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工程结算书范本)
舟曲饮食文化随笔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做为一种文化,起始于我们的先民们刚走出森林那会儿,他们改革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所有这些,都是用来解决饮食问题的,比如用来获取食物、加工食物和储存食物的棍棒坛罐,是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于是,人类便进入了文明的生存状态。
当我们把目光从远古收回,投向舟曲这块古老的土地,映入视野的是金黄的油菜花,翻滚的麦浪,成畦的土豆,黝黑的荞麦粒,通红的柿子。在这恬淡的泥土气息里,融着悠扬的酒歌,飘着甘醇的青稞酒香。好一幅祥和迷人的生活图景啊!
每当晨星在东方的天空闪耀,舟曲古城早已醒来,南门一带的小吃摊已是炉火跳跃,薄薄的汽雾揉着橘黄的灯光,映着小老板们忙碌的身影,浸着如歌的欢声笑语,一切都显得那么活泼、热闹。渐渐地,街上的人多了起来,依稀可以看清他们的脸。于是,锅碗瓢盆相磕的声音,小老板们吆喝的声音,人们吃小吃咂嘴的声音,大小车辆穿梭的声音,和出了清晨美妙的交响。
在卖热豆腐和豆花子的小吃摊跟前,聚集着一大群食
1
客,小老板们又是递碗,又是接钱,忙得不可开交。坐着或站着的十几名食客,捧着碗,吃得津津有味,这可急坏了排队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豆腐块由大变小,却是无计可施—唉,这细腻绵软令人喉痒的豆腐,今天怕是吃不上喽!
舟曲豆腐,是用县城里的清泉加工制作的,做出的豆腐质地滑腻、柔韧,富有弹性,吃起来酥软,这在陇原也颇有名气,用它调出的热豆腐和豆花子,更是香辣可口,堪称“舟曲名吃”。说真的,一个人大清早地吃一碗热豆腐或豆花子,一天忙活下来还是浑身得劲。
紧挨着热豆腐小吃摊点的还有酸菜面、洋芋搅团、荞面煎饼、水煎包子等特色小吃。人们尽情地嘘着气,仔细地品尝着,脸颊慢慢变得红润起来,最后,连前额和鼻尖都沁出了细微的汗珠,在晨光里折射出缤纷的彩虹。
在舟曲藏家村寨,人们习惯了早茶晚酒,通常把“吃早饭”称为“喝茶”,“吃午餐”称为“吃干粮”,只把“晚饭”称之为“饭”。想来喝茶是为提神,补充体内水分,为一天的体力“打基础”。至于“午餐”称之为“干粮”,也许是因为白天人们大多在野外劳作,中午常吃些早已烙好后带在身边的面饼而得名。待到晚归,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着带汤的酸菜面,嚼着腊肉,悠闲地喝着青稞美酒,一天的疲惫也就随着酒香在晚风中飘散,悠然远去„„
听村子里的老人们讲,茶这个好东西,很早以前的舟
2
曲人是沿着白水江流域穿越南坪九寨沟,即经过所谓的“茶马古道”入川买来的,因为路途遥远,还须翻山越岭,加之在往返途中去者偶感风寒且屡遭打劫,能返乡者寥寥无几,换回来的茶叶总是少之又少。因此,在舟曲藏寨喝茶用盅,“盅”也自然就称为“茶碗”(现在改用龙碗喝茶,“盅”已经退出舟曲饮食文化舞台)。因为换茶有性命之忧,于是现今如果有人离世,人们就诙谐地说是“取茶去了”。
虽说这里的人们称“吃早饭”为“喝茶”,但很多家庭还是炒菜吃馍的。如果你在人们喝茶时分进入农家,幸运的你也许能吃上“洋芋戴草帽”或“包谷面稠饭”。所谓的“洋芋戴草帽”,其实就是在炒沸的掺有少许水的洋芋菜上盖了一张面饼。做面饼的材料有麦粉和荞麦粉,和面时要拌些小苏打,须用温水将面和得软和些。待锅里的水分蒸发完全,就算是蒸好了。揭开锅盖,顿时饭香扑鼻,上面的“草帽”蓬松得像面包,“草帽”底下的洋芋块一片焦黄,酥脆酥脆的,吃起来那味道确是妙不可言。
说到“包谷面稠饭”,在做法上其实和“荞面搅团”没什么两样,都是在沸腾的饭水中一边加面,一边用竹筷迅速搅拌,一直拌到稠糊状便不再往里加面,但搅拌还得继续,直到拌匀了,再盖上锅盖焖两三分钟,即可舀来食用。食用时,须得调上炒好的酸菜。由于包谷面不怎么吸水,做出的饭是糊状,所以称之为“稠饭”;而荞麦面因为吸水性强,
3
一焖就凝成了一团,所以称之为“搅团”。鉴于稠饭和搅团的功夫全在搅拌上,老人们便说:“稠饭要得好,三百六十搅”,其含意不尽在此更在彼: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得下功夫;不要“有了一顿充”,要算计着“搅”到年末,强调节俭。看来这一“文化”,不只是吃出来的,还是饿出来的。
