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高尚的反义词)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结合现状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永不停息,因此新事物,新情况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但更不能盲目的认识它们。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认识事物。
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通过上一条的认识,我们知道,工作应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那矛盾的普遍性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在面对新的事物或进行某种工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亲身经历试验找到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一个或几个的工作了。但为了完成更多或这一类工作,我们会把自身的经验作原料,提炼总结出一套有着规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规则,使这套规则可以适用大多数个体。这样就结束了么?没有,我们最终为了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必将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调整通用规则,使之最终可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这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特殊——普遍——特殊”。在现实中这种工作方法有很多例子,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三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算作上一条的延伸,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工作,自然可以运用矛盾的普特的辩证关系来更好的进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有很多可以举的例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无不是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以上,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联系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比如说人的普遍性:会说话有语言能思维会创造使用劳动工具等等,这是人的共性也就是一般,为和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都有这种特征。
而男人、女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大人、小孩等等都是个别,是特殊性,是人的一种,这种个性就包含了人的所的的共性(会说话有语言.....),而个性特殊除了包含一般与共性之外,还有一些是自已独有的,不是所有共性都有的
因此说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毛泽东的矛盾论虽说没有将事物的本性与个性表达完全,但他的实践论里却很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过去与发展的将来,而这些虽说过于抽象,但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自己的依据,没有思考则没有理论,没有思考也没有一切行为,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而我们不能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混淆开来,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一个朋友向我指出的一个缺点,因为我经常会犯这种很幼稚的错误,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很幼稚,而是我本人的思想很幼稚,也就是说,某些普遍的现象其实并不幼稚,而对于这些现象处理的方式却时常幼稚,这便是将矛盾的特殊性代替了其普遍性,并被大多数人特殊地对待了,所以产生了诸多的更进一步的繁杂的矛盾!
就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来说吧,大多数的家长包括我在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他人强,一则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则也算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衣食无忧,三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了无牵挂与烦恼。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指望的便是孩子们,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种愿望是没有错的,而实际中的一些家长们、教育工作者们却往往用幼稚的方式方法去实践自己的愿望,以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他们便是混淆了事物本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优越为什么会称其为优越,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而特殊性为什么称其为特殊性,正是因为它的极少性、出众性。芸芸众生,就说明了人类数量的繁多,在众生之中出人头地的希望指数是极为渺小,而有几个人会认知这点,而心甘情愿地普遍化自己,普通化自己的愿望与目标呢,因此,孩子在家长与老师的怂恿下,失去了分辨能力与取舍能力,他们只好汗流夹背地、杯水车薪地埋头苦干,在这其中也完全丧失了身体与心理喘息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让辛苦的世界观指导着几乎所有的人们,盲目地往前冲,也正是这样的矛盾,使中国出现了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自伤的数量居世界之首。
还有我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前天晚上,看到江西五套一个节目,讲述的就是记者捕捉到的真实故事,一个五十多岁的医生,在离休之后,却离家出走,与相惜几十年的妻子形同陌路,当她通过记者找到了他,他却宁愿以孤独的影子屡屡离去,也不肯顺从那含辛茹苦的并愿意委曲求全重归于好既往不咎的结发之妻,这样的情感故事不胜枚举,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故事,我们就能从此以偏概全吗,能就此得出“男人便是背信弃义之人”的结论吗,故事中的男人只对记者重复他的一句话,“不要听从一面之辞!”可见,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的忧伤。而这种情形便是感情世界的特殊性,人们习惯拿普通的看法与理解来判断人与事的错与对,其实,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包括男人对女人的感觉,也包括女人对男人的态度,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路很宽,为什么偏偏就要狭路相逢你死我活呢,所以说,普通的思维方式能解决这些特殊的矛盾吗?肯定不能!记者们只能提出问题与场景,而结果不一定会殊途同归!
