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册参考答案-《理解与表达》-A01-4116 第二课 解释与合理推论

更新时间:2024-02-20 04:11:3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职工薪酬)

习题册参考答案-《理解与表达》-A01-4116 第二课 解释与合理推论

第二课 解释与合理推论

【学以致用】

1.根据文意,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阅读阐释 正解 误读 反误 正误 真误读 假误读 个性化理解

答案: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整体文意理解关键词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能力;既承上课对关键词的提取理解,又为本课以思维能力为主的训练进行铺垫)

2.根据文意,解释“正解”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述理由。

答案:文中“正解”的含义有三点。第一,与“误读(真误读而非假误读)”相对,表示对文章原意进行原汁原味的理解,这在文中被以“作者原意”为代表的表述反复强调。第二,就作者对“误读”的论述,其中的“正误”,也就是“假误读”——是超越文本的“增

1

解”“异解”和“批解”,其实也属于“正解”,是不同层面、不同目的读者的个性化理解。第三,“真误读”其实是一种阅读病态,包括所谓创造性阅读,有其独特的病理,不属于“个性化理解”。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整合相关信息,对特定概念或原理进行合理解释并寻求验证的意识和能力)

3.下列属于本文所说“阅读疾病”之一的是( )。

A.特殊性释读

B.合理性误读

C.创造性误读

D.自由化误读

答案:D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辨析同一语境中同一意思不同表达用词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对“阅读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之所以选“D”是因为作者强调:“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

4.作者认为“文章阅读病理研究”应当成为一门专门的阅读分支学科,是因为( )。

A.有学者认为,误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阅读规律。

B.对于误读,学术界一直存在各种争议。

2

C.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D.阅读教学与社会阅读活动不健康、不科学。

答案:D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建立因果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关注自己的阅读行为是否健康科学的意识)

5.“郢书燕说”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下面是原文的现代文翻译。请根据其主要文意,推导出一个相关的成语;同时给文中配图拟写一个四字主题词。

有个郢(楚国首都)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点)。”说了便下意识地将“举烛”写到了信上。举烛并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后感到高兴,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这并不是书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答案:望文生义 或者 断章取义

图片主题词 秉烛夜书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图片进行联想推导和相应的语言建构的能力)

3

训练一 联想与感受

题一

1.这是法国剧作家特里斯坦·勃纳德1932年写的一个微剧本。通过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包括人物活动的场所、背景及矛盾冲突,将戏剧元素表现得非常到位,并能激发起读者充分的联想,但这种联想又无法脱离作者思路所设置的空间和主题。请再次阅读,说说你读后联想到了哪些问题,并试着做个回答。

答案:

——边境、木屋、山里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流亡者为什么会被追捕?他想获得怎样的帮助?

——山里人的回答,为什么会让流亡者马上离开?

——山里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流亡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基于文本进行有效联想,从而补充、丰富文本内容,正确理解、解释文本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作者借这个微型剧本究竟想表达什么?请简述理由。

答案:表达最基本的人性之一,即“趋利避害”。但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作者没有赋予剧本中人物是非、善恶、美丑等态度倾

4

向,而是特意由读者自己去赋予。由于作者没有提供人物的任何背景材料,读者就只能就剧本提供的情节、细节,从各自的立场、角度、情感赋予人物相应的背景理解,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些都是基于剧本规定的人物言行和空间而生发的。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和作者的基本立意进行合理推断的意识和能力)

题二

1.

笛卡尔和瑞典公主的爱情故事,传奇、坎坷、凄美,让人动容、落泪„„下列是一些网友的评论,你赞成其中的( )。

A.数学是抽象的,数学家是无趣的,笛卡尔只是个传说。

B.

才子佳人的故事终究不会拥有童话般的结局。

C.一个公式,无限情思;孤独冷寂,点燃生命。

D.爱,是人世间最高贵的艺术。

答案:C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联想的意识和能力。之所以选“C”是因为该评论较好地体现并合理延伸了文章的主旨;A项联想的结果具有不合理性;B项的联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对于文本来说有偏差;D项的联想过于宽泛)

5

2.公主为什么会收到笛卡尔的第13封信?请运用联想思维补充下文本没有描述的笛卡尔写这封信时的细节和心迹。

答案:根据文意,可以推定笛卡尔写给公主的前十二封信均被国王扣押了;国王不但驱逐了笛卡尔,而且软禁了公主,检查并扣押笛卡尔写给公主的情书在情理之中;但笛卡尔的第十三封信,没有关于情感的只言片语,只有一个数学公式,国王知道公主酷爱数学,误以为这仅仅是老师给学生的一个“数学公式”,让公主看看,满足下公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也未尝不可。而此时笛卡尔已身染不治之症,自知不久便会辞别人世、与公主永诀,奄奄一息中,用尽全身气力,写下这封在当时只有和他有着同样数学思维的人方能读懂的公式,希望能以此突破国王的阻碍,向公主做最后的诀别。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进行深度阅读,并能根据文意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进行合理解释并推论的意识和能力)

3.比较下列图表和文中配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做简要说明。(不超过150字)

6

答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函数关系的表达。其中,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量叫变量,有些数值是不随变量而改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而变量又分自变量和因变量,相互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运用联想思维进行推导的能力。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先推导出“函数”概念,进而解释这个概念)

4.由文中配图你想到了什么?简要地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答案:(略)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合理联想的意识和能力。本题为开放式,评判标准主要是所想到的能否表达出来,其意和配图有相关性)

