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李庆明)
齐国高氏家族始末
●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 姜健 高庶值
高傒,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字祖望,号白兔,谥号敬仲,通称高子,世为齐国上卿(春秋时期诸侯的上卿由周天子任命,负有守国重任,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央特派员)。他不仅地位显赫,在朝中德高望重, “傒与国氏,实为内主” (《史记·姜太公世家》),而且握有实权,平时管理着国都临淄的5个士乡(当时齐都临淄分为21乡,桓公领11个乡,高傒和另一位齐国上卿国子各领5乡);战时统领着齐国三分之一的军队。三军中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高傒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首先是公元前685年,是他把姜小白从莒国迎回,立为新君,称为齐桓公。可以这样说,没有高傒,就没有齐桓公,就没有后来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可见高傒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次,齐桓公即位后,高傒与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共修国政,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创建春秋首霸的历史功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多次代表齐国与鲁国会盟,为当时齐鲁两国关系的融洽和谐做出了杰出贡献。公元前672年,他与鲁庄公在防地会盟;公元前660年,他又前往鲁国订盟。公元前659年,鲁国发生庆父之乱,高傒受桓公之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高傒是高姓、卢姓、柴姓的祖先。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的次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或说河南省高县、山东省邹平县东北),称为公子高,也就是高傒的爷爷。高傒以他爷爷的封邑高为氏,他和他的一部分子孙于是就都姓高了。高傒后来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赐食邑于卢(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所以他的一部分子孙后代以卢地为姓,此为卢姓的由来。2000年6月18日,韩国总统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先去了长清,后又来临淄敬仲镇拜谒了高傒这位卢姓先祖。柴姓的祖先是高傒的十世孙、高昭子高张之孙、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高柴。高柴的孙子柴举,以祖父的名字“柴”为姓,世代相传。
高傒逝世后,葬于齐城以北二十里,齐燕交通要塞和淄水之滨。以示来往燕、戎之商客,也表国人之敬畏。高傒墓冢东靠淄水,西临齐燕大道。南览齐城京都,北临齐北接燕地之平原,建在距平地高六七米的丘陵地带,所以从平地看上去显得高大巍峨。以高傒之号“白兔”而得名的白兔丘,庄就建立在墓冢北邻(现白兔丘庄已向西向南迁移百余米)。上世纪60年代初,高傒墓高约7米,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40米,周围长约180米。现在墓高约5米,东西约23米,南北约25米。
高傒逝世后,其子孙世袭上卿之职,并兼守国之重任。高傒生高庄子虎(庄为谥号,虎为名),高庄子虎生高顷子(顷为谥号),高顷子生高宣子固(宣为谥号,固为名)。
高固是齐惠公、齐顷公时的上卿。齐惠公五年(公元前604年),高固娶鲁宣公女叔姬为妻;齐顷公五年(公元前594年),他代表齐国与鲁国仲孙蔑在牟娄会盟(今诸城或五莲);齐顷公七年(公元前592年),他与晏婴之父晏弱参加晋国召集的盟会,发现晋国大夫郗克有报复齐国之意,中途机智逃脱。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高固随齐顷公参加齐、晋鞍(今济南北马鞍山)之战。六月十六日,齐军与晋、鲁、卫、曹、狄联军五国联军在靡笄山(今济南干佛山)下遭遇。高固非常勇敢,单车冲进晋军营垒。他左冲右突,勇猛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他拔起树桩,向敌人的头上扔去;还举起大石头,砸烂了好几辆敌人的兵车。最后抓了一个俘虏,绑在所缴获的车上,车后拖了一根桑树,凯旋回营。他一进齐营,就朝齐军士兵大喊:“想要勇气的快来买呀,我的勇气还剩下很多呢!”——这就是成语“余勇可贾”的由来。高固的勇猛无畏、藐视敌人的精神的确让人敬佩,但未免有轻敌、鲁莽之嫌。最后,齐军因齐顷公、高固的轻敌,在鞍之战中被晋军击败。
高固的儿子,见于史载的是高无咎、高厚。