还有很多朋友都说现在的环境污染严重,巩俐甚至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也提出了这个危及人类的最恶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被污染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环境,而这些污染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吗,人类吃喝拉撒都有新陈代谢,而社会要发展要创新要进步必然也有新陈代谢,这就必然出现诸如此类的垃圾,有具体的物质消费垃圾,更有精神方面的文化思想垃圾,现象恶劣,形势逼人,但又不能不生存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之中,(说到这里,突然有一点不能赞同余秋雨先生的看法,他说,人们在阅读文字当中,便是一种自食垃圾,他主张人们都去游历,去创造,去更新思想,我说,这还是片面性的,你叫一群大字不识的人们去游玩,去思索,能有什么收获呢,而要取得这种精神境界的攀登,不正需要先博览群书,吸引书中的精华,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一定境界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产生新的思维吗)。矛盾哪,人类要开创文明的新纪元,那么必然会在创新的过程中产生许许多多的垃圾,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为中国文化作出苦旅的创作之同时,有许多的垃圾文人却在以中伤和反对他而因此名扬海内外,甚至有的暴富,这些环境污染有谁能定出防疫规则呢,而这些东西也正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现象,我们都要承认它们的存在吧,也只有劣才能衬托出优吧,只有坏才能突出好的与众不同,就是说,只有特殊性才能表现事物的普遍性!
因此,人类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自我毁灭,正如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它们的出生,便注定了死亡,这矛盾吗,不矛盾,这正是普遍性与特殊的结果性令人不惑之处,其实,说白了,特殊性的结果也正是普遍性的必然!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探究课例
湖北省武穴中学 王中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知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提升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表达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哲学思维的魅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三、教学理念
注重能力立意,力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体验方式,运用“情境体验——设疑迁移——合作探究——意义建构”的情境问题交互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的教学。
步骤一:情景体验
多媒体播放:歌曲《月亮之上》片段、歌手“凤凰传奇”图片;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片段、歌手阿宝图片。
步骤二:问题探究
1.比较凤凰传奇和阿宝两组歌手,找两组歌手的不同点(特殊性)和相同点(普遍性)。
2.试一试:你能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吗?
步骤三:教师启发引导,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两组歌手的比较中,探究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明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涵。(如:两组歌手演唱风格迥异、分别是时尚和原生态的典型代表等——特殊性;两组歌手均属通俗唱法,歌声高亢激越,都是从星光大道走出的平民歌手等——普遍性。)
意义建构(一):
⒈矛盾的特殊性: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即事物的“个性”。
⒉矛盾的普遍性:同类事物中每一具体的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即事物的“共性”。
(二)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教学
1.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教学
⑴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步骤一:情景模拟
小品表演:《做不成的买卖》
角色设置:生甲扮演水果店老板,生乙扮演顾客。
道具:苹果、香蕉、梨等水果。
主要情节:该顾客提出要买水果,但却表示要的不是苹果、香蕉、梨等任何一种具体水果,结果这桩买卖没有成功。
活动目的: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没有脱离苹果、香蕉、梨等具体水果而存在的抽象水果,进而明确“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步骤二:问题探究
①这桩买卖为什么不能成功?
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哲学道理?
步骤三: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并发言,引证“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要求学生举例印证。
⑵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步骤一:情景设置
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味花生、小馒头、粉笔、黑板擦。
步骤二:师生合作探究
问题:①多味花生和小馒头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相同点?
②粉笔、黑板擦能否与多味花生归为一类?为什么?
通过比较引证:任何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2.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的教学。
步骤一:教师以水果、小零食为例,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区分是相对的,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例:相对于苹果、香蕉而言,水果是普遍性;相对于食物大家族而言,水果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分子,即特殊性。)
步骤二: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更深刻领会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转化。
意义建构(二):
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⑵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⒉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三)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的教学
步骤一:情景创设(播放情景材料)
情景一:2008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迅速调整,从08年年初的“防通胀、防过热”转向“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府重拳出击,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情景二:各地也迅速出台刺激经济措施,斥巨资刺激投资和消费,一些大城市纷纷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例如成都向困难群众发放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杭州向困难群体发放1亿元消费券、重庆发放亿元消费券、苏州发放10万张苏州旅游消费券„„
步骤二:问题探究
1.消费券的发放在短期内收到了刺激消费的积极效果,你认为武穴能否效仿?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假如你是武穴市政府智囊团成员,你会对武穴经济发展提出哪些建议?