7

题三

1.根据文意,解释“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基本含义,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文中是因孔子而起,所以对其基本含义的理解应该从文中孔子的言行起。而文中孔子言行可以提炼为三点:一是“韦编三绝”,这是为学的深度;二是学无常师,这是为学的态度;三是学以致用(整理《诗》《书》等典籍),这是为学的维度。所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基本含义绝对不是字面上的博览群书、无所不知。这也从文中后面所举徐光启、阎若璩的例子及作者所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得到验证。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整合相关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并自圆其说的意识和能力)

2.根据文意推测,《几何原本》翻译之难,主要难在( )。

A.当时传人中国的《几何原本》所用语言,有很多文言文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B.《几何原本》集数学、逻辑、哲学于一体,对明朝人来说,内容艰深难懂。

C.对当时的人来说,《几何原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翻译过来恐怕无人理睬。

D.利玛窦不愿合作,徐光启一人难以胜任,工作量及其巨大。

答案:B

8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准确理解相关信息,结合文意进行合理推论的意识和能力。A项是事实,但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且被B项所包含;C项与文中“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不合;D项与徐光启迎难而上的史实不合)

3.下列“曹冲秤象”所涉原理,和《几何原本》中所述公理相合的一项是( )。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节选自《三国志》)

A. 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B.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C.

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D.

整体大于部分。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联想思维并进行理性分析、推导、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4.作为一个成语,“博观约取”的本义是“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文中用此成语表达的是否是其本义?为什么?

9

答案:不是取其本义,因为在语境中,作者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就是在“资讯海量的今天”要根据自身实际“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从而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对文意特别是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推导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

题四

1.根据文意,解读下这些名言古训所蕴含的经济学逻辑。

吃亏是福。(郑板桥语录)

难得糊涂。(郑板桥语录)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出自《增广资文》)

答案:根据上述古训的出处及原意,都是“生活的智慧”或者“人生的境界”;从本文所述经济学逻辑看,其实都是人在一定的情境矛盾冲突中权衡情感表达成本效益的结果,也就是权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着眼于日后乃至一生)的结果。用古语说,就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联想、理性思维并进行合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根据文意,就“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也有隐藏其下的逻辑”这个判断,用线条将下列词语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

10

情感 理智 朋友 家人 得罪 愧疚 高成本 低成本 敌友转换 人伦关系 同舟共济 一时利益 长远权益 呵护

答案: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理清思路,进行正确解读和有效表达的能力)

3.“只有„„才能„„”一般情况下表示要实现某一个目的或目标,必须具备唯一的一个条件;或者说,“才能”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后面的条件,而且这个条件是唯一的。例如:只有家人伦理关系紧密,才能同舟共济。如此,下列符合上述逻辑关系的一项是( )。

A.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B.只有搞好同学关系,才能获得真正友谊。

C.只有服从父母管教,才能得到家庭温暖。

D.只有严格遵纪守法,才能成为合格公民。

答案:D

11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进行逻辑关系的正确认知和表达能力。A项:努力学习,不一定会取得好成绩;B项:搞好同学关系和获得真正友谊之间没有必然关系;C项:获得家庭温暖的因素有许多,服从只是其中的一种;D项:成为合格公民的前提条件是遵纪守法,没有例外)

4.根据下列语段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上述文本,就空格部分填入适合的内容,并做到语序、语气衔接顺畅。

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河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 ,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透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 。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是徒增烦恼,一气之下转身而去;这时,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道上。情感同 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

答案:会觉得愤怒 更多的类似情感 理智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联想与表达的意识和能力。第一个空格中的关键词不一定要填“愤怒”,只要意思和“欣喜”相反即可;第二个空格不一定要填关键词“类似情感”,只要和“喜

12

悦”相近的词语即可,但字数最好相同;第三个空格必须填写“理智”,这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基本要求)

题五

1.洛克菲勒这封信中有这样一句:“在你和你的姐姐们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不让你们知道你们的父亲是个富人。”由此,根据文意你都想到了些什么?

答案:第一,让孩子过普通人甚至“穷人”的生活,了解体验生活需要节俭和奋斗的人生真谛;第二,让孩子凡事自己动脑、动手,养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第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信中所担忧的“用财富埋葬我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你们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果实的无能者”。

(命题立意:上述3条均能从信中找到依据,以此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联想推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下面的训练进行铺垫。补充资料:洛克菲勒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从没让他们去过自己的办公室和炼油厂;其家庭生活非常俭朴,和普通工薪家庭没有区别;让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如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并要求孩子认真记下每一个收入和支出)

2.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豪、全球首富、慈善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写给儿子小约

13

翰·D·洛克菲勒的一封信。读完这封信,你可能想到一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也可能想到一个近些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叫做“富二代”。请运用网络搜索洛克菲勒的生平事迹及其家族发展简史,说说你对“富不过三代”“富二代”的理解。

答案:洛克菲勒,其父是一个无牌游医,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其父缺乏责任心,长年在外以药贩身份流浪,导致家庭生活艰难。1855年,离7月16日高中毕业典礼只差两个月,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到一所职业学校读了三个月培训课程后,到一家公司当了一个簿记员。从这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里,他通过所记账目,为老板出谋划策,省下了不少成本,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商业。

1858年,洛克菲勒以800美元的积蓄加上从父亲那里以一分利借来的1000美元同克拉克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到1862年,公司利润达到17000美元。

1863年,洛克菲勒投资炼油厂;1870年,创办标准石油公司,资产100万美元,该公司后改名为美孚石油公司。此后8年内,他控制了美国炼油业90%的份额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商业垄断组织)。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美孚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4家地区性石油公司。洛克菲勒被迫退休。转为专注于慈善事业,生前共计捐款5.5亿美金。

