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更新时间:2024-02-20 01:18: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紧急援助)

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摘要本论文在研究宁波市区绿地建设的基础上,从绿地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一一城市绿地建设的三大基本问题出发,具体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城市绿地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使得中国其他城市在绿地建设中有所借鉴,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进行了以下探索:l、城市绿地的生态景观格局构建问题。从景观要素:斑块04fc^)、廊道(cDrr舶r)和基质(肌口打打)的角度,利用景观生态数量化指标分析,指出宁波市绿地系统网络结构还需要调整;绿地廊道建设轻生态效益,整体性和序列性差;在斑块与基质生态交错区域缺乏过渡与缓冲。指出优化措施需从维护城乡生态一体化出发,整体呈有机分布,布局均匀。加强对城市环境有明显改善的郊野山体和风景区植被的保护。加强城市外围绿带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圈、利用城市人工廊道、自然河系廊道的有效途径连接各斑块。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中的问题。针对当前对生物多样性的错误和片面理解,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原理指出其存在的误区,指出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和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必要性。结合市中心城区地形条件,保护现有城区水域资源,丰富水陆结合植被类型景观绿地:要正确处理城乡生态效益,引种苗圃要规范化,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合理运用乔、灌、草、地被,同时拓宽立体绿化领域,丰富绿视率。3、绿地景观的审美问题。通过对绿地的整体特色和园林构景要素一一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小品之美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的城市绿地景观走入形式化误区。同时提出需从宁波实际出发,突出“江南海港”的特色,彰显出宁波城市个性;把握宁波文脉,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主题鲜明的景观陆轴;重视修复性工程,构建和谐统一之美:创造功能多样化的新型景观丰富绿地;重视植物造景,突出生态艺术之美。4、绿地景观的使用问题。考虑人是绿地使用的主体,指出新时期城市绿地需要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但现实中“以人为本”的形式下,而缺乏“以人为本”真正的内涵。指出提高绿地使用率的举措,主要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功能明确;尊重使用者的行为,设计前认真研究使用者的心理过程以及利用人体工程学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使得绿地空间变得更为人性化。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功能:宁波市

TheProblemsIntheUfbanGreenSpaceConstrution.——ThkeNingboForexampleAbstract1.Thecitygreenspaceecologylandscapepatternconstructsthequestion.ThroughtheJandscapeecologymathematicalquan蝣fica“0n£a唱etanalysis,theNingbOcjtygreenspacesystemnetworkarchttecturealsoneedstoadjust.speciallygreenspace1andscapetypefew'parktypes01e,speciallykindofparkandcommunityparkfe、v’maingreenspacemottlingt0othermottlingsminimummeandistance3big,the盯eenspacedistributionisinthereunionshapedistributeda11dbetweentherandomdistribution,thetendencyreuniOnsh印edistrIbution,insu街cientlyisbalanced.Thenaturalgreenspacemottlingtheartificialinfluence,isnibbledwiththedecomposition.ThenaturaIgreenspacemOttl.ngtheartificialinfluence,isn.bbledw.ththedecompositionAlthoughtakesthegreenspacecorridorthebeautification,butcommittingsuicideconditionbenefit;Thecorridorintegrity’thesequence,regionalareweak.InterlOcktheregioninthemOttlingandthematrixecologytolackthetransitiOnandthecushion.Pointedouttheoptimizedmeasuremustfrommaintainthecityandcountrysidcecologyintegrationtoembark,theurbandist“ctgreen5pacemainpoint,theline,thesurfaceunion,centersmaIlunifkthecentralismandthedispersedphaseunion,keyandunifiesgenerally,connectsintoacompletesystemwithsuburbscorrelationeachkindofgreenspace,finallyforms“Aringthreeporchesfourpieces’’thestructure,thewholeassumestheOrganicdistribution,thelayoutiseven.StrengthenshasthedistinctimprOvementtotheurbanenvironmentouts“rtsmountainandthescenicspotvegetation’sprotectiOn.AtthesametimcstreⅡgthensthecjtyperipherygreenbeltecologycorridortoformtheecosphere,usingthecityartificialcorridor’thenaturalriverjsthecorridorefrectivewayconnectsvariousmottlings.2.InbiodiVersityprotectionandconstructionquestiOn.InViewofcurrenttObiodiVersityc叫ceptmisunderstanding,pointedoutcitygreenspacelandscapetypesole,theVegetationidenticalphenomenonisserious,lackstheregioncharacteristicmostly;Moreoverthebotanicalgardenplantintroducesafinevarietyhasfewbigseedling,youngtreegenerallymany,treefewbushmany,quicklongtreemany,slOwlongtreesfew’reprOducesdimcultseedlingfew,thereproductioneasyseedlingmany,theprecioustreeseedfbw,the0rdinarytreeseedstobemany.ProposedbyprotectsNingboeVergreenfoliageforestmountainousregionVegetationtypelandscapepr.marily,unifiesthetowncentercitytopographicalcondition,protectstheexistingcitywatersresources,richamphibiousunionvegetationtypelandscapegreenspace;Atthes锄etimeuninesthebotanicalgarden,speciallyestablishmentdiversi行cationtheandsoon“ndofgardenplantidioplasmresourcesstorehouse,meetsthebotanicalgardencons仃uctionneed.Mustcorrectlyprocessthecityandcountrysideecologybenefit,theintroductionplantnurserymuststandardize,developsthelocaltreeseed‘sincitygreenspaceapplicationVigOrously.Speciallymustreasonablyutilizetall,fills,thegrass,thequilt,atthesametime

opensupthethree-dimensiOnalaf如resteddOmain,richlygreenregardingrate.3.Greenspace1andscapeestheticquestiOn.ThroughtothegreenspaceOfoverallcharacteristicandbeautythebotanicaIgardenconstructionsceneryessentialfactor—land,thewaterbody,theplant,thebu订dingsketchcarriesontheanalysis,pointedoutthecurrentcitycriterionthousandcitiesatthesametimegreenspaces1andscape,exudeswithgreatarti玎cialwaterscenesquare,thegardenartincial,high—qualitygoodssculpturelacking,thebotanicalconstructionandthesketchstyledisorderandthesubjectenvironmen£isuncoordjnated,thepIantmakesthescenerytoosolelytolackthecommunitycharacteristic.GraspstheNingb0arrangementofapieceofwriting,absorbsthemodernelement,formstothesubjectbrightlandscaperoadr01ler;TheValuerecoVerdbnityproject,needspaygreatattentiontothegreenspacelandscapeinthegreenspaceconstructiontheregionculture,thetheform,conformstosubjectenvironmentandunification,thecompositionrule,constructsbeautytheharmoniousmoreoVerthrOughthecreationfunctiondiVersificationnewlandScaperichgreenspace,causesthelandscapetheartistry’functionandtheecologyperformanceorganicsynthesisdisplaymakethescenery’biggestef诧ct.AlsOitmusttakethedifferentplantinthegreenbeautyprominentecoIogyart.4.spaceTheproblemsusespacetoexistinusingofgreenlandscape.Consideredthehumanisthegreenthereforethenowadaysgreen5paceemphasizestheaccessIbility'mainbody,intimatingandnatunngofthedegreemuststrengthen.FrOmhuman。sphysiolOgytothewalk,therest,theactivity’isintimatedwiththenaturaldemand,therequestnecessarycomprehensivefacility,atthesametimealsomustpaygreatattentiontothehumanpsych0109yactiVitydemand,liketheentertainmentrelaxesthecerebrum,toenvironmentc“ter.ondemand,securitysenseandsoon,thuscreationhumanisticgreenspace.Butinrealitynhumanist”undertheform,lacksthetrueconnotation.SpeciallytheIandscapedetailandthetouristbehaViorcomeapart。themechanicalfunctiondjstrict,thenecessaryestimateasfacilityandsketchsimplepilingup,lackstheuseswellastothecitygfeenspacefunctionlocalizationwhichforthestreamofsOOnpeOpleisunclear,intimatingw-ththenaturalbehaVioralsotobecomephenomenonandslogansome“J1】esoccurs.JtpojntedoutenhancesthegreeD5paceutjJjzatjonratjotheactjon,mainlyuserthrou曲thebehaViorsciencereasonableplandeterminationsquafelayout,thefunc“ontheasisclearabout;Respectsthequantity,usethesize,placeasstoolinthebeforethedesignearnestlystudiesuser。spsychologicalprocesssensewellhumanbodyengineeringsenseoutdoorinviewofhuman’sactiV-ty,theonOfhear.ng,thevi3ion,theOfsmellaIlds0carriesKeyOnhumanisticthedesign,causesthegreenspacetochangemorehumanis“c.Citygreenspacesystem,word:citygreenspace1andscape,ecology'function,NingbOcity

Y9砧l主I致谢当我举笔写此奢此语时。蔡不住热泪盈眶。因为论文的完稿意味蕾三年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掌习即将结束.爱将离开我可爱的母校,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掌。回想和老师同学一起为各种科研工程项目而共同奋斗的日子.回想论文的起草、修改和完善过程的日日夜夜。感慨万分。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浩教授。王老师以他谦虚严谨的治掌态度、诲人不倦的传道、授业、解惑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为瑟指5了前进的道路。对于论文。更是在老师的悉心关怀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老师的教诲.巍将终身难忘。在作者的掌习和论文研囊≯之程中:感谢夫人和母亲在囊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在材料收集和实地调研过程中宁波市城市柳.划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狩及提供相关的资料:感谢参加论文评阅与论文答辩的各位专职、教授:感激之情元以智表。纸短情长。在此我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的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作者:张金炜2006年6月于南京

第一部分论文综述1绪论1.1城市与城市绿地的概念城市(city)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也是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体。一方面城市使得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将自然环境完全改变为人工环境,城市区域的无限量扩张使得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绿地”在《辞海》中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有的专家认为“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绿地。…《园林术语基本标准》明确指出:“城市绿地是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1.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及分类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即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若干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各类绿地组成。每个国家的城市绿地分类也有所不同,如日本城市绿地的类型包括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居住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城郊生态绿地。”’为了如何准确命名,以建立科学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充分体现绿地的功能和用途、利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和适应绿地建设与发展的需要01,中国建设部颁发了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照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对象,并适应城市用地分类、城市总体规划或其它各专项规划,兼顾城市管理体制与投资来源相一致,可分为五类。五大类指的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公园

绿地包括全市和区级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各类动植物园、花园、陵园、游园、街道广场绿地和供游览休息用的林荫道绿地,具有~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设施。附属绿地指具有专门用途和功能的绿地,包括各企业事业单位内、行政机关、大专院校、公用事业绿地等公共建筑绿地,由所在部门进行投资和管理。另外还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居住区内部庭园、宅旁绿地等,属居住用地,由各区房建绿化队维护与建设。这类绿地分布广泛,可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美化生活环境,为居民的起居和户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是城市普遍绿化的基础。街道绿地主要是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地,包括行道树、安全岛绿地、桥头绿地等,对改进城市卫生质量,美化城市空间的视觉景观效果作用显著。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包括花圃、苗圃、果园、林场、防护林等。其他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绿地,不仅包括市区范围内的绿地,同时也包括与城市环境改善紧密相关的市郊其他绿地。1.3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城市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从而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在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生活质量发生巨变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展望2l世纪,将是更深层地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建设密不可分,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品位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环境质量的好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中心”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讨论了全球的环境问题,通过了关于环境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等,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有效措施,把环保作为保障经济来抓。…2000年7月“全球可持续发展倡议行动”《21世纪的城市: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称:城市应在“生态方面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承认城市和区域、城市和乡村及自然保护区之间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城市和政府采取有效的城市政策和规划程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因此,如何解决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成为当今规划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各学科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绿地具有强烈的生态效应,因此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绿肺”受到各国的重视。城市生态系统虽不象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能承受相当程度的外界干扰压力,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自身平衡,但仍具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在正常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产生大量的余热、噪音和三废。这些污染物质在城市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时,城市生态系统有自我净化、自我消弭2