有的人不禁要问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说白了,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容及其方式,它承载着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鉴于此,先民们所制造和使用的棍棒坛罐,还有他们耕种的希望的田野、享用的餐桌上的美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所有思想、行为、习惯、智慧,都可以归入饮食文化的范畴。如此说来,饮食文化岂不是博大精深?一种文化,必然有其诞生的背景,如何挖掘文化而不迷失方向,这一点尤为重要。综观舟曲饮食文化,尊酸菜和青稞酒为文化名片,定是当仁不让了。
勤劳朴实的舟曲人,没有一个不是务农的好把式,尽管土地贫瘠,收获微薄,但他们始终以百分之百的努力辛勤耕耘,坚守着对这方热土的深沉的爱,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面积地退耕换林,大规模地整村推进,大无畏地灾后重建。吃不腻的酸菜,饮不尽的青稞酒,已经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交汇出魂萦梦牵的故乡情结。
酸菜,是将菜叶切成丝用水煮至半成熟,然后连汤一起盛到木桶中发酵变酸而成。最好的是用一种叫“苦麻”的
4
野菜制作,但采集有些困难,所以一般是把园根菜叶及其块茎为原材料,也有用形似包菜的俗称为“荠(qi)莲”(学名似乎叫‘荸荠’)的蔬菜的叶片作为原材料的。
舟曲人,尤其是舟曲的农家人,一天里有两顿饭是离不开酸菜的,凡吃面食,总少不了它,酷似城里人往饭里调醋。中医学上说“酸走筋”,意思是说吃了酸性的食物,能让筋骨里缺失的酸成分得到及时地补充,容易使疲劳在极短的时间里得以消除。这一功效跟青稞酒“不谋而合”。
在舟曲,除了青稞酒,因为原材料、酿制法、饮用方式和地域特色的不同,还有蜂糖酒、红谷酒、二老稞烧酒、柿子酒、玉米酒、黄酒,更有原生态的咂杆儿罐罐酒,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舟曲人爱喝酒,无论是安静的独酌,还是文雅的小聚,乃至狂热的酒会,无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向外界广告的窗口。在喝酒的当儿,你不仅可以聆听藏家美妙的祝酒歌,还能欣赏到白龙江畔汉族同胞诙谐的“酒令”《尕老汉》、《数麻雀》的精彩表演唱:对唱、合唱的几方还手舞足蹈,前跳后跃,他们扭捏着身子,时而瞪眼撅唇,时而开眉撇嘴,做出逗人的鬼脸。要是你经常参与这样的酒会,那么你在品尝美酒佳肴、热忱交友、领略餐桌文化而开怀大笑的同时,获得很多书本上不曾有过的知识,进而受到良好而深刻的教育。
5
谁都不能否认人生第一件事就是吃饭。然而,饮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饮食须有道:为别人着想,将美食献与别人;不一味地追求吃喝;注意节俭。饮食须有法:考究饮食原料,禁食无益之物,讲究烹调技术和适当合理的进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饮食,从文化的角度品味饮食,今天的舟曲人正在用心地做着,舟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将为“六大舟曲”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撑,使乡亲得以健康延年,促社会走向安定祥和。
供稿人:舟曲县藏族中学教师
兰 强
2012年5月2日
6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5:5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7951150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舟曲饮食文化随笔 -舟曲兰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舟曲饮食文化随笔 -舟曲兰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