小约翰·D·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由于父

14

亲的教育,勤俭节约和创造财富,成为他和其后子孙的祖传家训。迄今一百多年来,洛克菲勒家族企业已经历经6代而基业长青,并且仍在续写着其辉煌的历史。

“富不过三代”并不是一个社会规律,但其反映的是和“富二代”密切相关的关于个人品性、才干的养成问题。一般情况下,第一代创业,充满梦想和激情而不断进取;第二代守业,创造财富的激情可能衰退而安于现状;第三代败业,安于享受、惰于创富而导致坐吃山空。联系我国古代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所以,从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及其家族教育传统看,都是让孩子从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形成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事业的信念和才能。而当代一些富豪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都早早将自己的巨额财富用来做慈善,一方面是其认识到自己的财富来自社会,理应反馈社会;另一方面也是激励后代用自己的品性和才干创造财富,成就自己的事业。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合理联想与解释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3.从这封家书看,洛克菲勒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简要阐述其中让你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

答案:第一,希望儿子能很快卓尔不群,超越自己;第二,将儿子带到一个事业起飞的高起点,同时告诫儿子:“命运由我们的行动

15

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第三,从小就培养儿子的勤俭节约、自我奋斗的“自立精神”——“我不能用财富埋葬我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你们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果实的无能者”。第四,对儿子充满挂念更充满信心,并用自己的奋斗、社会上“富二代”堕落的例子和自己的思考,告诉儿子一个结论:“起点可能影响结果,但不会决定结果”;第五,最后告诫儿子,要找到自己的路,做一个有力量、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依靠父辈特权而生活的废物和垃圾。

„„„„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提炼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感受,进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第二问只需从上述五点中选择一点,以此为圆心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联想有条理的阐述即可。可借助网络资料。答案略)

4.

信中,洛克菲勒告诫自己儿子的话中有一句是:“只有决心做好准备的人才会赢得胜利。”请按照这句话的逻辑关系,用“只有„„才会„„”造一个句子,使之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答案:(略)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表达必要条件下的逻辑关系,同时能够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迁移)

16

5.根据文意,为文中所配洛克菲勒肖像拟定一个主题词。(不超过15个字)

答案:“洛克菲勒”号——永远的船长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本主题进行合理联想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有效语言构建的能力)

训练二 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

题一

1.根据文意,请给“真正成熟的证券市场”下一个定义。

答案:真正成熟的证券市场,是指股票的价格能够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趋势理性计算而获得,股票的价格与其投资的价值基本一致甚至高度一致。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该定义主要根据文中“几乎国内外所有证券市场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股票价格的定位根本不能用所谓理性的计算来获得”“市场永远不会走到真正成熟的那一天”并结合相关信息而来)

2.为何作者说证券“市场永远不会走到真正成熟的那一天”?

答案:因为证券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为了利益而来。从投资者的角

17

度看,为了博取股价上下波动和企业成长带来的利益,就会产生非理性的投机或投资行为;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为了从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就会产生虚构利润、编造谎言等影响股价的违法行为。

利益驱动是人性使然——想要完全避免或者遏制是不可能的。司马迁的《史记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也说: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刑的危险。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理清因果关系并进行有效联想解释的意识和能力)

3.根据文意,“对造假者的仁慈就是对投资者的犯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答案: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对市场中各色“造假者”(违法者)的打击没有像美国那样“不遗余力”,更没有像美国那样“残酷”,导致股票价格严重扭曲,投资者无法辨别绩优股和垃圾股在投资价值上的差异,合法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由此,作者希望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证券市场违法者的打击力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18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整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4.根据下列句子之间的关系,将各句分别填入表内适当位置。

承认所有或许这就是真正意义的成熟市场——承认价格的扭曲,的投资者都是为了利益而来,也承认有可能存在虚构利润、伪造报表的上市公司,但与此同时法律以极度严厉的惩罚制度威慑着违法者。

5.根据第三自然段所表述的意思,给文中配图拟一个主题语。(尽量应用文中原文,不超过20字)

答案:贵州茅台:率先步入上升轨道的消费类品牌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规定材料进行理解、推论并将结果通过语言构建进行规范表达的能力)

题二

1.作者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温水煮青蛙”的科学“解释”其实只是一个故事,这表明推定因果关系最重要的方法是( )。

A.用个人拥有的常识进行推测

B.用个人拥有的知识进行推理

19

C.用大众公认的说法进行验证

D.用大众公认的权威进行证明

答案:B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B项符合文意,作者依据自己的动物学知识,质疑“温水煮青蛙”的真实性,进而用实验来验证推理的结果;A项中“推测”一词的意思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结果可能不可靠;C项中“大众公认的说法”不能作为“验证”的标准;D项“大众公认的权威”不一定是某个专业领域内的被公认的权威)

2.“温水煮青蛙”流传甚广的原因是( )。

A.最初的“创作者”不了解青蛙习性,又没有考证

B.被经济学家使用、传授后,继而被公众认可

C.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加新奇、生动

D.大众缺乏对动物习性的常识,对其“科学性”很难质疑

答案:B C D

(命题立意:A项不是直接原因,也不是重要原因,更不是必然原因;B项是直接原因,经济学家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率先使用必定会引发共鸣;C项是故事本身更加符合大众的认知口味,是重要原因;D项是间接原因,要求大众质疑经济学家阐述的“真理”是比较困难的)

20

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出自《韩非子》,其蕴含的道理和“温水煮青蛙”是否一致?当年韩非子是否做过相关的实验来验证其说法的真实性?为什么?