的能力。“1同时城市绿地建设在美化环境及科学教育,游憩娱乐和健康疗养、生物物质生产、导引街道走向和边界,维系交通安全、抗震防火、蓄水保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国内外城市绿地建设发展与现状2.1国内外城市绿地建设发展历程城市绿地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阶段。“1自然萌生阶段指狩猎围牧的园圃。距今3000多年前的中国殷商时代的“灵囿”是最早的城市人造园林绿地和人居自然环境。人工创意阶段指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的宫苑和寺院,多为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的隋唐(公元589~960年)达到全盛时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进入成熟期。”1自19世纪以后,城市绿地进入公共绿地阶段,发展经历了七个时期:(1)公共绿地(18lO~1842)。欧洲各国皇家园林开始定期或经常向公众开放,开启了近代公共绿地先河。(2)公园运动(1843~1879)。19世纪中下叶,欧美掀起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即“公园运动(ParkMovement)”。(3)公园体系(1880~1898)。1880年,“美国造园之父”奥姆斯特德提出公园体系理论,逐渐发展为世界城市绿地规划的主要原则。(4)重塑城市(1898~1945)。此时期城市绿地从局部调整转向重塑城市。(5)战后大发展(1945~1970)。二战后,欧亚各国大规模重建城市,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高潮。(6)生物圈意识(1970~2000)。1971年,联合国召开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会后,国外城市绿地建设呈现重视生物圈的新特点。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绿地建设进入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出现了许多“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的城市”。(7)区域生态(2000~)。21世纪城市绿地重视区域生态特征,建立城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区域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经济及社会功能最佳的城市区域绿色生态网络。”“”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8),就已在城市规划中提出完整的绿地系统,但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模式,创建了许多公园绿地。这一时期的绿地规划是迫于环境的压力,将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或建筑物的陪衬物,绿地的功能与地位不完整。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的职能也从过去的单一的生产型扩展到现在的服务型,消费型,人也越来越重视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成为各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作为在生态园林城市中起生态缓解作用的绿地系统规划更具有挑战性和科学技术含量。因此,作为城市发展理想模式的生态园林城市更具城市生态建设参考的普遍意义,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将成为各城

市建设的重要指导因索,在中国有相当多的城市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具备成为生态园林城市的潜力。2.2城市绿地早期理论及发展国外城市绿地建设的理论研究要追溯到100多年前,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倡导用逐步实现土地社会性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田园城市中运用了绿带的手法。指出田园城市在规模上应满足各种社会生活要求,但不能太大,其四周应以绿地环绕,全部土地为公有或由社区托管。其后著名的美国“造园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城市公园运动”,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成为现代公园的开端;1915年,P.Geddes的专著《c毋抽西。地ffo”》书写了人类重新审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新篇章,芬兰建筑师E.Saarinen提出的“有机疏散(D憎口聍缸DPc口凡f,d,拓drfDn)”理论,倡导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对世界城市绿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这些城市绿地规划思想为后来城市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对城市绿地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主要有:英国大伦敦为限制城市膨胀、防止与邻里街区毗连、保护农业、保存自然美和游憩而提出并实施的环行绿带规划模式;美国和朝鲜的组团发展模式;美国华盛顿和丹麦的大哥本哈根的楔形绿地发展模式;英国哈罗新城和印度昌迪加尔的城市绿带网络系统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在全球掀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潮,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绿地理论最突出成就是把生态学理论引入环境规划。影响现代城市绿地规划的重要理论还有“广亩城市”、“邻里单位”、“社区规划”、“城市设计”、“区域规划”、“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等。“”其中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影响最大,该理论认为,城市绿地要与周围空间协调,创造休憩和活动场所,建立秩序化的城市绿地结构,形成和谐交织的城市空间,体现了后现代派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则。2.3城市绿地理论新的探索当前国外城市绿地建设的探索中突出的主要有:(1)绿色城市运动。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并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相结合,以此探讨城市空间的生态化途径。在我国,也有与“绿色城市”对应的规划思想,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3年提出的:“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可以预言,在人类通向未来城市文明进程中,绿色城4

市运动将带来一场根本性革命。它是人类运用现代高科技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城市模式。“”(2)设计结合自然理论。在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与c.A.smyser《自然的设计》所提出来的重要理论。书中详细讨论和介绍了将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的案例。“21(3)城乡融合设计理论。理论主张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认为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4)国际花园城市活动。国际“花园城市”评选活动于1996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迄今为止,全世界有近30个城市获此殊荣,我国深圳市和广州市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提倡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园林景观的美化、遗产管理、环境保护措施和公众参与和未来规划,确保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性和创造性规划指标。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3.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3.1.1景观生态学原理课题中主要运用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包括””:(1)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原理。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嵌块体、狭长的廊道、基质,嵌块体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景观组成的基本模式。景观结构一旦形成,构成景观要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生物流)特征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景观的功能。生态客体的空间格局(景观结构)与生态客体的流(景观功能)是一种互为条件的生态过程,换句话说实现一定功能需有相应景观结构支持,并受景观结构特征的制约,而景观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景观功能的影响。(2)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空间异质性(sp盘ff口,^e蛔.oge疗e妙)是景观中生态客体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结果,直观上形成了景观格局(,口聆出c口pepdrfPrn)。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多指空间格局,即缀块和其他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景观过程的发生与景观异质性互为因果。在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增加,一般会增加景观中生态流的发生,人类改造景观的一个途径就是适当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以获得更多的效益(生态流)。(3)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高时,一般很少产生大的嵌块体,因此需要大嵌块体内部环境的物种就相对很少:而含边缘种的生境则多,并且有利于以附近一个或一个以上生态系统进行繁殖、觅食和栖息的

动物。景观异质性可降低稀有内部种的丰度,增加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边缘种和动物的丰度,因此可增强总体物种共存的潜在能力。(4)景观变化与稳定性原理。当不受干扰时,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趋向于均质化,中等程度的干扰一般可以在景观中产生景观嵌块体或廊道,从而增强异质性:而严重的干扰能消除许多嵌块体和廊道,从而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稳定性是指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及景观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每种景观要素都有自身的稳定性,所以景观的总体稳定性可以反映出每种景观要素所占的比例。3.1.2园林美学原理园林美学是园艺、建筑、美术、文学和生态等各方面交叉的美学。在城市绿地中展示出自然之美,宏观上展现出城市的特色,微观上在绿地中表现出地形地貌美、水景艺术美、植物景观美和气象变换美。园林艺术不仅仅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然美,它更是一种艺术美,但这并不以为着园林美就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机械加和,也不以为着园林美是某种介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美,某种边缘的或杂交的美。园林美与其他美之间有共性。园林同其他艺术美(如文学、音乐、绘画、戏曲、实用工艺等)一样,都是艺术家按照客观的规律和某种审美观念进行创造的产物,是显示美的集中和提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的结果,更概括些说,是典型化的结果,这是共性。再看个性,园林美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美,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见证历史的艺术。对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和审美的空间的一种努力。这个创造和一般艺术创造不用,不允许根本改变自然,而更多的体现社会人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明知态度和自我意识。…园林美学构图中都遵循主要的规律有:(1)统~与变化。要求园林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变化;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与变化:风格的统一与变化。(2)调和与对比。要求园林景观在调和上讲求相似调和、近似调和及局部和整体的调和。在对比上讲求空间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体量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动静对比和方向对比。(3)均衡与稳定。在园林中既讲求静态均衡,也讲求动态均衡。(4)比例与尺度。主要的比例关系有黄金分割比、整数比、平方根矩形、勒·柯布西埃模数体系,体现出美的和谐。尺度上主要有适用尺度法和夸张尺度法,满足园林功能的需求。(5)韵律与节奏。主要有连续节律、渐变节律、交替节律、交错节律、旋转节律、自由节律和突变节律。这些规律在指导环境美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3.1.3环境行为和心理学原理西方环境行为学是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的综合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设计学等等。它的研究对象也非常广泛,包括宏观的6

城市和地区,中观的建筑和社区,和微观的室内工作台面。研究目标为寻找和建立理想的设计理论系统。通过运用这套理论系统,可以规划和设计出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人为环境。内容包括““:(1)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例如对人对外部环境刺激的研究。在对高密度人口研究方面,区分了密度与拥挤两个概念。密度是指客观上一定区域的人数,拥挤则指主观量度,即感觉到在很小地方有斡多人。研究发现,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人对高密度的反应是消极情绪增加、满意感下降、生理应激增高并有增加侵犯行为和溅少助人行为的趋势。(2)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原理。例如,美国人类学家.T.Hall对空间行为的研究。他提出人际距离的概念,认为人际距离与社会文化有关。他区分了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即亲密的、个人的、社交的、公众的,并用距离解释了人的空间行为。又如对领域的研究。领域(把,,f胁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sDcf口,g阳印)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由于人们要求各种领域性不同的空间,领域叉可分为私人空间,半私人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3)空间规划与设计。即如何通过设计来建构人与环境共生的关系。例如,OscarNewman对防御性空间的研究,提出可通过设计来减少犯罪率的思想。又如环境行为学的重要概念“空间的私密性”是指一个空间被规划和设计成为与他人共享和易于被他人接近,这可以决定这个空间的私密程度。(4)对于感知,认识和偏好的研究。例如,通过精神图像的认知过程来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使其更清晰,不易迷路。例如,Lynch在1960年在他的城市图像一书中讨论了构建精神图像的五个元素:道路,街区,边缘,节点和标志物。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要用于解决问题,譬如改进环境紧张刺激物的效应等。一般地,作为环境心理学研究基础的理论探讨,已经形成主要以下理论“”:(1)应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尽管反应方式不同,但人们会对所有的应激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空气污染、噪声和交通拥挤等都可以是引起应激的因素。由于个体的许多应激行为都是针对刺激物的,因此这种反应既是指心理方面的反应机制,同样也包括生理方面的反应机制。环境应激物与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是交互作用的,不仅环境作用于人,人同样也作用于环境。应激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强调生理反应,一种强调心理反应,例如有人认为应激对认知评价起着重要作用,个体据此来应付环境。目前,应激理论己被用于对环境应激物如噪声、拥挤、环境压力等作整体研究,用它来解释当环境刺激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限度时对健康产生的影响。(2)唤起构建理论。这一理论根植于这样的假设:个体各种各样行为和经验的内容和形式,与我们的生理活动如何被唤起有关。由于唤起是应激的一个必然反应,因而这一理论与应激理论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这一理论在于唤起被界定为增加了的脑活动和自主反应(心率、脉搏等),而且它可以和不引起应激的事件相联系。日常生活中由于高兴和悲伤等都可以引起唤起,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唤起的性质来了解唤起及其产生的环境,从而研究环境与个体心理的关系。(3)环境超负荷(Dver,odd)理论。这一理论将个体作为人一环境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环境提供的信息量大于个体的加工能力,即个体获得的7

