(北城)、大同
花莲县 花莲市(国富里、主权里)、凰林镇50%以上、玉里镇32%、吉安乡36%、寿丰乡28%、光复乡18%、瑞穗乡33%、富里乡43%、寺丰
台东县 台东市15%、关山镇34%、鹿野乡22%、池上乡35%、成功、太麻里、卑南、长滨
根据以上资料所知,客家人比较集居在台湾的北部和南部地区,且大都集居在丘陵地区或沿山线地带。主要聚居于苗栗、新竹、桃园、花莲、彰化、高雄、屏东、台中、台东、台北、南投、嘉义、云林等13个县市。有关资料显示,苗栗县的客家占总人口的比例最大,约占68%,新竹次之约占65%,桃园又次之约占48%,花莲居第四占40%以上。另据《崇正导报》2004年4月23日所载文章显示,在台湾,客家族群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数的15%。依客家人口的分布来说,其200万人分布在北部在桃园、新竹、苗栗和台中等县市;另100万人散居在台北县市;南部主要集中在高雄县和屏东县,人口50万人;东部的花莲及台东,客家人占人口二成半,约10万余人。
三、客家人在台湾的组织活动情况
如前所述,客家人在台湾可谓人口众多,进而决定了台湾的客家族群,是一支有巨大影
响的社会力量。据资料显示,台湾的客属社团,数量多,形式多,有地缘性的同乡会,有血缘性的宗亲会,还有行业性、专业性组织,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在“行政院”内还成立了“客家委员会”这一全台性的客属管理机构。从台北市来看,有世界客属总会、台北市客家崇正会、台北市客家文化研究推广协会、台北客家文化推广中心、台北市客家自强会、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等10多个客属组织。还有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高雄县、桃园县龙潭乡、关西、头屋等处的旅北同乡会。还有大陆客家县市的旅台同乡会,如广东的梅县、福建的长汀、上杭、永定、江西省客家县市的旅台同乡会等。还有《客家》杂志社、《中原周刊社》、中原卫视、宝岛客家电台、客语电视台,在大学设立的客家学院或研究中心、台湾客家山歌团、台北扬声乐仙客音团等宣传文化团体。台湾很多社团组织还办有歌谣班。据报道,在台北市就有客家歌谣班30多个,全台约有400个。台湾的客属组织还发展到客家人聚居的乡镇。如高雄县美浓镇,就有美浓客家文物
馆和钟理和纪念馆。
另外,从历史和现在的事实都显示,台湾的客属社团不但数量多,种类多,而且特具活力,早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力量。有的组织机构庞大,实力雄厚,台湾当局和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许多头面人物不但乐于担任名誉职务,还积极参加他们的重大活动,以争得客属族群的支持。如世界客属总会的名誉会长都是台湾显赫人物担任,先后有张发奎、余俊贤、黄国书、李登辉、吴伯雄但任此职。另外,从台当局自2000年起就在“行政院”内设立了“客家委员会”来看,就充分体现了在台湾的客家组织活力显眼,不可等闲视之。特别是今年的大选,据《崇正导报》“客家族群左右台湾大选”一文所载,在今届选战中,蓝绿两大阵营均分别各出奇谋向客家族群进行拉票和固票。自上次政党轮替后,由民进党执政,在“行政院”内设立客家委员会,由客籍的叶菊兰出任主任委员,组织“全国客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客语电视台,在大学设立客家学
院或研究中心,承诺设立“义民大学”,召开第一次全球客家文化会议,举办“台湾客家文化艺术节”等。
1、维护中国统一
中国的历史记载,台湾曾两次被外国侵占。第一次是明天启四年(1624)荷兰人入侵,直至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收复;第二次是1895年清朝甲午战争败于日本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割让台湾等给日本,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战胜日本,台湾才回归祖国怀抱。台湾第二次被外国侵占时期,台湾人民同祖国人民一道为台湾的光复和祖国统一,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其中台湾客家人的表现,在台湾历史上不同凡响,同样功载史册、业垂千古。
根据林衡道在《鲲岛探源》说,郑成功率约三万军士收复台时,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其中得力的部将是闽西长汀人刘国轩,及咨议参军陈永华都是客家人。特别是刘国轩,在第一次光复台湾和与大陆统一的民族大业中,功勋卓著,连横著《台湾通史》,在“列传”中有刘国轩专传,且评价极高。
在第二次光复台湾和统一祖国的斗争中,客家人士参与的更为广众,事迹也更为感人。就群体而言,最著名的为台南屏东的“六堆”抗日。“六堆”本是康熙六十年(1721)台南一带客家人为应付当时与朱一贵为首的闽南人磨擦,求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家准军事组织。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朝割台湾、澎湖等地给日本,台人群情激愤,誓守台湾以抗日。“六堆”客家,自己组织全力抗日,在斗六门和六根庄两役全台抗日最后一仗——火烧庄战役中,“六堆”客家“男执干戈女甲裳”,以死亡1000余人及家园涂炭的悲壮牺牲,给进攻台湾的日军