答案:两者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文中所说“防微杜渐”的意思。但当年韩非子是不可能做蝼蚁毁堤这样的实验的,因为蝼蚁之穴让大堤溃败需要很长时间,还需有洪水的“协助”,以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可能人为去做;主要依据常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而成。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进行因果关系基本认知,和运用联系思维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

4.根据你拥有的知识,在下列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词句。

某著名文摘杂志上登载了一则故事:谁钉住了壁虎的尾巴?故事是说日本某户人家,拆木板墙时,发现有一只壁虎被外面钉进来的钉子钉在尾巴上,而那钉子是10年前钉的。动不了的壁虎为什么能活呢?原来另一只壁虎在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用壁虎来教育 ① ,太感人了,也更加发人深省。可是,稍微有点动物学常识的人就会想到: ② ?何况,壁虎本就是以应急 ③ 著称的!

答案:① 人类 ②一只壁虎怎么能存活10年呢 ③ 断尾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壁虎的寿命一般为5~8年;受到外力牵引或者遇到敌害时,尾部肌肉就强烈收缩,能使尾部断落,以便逃生)

21

5.根据文意,给文中配图拟写一个主题词。(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青蛙:我愿成全经济学家的美意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规定材料进行理解、推论并将结果通过语言构建进行规范表达的能力)

题三

1.文章按照“见面礼”“座次”“用餐”的顺序进行介绍,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逻辑思路?简述理由。

答案:作者是依时间轴遵循“先主后次”的逻辑思路进行介绍。礼节一般用于社交,因此“见面礼”是首要的、必须的,也是没有例外的;其次是落座,但不是每个社交活动都有落座环节;最后是用餐,相对于见面礼、落座,用餐概率最小,但也是一次完整社交活动的最后环节。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排序,结合生活常识,推导作者思路的意识和能力)

2.

“握手礼”自辛亥革命后传入我国。早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规定入会“相见之握手暗号”,并亲自教导会员如何行握手礼。请结合文意,推导孙中山在同盟会做上述规定的思想意图。

22

答案:从文章的介绍中得知,我国古代礼节背后的文化大多和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特别是“南面称帝”一例和“男女授受不亲”等腐朽的文化传统。因此,孙中山要推翻满清封建帝制,一定要同时摧毁它的礼制,建立一套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的新式礼节。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合理联想,分析比较,进行有效逻辑推理并合理解释的意识和能力)

3.就“座次”而言,文章说“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为‘左尊右卑’, 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你如何理解当代“座次”的“左尊右卑”?(可以借助于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辅助回答)

答案:第一,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一种合理传承;第二,今天的“左尊右卑”已经不再按照古代封建礼制的规定安排座次,而是被赋予了当代“尊卑”概念新的内涵,比如主客关系、长幼关系;第三,在一些重要且正式的社交场合,“左尊右卑”的座次安排能体现对重要客人的特别尊重和礼遇。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深度解读,并进行合理逻辑推理与解释的意识和能力)

4.请你根据文章所介绍的中西礼节的相关知识,就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題。

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作为主人的蒋老师

23

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孙梅的英国丈夫应该被安排在蒋老师的左边还是右边?同时,蒋老师夫妇是否需要不停地劝菜、劝酒以示热情和友好?

答案:第一问,安排在右边,因为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第二问,在西方,频繁的劝菜劝酒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文意,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文中配图为周恩来总理与美国第36任总统尼克松见面时的一刻。1972年2月21日, 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机舱门打开,美国总统尼克松独自出现在舷梯上,随行人员均被挡在飞机内。当尼克松沿舷梯下行至离地面还有三四梯时,就向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伸出了右手。几秒钟后,尼克松和周恩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新中国刚成立时,在日内瓦发生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一事。为此,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根据此材料,给该配图拟写一个主题句。(不超过20个字)

答案:第一次握手:结束对抗的历史性时刻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深度阅读文意,就规定材料进行理解、推论并将结果通过语言构建进行规范表达的能力)

24

题四

1.根据下列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说说检察院为何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而不是“寻衅滋事罪”起诉张某某?法院为何最终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决张某某有期徒刑3年,而不是低于或高于这个刑期?(提示:可借助网络,先弄清什么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寻衅滋事罪)

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答案:根据警方通报的案情,张某某的行为非常符合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寻隙滋事罪关于“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描述,但是由于其殴打的对象是公交车司机,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破坏的就不仅仅是公交车上的“公共秩序”,而是包括车上乘客、路段正常行

25

驶的其它各种车辆、路上行人以及相关公私财物在内的不特定对象的公共安全,所以检察院以一百一十四条“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

法院之所以判决张某某有期徒刑3年,是因为该罪《刑法》规定的最低刑期也就是起刑点是3年,张某某其行为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没有减轻处罚的法定理由,故如此判决。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并正确适用法律标准对相关重要信息厘清因果关系、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

2.如果张某在公交车到达公交公司停车场后,当着公交车公司领导的面如此无理取闹,是否要承担这样的法律责任?为什么?

答案:不需要。因为此时的周某和公交车司机的矛盾和争执已经不涉及公共安全,也不涉及公共秩序;只是属于一般的民事纠纷。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假设前提,并依据生活常识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告诉学生,遇到矛盾要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切不可任意作为)

3.根据文意,给文中配图拟定一个主题语。

答案:张某:一脚将自己踹进监狱

张某:公交车驾驶员真的不能碰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规定材料进行理解、推论并将结果通过语言构建进行规范表达的能力)

26

4.阅读下列“重庆公交车坠江案”相关材料,主要依照因果关系及相关逻辑,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发生一起公交车坠江,致全车15人全部死亡的恶性事故。

经过缜密调查,及对事发前车辆内部监控视频的分析。公安机关还原了事发当时的情况。

10月28日凌晨5时1分,公交公司早班车驾驶员冉某(男,42岁,万州区人)离家上班,5时50分驾驶22路公交车在起始站万达广场发车,沿22路公交车路线正常行驶。事发时系冉某第3趟发车。9时35分,乘客刘某(女,48岁)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刘某未下车。当车继续行驶途中,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抵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

27

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1)导致该恶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乘客刘某无理指责正常行车中的司机,导致争执,并率先动手挑衅;司机冉某先解释,后争吵,再还击,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导致车辆失控。

(2)如果当事人刘某未在事故中死亡,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检察院会以什么罪名起诉刘某?为什么?