感觉信息超过他或她所能有效处理的能力时,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相反,当个体从特定环境中获得的信息量太少时,则会造成负荷不足。如前所述,研究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负荷情况来推知环境的影响。目前,超负荷理论己被用来解释个体的城市生活以及高密度、噪声、拥挤现象,这些问题都和唤起(口rD”J口,)和超负荷有关,而负荷不足则被用来说明环境刺激不足所引起的单调和孤独等问题:但在另一些条件下,它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提高某些容易的认知任务的成绩。(4)生态心理观。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社会心理学家巴克。他认为环境心理学家所关心的应是行为背景的整合,个体的行为与环境处在一个互相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有一个空间和时间背景。由此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环境的一个很适宜的分析层面,这样可以为环境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路。这个理论强调人和环境都是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一方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另一方。换言之,在这个相互系统中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存在着一种动力关系,行为则被视为具有长远和近期目标的发展平衡中的一部分。例如对密度进行行为环境分析,应把重点放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选择的关系。如果密度过高,环境所能提供的机会和选择有限,个体就会退避环境;相反,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和选择过多。使人无所适从,个体同样会退避环境。(5)维度理论。奥尔特曼(I.AItⅢan)在1975年提出了这个理论。他认为拥挤和孤独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极端:独处的空间太少造成拥挤。独处的空间太多则会出现孤独,因此空间行为是调节独处或使其最优化的~种主要机制。根据这个理论,奥尔特曼试图来解释个体的空间行为、领域性和拥有感。3.2课题研究的现状城市绿地建设需要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完成的。城市绿地系统目前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通过传统的绿地规划,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现状,形成新型的点、线、面结合,各种环、带、线、网等的城市生态、游憩与景观绿地的立体网络结构体系。“们(2)以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约翰·莱尔(John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罗伯特·萨尔(Robert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的原理进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卫星图像处理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8】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针对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多的是绿地规划结构、指标体系和绿化材料规划的问题分析“”;针对中国现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问题,对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化结合的概念性研究““;还有针对绿地内部的生态建设上,如公园内部自然地的保护和建设,公园内植物群落的组合、配置、树种的选择,生态造林,城市内水体的自然改造等8

等;”…22儿”1还有针对城市绿地如何体现城市特色的问题研究的。但研究得最多的是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如广东中山市在绿地系统规划时,通过水系、沿街绿化带等廊道连接公园和自然山地等绿色斑块建设新的景观格局。。”同时针对城市绿地的使用情况,主要进行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瞳司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设计者更好的了解人的需求,因地制宜,设计出更好的更关怀人尊重人的人居环境。在2003年11月20~21日于北京举行由中国农业大学、美国俄勒冈种子理事会联合主办的中美城乡绿色环境建设国际论坛。其中心主题为“现代绿色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重在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人性设计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虽然针对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研究不少,但往往是就针对某一方面,很少有对其系统分析,寻找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3.3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宁波市市区现状绿地的实地调查(所指的市区如没有特殊的说明,仅指历史悠久和集中的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四个区的建成区,建成区范围由宁波市建委划定),利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美学、环境行为和心理学等相关原理和方法,从绿地的生态功能、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一一城市绿地建设的三大基本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并找出对策,使得中国其他城市在绿地建设中有所借鉴,使得绿地建设更富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一方面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更好地指导中国城市绿地的建设,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为城市绿地建设相关部门、企业的实际操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文中现状数据未注明均为2004年底资料)3.4课题研究的方法笔者于2005年7月~11月调查宁波市主要绿地。使用的工具有围尺、照相机、卷尺等。内容包括现场摄影、绿地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特征描述(美学价值、规模分布、形状、类型、区位环境等)、特征数据、环境背景(相邻景观)及植物等指标,并记录调查数据,通过对调查数据及现有材料(规划局研究成果、文献、规划图纸等)的综合整理,分析了绿地系统组成、格局、功能及绿地景观特征。分析材料来源有:(1)绿地景观样本数据。来自被调查主要绿地景观样本的测定和调查数据。(2)景观照片。主要为实地拍摄。(3)绿地资料。主要来源于宁波市规划局《宁波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系列资料及相关文献。(4)网络数据。主要来自宁波园林绿化网。在充分搜集及研究现有资料(地形图、规9

划图、研究成果、文献等)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园绿地资料表》、《附属绿地资料表》和《生产绿地资料表》。再利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美学、环境行为和心理学等相关原理和方法,查阅资料和文献为研究内容提供方法和原理,以便对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技术路线:一。一潮一;一一;一一;一10

第二部分宁波市城市绿地构建分析1宁波市概述1.1宁波市基本概况1.1.1自然地理概况宁波,简称甬,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051’至3o。33’)。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县、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洲的三门、天台相接。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海曙、江图1宁波市区位图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区。全市总面9365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图1)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南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市域内遍布丘陵山地,构成复杂多变的山地景观。大多维持良好的植被状况,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多样。境内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四明山、达蓬山绵延西北,尽于杭州湾,太白山迤俪南部、东南部海岸线曲折绵长,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宁波城市地处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交汇的河网平原,奉化江自南而来,姚江自西至,在城市中心“三江口”汇合而成甬江,东流至镇海招宝山人海。市区河网水渠纵横密布,主要有市区东侧的鄞东南河网,市区西侧的鄞西河网区,市区北面的江北河网区,以及北仑大11图2宁波市区地图

磔、柴桥小河网区。此外,尚有位于市区东部平原的省内最大淡水湖泊东钱湖。郊外农庄村舍散落田间,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图2)1.1.2气候条件宁波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39.℃。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主要雨季出现在3~6月和8~9月。宁波市一般是6月中人梅,历史最早在5月中旬后期,最迟到6月底:出梅大致在7月上甸未,最早6月中,最迟8月初。宁波属湿润、半湿润区,即收支(降水与蒸发)基本平衡:在区域分布上北部比南部相对干燥。年平均日照1900多小时。宁波的四季是冬夏长(各约4个月)、春秋短(各2个月左右)。冬季由于受蒙古高压控制,在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南下,天气干燥寒冷。此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多连续晴热天气,除局部雷阵雨外,还会受到台风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大的降水过程。春季,是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的过渡性季节,由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频繁,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阴雨常现,雷雨大风、沿海大风经常出现,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气候相对凉爽,但有时也会出现秋老虎,由于常有小股冷空气南下,锋面活动开始增多,常会出现阴雨天气。由于宁波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天气复杂,但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如各海岛具有气温年较差小、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湿润、光照条件好、风力资源丰富等,但易受台风影响:西部山区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照、气温、降水随海拔高度变化显著,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易产生洪涝或干旱:而广大平原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宁波市如此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给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1.1.3人文历史条件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宁波的人文历史特点可以用“院”、“化”、“帮”、“港”来概括。“院”指的是宁波的古书院。宁波文化历史悠久,藏书地众多,记载着昨天的辉煌。宁波历代人文荟萃,硕儒俊彦辈出。黄宗羲、潘天寿、柔石、殷夫等彪炳史册,饮誉海内外。位于宁波市城西管江岸铁路立交桥边的白云庄遐迩闻名,游客不绝。这里坐落着一幢青砖黑墙,古朴庄重的古建筑,这就是明末清初儒学

大师黄宗羲讲学的地方,“甬上证人书院”的所在地一一白云山庄。与之相呼应的是甬上独树一帜的藏书文化,即“化”。藏书楼有明代的天一阁,清代的抱经楼、五桂楼和烟屿楼等等,而天一阁已成为现存年代居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的家族藏书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它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藏书文化人才群体以王正已、楼郁、楼钥、袁桷、丰坊、范钦、范大澈、黄宗羲、万斯同、黄澄量、全祖望、蔡鸿鉴等为代表。他们接续、弘传了优良的藏书传统,创造了名闻四海的浙东藏书文化。“帮”是指宁波帮。“宁波帮”形成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鼎盛于“五口通商”之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20世纪中叶,“宁波帮”的重心逐渐移向海外。现有宁波籍海外人士30多万人,分居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是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团首领和社会名流。“宁波帮”在海内外享有高的社会名望,具有财力和智力的优势。20世纪的3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宁波帮”的地位和作用均有过高度评价。“宁波帮”主要代表人物有:已故“世界船王”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影视界巨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总裁邵逸夫、纺织巨头香港南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廷华、美国全美中华总商会永远总顾问应行久、美国原副卅l长吴仙标、美国华人作家於梨华、日本孙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忠利、新加坡宁波同乡会会长水铭漳等。其中邵逸夫、李达三、曹光彪、王宽诚4人受到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推荐,先后获得小行星命名的国际荣誉。而“奉帮”(红帮)裁缝则已成为宁波服饰文化的代名词,构筑了宁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港”自古宁波就是著名港口城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它发端于秦汉之际,连绵近2000年。到了唐代(618年。907年),宁波已是全国最大的开埠之港了。唐时已向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各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而装满了陶瓷、茶叶和丝绸的货船不时张帆待发,宁波港里桅樯似林,为开创和繁荣举世闻名的“海上陶瓷之路”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宁波港的衰落起于明朝(1368年~1644年)后期,主要原因是“医寇”的侵犯骚扰,导致明朝廷采取了海禁政策,实行封关自守,该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1616年~1911年)的早中期,那时宁波港已经气息奄奄了。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现仍保存着众多的码头、市舶司、使馆、会馆、海关等史迹。1.1.4生态植被条件宁波自然植被主要高等植物有215科、660属、1350余种。列为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7种,三类保护的有浙江楠等4种。植物区系属华东植物区系表现