步骤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评价,师生共同探究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提供武穴市政府门户网站:/,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使用。)
意义建构(三):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在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四)创新习题设计:
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各是什么。那么这五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能不能概括为一个公式呢?请你试试看,然后再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试着作些说明。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旨在通过探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着力于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获取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给予。总体看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探究课。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集趣味性与启发性于一体,起到了激趣和启智的作用;整堂课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范围广,合作与体验充分,在一步步的探究中主动获取新知,基本看不到老师的说教,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学生的探究基本是围绕教材主要知识点展开,没有更多的延伸和拓展。突出体现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方法论”的教学模块中,这一模块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落脚点。教师在本模块提供的学习情境和问题设计本身均具有较高价值,以金融危机和各地政府发放消费为背景,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实际进行探究和交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能较好提升学生的能力。但这一有价值的探究课题,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发表见解的时间略显紧迫,其延伸拓展、深化主题、落实三维目标的功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运用多媒体制作的图示辅助教学,分析水果与苹果,梨„„的关系,在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理解二者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出示判断题:有人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对吗 "
出示图示让学生分析比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
可用反例证明.
播放动画《白马非马》,让学生思考问题:公孙龙错在哪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展示图示,请学生分析材料,如"水果"和"苹果"的身份;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可以说是本框难点中的难点,也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最基本的论点,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往往感到最难理解,所以,选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关系
通过分析出错的原因,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区别,这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问题,采用图示能更直观地展示二者区别,易于学生接受.
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攻破教学重难点.
采用直观的图示,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
导入新课
活动方式设计:表演小品《水果痴》
教师的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把下列笑话改编成小品,并抽时间排练好。表演时间5—8分钟,角色至少安排六个:医生、父亲、儿子、水果摊贩一、水果摊贩二、水果摊贩三。笑话改编要尽量把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突出出来。
笑话材料: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呢?”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张纸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
第二步,指导学生表演小品《水果痴》。表演前先把教室作适当布置成“L”型。
第三步,对学生的表演作适当点评,同时给以充分肯定和欣赏。表演结束后提问:那个要吃水果却又不吃水果的人犯了什么错误?这个病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分析,作出回答。)
第四步,教师总结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事物通过个别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品等文艺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3)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
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 (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对于这难点,教学时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究其“症结”,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所谓“巧用事例,深人浅出”,是指要巧妙地运用具体实例,深人浅出地讲清理论。对于事例,一是要选好,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概念、原理,所以应
通俗易懂,如果一开始就选用学生不熟悉、老师讲不清的例子,就很难达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比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
第二,什么是普遍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的第2、3段,思考并讨论特殊性能不能离不开普通性。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前面讲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那么是不是说特殊性可以离不开普通性呢?我们以水果为例,各种水果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即都有汁多味甜等水果的共同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所以说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通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通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识具体的事物,这种对具体的事物认识次数多了,就慢慢地形成了用对同类事物共性的认识去指导自己更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事物。那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人们就是在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从理论上看,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既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次序,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
从任何一门科学产生来看,充分证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也说明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指导作用。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3、4自然段并思考:教材上列举了几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你能运用哲学道理就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吗?
(学生看书并思考,回答问题。)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江泽民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概括。)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04页的内容,并找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l)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是这样做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做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多媒体显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摘自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
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共同特征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有利于所有制形式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多媒体显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摘自十六大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其它内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最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哲学依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课堂练习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表明()
A.科学理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B.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离开矛盾的特殊性而存在
D.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两点而不是一点
B.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D.集体智慧的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运用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理论依据是 ( )
A.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4.“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告诉我们 ( )
A.矛盾的普遍性必须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B.任何事物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C.同类事物是无区别可言的
D.共性与个性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5.材料中的观点表明 ( )
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
B.矛盾既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C.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点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A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4:1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73546269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