答案:会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刘某。因为刘某行进中的公交车上无理取闹,击打正常履职的司机,导致公交车坠江,造成了15人死亡、桥上正常行驶小轿车1辆损坏、公交车报废、大桥护栏断裂等人员、公私财物重大损失(不包括后期打捞坠江车辆过程中,政府动用、消耗的资源及受害人家属所蒙受的各种损失),完全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描述。

(3)有公交公司专门为司机设立“委屈奖”,倡导司机面对不文明乘客的辱骂、挑衅甚至人身攻击保持沉默,事实上也有许多司机获得过这样的“委屈奖”。公交公司这样的奖励制度是否能预防、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委屈奖”只是从职业道德层面上对司机的从业行为进行倡导和规范,不具有强制性,不能保证每个司机都能够恪守这样的从业规范和强大的心理能力;从乘客的角度看,如果其不文客观上反而明行为已经对行车安全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而得不到制止,

28

会助长其不文明行为升级,容易激发司机心理上的愤怒情绪和言行上的反击。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并根据法律知识及生活逻辑进行正确归因和推论)

题五

1.人工智能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逻辑思路是什么?

答案:作者首先给出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大前提,就是人类的整体智能远远超越了其它生物因而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依据此逻辑,如果人工智能也能像人类智能超越其它生物智能那样超越人类,势必取代人类而成为地球的统治者。随后,作者又给出了一个小前提,人类对于智能的全面认识和实现只是程度和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并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事实、科学家的预言和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等对这个小前提的可靠性加以证实。最后得出结论:“想要阻止人工工智能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2.按照下列文中句群所遵循的逻辑,判断下列推论能否成立,并简述理由。

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看,许多预言不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后来都变成了现实。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曾认为飞机不可能飞上天,让比空气重的机械装臵飞起来纯属空想。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29

(1)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因此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将来也必定能够实现。

答案:这个推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地球70%的面积均为海洋,且平均深度为3792米,对比之下,整个地球陆地不过是其中的一些小的岛屿;换个角度,如果将整个海洋填平,那么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尤其是大气环流系统完全失去,后果必将是灾难性的。

(2)早在2000年以前,比尔·盖茨就在他的书中做了15个在“人们将随身携带允许他们不当时人看来是有些荒谬的预测。例如:断保持联系以及随时随地处理电子商务的小设备。通过这些设备他们将能够看新闻、看自己预定的航班、获得金融市场信息以及做任何事情。”而现在,这15个预言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现实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智能手机;极少数也正在不断接近实现。所以,只要是名人所做的预言,都是对的并且最终都能够实现。

答案:这个推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推论的结果是所有名人的预言都是对的,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即便名人所做预言,哪怕是在其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也会受思维或时代的局限而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判断。比如,当年一些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对飞机的预言。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前提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3.根据文意推导作者对下列材料中“霍金忧虑”的态度倾向,并简要说明理由。

30

2014年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表示:“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霍金担心,人工智能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赶上甚至超过人类。

答案:作者对霍金的忧虑持肯定态度。理由有三点:第一,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表示了人工智能可能会与人类争夺统治权;第二,作者用很重的篇幅说明,人工智能是当下相关国家争相发展的尖端科技项目,“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作者本文的题目就是《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说明其对人工智能的对于人类自身的安全问题不但深表忧虑并且给出了解决建议。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围绕问题、整合信息,进行逻辑思维、合理推论的意识和能力)

4.依据下文的逻辑及语气,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人工智能在带给人类更多福祉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某些安全隐患。在逐渐向我们走来的“智能社会”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不再是属于未来学的问题,而应该是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和科学技术问题。只有真正重视并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才能给人类带来光明而不是 。

答案:黑暗的未来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逻辑合理推导并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1

5.根据文意,给文中配图拟定一个主题语。(不超过20个字)

答案: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智能的智能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给定材料进行合理推论并进行语言构建的能力。该题难度较大,需要给予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答案中“挑战”既包括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也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自身安全的挑战)

训练三 与作者对话

题一

1.在作者看来,诺贝尔奖之外的科学奖良莠不齐。其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依据这个标准,作者对其它奖项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其评判的标准是诺贝尔奖的科学性中的以“实验”方式来证实。作者认为,凡没有或不能由实验证实的“科学”成果都可能存在一定“科学问题”,虽然作者没有否定其它科学奖项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但有“存疑”的态度倾向。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依据文意,推导作者意图的能力)

32

2.作者认为,以霍金为代表的七位基础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成果不符合“科学性”原则,其成果对“物理学的发展乏善可陈”。对此,你是否认同,理由是什么?

答案:不认同。第一,因为基础物理学奖的宗旨与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同;基础物理学奖并不特别要求对科学理论能够被实验印证,因此像霍金那样公认在研究领域有重大贡献,但不能用实验证明其理论的物理学家就有机会得奖。第二,科学理论能够被实验证实,需要时间和条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者李政道、杨振宁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由吴健雄以实验证实,也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而有些理论被证实的时间历经几十年。所以,霍金等七位科学家的理论在今天看来被证实的可能性很小,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被证实。第三,科学研究的特点是现有理论后有实证,基础物理学奖重在鼓励理论研究,其宗旨决定了只要相关理论成果得到广泛的关注,就可能获得奖励。不同的科学奖项,从各自的角度鼓励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地激励科学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从事前沿研究,这从整体上看,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和自身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依照作者的逻辑进行合理质疑的意识和能力。该题也可以从“认同”的角度回答,建议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之前,运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理解文中所提奖项的设立宗旨、评选标准等)

3.作者对“搞笑诺贝尔奖”持肯定态度。对此,你怎么看?