出过渡性,东亚特有成分占显著地位,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全市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5种植被类型组,13个植被型,38个群系。(1)针叶林:针叶林是宁波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次生林,广布中低山、丘陵山地。主要天然群系有:马尾松(Pm“smnssDnf口,In)林,广布于全市海拔600米以下山地,是典型的代表群之一。又可分为马尾松一一甜槠(c证5fdnDpJ妇Py憎趴木荷群系;马尾松一一白栎(Q“Prc“s扣6rfc);槛木r£D阳p口把觑jc^抽PJP)群丛:马尾松一一芒萁(D抽crⅡnDPfP,抽p8如缸)群丛。(2)阔叶林:阔叶林是宁波市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属次生林类型。宁波市郊东钱湖天童山一带林区属于该类型。又可分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常绿阔叶林有2个地形顶级群落:①沟谷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树种为樟科(L4“阳cP口P)的浙江楠(P五DP6P砌e≈f彻舻nsfs)、紫楠(P^D曲P曲Pd坩,f)、红楠(肘口曲f,“J叻“n妇昭fi)、华东楠(肘口c^ffⅣs,Ppf叩缈f肠)等,下层是朱砂根fA耐妇肠c阳”口细)、蔷薇莓(只“6“s厂oJ口咖f拙s)、鳞毛蕨属(D,y口p把rfs)等,层间植物有中华常春藤(日edPmn印口knsfs)、紫藤(wfs把,如J加Pnf5)、野木瓜(s加肋fDn细6,dc矗y硎腑PrⅡ)等。②山坡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树种为壳斗科(,n牙Ⅱcene)、山茶科(孤enced8)植物,如青风(CycloblnHops{sgtnMen、、苦槠(C口s执徊sisclerop吣ll∞、赤友稠(Cyclobionopsis)、丝粟栲(c日s棚n印sfs扣馏Psff)、云山稠(c,cfD6fd邶ps妇以“6胁m)、木荷等,下层有连蕊茶(c以mPz抽厂,d把r,14f)、映山红(R^D如dg,ld阳njimsff)、乌饭(砌cc加妇m6,Ⅱcmfn“m)、橙木、狗脊(Ⅵ白Ddw口一妇儿pDnicn)、层间植物有络石(m如PzD印Prm“m扣5m拥Di如s)、菝契(smjz甜如抑d)等。主要群系有丝粟栲一木荷、米槠(c口JrⅡnDps妇c口r如“i)林,分布在海拔150~500米的丘陵低山之间,木荷一一苦槠林分布在海拔190~250米丘陵地带,云山稠青冈林重要分布在海拔450~550米低山脊上。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气候地带植被,分布少。主要建群树由壳斗科的落叶成分所组成。常见的有栎属(Q“erc“s)、粟属(cd舶口HPd)、桦木科(Bemfnce口P)的鹅耳栎属(c矗印伽,“j)。(3)竹: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竹林群落,大面积天然林和人工林,有7属38种。以刚竹(Pbfzosfnc坶s)属的毛竹(Phy“osfnc_fl妒p“6escP,ls)和箬竹为主。(4)灌草丛:主要由壳斗科、胡桃科(办lg肠,ldn“P口8)、杜鹃花科(ErfcⅡcPdP)、金缕梅科组成。全市人工植被种类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樟科组成,壳斗科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为主,樟科以楠木属、樟属为主。山茶科以木荷属为优势,木兰科、金缕梅科也很常见,灌木常以山茶科、樟科、蔷薇科、杜鹃花科、五茄科、芸香科植物为主,乔木中针叶树种也很丰富,如紫杉科的榧属;杉科的杉木属、水杉属、柳杉属;柏科的柏木属等,竹林也是宁波市竹类植物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如刚竹属、竹属、箬竹属、苦竹属等。另外,宁波市还有独特的种类,且以“宁波”命名的树种,如宁波溲疏、宁波绣线菊等等,这些种类也是体现城市园林风14

貌的主要树种。据调查目前宁波市区引用的园林植物主要有以下种类:(1)乔木:樟树、杜英、女贞、广玉兰、玉兰、重阳木、鹅掌楸、栾树、雪松、楠木、桂花、木荷、银杏、无患子、枫香、枫杨、喜树、垂柳、山茶、朴树、榉树、金钱松、冷杉、水杉、柳杉、落羽杉、池杉、罗汉松、红豆杉、黑松、湿地松、榧树、圆柏、刺柏、龙柏、侧柏、香柏、竹柏、苦槠、石榴、榆、冬青、意杨、泡桐、杨梅、枇杷、深山含笑、乐昌含笑、珊瑚、楝树、槐、珊瑚、盐肤木、七叶树、红叶李、樱花、碧桃、梅花、木莲、厚朴、木瓜、紫玉兰、木兰、槭树、新木姜子、浙江楠、梓树、楸树、黄金树、棕榈、构树、合欢、悬铃木、梧桐、石楠、乌桕、桑树、杜仲、丁香、柿树、青冈栎、栲树、黄莲木、白腊、丝棉木等。(2)灌木:千头柏、洒金柏、铺地柏、腊梅、茶梅、栲花榈木、紫薇、紫荆、溲疏、木芙蓉、小叶女贞、杜鹃、海桐、金叶女贞、绣线菊、黄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十大功劳、南天竹、红叶小檗、红花槛木、栀子花、八角金盘、洒金桃叶珊瑚、珊瑚、构骨、火棘、郁李、贴梗海棠、云南黄馨、金丝桃、金丝梅、红瑞木、山麻杆、无花果、六月雪、榆叶梅、木绣球、刺楸、荚速、结香、瑞香、金缕梅、胡颓子、连翘、棠、扶桑、锦带花、锦鸡儿、凤尾兰、丰花月季、迎春、蚊母、月季、八仙花等。(3)地被及藤本植物:木香、蔷薇、地锦、紫藤、扶芳藤、花叶蔓长春花、常春藤、络石、凌霄、金银花、箬竹、萱草、鸢尾、麦冬、葱兰、鸢尾、石菖蒲、韭兰、石蒜、白芨、酢浆草、玉簪、结缕草、狗牙根、高羊茅等。(4)竹及水生类:刚竹、雷竹、紫竹、苦竹、菲白竹、方竹、淡竹、凤尾竹、荷花、睡莲、千屈菜、水葱、水芹、纯菜、香蒲等。1.1.5社会条件近年来宁波市加强了对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移。加大对优势产品的扶持,刺激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业纷纷从粮食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转型的结果,比如苗圃发展近年来发展迅猛。第二产业仍是产业中的主导,从工业看,宁波市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是宁波市的主导产业。以饮食业、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三产业内部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但近年来,随着企业转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的异军突起,以及宁波市政府加强了对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投入,所以以非凡的活力和空前的增速,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2004年,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158.04亿元,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趋势。其中第一产业123.50亿元,第二产业1230.21亿元,

第三产业804.33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o%和37.3%,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良好的经济条件为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经济保障。近几年来,宁波市还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骨架,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一小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一一副中心城市一一中心镇~般镇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5%,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同步提高。时交通区”的目标。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多平方公里。据宁波市第5次全国人口调查显示,全市常住总人口为5962602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市区人口213.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12%o,死亡率6.04%o,自然增长率2.08%。。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3032946人,占50.87%,女性为2929656人,占49.13%。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53%。全市总人口中,o~14岁的人口为964664人,占16.18%;15~64岁的人口为4481119人,占75.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16819人,占8.67%,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1.2城市绿地建设外部条件分析通过上述对宁波市自然地理概况、气候条件、人文历史条件、植被状况、社会条件的调查了解,分析了其对城市绿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认识:i.2.1优势与动力优越的生态环境基础。宁波市域地貌丰富,既有平原区域,又有山岗区域和沿海区域。区内山峦起伏,层林叠翠,山、海、城有机交融,呈组团式布局结构,具有典型的拥山抱海的景观特色,而且生物资源丰富,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宜人,与周围的大片农田、菜地、园地等相互交融,具备优越的区域生态环境基础。宁波市区有纵横交错的河网水渠,以三江片东部发展地区为例,据宁波水利部门统计,该区在雨江以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有主干河道115.7公里,河道密度篡券笳三乏裟麓器篙徽妥图s月湖冬景为3.4公里,平方公里,比典型的水乡苏州古城(2.43还分别高出40%和21%。【26】三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

脉络,而三江口则是宁波城市的中心。“三江”指的是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宁波城市自古就是以三江口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三江汇聚之地也是人物汇集之所,三江口一带的景观最能代表整个城市的形象.也是政府着力打造的区域。六塘河指的是蜿蜒于市区的六条内河。东乡有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西乡有南塘河、西中塘河和西塘河。“一湖”指的是月湖,如同宁波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城市中心,绿树环岸,亭阁隐然。(图3)丰厚的地域文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区有着众多的老街区与文保单位,宁波的绿地也非常注重凸现历史文化的内涵,由此深深吸引着市民及外地游客。月湖景区一期工程再现了烟屿、柳汀、菊花洲等“月湖十景”,对蒋宅、袁宅、宝奎巷等一批古建筑、老街巷修旧如旧;在三江口江东绿地,庆安会馆、安澜会馆的风格成为整块绿地的基调,江畔还特意放上了反映早期宁波人外出经商的“三江送别”的雕像;又如白云公园,它围绕着省级文保单位白云庄,将再现当年黄宗羲在此讲学时的“城外”风光,野趣横生。(图4)政府决策机构的重视。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面貌的改观,在未来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对城市的投资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已把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城市绿化建设应与城市的开发建设同步进行,同时用于绿化建设上的投资也逐年增加,这些对提高宁波园林绿地建设水平和加快园林城市建设进程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经济基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速发展,图4三江口江东绿地使得城市环境绿地建设的资金得以保障。据调查宁波市鄞州区的经济实力雄厚造就了该区在生态环境投入上的加大,使得鄞州区的绿地建设处于全市前列。若光有改善城市面貌和环境景观之心,却无支撑之力,则城市的环境建设相对也难。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对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绿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对于城市绿化工作的开展均有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7

1.2.2制约因素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相对城市发展滞后,城市除利用河、塘、洼地等不宜建设用地增加绿地以外,旧城改造时必要的绿化用地的预留也得不到保障,在城市中心拆房建绿尤为困难。除了需要市政府领导的高瞻远瞩,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规划绿地被侵占,现状绿地被蚕食,城市绿化执法力度不够也是制约城市绿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园区的兴建,势必造成对城市周边绿地的蚕食。因此,需要市政府领导从追求全市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最优出发,协调绿地建设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宁波城市绿地现状调查2.1绿地指标统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宁波的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不错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园林部门坚持不懈地努力,全市的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工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短短几年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3.84%提高到37.32%,绿地率从22.52%到33.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38平方米增加到11.5平方米(表1),并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宁波新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提出“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城市的根本战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园林绿地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水为纽带,融山、水、城为一体,努力把宁波建成为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环境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良好生态型城市”””具有特色明显、可操作性强等优点。现今的宁波园林绿化水平已走在浙江省的前列。

建成区年份范围建成区绿化覆人口盖面积公顷657.78818.61051.451074-821286.821390.4l1501.81658.45绿地面积公顷6lO.57758.8966.021072.661221.301313.611418.661542.481653.731761.3l1994.172244.643302.343651.663865.634075.97公绿面积公顷56.5588.95130.87132.05139.51160.77199.56236.71302.88347.29502.19587.76860.071149.231242.371313.36绿化覆盖率(%)9.7311.4916.1018.0220.9522.4323.8426.0330.131.6533.5134.8435.6636.5336.8937.32绿地率(%)人均公绿(平方米/人)面积(平方公里)1990199l199219931994老三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五区六区六区六区六区64.265.568.573.5102.21109.51114.7120.662.967.4470.371.5684.78108.84112.39114.039.0311.2215.2617.9819.8821.1922.5224.2125.7626.8929.1130.5432.3133.3533.7033.801.241.572.282.542.552.823.383.874.825.157.148.2l10.14lO.5611.0511.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1932.422073.3l2295.352560.563645.244000.1l4230.844501.252005表1宁波市园林绿化历年数据统计表(注:1、数据来源于宁波市园林绿化网;2、老三区指的是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五区指的是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和镇海区:六区指的是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和鄞州区)19

2.2绿地系统结构组成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主要由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组成,见表1。其他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和附属绿地详细数据见附表1、附表2、附表3。园林绿地面积(公顷)城市分区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居住区道路绿地334.9风景合计绿地绿地233.4绿地339.5绿地1067.5绿地334.O林地123.0建成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科技园区3302.34860.1480.2225.226.210.7115.4101.41.3393.0191.516.225.955.491.113.0705.897.1114.4102.9338.146.17.3713.986.258.091.5181.442.7192.761.5698.5126.811.185.5320.315.997.441.4230.2112.67.523.O28.523.015.820.180.620.828.413.917.5表2宁波市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002年底)3。绿地生态景观格局构建问题城市绿地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作为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问生命般的联系,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它承载了一系列的生态过程,植物的生长,有机物的分解,养分的循环,物种的空间运动,生物群落的演替,风水土及其他物质的流动,人的活动及相关的物流、能流和价值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福尔曼{Forman)和戈德恩(Godron)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IIlatrix}。”””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由与周围对比而形成的具有相对性的景观结构单元。具体