予坚决抵抗和沉重打击。至于个人英雄,最突出的是上杭简氏会益第9世简德润第17世孙简大狮。简大狮,因日军对其恨之入骨,后要挟清政府将其逮捕并解往台湾,英勇就义。在个人英雄中,客家人丘逢甲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人物,他在日军侵台时,与巡抚唐景崧和总兵刘永福倡立“台湾民主国”,自任“团练使”,以猛烈抗击登台日军达半月之久,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2、拓展台湾经济
台湾作为中国的神圣领土,早在秦汉时就与大陆相互关联,元朝开始,台湾列入中国版图,从此,福建沿海地区的人民不断移居台湾。但台湾真正得到大范围的拓展和开发,则在郑成功驱荷复台闽粤福佬人和客家人大举迁台之后,特别是客家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之前,台湾由于孤悬大海,人烟稀少,到处是草丰木茂,满目荒芜。而当客家人大量渡台时,由于沿海平原早已被福佬人占据,只有林阴深翳、烟瘴弥漫的丘陵山地留待他们去开垦。客家人本是农耕出身,凭着丰富的垦殖和农耕经验,发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总是在被人遗弃的地方开天辟地,重建自己的新家园。在这些伟大的创业进程中,有众多的客家名士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主要有:胡永兴率众拓垦胡芦墩岸里新庄(今丰原市胡芦、富春、下街、顶街等里);苏昌龙垦殖后里(今原里乡后里、原里二村);卢祯诚、曾日育等垦荒大里(今大里乡大里、新里二村);卢清杰等开垦阿罩雾(今雾峰乡)等。特别是作为功臣名将的刘国轩率师驻半线(今彰化)、守鸡笼(今基隆),以平北路诸番而求巩固明郑在台的经营。他利用明郑用于流放罪人的台湾北部荒野地区实行屯田。同时,刘国轩还根据台湾地理情况从福建引种甘蔗,以兴糖政,改变以往台湾的农作物只种芝麻、绿豆的历史,大大搞活了明郑的贸易和经济。因而,人们都说,刘国轩在拓殖台湾方面的功绩,与他在驱荷复台中的作用一样永垂史册。
3、传承中华文化
台湾在荷据之前,“为海上荒岛,靡有先王之剞也。”荷兰人入侵后,“乃派牧师布教”教授基督之类的西洋文化。台湾文明的真正开启,敢是在郑成功驱荷复台大陆人大举过台,中华文化一同传人之后。这方面,客家人的作用非同一般。
客家本为中原汉民,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由北而南的忠实传承者。崇尚文教和耕读并重成为客家人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所以,渡台的客家人特别是文人志士,都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起着应有的作用,使本是文化荒漠的台湾,绽放出朵朵中华文明的绚丽之花。如客家人胡焯猷,见台湾北部地区淡水一带文教事业一片空白,遂于乾隆“二十八年间,自设义塾,名曰明志”,并“捐置水田八十甲余,以其所入供膏火,又延名师教之。”兴学重教,功在千秋,“摩义渐仁,山川换色”。该寺后来成为台湾“名刹”。所以,他在当时被清廷和台湾总督分别授予“文开淡北”、“功资丽泽”的奖匾,成为在台传播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在传承中华文明到台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十分无私地将中原文化的内核——血缘文化全都传承到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一到台湾,只要是有客家人的地方,就必然有血缘文化那亮丽的载体:祖祠、祖墓、族谱。如台湾屏东有上杭客家张氏开基祖“张化孙公分祠”;台南的成功路的纪念客家吴氏开基祖的吴氏大宗祠;在台湾台北、彰化、屏
东、嘉义、桃园的客家江氏家中都保存有上杭客家江氏开基祖江八郎为一世祖的族谱等。而且台湾和客家人一直崇尚追本溯源、崇根报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每年都有许多姓氏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沐浴中原古风,接受中华文明的洗礼。
还有,在台湾的彰化、淡水和台南三地都有和闽西客家有不解之缘的定光佛寺庙。在台湾客家地区都流传有“伯公”和“水口”公王崇拜。文艺方面在台湾流传有:北管、汉剧、山歌、木偶戏、十班等。所有这些客家文化事象,在台湾各地的闪现,拓展了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影响空间,充实和丰富了台湾文化的内涵。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6:3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81884270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客家人在台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客家人在台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