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韶山的生活习俗

更新时间:2024-02-20 05:56: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采摘)

【风土人情】韶山的生活习俗

【风土人情】韶山的生活习俗

饮 食

境内历来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小麦、荞麦和高梁等,一般日食三餐。清朝至民国时期,多煮“捞米饭”。米下锅后,待水开片刻,将涮米(半熟米)用捞箕捞出,再放入有甑皮的锅中蒸熟,留剩下的米汤喂猪。遇婚丧大事,用木甑蒸饭。70年代多煮“测水饭”,锅中加水及手背,饭软硬合适。80年代以后,煮饭多改用铝锅、高压锅或电饭煲。

一般农户以蔬菜为主,款待工匠和客人则加鸡蛋和小鱼虾之类;初一、十五吃点猪肉叫“打牙祭”或“打唇福”;只有贵客到来才杀鸡款待。旧时,肉类以猪肉为上乘,鸡、鱼可入筵席,一般有海参席、蛏干席、蛋糕席。牛肉不上席。狗肉为多数人所忌食,且不准入厨上灶。至于吃猪肉,多爱吃肥。80年代以来,境内情况大变,牛、羊、狗、兔肉成为上品。长时期内,境内水产以鲤鱼为贵重,草鱼则不可待大亲。80年代后黄鳝、泥鳅行俏,甲鱼和乌龟成为名贵珍品。

境内居民一般自制青茶,烘烤多用枫球和黄藤,茶味浓而略苦。富户讲究饮用“清明前茶”和“谷雨前茶”。盛夏给野外工作的人送茶,多用大陶壶泡“老毛叶”。各家素有以茶代酒表热忱的习惯,来客泡茶是待客的一般礼节。春节待客,则用豆子、芝麻、橘饼、红枣和姜丝之类代茶叶,以示尊敬。

旧时境内多自酿米酒,也有请酒匠酿造谷酒或高梁酒的。喝酒一般都先加热。匠人喝酒,先以食指醮酒往肩后左右各弹一次,表示敬师。

衣 着

清末,境内农家一般着自纺自织的棉布(俗名鲜布)衣服。民国初期,女性常着大襟布扣上衣,衣襟在右腋窝下;男性穿有大襟、对襟两种,大襟同女性,对襟在胸前直开。男女都穿宽裆宽腰扎头裤,富商和地方绅士大多着长衫,夏日为绸袍,冬天为棉袍或裘袍,外套马褂。民国初年,境内读书人始穿中山服和学生装;富家妇女也有着旗袍的。50年代初期,男女均通行穿灰、蓝二色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期间学解放军,男女多着绿色军装,戴军帽,色调、式样单调。80年代以后,境内衣着式样大为改观,各种款式随处可见。

居 住

旧时,境内乡间聚族而居,形成小村落,并以姓氏作地名或屋场名,如杨林乡谭家冲多谭姓,大坪邹家冲为邹姓。但建房分散,独家小宅,依山而筑,隐露参差,错落有致。一般农户建宅,多采用“一担柴”形式,即一排三间,两边各

竖数间,建在两端的称橹头,橹头墙外再加搭的称披梢,只在一端出橹的称“推巴钩”。大抵居中为堂屋,供行礼仪和接待来客用,两侧为正房,橹头为横屋、厨房、畜舍和其他杂屋。私人建房,一般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定下基脚时刻;多选择坐北朝南,向阳背阴,依山面水和冬暖夏凉之地。80年代后,人们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多以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为前提选择建房地点和房屋朝向,建成漂亮的楼房。

生 产

旧时,韶山农民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一年按24个节气安排各项农事。“清明下种,谷雨下泥”,指的浸种育秧。播种时要用红纸包三页纸钱,再穿三根线香插在秧田边,以求风调雨顺,鼠雀不侵。“立夏”插田颇为隆重,农民称为“栽米树”。早上扯秧要鸣放鞭炮或“三眼铳”,叫“开秧田门”。一天五酒三荤,中午吃麸子肉。晚餐后,主家另送每人两只或四只盐鸭蛋。插田师傅拿着蛋,随口唱着山歌归去。农民中耕“踩田”爱唱山歌,俗谓“踩田不打歌,禾少稗子多”。踩田人用饭也特别讲究,时人即称“插田酒、踩田饭、扮禾茶”,须茶水酒肉相待。扮禾全由青壮男劳力承担,一般每天五酒四饭,谓之“不急不慢,担谷餐饭”。上午扮四担毛谷接茶酒,扮四担毛谷吃中饭。饭后扮四担毛谷接茶酒,再扮两担毛谷接压茶饭,再扮四担毛谷便算完工。

来源:韶山旅游网转载请说明出处!

【风土人情】韶山的生活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5:5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79800145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土人情】韶山的生活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土人情】韶山的生活习俗.pdf

上一篇:窑洞,学府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建房   毛谷   韶山   农民   款待   大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