在实际中,它可以是植物群落、公园、学校、机关单位、医院、工厂等也可示为不同规模的功能斑块体。廊道指的是两边与基质有明显区别的狭带状土地。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将景观不同部分分隔离开,另一方面它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通常中所说的廊道起到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的作用。基质则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结构,对于其他景观单元基质是“源”。常见的有森林基质、草原基质、农田基质等.城市内部的基质由街道和街区组成。3.1绿地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的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成为生态安全格局(sPc“ri咿p口fⅢms,简称sP),它是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sP对于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内部的绿地斑块中基本上是由人造绿地斑块组成,大都在原有的地形、水体或植被的改造基础上进行,人为的干扰程度更大。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法律、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人口密度、生活方式、文化水准、公共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等。斑块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和干扰的程度无不相关。因为干扰能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遭到破坏,但是也要意识到干扰也是异质性产生、维持的关键因子。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异质性并不完全受到干扰的支配,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阻抗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内部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和景观稳定性保持一致。斑块内部的异质性一方面在吸收环境的干扰,提供一种抗干扰的可塑性,利于景观的稳定,促使景观发生变化。从斑块内部分析,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对物质和能量、物种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能量和养分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要高于大斑块。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和养分含量也不同于大斑块。斑块圆形要比扁长形相对较多的内部面积和较少的边缘,高的内缘比率可促进某些生态过程。R0bert等探讨了斑块大小对植被次级演替的影响,进而研究其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通过三组大小不同的试验斑块,进行为期六年的连续观测,指出:物种丰富度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大的试验斑块中,稀有种的比例明显高于小的斑块。而且小斑块中克隆植物更易于局部灭绝。大斑块中的物种种群都更大,物种更易于扩散。【301从外部看自然斑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如净化空气、水体、土壤、保持水土。据有关研究,一般城市中每人平均拥有10m2的树林或25m2的草坪才能保持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保持空气清醒。另外能改善城市的小气候。如夏季城市中草坪表面温度比裸地低6~7℃,林地树荫下气温较无绿地低3~5℃,1hm2阔叶林能蒸发2500t水,比同等面积的裸地高20倍,可有效的提高空气中的湿度。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36%,公园的湿度比城市21其他地区高27%。

3.2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步骤(1)源的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景观生态规划的保护对象是多个物种和群体,而且它们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充分反映保护地的多种生境特点。在区系成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确定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和相应的栖息地(源)。(2)建立阻力面。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这种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所以,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空间运动的趋势。一般来说,认为植被类型与残遗栖息地斑块的植被特征越接近,其对物种运动的阻力就越小。为此,根据植被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强度划分为6个等级,从受干扰强度最大的农田、到草地、灌丛、针叶林、混交林和人为干扰强度最小的季雨林残遗斑块。””(3)根据阻力面来判别安全格局阻力面是反映物种运动的时空连续体,类似地形表面。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问分析可以判别缓冲区、源间联接、辐射道。缓冲范围扩展到一定边界之后,所增加的面积的可利用性及其保护意义会急剧下降。据有关研究表明,全区内至少有50%以上的土地应作为保护区才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不受景观破碎化的影响。”“源间联结实际上是阻力面上相邻两源之间的阻力低谷。根据安全层次的不同。源间联接可以有一条或多条。它们是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辐射道是形同树技状河流成为物种向外扩散的低阻力通道。…3.3宁波市生态景观格局评价3.3.1宁波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构成宁波市绿色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分市郊区和建成区两个区域展开。宁波全市地貌基本分布为中部平原区,西部岗岭区和东部沿海区3大部分。市域内以平原为主,市郊有大量的丘陵山地,构成复杂多变的山地景观,大多维持良好的植被状况,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多样。大片农田构成景观的基质空间。市区境内东、南、西三周群山环绕,四明山、达蓬山绵延西北,太白山迤俪南东、东南部。主要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奉化江自南而来,姚江自西至,在城市中心“三江口”汇合而成甬江,东流至镇海招宝山人海。市区河网水渠纵横密布,主要有市区东侧的鄞东南河网,市区西侧的鄞西河网区,市区北面的江北河网区,以及北仑大碘、柴桥小河网区。区内尚有位于市区东部平原的省内最大淡水湖泊东钱湖,郊外农庄村舍散落田间。城市中成块分布或面积大的斑块对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起决定作用,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公园绿地及生产和防护绿地。目前,建成区有公园绿地共1242.37

公顷。其中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四个区的建成区公园的面积均达到15公顷以上,(表1—1)远远大于国家《公园设计规范》要求的面积大于10公顷以上,面积最小者有16.40公顷,最大达128.3o公顷。大片绿地虽然具有一定数量,但街旁绿地的绿量低,大型绿地主要以广场为主。除斑块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的还有生态廊道。宁波市非常重视滨江绿带和滨河绿带的建设。因为余姚江、奉化江、甬江是宁波中心城重要的风貌景观轴,沿江开辟公园式绿带,新区规划均要求单侧宽度控制在100米及以上,旧城区以滨江道路为界。对主要景观河流如护城河、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南塘河、西塘河、岩河等根据其周边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廊道建设。道路廊道建设也十分重视,如宁波市中心建成区干道的道路绿地率均大于20%,部分园林景观路道路绿地率最高达60.36%,远远超过国家城市规划中要求的大于40%。(附表2—1)3.3.2景观指数评价方法景观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定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景观描述与评价,构建有关模型。这方面的数量方法【”】包括:GIs(ARc/INFO,ERDAs,IDRlsI,GRAss,ILwIs,RoOTS,GENAsYS,CANOC0,AFA’S—GIs等)和遥感技术;景观指数(景观多样性、最小距离指数、均匀度),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对宁波城市绿地生态景观格局进行分析。(1)景观多样性分析。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及其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揭示了景观的复杂程度。Ij41景观多样性指数由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组成,景观多样性值的大小反映了景观元素的多少和各景观元素所占的比例状况。通常在景观多样性的测度上借用shannon—weaver公式计算:H=一∑只l092P‘E。。=fD92肛j=l式中H为景观多样性指数(单位为bit),Pi是第i种绿地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n是绿地景观类型总数。Hmax指各类绿地景观所占比例相同时,景观最大的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越大,表示景观多样性越高。【4】

园林绿地面积宁波市建成区3302.34860.1233.4公园生产绿地防护绿地339.5附属绿地1067.5居住区绿地334.0道路绿地334.9风景林地123.0合计绿地表3宁波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通过表3和计算公式,建城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60,乩f2.oo。建城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偏低于宁波市景观最大的多样性指数,说明建城区内绿地景观类型不齐全,而且各类型面积分布差别大,绿地景观类型分布不够均匀,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均只占总面积的的7%和1l%。但是根据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要求,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宁波市已2002年就已达到2.28%,基本满足城市绿地建设需求。经过几年的建设,截至2004年底宁波市的公园绿地有了大幅度提高,达到1242.37公顷,说明公园绿地景观在城市绿地的比重在日益加大。(图5)图5公园绿地的类型从公园绿地的类型分析,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占全部公园绿地的比重低,除了天一阁、盆景园、儿童公园外,动物园已由原来的甬江公园迁移到市郊东钱湖的雅戈尔动物园,另外,保国寺公园也位于江北市郊的灵山。中心城区内的公园类型还缺乏。其他如植物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类型应尽快建立。(2)主要绿地景观斑块的最小距离指数分析。景观斑块最小距离指数是指用景观问的距离来构造的指数。最小距离指数用来检验景观斑块是否服从随机分布。[4l同时,也可用来反映景观斑块集聚程度和分离程度,是用来测度景观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数之一。NNI=MNND,ENND24

式中NNI是最小距离指数,MNND是斑块与其最近相临斑块间的平均距离,ENND是在假定随机分布的前提条件下MNND的期望值。MNND和ENND的计算式如下MNND=∑ⅣⅣD(f),Ⅳj-1ENND-l,(2拓)d_等式中M旧(f)是斑块i与其最近相邻斑块间的最小距离,d是景观里给定斑块类型的密度,N是给定斑块类型的斑块数,A是景观总面积。若NNI取其为O,则格局为完全团聚分布;若NNI取其为1,则格局为随机分布;若NNI取其最大值为2.149,则格局为完全规则分布。市中心建成四区面积6公顷以上绿地共25块,包括月湖公园、梁祝公园、中山公园、铜盆浦公园、鄞州区中心公园、高教园区北区公园、世纪公园、科技园区中心公园、老庙公园、日湖公园、庄市中心公园、长丰公园、环西公园、小竺家公园、盆景园、儿童公园、保国寺公园、三江六岸绿地、环城西路绿带、世纪大道绿地、会展中心广场绿地、鄞州大道绿带、洪塘苗圃、奥力孚园艺场、栎社苗圃、机场路绿地。除保国寺公园、梁祝公园、科技园区中心公园、洪塘苗圃、奥力孚园艺场、栎社苗圃、机场路绿地远离中心,其余相对集中于中心区。25个主要绿地斑块到其它斑块的最小平均距离最大为江北区日湖公园到甬江公园约为2.23公里、最小为海曙区三江六岸绿地的江滨公园到中山公园的约为O.3公里。斑块与斑块的最小平均距离越小、连接性越高,便于为鸟类、昆虫等小型动物提供邻近的、方便迁移的不同生境:反之,值越大则该斑块相对孤立,不能为生物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据研究证明,一般动物和植物的可达性距离约在l~2km范围。【35】由此可见,宁波市主要绿地斑块与斑块之间的最小距离无法满足生物迁徙的需要,其中江北区的主要绿地斑块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中间缺乏有效的过渡区域或廊道连接。(3)主要斑块分布格局的均匀度。均匀度指数表征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分配的均匀程度。它的计算公式如下:HMAx=1092nE=(H,HMAx)+100%H=一109:∑州2f=l式中E是均匀度指数,H是修正了的simpson指数,Hmax指各类绿地景观所占比例相同时,景观最大的多样性指数,Pl是第i种绿地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比。n是绿地景观类型总数。若E取其为0,则格局为完全团聚分布:若E取其为1,则格局为随机分布。

对宁波市中心建成四区绿地斑块分布的均匀度计算结果表明,均匀度指数为O.1955,处于团聚状分布和随机分布之间,倾向团聚状分布。几大主要斑块匀称布置在城区各个方位,但缺乏不同等级类型的斑块延伸到城区各个角落a并且,受现状城区形态和历史发展原因,绿地斑块相应集中,而不够均匀,主要分布海曙区及三江口绿地周边地区。(图6)图6中心城区公园分布图(1时代广场2江厦公园3濠河公园4月湖公园5盆景园6南塘公园7马园lO海曙公园16丞贺公园11江滨公园17长丰公园12永丰公园18庆安公园13杉杉公19大步公公园8白云公园9中山公园园园14后塘公园20镇安公园15演武公园21白鹤公园22荷花庄公园23丹凤公园24儿童公园25中兴27福明公园28甬江公园29外滩公园30桃渡公园3l樱花公园26明楼公园江北公园32槐树公园33浮石公园34白沙公园35姚江公园)从城市整体区域看,老工业区多而分布散的江北区的绿地分布少而且不均匀,远远低于海曙区、江东区和鄞州区。主要质量高的绿地也集中在三江口一带,而且街旁绿地数量非常有限,主要有江北外马地、块槐树、兰江地块、人民路中心广场、人民路绿岛、环城北路绿地、环城北路二期绿地、钱家边一通途公绿、宁一建住宅绿地、永红铁路绿带、压赛堰绿地、洪塘镇区绿地、宁慈公路绿带一带。原有的保国寺公园在江北区的郊区(附表1)