高无咎为齐灵公前期大夫。齐灵公六年(公元前576年),曾代表齐国参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会盟,联吴抗楚;齐灵公七年(公元前575年),曾率齐军参加晋楚鄢陵(今河南鄢陵)之战;齐灵公八年(公元前574年),因遭灵公之母声孟子谗言,被灵公驱逐,七月逃奔到莒国(今山东莒县)。高无咎的儿子高弱,为报父仇,在卢地(今山东长清西南)叛齐,后于十二月又降齐。
高厚为齐灵公后期主政大夫。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烟台一带),高厚与崔杼重新测量、划分了莱国的土地,并制定管理方案;齐灵公十九年(公元前563年),他做了太子光(后来的齐庄公)的傅,并与其一起参与晋国主持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之盟;齐灵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57年),齐国不服晋的霸主地位,他代表齐国出席了温地会盟,并赋诗明志,中途退归;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齐国兵分两路进攻鲁国,高厚率领一路,包围鲁国防邑(今山东金乡县西)。齐灵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废太子光,改立太子牙。高厚不再傅太子光,而是改傅太子牙。五月,齐灵公卒,崔杼迎立故太子光即位,是为庄公。秋,庄公使崔杼杀死高厚。
高厚的儿子,见于史载的是高止。高止,字子容,齐庄公、景公时期的大夫。因居功自傲、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秋,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北燕(今河北省易县)。高止之子高竖,因父难占据高氏封地卢(今山东济南长清西南)发动叛乱。闾丘婴率齐军平叛。高竖说,如果让高氏有人继承,他就交出卢地。齐国于是另立了高傒的玄孙、高顷子之孙高偃(高酀)。高竖逃亡到晋国,晋国在绵地建城安置了他。
高偃(谥号为‘武’,即高武子,又名高酀),是齐景公前期的大夫,参与了送燕国国君回国的活动。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燕国发生内乱,燕国国君奔齐;齐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高偃出使晋国,请求联合讨伐燕国,送燕君回国。晋、齐一起讨伐燕国,结果齐景公娶燕姬,受赂而还;齐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30年),高偃率领齐军将燕君送到燕国的阳邑(或唐邑,今河北省唐县)。
高发,是齐景公中期的大夫,疑为高偃之子。他主要的功绩是伐莒。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5年)秋,因莒国不服从齐国号令,高发率齐军伐莒,莒共公庚舆逃入纪鄣(今江苏赣榆县北)。七月,高发的部将、孙武的祖父田书攻入纪鄣,后被齐景公赐姓孙。
高张(谥号为‘昭’,即高昭子),高偃之子,齐景公后期主政大夫。主要事迹有;一、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来齐,高张接纳他做了自己的家臣;二、齐景公三十五年(公元前513年),他出使晋国,探望奔晋的鲁昭公;三,齐景公三十九年(公元前509年)春,晋国率领各诸侯国为周敬王增筑成周城墙,高张迟到;四,齐景公四十六年(公元前502年)夏,高张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国西部边境;五,齐景公五十八年(公元前490年)秋,齐景公死,高张、国夏共立太子荼为国君,即晏孺子。公元前489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入公宫,高张为了救护国君被田乞杀害(一说奔鲁)。据说,高张的封地是柴邑(今山东泰安新泰楼德镇柴城村),因此其孙以祖父的封地为名,即孔子弟子高柴。高柴之孙柴举,以其祖父名为姓,始有柴姓。
高无邳,高昭子高张之子,齐简公、齐平公时期大夫。齐简公元年(公元前484年)春,为报复鲁国助吴伐齐,高无邳与国书一起率齐军讨伐鲁国,一直打到鲁都曲阜郊外,后被孔子弟子冉求率左军使用长矛在曲阜南门外稷曲击退。五月,鲁、吴联军反攻齐国,与齐军主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展开决战。当时高无邳率上军参战,初战被吴右军展如击败。后来因吴军突然鸣金,齐军误认为敌人收兵,斗志松懈(齐军与吴军的作战习惯正好相反,齐军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而吴军是鸣金进攻,击鼓退军);再加上吴王夫差率领预备队——中军投入战斗,因而齐军大败。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齐左相田常杀死了齐简公,执掌齐国大权。齐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夏五月,高无邳为逃避迫害,奔北燕(今河北省易县),后又返回齐国。齐平公九年(公元前472年),高无邳曾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
