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4-02-20 04:03:4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周末趣事作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 3 篇)

第一篇:《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

一、导入:教师说两句前后矛盾的话,让学生评一评。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大雪纷飞。

2.我们班有 85 名同学,今天上课来了 45 名同学,四五班的同学总算都到齐啦。

(评:王老师今天说话前后矛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我们如果去追溯说话前后矛盾的鼻祖,我们可以从战国时期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说起。自相矛盾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二、初读课文

1.

认识矛和盾。(板书 矛盾)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

先试着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做个标记。指名读(3)

3..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坐好拿好书,听老师读.(范读)(出示画出节奏的图片)

4.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指名读,纠正读音。(3 个)

5 小老师领读。(2 个)

6.齐读。

读文言文和读平时的文章感有什么不同?(不好读,拗口,有的句子不懂。)

那我们怎么办呢?

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准了字音与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我们完成了诵读的第一阶段.学习古文的一个法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把故事读懂,把道理读明白,

三、悟读感知明大意。

过渡:怎么样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结合大意去理解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大意和文言文相对应着诵读,文言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1、自由读大意。

2、师生对读。教师读古文,一个学生读大意

3、同桌互相练习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4、指名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5、男女生对读大意与古文。

6、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考你读懂了哪些词?(鬻)(誉(陷)(弗能)

四、细读品味,明道理。

1 什么是夸耀?(夸大,炫耀)

2 还原一下现场:他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呢?

3 指导学生活灵活现地读。

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

(坚固)

谁再来夸夸他的矛?(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锋利)(板书)

4 你们夸得真带劲,可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他如何了呢?

(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呆若木鸡)此时的楚国人整个人蒙圈了,你能提醒他错在哪里吗?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如果矛刺穿了盾,说明“ 矛 ” 很 ( ),“ 盾( );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说明“矛”( ), “盾”( )

所以加上结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师引读: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4、这则寓言让你明白了什么?(出示道理)(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前后不一至,

前后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则寓言告诉我

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4 谈事例:生活中这样的事随处可见,你经历过吗?(学生谈,教师小结自相矛盾的两面性,脑白金带来经济效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五、熟读成诵我积累

1.老师给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试试看?

2 我们玩个穿越,给我做的一个动画配上合适的音。能不能跟着图画把它背出来呢?语言可以有古文,也可以用现代话,加上想象进行加工。

4 演一演。

六、小结:自相矛盾的故事选自《韩非子 .难一》,还有一些成语也出自这里,比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同学们选出这些小古 文,读一读,背一背。你会发现背诵古文是可以上瘾的,两周后我们举办用古文讲成语故事的比赛是。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一文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我

想:反复诵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读《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

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

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鬻”“ 誉” “陷”“ 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

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

第二篇:矛盾教案

引言: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众多的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三条,他们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条基本规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对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同时他们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下面我们就分别学习和研究这三条基本规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原因有四个: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事物才有自己的运动和发展。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本质。因此,对立统一规律必然贯穿在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四,补充一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可见,对立统一规律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它又称为矛盾规律,要弄清对立统一规律,就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矛盾?

(二)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的含义

指的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墨曾提出“物生有两”,张载提出“一物两体”,朱熹提出“万物皆有两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强弱、大小、轻重、正反、善恶、美丑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都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首先,辩证矛盾是一种哲学概念,逻辑矛盾是一种形式逻辑概念。其次,从定义上来说,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始终,而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逻辑规则而犯的一种逻辑错误,只存在于思维领域,前者不是认识上错误的论断,而是现实的矛盾,例如,自然界中的正电和负电的矛盾,后者是一种认识上的逻辑错误,比如自相矛盾、前后矛盾等等,我们常听说古代卖矛卖盾的故事就是一种逻辑矛盾,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

“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用您的矛来刺您的

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这就是认识上的逻辑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大小、轻重、正反、美丑等概念;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

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对抗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在根本性质和根本利益上互相敌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斗争形式一般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即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我们常说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

盾,需要采取革命的方法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则采取民主的方法解决。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具体包括: 第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同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的作用就在于使矛盾双方共居于统一体中,维系事物矛盾的存

在,保持事物的相对静止。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造成旧矛盾统一体解体和新事物的产生。同一性和事物的静止相联系,斗争性和事物的运动相联系,我们知道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

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总之,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而单独存在的同一性。辩证法上讲的同一不是没有差别的“绝对同一”,而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是建立在斗争性基础上的同一。另一方

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总是在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状态才可能发生,如果矛盾双方解体了,斗争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要注意的是,在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反对两种错误的倾

向:一种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对立面绝对对立起来,看不到对立面的同一性,这必然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片面化。例如:在加州的《动物保护》杂志也介绍过一则故事:在秘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活着一只美洲

虎,由于它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全世界仅存十七只,所以为了保护好这只老虎,秘鲁人专门开辟二十平方公里的森林作为虎园,在那里还有成群人工饲养的牛、羊、兔供它尽情享用。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从没人看见美洲虎去捕捉那些专门为它准备的动物,却整天待在装有空调的房里,睡了吃吃了

睡,无精打采。一天,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到森林公园来参观,见到美洲虎的样子,建议管理员放几只狼或者豺狗,美洲虎才能提起精神,管理员们听从了这个建议,不久便引进了几只美洲豹投放进了虎园。这一招果然奏效,自从美洲豹进了虎园的那天,这只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老虎那种刚烈威猛、霸气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唤醒,它又成了一只真正的老虎,成了这片广阔的虎园里真正意义上的森林之王。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看待事物矛盾时不能把对立面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只看到斗争性,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共存性、相互依赖性。