3.3.3斑块生态评价宁波市绿地建设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社会条件限制,绿地规划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许多绿地规划都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见缝插针,见地插绿,很少根据现状用地的条件,结合自然适当改造而形成富有变化条件的景观,导致斑块的自然特征不明显。而后建的绿地虽强调其生态效应,但从资源本身的利用和再生过程来说,是一种浪费和重复建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设计。现在提倡的后现代思想中的场所性具体表现为领域性与环境认同。后现代思想重视当地的自然历史特征,着力表现与众不同的特色,即场所性。它反对现代主义的标准化设计、单一的尺度、趋同的文化、地方特征的丧失。因此,我们很难在城市的发展足迹中寻找到一块属于原有特征的场地。通过对宁波市区主要公园(宁波音乐广场、盆景园、月湖公园、樱花公园、中山广场、外滩公园、马园公园、鄞州中心公园、姚江公园等地)进行抽样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公园中建设时间早的植被丰富,植物种类丰富。新建绿地的植物种类虽注意乔、灌、草的搭配,但是一味追求自然植物群落的乔灌草(地被)搭配结构,不综合考虑园地大小、土壤贫痔程度、交通安全、视觉安全等,其结果往往是造成群落特征不明显,种群相似,不利于不同生物的共处,严重的甚至造成病虫滋生、植物生态效益下降。(2)公园面积小的容易受到人的干扰,特别是位于人流量大的地区的公园,如居住区、火车站等地。(3)在绿地中采用了大量的修剪规则的灌木绿篱形成花园带的植物配置,形成大色块的绿地景观。(图7)经过修剪整形后的灌木带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未经修剪的灌木,主要由于受损后的枝叶的表面积变小,造成生态如防尘、吸co:等作用的减弱。而且也带来的养护管理费用增多等问题,(4)公园的形态以方形为图7修剪规则的色块主,有利于斑块内部的稳定。提高斑块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持当地物种多样性,保护稀有种和濒危种,也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宁波市郊对城市影响大的自然斑块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一带、马鞍山保国寺公园一带、龙山、灵峰山一带。它们可以作为宁波市的“源”。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是宁波城市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重要的意义。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周约45公

里,全湖面积为20平方公里左右,比杭州西湖大四倍,是浙江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但是目前东钱湖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湖泊富氧化现象十分严重。据了解,当前东钱湖沿湖及湖面生态破坏严重,沿湖18村2万多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湖内污染了水源,且湖区过量养殖影响水质,再加上长期以来缺乏大规模的清淤治理,导致东钱湖底泥淤尤其是湖湾等水流条件差的地方淤积十分严重。对兴建的居住区和酒店等未能防止自然绿地斑块被蚕食和分解。保国寺位于江北区洪塘镇北的灵山(马鞍山)山腹中,距市区15公里,依山而筑,为江南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内殿字古老素朴,园林绿树繁花,是文化和生态完美交融的旅游园区。此山自然风景秀丽、山野植被茂盛、空气清新宜人,人文景观密布,山寺隐匿于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灵山之中,颇具仙气,是临近城区具有良好环境调控作用的风景林地。山体、山峰的自然植被实行了积极保护,严格控制非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龙山、灵峰山位于甬江以南、通途路以北,周边小狭江、龙山、灵峰山围绕形成充满山野情趣的山林。属宁波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的阔叶林,也有小面积人工纯林分布。斑块的边界整齐、完好,内部自然生态景观不易受到城市和农业用地影响。3.3.4生态廊道建设评价城市廊道可分为两大类: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前者是以交通为目的的铁路、公路和街道等,后者有以交通为主的河流以及环境效益为主的城市自然植被带等。这里所指的廊道主要指自然绿色廊道。【36】绿带廊道一般宽从数百米至几十公里不等。主要由自然、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其位置多处于城市边缘。绿色道路廊道主要有两种形成。一种是与机动车分离的林荫休闲道路,主要供散步、运动、自行车等休闲游憩之用。在世界许多城市,这种道路廊道被用来构成公园问的联结通道(Pavew口vj)【371。设计形式往往从游憩的功能出发,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花灌木结合形成通透的景观。另外一种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城市的绿化带廊道源源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则可理解为廊道的一种源和汇的功能。绿色河流廊道一方面为自然栖息地的保护起重要的生态作用,河岸的植被带能过滤周围环境的溶解污染物,保护水质。河岸廊道的不间断植被吸收水中的污染物,产生树木碎屑提供鱼类繁殖的多样化生境也是源和汇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场所,也是美化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从生态学角度看,由于廊道“松散型形状(如长宽比很大或边界弯延多曲折)易于促进斑块内部与外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能量、物质和生物方面的交换,因而城市绿色景观廊道在生态学上具有生境、传导、过滤、源(sD“”e)和汇(sfn妁的五种功能。【381绿色景观廊道是城市野生生物的庇护地。而它的连续性可

供植物的传播体、动物以及其他物质随植被或河流在景观中运动。因此合理地应用廊道,对于城市景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宁波市非常重视道路和河道廊道的观赏效果,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沿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形成了宁波重要的风貌景观走廊,沿江开辟公园式绿带,规划的新区单侧宽度控制在100米及以上,旧城区以滨江道路为界适当进行改造。主要景观河流如护城河、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南塘河、西塘河、岩河等根据其周边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但是城市外围缺乏防护绿带廊道。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缺乏宽面积的防护隔离林带。根据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要求,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o米。但是目前宁波市防护绿地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既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利绿色景观的形成。水系廊道的建设人工化气息严重,长期以来受到城市防洪等工程的限制,河道硬化和渠化形成多,导致河流的形态改变,两岸的植被和生物栖息场所遭受破坏,在城市外围的河道两岸也过分强调观赏性,增加硬质驳岸和滨河大道,重新栽种植物,隔离了水系中鱼类等水生生物和湿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繁育环境。其实除城市中心河段受到城市用地限制,其它河段都结合生态设计加以利用,充分发挥滨水绿带沟通斑块形成网络的优势。中心建成区绿地斑块的分布,相互之问缺乏有效连接。已有几条滨河或路边绿带相对独立,或各自与一两块绿地相连,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斑块间的信息交流和物种的迁移。宁波市道路绿化虽然已很普遍,可起到一定降噪防尘等作用,但行道树种植的时间短、多为单行栽种且冠幅小,不足以构成景观廊道引导斑块间生态流的水平运动。老城区道路多为一块板,无分车绿带,行道树间距过大,绿地率普遍偏低。沿街建筑与道路也过于接近,缺少绿化过渡空间。行道树种类单一,树龄过小或是移植不久的截千树,使得遮荫效果和道路养护功能差。沿路树种雷同的景观多,也没有形成有层次的“一路一景”的绿化景观效果。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被称作边缘效应。【2】研究表明两类环境相接触部分在气象条件、物种组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都与中心区不同。这种外在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边缘区在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上高于中心区,从而,使边缘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大的生物量。当斑块边缘陡然(即与周围环境对比度高)时可增加沿着边缘方向的生物和物质流动,而过渡缓的边缘则有利于横穿边缘的生物和物质流动,这就是边缘陡度原理。在城市中的自然生境斑块边缘常常与周围环境不一致,会存在边缘陡然造成的沿边缘方向生物和物质流增加。宁波市由于市中心区与北仑区、镇海区相隔数十公里,之间地区有着漫长的城乡交错地带,城乡结合部范围过大,存在着导致城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土地被低密度、低水平开发,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平原为主,靠近城市部分的山体主要以城市的乡镇村为主,由于管理上的错综复杂,边缘台地被陆续开发为城市其他用地,阻止了自然景观向城市的渗透,人为造成城市与

自然景观陡然分开。而且在以往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城市绿地与周边山、海的关系因为规划范围的限制未能统一考虑,缺乏相互之间联系的绿色网络,在地理空间、视觉感知及公众认知上人为造成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海、风景区之问的脱节,缺乏从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城市绿地、无法体现山、海、风景区及周边生态绿地的综合绿地景观,体现景观的整体性和生态效益的多样性。3.3.’5定性评价结论研究表明,通过对宁波市绿地生态景观格局分析评价,宁波市近年来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城市绿地类型全面,但防护绿地的面积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海曙区火车南站沿线铁路至江北段。公园绿地中社区公园和专类公园的面积所占比重小,主要公园绿地类型还不健全,如缺乏植物园、体育公园等公园类型。(2)城市绿地存在绿地景观斑块与斑块之问的距离大,不利于生物之间的流动。主要存在于江北区,如日湖公园与甬江公园之间距离大缺乏有效连接。(3)城市绿地分布存在局部不均匀。从城市整体区域看,老工业区多而分布散的江北区的绿地分布少而且不均匀,远远低于海曙区、江东区和鄞卅l区。(4)在人流量大的区域斑块内部受人为干扰严重。如接近火车南站的月湖公园,马园公园。(5)斑块内部存在植物群落配置不合理。一味追求自然植物群落的乔灌草(地被)搭配结构,其结果往往是造成群落特征不明显,种群相似,不利于不同生物的共处,严重的甚至造成病虫滋生、植物生态效益下降。(6)自然绿地斑块受人为影响,被蚕食和分解。如工业区规模的扩大、东钱湖风景区水源遭受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对兴建的居住区和酒店等未能有效防止自然绿地斑块被蚕食和分解。(7)重视廊道绿地的美化,轻生态效益。主要是城市缺乏防护绿带廊道。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缺乏宽面积的防护隔离林带。水系廊道的建设人工化气息严重,河道硬化和渠化形成多,导致河流的形态改变,两岸的植被和生物栖息场所遭受破坏,在城市外围的河道两岸也过分强调观赏性。(8)廊道的整体性、序列性不够。如行道树种植的时间短、种类单一,多为单行栽种且冠幅小,不足以构成景观廊道引导斑块间生态流的水平运动。(9)斑块与基质生态交错区缺乏过渡与缓冲。如市中心区与北仑区、镇海区之间有着漫长的城乡交错地带,城乡结合部范围过大,边缘台地被陆续开发为城市其他用地,阻止了自然景观向城市的渗透,人为造成城市与自然景观陡然分开。