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因田氏势力做大,高无邳可能又逃奔到北燕。
春秋末战国初年,田氏代姜,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完全丧失。高氏纷纷出走齐地,迁居到南越、楚国、鲁国、赵国等地。著名人物有晋国大夫高共、楚威王的宰相南海(今广州市)人高固、孟子弟子高叟等。
高止的九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后来徙居到今沛县一带;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太守,于是就定居在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初居河北文安县,后迁徙到京兆,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另外,高句丽高氏(今朝鲜韩国高氏的祖先)、北海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后裔。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高氏分支辽东高氏在北朝时曾建立了北齐政权,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辽东高氏后裔高欢(496—547年),曾为北魏、东魏权臣。550年,其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国号齐,建都邺,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
隋代,渤海高氏经过北齐的发展,在北方成为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后的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唐朝,渤海高氏进一步发展,文有五位高氏子孙高俭(字士廉,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唐开国功臣,太宗时为相)、高季辅、高璩、高郢、高智周做了宰相,武有高开道、高崇文、高霞寓、高骈等名将。后来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氏成员四处离散,渤海高氏解体。
五代时期,渤海高氏后裔高季兴创建了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北宋以后,渤海高氏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高琼玄孙高公纪之子高世则是北宋末天下兵马大元帅,曾护卫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今天浙江高姓大多为其后裔。后来这支高姓的一部又迁至福建,南宋时,高拂为岳飞女婿;福建高姓后又迁居粤东、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 此外,据民间族谱,湘、鄂、川、赣、皖、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齐国国氏家族始末
●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 姜健
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齐国国氏,本来是姜太公后裔、齐国公族。春秋初期,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齐国的辅国上卿(有点类似于中央特派员),并世代因袭。齐国国君赐以“国”姓,意为齐国最尊贵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国氏宗族之族长,爵位为子爵,故时人尊称曰国子。国子与高子一样,世代为齐国上卿,位高权重。他们地位仅次于国君,负有监国重任,出外可代表齐国,在内可扶立国君。可以这样说,他们和齐国国君一样,都是齐国国家的主人。只不过齐国国君是大掌柜,他们是二掌柜、三掌柜而已,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大臣(相国仅相当于管家,群臣仅相当于伙计)。
据《左传》、《世本》所载,从公元前685年一直到公元前478年,齐国国子共传了七代。
第一代国子,名叫国懿仲,曾与高傒一起立齐桓公,并管理临淄国都五个士乡,战时率领齐国三军之一军,还担任过齐国的李,即最高法院院长,为齐桓公春秋首霸作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代国子,名叫国归父(谥号庄,即国庄子),为国懿仲之子。国归父为齐昭公时期的主政重臣,主要事迹有三。一,公元前632年,他率领齐军作为晋国盟军,参加了著名的
城濮之战,击败了楚国;二,公元前631年夏,国归父代表齐国与周王室和众诸侯盟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重温践土之盟的盟约,谋划攻伐郑国;三,公元前627年,国归父代表齐国访问鲁国,因为“礼成而加之以敏”,礼数周全、谈吐敏捷,得到了鲁国“圣人”臧文仲的赞誉。关于他的文物,留存下来的有齐太宰归父盘。
