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

更新时间:2024-02-20 04:10: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多层厂房)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5课

教学设计

执教学科:小学语文

执教年级:五年级下册

参评题目:《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课中的围观者听了卖者的话,发现其前后说法的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假设,使卖者无言以对,这与单元主题相契合。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起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卖者和围观者对话的场景。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以及卖者哑口无言的尴尬模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并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要理解本文仍存在一定难度,朗读时很可能存在句中停顿不当的现象,在细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范读,可以借助“誉”引导学生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借助“何如”引导学生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1.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本上的字词注释,诵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游戏激趣:出示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由图片能想到曾经学过的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设计意图】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这是一则以古文形式出现的寓言故事,提到古文,大家并不陌生,在三、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几篇古文,古文文字精炼,古文所讲述的寓言故事呢,更是耐人寻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文,来感受古文带给我们思维火花的碰撞吧!

3.

导入课题: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课题:自相矛盾)(注意“矛”的最后一笔是撇,“盾”的第一笔撇短而平,第二笔撇长而伸)学生齐读课题。

4.

简介作者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吾、弗、夫”,点拨多音字“夫”。

3.师范读,引导学生根据停顿符号跟读。

4.同桌互相读,当听到同桌读的不准确时,帮他纠正字音。

5.检查朗读成果,展开男女生对读比赛。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再读感知,读懂课文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试着结合课文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1)

教师出示句子,圈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试着通过字词注释翻译句子。

(2)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加点字“誉、弗、立”的意思。

(3)

引导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猜测生字词意思的方法。

【设计意图】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4.小组探讨交流。

(1)教师出示问题:“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2)小组探讨。

(3)小组成员推选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人物面对的情形和人物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为后面理解寓意作铺垫。

(四)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当堂训练: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表演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3.思考:楚人的“自相矛盾”体现在哪?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板书:

矛→利(无不陷) 说话做事,

盾→坚(不可陷) 应前后一致 )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

(1)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课外搜集、整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

给同学们听。

(六)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说话做事,

盾→坚(不可陷) 应前后一致 。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4:1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734441450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课文   卖者   字词   引导   理解   课题   人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