3.4生态景观格局优化措施3.4.1维护城乡生态一体化的空间格局从区域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区域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的最优,维护城镇及国土的生态健康和安全,遵循城区突破、城乡一体的原则,协调环境建设、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城乡绿地建设与城市空问布局结构有机结合,构筑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生态绿地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域绿色生态空间格局,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域的环境品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宁波市的生态绿地存在重城市绿地,轻市郊绿地建设的问题,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利用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走廊,建立健全以林地为主体的生态绿廊,将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农业生态区、自然植被生态区及城镇绿地系统地连为一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形成完整有机的绿色生态网络。从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出发,优化构建大环境绿地生态系统,通过对环境基质的生态景观分析,对风景区、山林植被实施有效的保护,积极发展近郊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并对环境建设提出措施对策,改善区域景观基质和生态环境。为维护宁波区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规划结合城市生态要求、自然形态及布局特点,宁波市建成中心区生态绿地结构概括为“一环三廊四片”。(图8)“一环”即构筑一条规划区生态环廊,是在宁波市规划区边缘地带,建立以东北部海域、滩涂湿地;南部、西部农田、林地以及东部、西北部的风景名胜区绿地为基础的环状生态圈层,宽度控制在1公里左右。“三廊”即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作为城市重要生态廊道。根据地形特征,沿江开辟宽窄不同的滨江绿带,大型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保证沿江绿地及开放空间宽度不小于80米左右。图8宁波市建成中心区生态绿地结构

“四片”利用城郊都市生态农业区、风景名胜保护区、生态景观控制区及城镇绿地建设区等开辟四片大面积的生态保护区,作为城市固碳制氧基地和季风通道,沿主要公路、水系建设网状绿化,并将区域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生态结构体系。城郊都市生态农业是结合郊区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布局,发展外向型农业,把生态景观绿地建设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恢复观光农业地区有价值的地形地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建设。风景名胜保护区重点是保护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使之形成以东钱湖、马鞍山保国寺、龙山、灵峰山以及天童山为代表的生态保护区,从而成为规划区内重要的改善环境的绿色景观斑块和具有丰富生物种类的源斑块。生态景观控制区是主要斑块、风景区和城市建成区之间交错地带,使之成为控制城市无序发展的屏障。城镇绿地建设区包括中心城区及市郊区范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应逐步建设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符合城市特色、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地系统,绿地布局与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美化城镇人居环境。3.4.2市区生态绿地建设要有机分布,布局均匀景观生态学中提出的种群迁移可达性原理,要求增加一定规模面积和生态质量的绿地数量。据研究证明,一般动物和植物的可达性距离约在1~2km范围。”副结合按照公园服务半径和等级配置要求:市级公园服务半径为2000~3000米,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米,居住区级公园及街头绿地为200~500米,合理确定生物种群之间的距离。要求新建绿地栖息地合乎景观最小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在旧城改造及城市不断膨胀扩大用地时,尽可能地留出公园绿地。宁波市中心建成区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用途分别规划,即点(公园、小游园、花园)、线(街道绿化、游憩林荫带、滨水绿地)、面(分布广大的专用绿地)相结合,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i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与市郊相关的各类绿地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发生城市用地紧张,而难以达到布局均衡时,可考虑用一定宽度的绿色廊道,连接各类斑块绿地。或是多建“星座式“街旁绿地,使其形成城市绿地网络的要素之一,也是城市绿地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成为动物繁殖、憩息的重要通道。在建设时中,可以根据沿城市道路、江、河分布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胜等因素考虑进去,使之相辅相承。因此重点建设的区域应放江北的大庆北路孔浦、宁波火车北站,江东的宁穿路、通途路、江南路、宁波火车东站海曙的汽车西站、市客运中心等地,要求最大斑块之间的距离小于2km。依照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绿地建设。规划时一定要同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协调统一,以便实现城市总体绿地景观布局的要求。各地都有对绿地系统进行近期和远期规划,执法和管理部门要有效分步实施规划。同时也要求政府部门有专

向资金支持,市民有良好素质参与绿地的建设和管理。3.4.3保护郊野山体、风景区的植被,建立生态保护区宁波市郊对城市影响大的自然斑块主要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一带、马鞍山保国寺公园一带、龙山、灵峰山一带。针对目前宁波市斑块存在的问题,作为宁波的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要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自然斑块。斑块的保护并非斑块的隔离、独立,而是应结合城市的发展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即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主要从内外结合的方式解决。作为城市的生态氧源,三大自然斑块应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要求规划部门一定要结合斑块的性质,合理控制用地建设性质、规模及绿地率,确保环境质量,要求用地建设不破坏风景区景观环境。特别是针对斑块周边的工业用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要求限期整改,定点发展,以恢复良好的环境质量。对“新、改、扩”企业及现有企业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环境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如治理烟尘污染。对城市污水要逐步实行清污分流、污水截流和集中处理,禁止向河湖倾倒污染。广泛开展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尽快改变垃圾围城的状况。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周边农村群众的环保教育,努力提高环境意识,大力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法规,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全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中去。建立健全环境法制及管理机构,依法强化管理,控制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要支持环保管理部门行使监督权利,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斑块资源的保护重点是要保护生态区整体资源生态环境。宁波主要应围绕以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一带、马鞍山保国寺公园一带、龙山、灵峰山一带为代表的生态保护区,建成为宁波重要的改善环境的绿色景观斑块和具有丰富生物种类的源斑块。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保护法令和条例规定,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严禁建设与原景观无关的任何工程设施,区内一切建设均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积极防治各种虫害、火灾、风灾等灾害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严禁开采山石、乱砍滥伐树木,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保护地带性山地植被类型和山峰、瀑布、山涧、湖泊等地形地貌景观。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精神,划定环境景观控制区和历史遗址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在控制区内加强植被保护与环境整治,控制景观视线走廊。对已遭破坏的古迹应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予以及时修复,严格尊重及保护其全部历史信息。森林景观建设要以森林植物区系分布为依据,以森林植物群落生态为基础,充分发掘和尽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使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逐渐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基础研究,改善古树立地条件,采取修补树洞、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保护古树名木,促进古树名木的养护复壮工作。

保护斑块景观资源必须严格实行功能分区原则。¨副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严禁进行经济性开发和商业性建设,切实保护景观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原作的真实性、完整性及风景区的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提供最佳的景观,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风景区内的控制区要限制经济性开发,尽量把旅游服务设施减少到最低限度。风景区外围开发区要积极开发旅游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核心区和控制区提供最好的吃、住、玩、娱、行服务,充分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改变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大酒店的做法,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保持了自然村的建筑肌理和自然风貌,具有浓郁的乡村风味。3.4.4城市外围绿带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圈宁波市要建立绿带廊道,首先,要形成规模化的绿带。城市内绿化带廊道的设置目的,除了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外,更要起到改善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作用。绿化带廊道的宽度受到其设置目的的影响。而且廊道宽度对物种多样性保护有着诸多的好处。“福尔曼(Forman)和戈德恩(Godom)认为线状和带状廊道的宽度对廊道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来说,12m是区别线状和带状廊道的标准,对于带状廊道而言,宽度在12m到30.5m之间时,能够包含多数边缘种,但多样性低:在6lm至91.5m之间时具有大的多样性和内部种。’’【39】在宁波市规划区边缘地带,建立宽度控制在1公里左右的绿带。在圈层控制范围内,保护、完善、恢复海域湿地生态系统,加强生态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化建设,控制城镇无序蔓延。同时强化科教园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将规划区范围内的大型生态绿地斑块有机地串联起来,增强区域绿地的连接度,为生物的迁移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是规划区生态景观格局形成的重要结构性生态绿化圈。3.4.5利用城市人工廊道的有效途径连接各斑块人工廊道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要属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骨架,它能使城市绿化空间延续不断,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绿色景观序列,同时也是发挥综合生态效益,形成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绿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140】宁波市的生态廊道建设,首先要利用现有交通结构均衡发展城市绿色网络结构,不仅要重视建成中心区,也要重视与城郊连接的绿色廊道的建立,特别是斑块与基质交错地带的生态景观联系。结合各城市组团内部布局,生态带导人城市内部,形成楔形绿带,其作用不仅向城市输送新鲜空气,也是有效组织城市景观的功能流。【4”同时也可根据城市常年风向的特征(宁波市中心建成区冬季由于

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合理建立穿城风。因此,在道路廊道中重点建设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一带、马鞍山保国寺公园一带、龙山、灵峰山一带自然斑块到城市中心区,主要公路有鄞县大道、通途路、G329国道、宁穿公路、s319国道,绿带宽度单侧保证在12m~30m。铁路近期主要以江东区与北仑区之间段、江北慈城到庄桥段,沿线建立80m以上的防护隔离林带,作为市郊的生态绿地引入城市。绿带尽量与农田防护林带结合设置,并与斑块相连,将区域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形成“森林围城”和“森林人城”的双重生态效应。新建、扩建道路在道路断面设计时应留有足够的分车绿带,力求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提高道路绿地率。其余道路在原有基础上更新、补齐行道树,并适当配置花灌木,加强绿化建设,并建成一批景观大道,丰富城市的景观。道路重点路段美化与道路普遍绿化相结合,对城市绿化景观起重要作用的城市主干道,及景观、区位重要的次干道(市区中心地带,滨河道路等)要能有效地建立有效景观。要建立防护隔离林带。铁路、公路沿线两侧应建设80米以上的防护隔离林带,作为城市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新区与旧城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丰富城市景观,并可将市郊的生态绿地引入城市。防护绿带尽量与农田防护林带结合设置,并与斑块相连,将区域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生态廊道。同时保护风景名胜区用地不被侵蚀。控制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边缘景观的改善,协调风景名胜区的建设。3.4.6加强河系廊道的生态建设宁波市河系廊道生态建设过程中应以改善宁波市主河道一一甬江、余姚江、奉化江的自然环境,保护三江的生态环境;净化宁波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与东西山森林带遥相呼应,形成宁波市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风景线。宁波市区河网水渠纵横密布,除了三江外主要还有市区东侧的鄞东南河网,市区西侧的鄞西河网区,市区北面的江北河网区,在合适的区域可以大力发展水生植物观光、水产养殖、垂钓等旅游观光地,建设宁波生态养殖度假区。丰富廊道景观的类型,为不同的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主要的河流要建立水源生态保护带,绿带宽度不小于80米,以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目的。对于建成区河流两岸自然环境良好,在生态保护带建设中应着力于生态保全与生态修复,维持河岸及滨水植被原有的自然状态,减少人工驳岸的修饰。保证廊道的通畅性。因为河岸两畔茂盛的植物通过增大水流的摩擦力,减弱河水流速,错开支流河水峰值的时间,减轻对干流的压力,可以达到调蓄洪水的目的。同时,停滞或半停滞状态的河水才能充分地沉淀、植物根系才能有效地吸附和吸收水中的

污染物,微生物才能对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分解还原,从而使湿地系统产生净化水质的功效。河岸绿化缓冲带还可以起到阻隔部分人为干扰和污染、保持生物的空间水平运动、配合水系形成适宜的小气候。堤防的设置按照“有防有放”的原则,仅保护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聚居密度高的地段,其他地段是大面积的生态建设用地,故允许5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所以堤防的结构以柔性为主,仅在受力大的部分河床和河岸用刚性结构。柔性堤防利用拓宽河道的泥土,堆筑土堤,表面种植地被植物护坡或刚柔结合的堤防堤内侧为土堤,表面种植地被植物护坡,外侧也不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采用青石条干砌,便于生物、水分、养分的交流。f421同时,城区河流廊道的设计中,应注意景观美学效果,便利居民亲水,廊道应与湖泊、山体、公园、大型绿地等连通,形成稳定、有序的景观格局。河岸加固时,多使用木桩、铺草、抛石、沉石、装石木笼等护坡、护岸模拟自然状态,加强水生生物栖息环境的建设。河道建设中,注意保存河漫滩结构的完整性,促进浅滩与边滩的发育。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中的问题4.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含义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重要特征,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曰fD出vP船却)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二是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复化和多样性,三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多样化的生境为不同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前提。城市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功能在于能够给人类活动开拓更大的空问,提供更大的效益。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既能针对生物种类的实施保护,又能综合体现经济效益和视觉美,它们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无法估量的美好前景。所以,城市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功能在于能够给人类活动开拓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大的效益。简单的说,生物类型丰富了,就有利于建立自然的有益健康的环境,发挥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效益。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人口增长、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等因素,使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热点。