33

答案:从文中有限信息可以看出,该奖虽然“古怪幽默,但具有科学价值”,并且其中的一位获奖者10年后还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该奖将“高不可攀”的诺贝尔奖的科学性普及到所有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尤其对青少年的科学思辨、实验能力和创新兴趣起到了积极鼓励、充分肯定的促进作用。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进行点评的意识和能力。答案之所以忽略该奖项中的文学、经济学、和平等奖项,是因为要和文章整体内容和逻辑思路保持一致)

4.作者对“将诺贝尔奖作为发展我国科学之目的”持否定态度,结合文意分析其理由。

答案: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家神游于宇宙之大、生命之妙、意识之谜,怡然自得乐在其中;科学奖只是一种促进科学研究的一个手段,一个国家、一个科学家如果将获得奖项放在首位甚至作为目的,不但是本末倒置,而且会伤害科学研究。因为那样会导致科学家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需要热情,更需要长久的付出,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所以,只有潜心科学,才可能对科学有所贡献,而那时自然会实至名归。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和逻辑,对作者思路进行合理延伸的意识和能力)

34

5.文中配图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屠呦呦。请从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500字以内的屠呦呦简介,并为配图拟写一个主题语(不超过20个字)。

答案: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1955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69年,屠呦呦领导课题组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青蒿素,并使之成为一款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年,屠呦呦已经85岁。

屠呦呦:中国本土自然科学家荣获诺奖第一人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以及对给定材料理解概括并进行语言架构的能力)

题二

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5

A.人类体能的极限,就是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临界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的成绩没有逻辑关系。

B.对100米速跑极限的科学预测,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已经被博尔特的记录所打破,因此这种预测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C.每个标志着人类力量极限的世界记录的诞生,都是当时的运动科技装备在比赛中应用的结果。

D.从杰西•欧文斯到博尔特,时间跨度超过了70年,而百米速度只是提高了0.44秒,可见9.58秒起码代表了当下人类百米运动的一个极限。

答案:D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选D是因为体现了作者最后的结论:“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A项的“临界点”都是建立在在对运动员运动成绩和机能研究的基础上的,两者之间有逻辑关系;B项错误是因为科学预测可能不准确,但肯定有意义,比如天气预报,文中的预测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就可能具有指导意义;C项将极限记录的诞生归因为科技成果的应用是不正确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科技装备只是锦上添花)

2.根据文意,简要说明作者对“人类体能极限”的看法。

答案:首先,作者认为人类体能必定是有极限的;第二,人类体能的极限取决于人类的生物学因素,但就运动成绩而言,受到诸如科

36

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因为第二个原因,所以人类体能极限水平目前还很难精确预测;第四,通过体育比赛所体现的人类体能极限,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推导解释作者意图的能力)

3.对下列文中的“预测”,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

答案:不认同。第一,自有奥运会、世锦赛以来,同项目女子成绩一般均落后于男子;目前女子100米世界记录是10.49(1988年),而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是9.58(2009年);第二,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就生物意义上的“体能”而言,女子一般弱于男子,这是由男女生物学各自不同的特征所决定的;第三,安德鲁只是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从研究的角度,似乎也不够全面,如果他的“预测”能够成立,就意味着人类男女就“体能”而言发生了生物意义上的改变,而统计学显然是很难通过过往的数据推论到这种性质的改变的。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合理质疑并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如果回答“认可”也行,只要有合乎逻辑的理由即可)

4.结合文意,为文中配图博尔特拟写一个主题语。(不超过20个字)

37

答案:博尔特:人类力量极限的冲刺者——空前未必绝后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规定材料含义进行推导并进行语言构建的能力)

题三

1.根据文意,解释“图书馆”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真正的图书馆,是指1907年修建的“江南图书馆”,其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丰富的藏书,二是对公众开放。作者将之前各个朝代的一些场所也称之为“图书馆”,是因为它们和江南图书馆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专门的“藏书之所”;但也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无论“官藏”还是“私藏”,都不对外开放。所以,就文中图书馆的含义而言,主要指专门的“藏书之所”。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中相关信息,整合、分析、推导,进而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

2.关于“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缺乏收藏图书、典籍的经济能力

B.民间图书文献数量稀少,要保证官府藏书数量的需要

C.是文化专制制度的一种,保证统治阶级文化的主流、主导性

D.为当时杰出的文人设置官位,让其专心学术研究

答案:C

38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A项不成立,因为民间有富豪,包括贵族都具有收藏图书的经济实力;B项是事实,因为印刷业不发达;但官府所收藏图书的数量主要指种类,而对于官府来说,复制同类图书并不难;D项所述在文中没有实证,文中所述是管理图书的官员,该职位并非专门为杰出文人所设;之所以选C为答案,一是因为图书馆的雏形“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二是秦朝取缔了私人藏书,而“焚书坑儒”就发生在秦朝,是秦文化专制的极端形式,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均实施了文化专制,这是程度、形式等有所差异而已,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

3.书院是我国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根据文意,就“江南图书馆”之前的各式“藏书之所”与书院之中的藏书比,你更倾向于哪种藏书形式?为什么?