另一种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持这种观点的人抹杀事物矛盾,看不见事物的差别,不能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因此,在认识和实践中,我们要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是通过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再次,矛盾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见书 P105-106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其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见书 P106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用:肥皂水哲学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 1923 年当选过美国总统,他发现自己的女秘书人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却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吧?他要先给人涂肥皂

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

世上的人千姿百态,世上的事形形色色,一个人要想永远不与人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对待冲突,不同的人做法完全不同。有人喜欢妥协退让,不管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一律服从别人的意志,这种人没有个性,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成

功;有人宁折不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结果是与人斗得两败俱伤。还有一种人像柯立芝一样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似乎事事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很乐意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实现与他的某种妥协,这是聪明人,他们是最可能成就大

事业的一群。 大家想一下,“肥皂水”哲学蕴涵着什么哲学道理呢?两个人意见相左,这是矛盾的斗争性;聪明的人,懂得妥协,以退为进,这是看到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在人与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要让别人与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

协。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所以说,“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其实并不是刀枪,而是别人从心灵深处对你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给自己对别人的不满涂上“肥皂水”,实际上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寻求对方对你的认同,找到相互的同一性。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于具体事物而言,推动其发展的矛盾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之分。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对事物发展起第一位的作用,外因是第二位

的,起辅助的作用。用毛泽东的话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典型真题:

(2004 年多选题第 17 题)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

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

(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换句话说,矛盾的普

遍性就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前苏联的德柏林学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德波林(1881-1936

年),苏联哲学家,一九二九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三十年代初,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说“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 意义:我们应该树立矛盾观点,坚持矛盾分析法,敢于正视矛盾,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具体来讲,是指不同的事物或过程,其内部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不同的解决形式。

①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物质世界中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矛盾,比如,

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等等。

②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通过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具体内容见书 P110-111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

论”与“均衡论”。

③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解决矛盾,视其性质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具体方法见书 P111-112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由个性抽象而来。其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

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举例:我国古代有一个“白马非马”的诡辩论命题,讽刺的是看不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新论》中有一个寓言:公孙龙常争论曰

“白马非马,人不能屈。后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官吏不听。此虚言难以夺实也。”意思是公孙龙常用“白马非马”的命题与别人争辩,许多人都不能使他屈理。一次,他乘白马要出关去,但却因为没有马的“执照”而被把关的士兵拦住。实际上,公孙龙只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没看到二者的联系。再

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主要指在大范围的个性在小范围可能是共性,比如水果(共性)—(个性)苹果(共性)—(个性)青苹果、红富士、水晶苹果。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懂得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在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时,就要既看到它的普遍本质,又看到它的特殊本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裁缝做衣要“量体裁

衣”,农民种地也应“因地致宜、因时致宜”。从前,北京有个裁缝,替人做衣除量身材之外,还对穿者的性格、年龄、相貌,以至何时考科中举等情况都要作一番调查研究。有人问他何故?他便大讲裁衣的“短长之理”。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

走路挺胸凸肚,因而衣要前长后短;老年中举,意气消沉,走路弯腰骡背,故衣服要前短后长。 2.懂得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就要自觉地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即先从个别事物开始,找出个性,然后从众多的个别事物中抽

象、概括出共性,再用共性指导我们去认识个别事物

第三篇:矛盾教案

《矛盾》教案乍岖镇小

陈 雪 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试着运用。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学生猜成语。(掩耳盗铃、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2.师:你知道这些成语归属于哪一类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矛盾。 板书课题,了解“矛”、“盾”各是怎样的兵器。

3.了解出处。 选自战国时期著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书籍《韩非子》。

二、学法提示。

1.

师:今天要学的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些难度,但古人的一些言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2.

出示: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

学生读后小结。三、熟读课文。

1.

听录音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

自由练习读。

3.

出示课文,指名读。

4.

出示古文版、繁体版、无标点版,分别指名读并评议。

5.

学生练习齐读。四、理解课文。

1.

学习提示: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里没有解决,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2)

学生提问,全班交流。 (3)指名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五、品读精思。

1. 师:同学们,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和我们现在读的文章很不相同,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文中的句子吧。这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矛的?

2. 生读“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3. 师:他夸耀自己盾的话文中直接写出来了吗?你能把这句话变成这个人直接说的话吗?

指导学生转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4. 分组朗读这两句话的文言文和现代文。

5. 想象:如果是在集市上,这个人会怎么夸耀他的矛和盾?

学生试着演一演。

6. 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读文中句子,再指名表演。

7. 思考:这个卖矛与盾的人会怎么回答?为什么?

指名答, 板书:

矛利盾坚

物无不陷物莫能陷

8. 集市上的人都散去了,你能前去劝告一下这个卖兵器的人,让他以后别犯这样的错误吗?

9.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变出了一个成语,叫“自相矛盾”,板书。六、总结、拓展。

1.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用文言文记载的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

2.拓展学习古文《守株待兔》,说说大意,领悟道理。

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七、作业。

找出下面句子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2.他的作业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题没算出来。

3.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 4.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4:0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73027145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pdf

标签:事物   学生   发展   规律   斗争性   文言文   联系   不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