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4-02-20 02:37:3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年初)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1)其子曰 其:_____________

(2)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____________

(3)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

(4)而疑邻人之父 之: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天雨墙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家甚智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回答。

(1)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这位邻居,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跟这位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续写100字左右的结尾说明这个人怀疑邻居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古文阅读。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⑤但:只是。⑥愚:愚蠢。

[1]理解词句的意思。

(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

(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1 / 8

[3]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

(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

(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______)

[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瞳子:瞳仁。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

(2)不然(____) A.不错 B.不对 C.不像

[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2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5.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洞。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⑥佣作:被雇佣劳作。⑦偿:报酬。⑧资给:资助。⑨遂:终于。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齐国的国君。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⑧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悦”,喜欢、高兴。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供给的粮食和那几百人一样。⑥湣(mǐn)王:齐宣王后的继任国君。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必三百人(______)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那些( )

3 / 8

A.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B.溜须拍马,喜欢阿谀奉承的人

C.夸夸其谈,经常言过其实的人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读书

飞禽走兽①,飢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②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选自《古岩斋丛稿》

(注释)①飞禽走兽:代指所有动物。②营:建造。

[1]人和“飞禽走兽”最大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

[2]人要读书。而且要“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

4 / 8

2.请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 ( ) A.拜见 B.到

(2)甚聪惠 ( ) A.好处 B.同“慧”,智慧

(3)儿应声答曰 ( ) A.叫做 B.说

3.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对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①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⑤,揖让进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⑥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⑦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⑧。

(注释)①舍:住处。②处子:安顿儿子。③贾人:商人。④炫卖:沿街叫卖,夸耀。⑤俎豆:古代条祀用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礼仪。⑥遂:于是。⑦卒:终于。③渐化:逐渐清染。

[1]结合注释,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此非吾所以居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母两次搬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的原因是( )

A.孟母目光长远,让孩子从小接触上层人物,结交上层人物的孩子,学习上层人物的礼仪,那么孩子长大后就能成为上层人物。

B.孟母瞧不起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认为这些人都有不良习气,孩子跟他们在一起会影响前途。

C.孟母用心良苦,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你认同孟母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5 / 8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 (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整个 善良 B.通过 善于 C.整个 善于 D.整个 熟悉

[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 )

A.两个人都很专心

B.两个人都不专心

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

[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 )

A.比喻 B.对比 C.联想 D.照应

[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非然也”应读出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 )

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13. 阅读乐园。

《论语》四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①,不亦君子②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⑤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 8

[注释]①愠:恼怒。②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罔:迷惑。④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⑤善:好的,优点。

1.《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

2.写出第一则中的一个通假字。 _______同_______

3.第三则讲述的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乐园。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③,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④,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⑤。

注释:①尝与诸小儿游:曾有一次跟许多小孩一起玩。②多子折枝:果子很多,把枝头都压坏了。③诸儿竞走取之:众小孩争着跑去摘李子。④树在道边而多子: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很多果实(未被摘去)。⑤取之,信然:摘下那李子来尝,果然是这样。

1. 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诸小儿相比,有哪些过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短文。

不能与不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

C.为不用明焉 明:明亮。 D.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7 / 8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借此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8 / 8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2:3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67850501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完整版.pdf

标签:君子   句子   学习   阅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