答案:更倾向于书院藏书。因为书院的主持人大多是当时名人大家,书院的功能也多在修学讲习传道,所以这里的藏书不但经过这些书院的甄别整理,其学术层次更高,而且为书院学子研习学问所用,其文化传承的作用也更大。文中所列均为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从资料查询可以得知,这些书院及其藏书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特别是教育思想的传承、光大起到了极其辉煌的作用。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深度理解,合理分析、恰当点评的意识和能力)

39

4.文中配图为江南图书馆(现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根据下列史料,结合文意,给该配图拟一个主题语。(不超过20个字)

江南图书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下,龙蟠里9号,是由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于1907年奏请清廷创办;同时奏请清政府筹款7.3万元,将“八千卷楼”藏书全部收购,还购得武昌范氏“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并委派缪荃孙为图书馆总办(馆长)、陈庆年为坐办(副馆长)。与此同时,又在南京清凉山之侧的龙蟠里惜阴书院旧址兴建书库两幢,崇楼广厦,共44间,珍藏宋、元、明、清秘籍珍本,名家批校本,精抄本共达5万余册。经过3年筹建,于1911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阅览,定名为江南图书馆。

答案:江南图书馆:官办民享第一馆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给定材料进行深度理解并进行语言构建的能力。参考答案重点突出了三个点:一是官办;二是民享也就是现代图书馆的公共属性,这是和我国古代图书馆最根本的区别;三是第一馆,这是其历史地位)

题四

1.根据文意,就下列材料为例,就专利制度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说说你的理解。(尽可能融合文中的观点)

1763年,瓦特在修理“纽科门”蒸汽机时发现,这台蒸汽机工作效率很低,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经过大量实验,瓦特设计了冷凝

40

器解决了效率低的问题。此后,他在企业家约翰〃罗巴克的赞助下,开始了新式蒸汽机的试制。八年后,罗巴克破产;瓦特和另一名企业家马修〃博尔顿开始了长达25年的成功合作。

与博尔顿的合作,使得瓦特得到了更好的设备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在加工制造工艺方面。1776年,第一批新型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此后的10多年里,瓦特对蒸汽机又做了一系列改进并取得了一系列专利:发明了双向气缸、节气阀门与离心节速器、气压器、三连杆组,等等。1782,年瓦特的双向式蒸汽机取得专利,同年他发明了一种标准单位:马力。

1794年,瓦特、博尔顿合伙组建了专门制造蒸汽机的公司。在博尔顿的成功经营下,到1824年就生产了1165台蒸汽机,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工业领域。瓦特在赚到许多金钱的同时,也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

答案:专利制度和社会进步之间主要是因果关系,这一点文章第一自然段就以“专利制度早于工业革命”及“世界知识产权日”为例做了说明。瓦特在企业家巨额资金及大量设备的投入下,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提高蒸汽机效率并使之成为当时整个工业领域内的发动机,充分证明了文章在第三自然段所说:知识创新是充满高风险、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难度的智力活动。很多人能熟练应用旧知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知识,而知识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人类福利增进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因此,诚如文章最后的结论所言:只有保护好创造性智力成果,投身知识创新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创新

41

驱动才会变成广阔的现实,社会才能获得不竭的前进动力。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结合材料充分理解文意,正确解释文中关键信息——专利制度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有效运用文中作者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2.专利制度的核心是确认专利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任何人要使用专利制度所保护的知识,就应当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根据这一原理,就下列文中一段话,说说你的理解。

在专利制度建立之前,技术进步都是由技术机密所驱动,而这种传承方式会极大地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不力,就会回到“机密保护”的状态,这既会抑制自己的创新,也不利于引进最好的技术。

答案:如果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很多新知识就会被作为“技术机密”而不为外界所知,比如我国古代手工业一些“独门绝技”“独家配方”等都依照“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行规、习俗进行传承;当代社会则以“商业机密”进行自我保护,其动机都是源自对知识所产生的财产权的独享。反之,专利制度的实施,对权利人来说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得新知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社会来说,可以更快、更好地推进技术进步、知识更新,激励更多的人和组织进行新知识的创造。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前提对相关原理进行深度理解并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

42

3.文中说:“山寨产品”还受到不少消费者认可;漠视知识产权,就将被假冒伪劣包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山寨产品”均为仿冒、剽窃品牌产品,因为不用投入或投入很少的研发资金,又没有向受法律保护的品牌所有人支付相应的费用,所以市场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甚至很低,有些文化产品或者软件甚至可以无偿使用,自然就会赢得消费者的认可甚至青睐。但根据文中“有的企业负责人坦言‘已经不愿意申请专利了’,因为‘不申请专利还好,一申请专利反而被剽窃得更快’”所反映的现实看,这种“山寨产品”显然不利于整个社会更新更优产品的创造,而对于剽窃者来说,由于利益的驱动,在技术之外再通过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势必会造成“山寨产品”质量的不断下降。两头挤压,消费者最终就再难得到好的产品与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自然也就逐渐远离。所以,人们必须提高对知识产品的尊重与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各种各样的“山寨产品”,从而真正从知识进步中获得福祉。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4.根据文意,就下列文中所提案例,做一个简短的评价。

作家莫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几年前一群作家跟一家网站打版权官司:“按说这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但很多人说风凉话:有这么多国家大事,你们不去关心;有这么多弱势群体,你们不去关怀;你

43

们这帮作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关心自己的版税,还诉诸公堂,占用媒体宝贵的版面和时间。”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人们对知识产权的态度。

答案:知识权利人对合法权益的无原则放弃,就是对盗版等违法行为的无底线纵容。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就相关信息进行点评的能力)

5.文中配图为“世界知识产权日”图标。请参照下列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主题语拟定一个面向学生的校园知识产权日宣传主题语。