第三代国子,名叫国佐(谥号武,即国武子),亦称宾媚人(“宾”为别氏,“媚人”是媚邑大夫,媚邑在今山东禹城西北,国佐的封地),为国归父之子。历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三代,一直担任齐国的主政大夫。齐顷公初年,曾去鲁国访问,并驱逐崔杼。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鞌之战(鞌,今济南北马鞍山),齐军大败,他奉命出使求和。在爰娄(今临淄西)之盟上,他机智善辩,挫败了晋国的阴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齐灵公六年(公元前576年),代表齐国出席晋厉公召集的“戚地会盟”,声讨曹国之罪。齐灵公七年(公元前575年),他与高无咎率领齐军,作为晋国盟军,参加了晋楚鄢陵之战,助晋取得胜利,战后又与诸侯伐郑,并参加柯陵会盟。在柯陵,单襄公认为国佐性格直率,口无遮拦,将有祸患。齐灵公八年(公元前574年),因庆克之乱,占据谷地,后与灵公讲和。齐灵公九年(公元前573年)春,国佐被齐灵公指派的士华免杀死于内宫之朝。关于国佐的文物,传世有国差垆。
第四代国子,名叫国弱,为国佐之幼子(国弱之兄为国胜,被灵公杀死)。其谥号为景,即国景子。国弱当政于齐灵公后期、齐庄公时期以及齐景公初期。齐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他作为齐景公的相,陪同齐景公出访晋国。在出访活动中,他两次赋诗(通过引用诗经语句来表达外交意图),充分施展外交手腕,使晋侯答应释放被晋囚禁的卫侯。齐景公七年(公元前541年),国弱又参加了各国大夫们举行的虢地之会。会盟结束时,郑国的子羽认为国弱过于善良,老喜欢替人忧虑,将不免与祸患。齐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年)夏,国弱参加了七国大夫组织的厥慭之会,商量援救被楚灵王攻打的蔡国,结果援救没有成功。最后,楚灭蔡。据考证,1956年在临淄尧王出土的国子葬器(8鼎、6豆、2壺),其主人就是国景子国弱。
第五代国子,名叫国夏,为国佐之孙(或为国胜之子,或为国弱之子)。其谥号为惠,即国惠子。为齐景公后期主政大夫。齐景公四十二年(公元前506年),国夏参加了晋国召集的召陵之会,谋划伐楚;齐景公四十五年(公元前503年)、齐景公四十六年(公元前502年),国夏两次帅师攻伐鲁国的西部边境;齐景公五十六年(公元前492年),国夏与卫国大夫石曼姑,率联军围攻戚(今河南濮阳);齐景公五十七年(公元前491年),国夏伐晋,连取邢(河北邢台市)、任(河北任县)、栾(河北栾城县)、鄗(河北高邑县)、逆畤(河北完县)、阴人(山西灵石)、盂(山西盂县)、壶口(山西长治东南)八城。齐景公五十八年(公元前490年)秋,齐景公死,国夏与高张(高昭子)立齐景公的幼子――孺子荼为君。公元前489年夏,田乞(田僖子)联合鲍牧及诸大夫发动政变,率领甲士杀入孺子荼宫中。国夏、高张率军救驾,被打败。国夏逃奔到莒,后又奔鲁避难。
第六代国子,名叫国书,为国夏之子,主要活动于齐悼公、简公时期,主要事迹是指挥并参与了稷曲之战、艾陵之战。齐简公元年(公元前484),国书、高无丕帅师伐鲁,一直打到鲁都曲阜郊外,在稷曲遭到孔子学生冉求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击败。当年夏,国书作为齐军统帅,与吴军战于艾陵(今沂源西)。战役之初,国书率领的齐中军击败了吴国大夫胥门巢率领的吴上军。由于吴军突然鸣金,齐军误认为敌人收兵,斗志松懈(齐军与吴军的作战习惯正好相反,齐军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而吴军是鸣金进攻,击鼓退军);加上吴王夫差率领预备队——中军投入战斗,结果齐军大败。国书被俘后遭到杀害。
最后一代国子,名叫国观,为国书之子,约生活于齐简公、平公时期。左传中只记载了他的一个事迹。齐平公三年(公元前478年),晋国赵鞅围攻卫国,国观与陈瓘奉命率兵驰
援卫国,在卫国西部边地与晋军列阵对峙。初战,齐人俘获了晋军的前车挑战者。国观、陈瓘让晋军俘虏传话给赵鞅,表明誓死决战的勇气。赵鞅见不能取胜,只好罢兵回国。
综上所述,齐国上卿国氏历经七代,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的显赫家族。尤其是在政治、外交、军事方面,历代国子为齐国的兴盛繁荣、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研究、开发齐国上卿国氏文化,学习、继承、弘扬国氏祖先的爱国爱乡精神,吸取国氏祖先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繁荣发展齐文化研究开发事业、建设经济文化强区,是有着明显的借鉴价值和促进作用的。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2:4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682752698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齐国高氏、国氏家族始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齐国高氏、国氏家族始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