2001年主题:今天创造未来

2002年主题:鼓励创新

2003年主题: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2004年主题:尊重知识产权 维护市场秩序

2005年主题:思考、想象、创造

2006年主题:知识产权——始于构思

2007年主题:鼓励创造

2008年主题:赞美创新,增进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2009年主题:绿色创新

2010年主题:创新——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

2018年主题:变革的动力:女性参与创新创造

答案:今日为知识买单,明天用知识创富

44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基于文意,根据材料进行理解与推论并进行语言构建的能力)

题五

1.作者说,围棋“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象棋“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缩影”。在文中,这两个判断是基于什么前提做出的?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作者主要是基于各自棋子的功能和胜负的标准这个客观前提和围棋、象棋出现的大致时间做出的。围棋棋子地位平等、功能相同,取胜需攻占大片空间;象棋棋子等级森严、功能各异,取胜需将死对方统帅。这非常契合先秦“民本思想”和秦王朝及以后封建专制的社会结构形态。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厘清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客观前提出发,分析归纳相关内容,得出可以验证的结论的意识和能力)

2.

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的含义。

答案:题目中的“世界”一词,主要指人类社会而非地理学意义上的地球。从字面看,“棋局小世界”是说,下棋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群体、个体之间相互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缩影;“世界大棋局”是说,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恰恰如同下棋一样,各群体、个体之间为获得地域、资源等相互博弈。作者在文中用此语其实是为

45

了说明,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都是人类社会思想观念的物化;表面上是一种游戏,本质上反映的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思考和认知。所以,围棋、象棋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我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

3.从行文逻辑的角度看,下列文字放在文中哪个部分最为合适?简述理由。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答案:放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后独立成段最为合适。因为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话题: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有相同之处,更有很大的区别。第二自然段,介绍围棋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象棋的特点;第四自然段,介绍围棋与象棋出现的时序及其与各自反映的文化特点;第五自然段,介绍两种棋弈棋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这样自然就引出第六自然段,两种棋“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最后总结全文。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根据作者思路安排材料,并进行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46

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分别给文中配图拟定一个主题语。

答案:围棋——古代民主与平等理念的折射

象棋——古代忠君爱国与杀身成仁理念的折射

(命题立意:根据文意,就规定材料进行语言构建的能力)

5.围棋与象棋在现在为什么会作为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其背后是否还具有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为什么?

答案:围棋与象棋,其“攻防”路数极为复杂,特别是围棋,均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特性,说明其智力对抗性非常强;同时,作为竞技体育项目,两种棋的竞赛时间在各类体育项目中是最长的,一盘棋可以下几十分钟,也可以是几小时甚至更长,这需要强大的体能和心理能力的支撑;对于专业选手来说,其技艺的提升需要漫长的系统训练过程;而比赛的过程又有着严格统一的规则,公开进行,极具观赏性——这些,都符合竞技体育活动的特征。特别是轰动一时的围棋“人机大战”,更是将其益智性、对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当代竞技体育项目,围棋与象棋已经不再具有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原因很简单,当代竞技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在发展人类健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作为一般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围棋与象棋还具有益智、娱乐,修身养性等特别功能,再强调其背后蕴藏的古代文化传统已无实际意义。

47

(命题立意:训练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与处理信息,对文意进行合理延伸理解、推论与语言构建的能力)

【自我测试】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为什么都是“彼此交换”,结果却不一样?

答案:以数量公平作为“交换”的前提,“苹果”是物品,交换后的你失去的数量和得到的数量自然不变;而“思想”是观点而不是物品,交换后你并没有失去这个观点,相反还得到了等量的观点,数量自然增加。

(命题立意:考察学生设定前提,合理推论的能力)

(2)同样是“彼此交换”,萧伯纳此语倾向于哪个?

答案:倾向于“交换”思想。因为物的交换,只是数量的增减;推及人际交往,这种物质交换只是“交易”。而思想的交换,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推及人际交往,这种思想交换其实是“交流”,促进相互认同、互补,甚至促进双方共同成长或发展。

(命题立意:考察学生深度理解,合理推论的能力)

2.阅读下列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

(1)面对青年作曲家的话,罗西尼为何笑而不语?

48

答案:罗西尼自己是一位喜剧大师,他以幽默的方式对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但没有被听出来,所以以其特有的方式做了回应,并相信对方一定能够从中回味出自己的本意。

(命题立意:考察学生在既定语境中、一定前提下,对关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

(2)罗西尼的话有言外之意。这个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青年作曲家没有邀请别人,就是说房间里就他自己和罗西尼两个人。由此推论,罗西尼说“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致意的习惯”,是指其在青年作品家的作品里,听到了不少熟悉的旋律。罗西尼是在委婉地批评青年作曲家引用甚至“抄袭”了他人的作品。

(命题立意:考察学生根据语境信息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

(3)从这个故事中,还能推论出哪些重要信息?

答案:

——罗西尼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很多作品非常熟悉,甚至有深刻研究,不然也不会从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中听出许多“熟人”。

——罗西尼以“脱帽致意”的方式,提示被批评者自己领悟作品中的问题,具有很高人文修养和批评艺术。

——青年作曲家艺术修养欠缺,对艺术创作还缺乏起码的独到理解,导致其作品有拼凑、抄袭之嫌。

49

习题册参考答案-《理解与表达》-A01-4116 第二课 解释与合理推论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4:1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734941450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习题册参考答案-《理解与表达》-A01-4116 第二课 解释与合理推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习题册参考答案-《理解与表达》-A01-4116 第二课 解释与合理推论.pdf

标签:进行   学生   训练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