4.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有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4刮4.2.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441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1)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2)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3)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4)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5)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1)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人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2)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3)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451

4.2.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4刮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46】:(1)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2)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u(3)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均'抽g胁s口f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指导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4.3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评价据相关调研和分析,城市建设围绕着经济进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城市栖息地的类型相似、外来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扩散、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是其保护的不利因素。其中,前三项因素是导致宁波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尽管宁波市相关部门针对性地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空间战略,不断扩大城市绿地的面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宁波市在生物多样性建设中还需存在以下问题。

4.3.1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多样性分析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宁波市中心建成区地貌主要以平原水网为特征,城市中心区缺乏天然的地形特征,难以构建一个供不同物种共处的不同类型景观绿地,因此导致生物栖息场所的单一。前面一节提到了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除了狭义上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内容。从广义而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因此更应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之一。因为生态系统本身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既是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保证,又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物种进化和种内遗传变异的保证。所以合理通过恢复性设计不同景观类型如通过创建水体景观、湿地景观、‘森林景观、疏林草地景观及其综合体等是尤为重要的。在主要的绿地中虽然讲究丰富植物品种,乔灌草结合,但绿地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考虑,整体性、特色性、序列性不够,植被雷同现象过于严重,植被类型也相对单一。城市道路绿地中行道树除了香樟,还是香樟,随处可见的常见大色块模纹或草坪的应用。而且在宁波的众多公园中,除了樱花公园少数几个公园外,主要公园在植物配置上缺乏自身的群落特征,生态群落结构非常脆弱,同时也无法突出主要植物景观。中国的园林艺术讲求的是“诗情画意’,突出园林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有时亦称作“境界”,它是中国美学特有的审美范畴,是一种具体景致和艺术家情思意蕴的结合,是景和情、物质和意识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环境。山石、水体、植物是我国园林三大构园要素,尤其现代造园中提倡和强调植物造景,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M7J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意深遂,而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如杭州西湖的孤山公园以梅花为主景,曲院风荷的荷花主景,花港观鱼的牡丹为主景;(图10、11)南京莫愁湖的海棠园,梅花山的枫香主景。图9曲院风荷的荷花图10花港观鱼的牡丹亭

在一个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不仅要求各子系统相互协调,以求内耗量小,还要求系统功能多样性以提高其稳定性。作为城市绿地,应保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不同区域,不同地形要形成各自特色种群或群落,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4.3.2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分析在宁波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园林绿化树种少。据资料统计,宁波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地,目前高等植物种类多达】350余种,市区的园林树种有241种。但是在市区分布植物中大都局限常用园林绿化树种乔木主要有香樟、银杏、桂花、广玉兰、女贞、水杉、乐昌含笑、玉兰、马褂木、合欢、无患子、杜英、栾树等,灌木有紫荆、金叶女贞、金丝桃、山茶、木芙蓉、夹竹桃、十大功劳、南天竹、红花继木、火棘、八角金盘、构骨、海桐、含笑、迎春、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地被和藤本有常春藤、络石、萱草、酢浆草、葱兰、麦冬、扶芳藤等用途广泛的只有百余种,一二年生草花多如有一串红、矮牵牛、二月兰、长春花、彩叶草、地肤等,但也主要是节日用花。而且品种单一,大大低于宁波市域范围植物种类。乡土树种中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植物没能得到很好应用,如宁波的浙江楠、黄金树、榧树、乌桕、深山含笑、山麻杆、胡秃子、红瑞木、花叶蔓长春花等等。导致种类选择少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现今苗圃苗木可选择品种单一。宁波全市苗圃地虽从2000年的花木总面积5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33.7万亩,但是出于经营的角度,苗圃地苗农大批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杜英、龟甲冬青、桂花等品种,一些观赏性好的慢生树种、灌木和草本如山桐子、厚朴等应用少,而且品种也单一。其他苗圃自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苗木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的生产形式,供需之间缺乏正常销售渠道,造成供求脱节、渠道不畅。同时,苗农对苗木的市场价格格外重视,一些价格低廉的苗木受到苗农或苗木供应商的冷落。所以造成选用树种有限的局面。另外一方面和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具体人员也有一定关系,设计人员本身对不同树种的喜好和认知深度对于绿地的设计也起到至关重要。如日本景观设计大师佐佐木叶二于2000年4月在日本墒玉新都心(S口f埘mdⅣ已wU而dnCe”把r)设计曹。:孽要£望”:差璺妻二在妻曼各地也刮起了一股榉树热潮,榉树40……图11佐佐木叶二的“榉树广场”一…一

一眨眼从不起眼的树种成为设计人员常用到的素材。(图11)设计人员本身对植物的了解甚少也是设计表达的误区。4.3.3城市绿地引种分析宁波市近年来加快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步伐,在新建绿地中不乏从外地引进类西---罴芋dcl:弓篇_0蒋,f公园.绿地{o。09o.065!竺量垦堑塑!堇.:塑』阔叶林(生长季).一!:!!!:里呈皇……一旦.:?了3一.~I图12不同类型绿地的生态效应~旦:唑一一一大乔木的例子,对城市的环境改善起到非常显著作用。仅从生态效益相比,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荫下的气温比草坪绿地气温低5摄氏度左右。而且移栽大树可缩短培育时间,迅速产生绿化效果。其枝繁叶茂,能够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和氧气的含量。在南方多雨季节里,大树能够对雨水起到很好的截留,降低了雨水对泥面的冲刷,从而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图12)“大树进城”风出现了几年前在上海、深圳等地就刮起的,各地也争先恐后地模仿,不顾一切的为了城市形象工程的建设服务,追求森林型生态城市,好比前两年的一股“草坪风”,现在是发展到从农民上山挖大树、野生树,牺牲城郊森林环境的生态效益来填补城市的空白,通过个体苗木经营者导人到城市,虽图13截干后的大树然在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代价确是昂贵的。【4引。有的专家认为如果难以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移植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善,易造成大树的迅速死亡。即使在3至5年内确定成活,也大多在几年,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老树,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形成城市大面积绿色弱势群体。而且大树移植前要保证成活,必做强行修剪,大都截干,影响原有的自然形态,严重影响树形的自然美。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做法,41

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好比“杀鸡取卵”,实不可取。(图13)据宁波市苗圃地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目前引种苗普遍存在大苗少、小苗多,乔木少、灌木多,快长树多、慢长树少,繁殖困难的苗少、繁殖容易的苗多,名贵树种少、普通树种多。现今城市建设日益高涨,配套规模条件跟不上就出现了上述的“大树危机”。植物引种需要注意生物入侵的问题。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认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其中人类是入侵生物的主要传播载体。H9】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植物材料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世界性的外来生物入侵与人为的引种紧密相关。初步统计显示,中国外来杂草共75属108种,其中就有63种是作为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引进的。宁波市已发现凤眼莲、加拿大一枝黄花、假高粱豚草等外来有害物种。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初也是作为观赏性庭院花卉而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已使上海市30多种本地物种消亡,还通过争光、争肥等方式排挤路边草以及棉花、玉米等旱地农作物。外来物种不仅在生态上破坏了原有的稳定性,在营造城市景观时也要慎重考虑,防止破坏当地特色植物的应用。现阶段许多引种单位和引种工作者缺乏必要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对所引植物在新栖息地的表现认识不够。片面强调植物的观赏性状和经济价值,对潜在的侵害性认识不足,也缺乏入侵植物危害机制的系统研究;而引进植物的种类繁多,种间和种内差异大,客观上也不利于对引进植物潜在危害的认识。4.3.4定性分析结论(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景观类型单一,植被雷同,缺乏地域特色。(2)城市绿地建设中园林植物种类单一。(3)园林植物引种普遍存在大苗少、小苗多,乔木少、灌木多,快长树多、慢长树少,繁殖困难的苗少、繁殖容易的苗多,名贵树种少、普通树种多。(4)城市绿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发运用品种少。4.4生物多样性构建发展对策4.4.1保护地带性山地植被类型景观“源”的确立。城市生态系统必须把自然及乡村作为城市的“源”或者“库”

是“异养性的生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生态系统之间从产生开始就存在着一体化趋势,它也是社会一自然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通过对宁波生物资源的调查和整理,确立景观生态规划所需保护的“源”,即物种个体和群体的种类、分布及一些生境类型斑块的分布位置,以形成不同范围和大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核。经调研和分析,宁波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源”主要分布在东钱湖风景名胜区、马鞍山、龙山、灵峰山地区,其中以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天童山的植物多样性程度最高,龙山、灵峰山地区的多样性程度次之,马鞍山地区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天然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已不能形成有规模的保护区域。因此所划定的“源”一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地带性植被是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适应本区域环境条件,并具有最大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的植物群落,因此以这种植物群落构成的植被是具有最佳质量的植被类型,也是最能反映本区域特色的植被景观类型。宁波市区在保护地带性山地植被上其关键在于要根据景源等级、地域环境条件、开发建设需要及山林地区的保护要求,采取分区、分级的保护方法…’,建立核心区和缓冲区。对林相单一的人工营造林区域,如天童山、东钱湖大多数区域确定其地带性的植被是以栲树、米槠、木荷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可有计划地实施林相结构的改良工作,吸引野生鸟类。在不同的山林区域,利用不同层次植被结构的搭配类型,形成不同山林景观,如恢复大型树栖鸟类巢区可结合开花类型搭配一些核果类、浆果类及果皮多肉类型的植物,如配植毛泡桐、黄檀、糠椴等乔木,火棘、垂丝海棠、枸骨等灌木,以便吸引食果鸟类增加色彩和美感,从而使天童山山林绿地真正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永久供给地。在山体配置小果冬青(工jexmjcrococca)+杜英{EjaeDcarpusd工c』p』ens)/山杜英{F.s',jves£r』s)+木荷群落,在沟谷配置华东野核桃(Ju鲥ans性。””for埘osa瑚)+三角槭(Acerbuergeria删则+赤皮青冈(0uercus鲥jya)/紫楠群落,可丰富森林景观的特色4.4.2结合市中心城区地形条件,绿地着重创建植被类型景观宁波市中心建成区由于地势平坦,以平原类型为主,因此城市新建绿地建设上主要应从植被群落的多样性出发建设,植被群落多样性主要通过植物群落中植物物种的数目、个体总数以及各种多度的均匀程度来表征群落的组织水平。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要一味强调所有绿地均要按照乔、灌、草结合方式配置,而是充分利用市区自然条件,结合各种植被景观类型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色叶常绿风景混交林、矮曲林、灌木丛、疏林草坪、竹林、湿地群落等或形成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和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等,使公园绿地中植被类型多43

元化,建立物种丰富、结构合理、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构建一个多物种共处的综合性绿色网络系统。城市建设中不应盲目施工,对原有农田、树林、河池生物多样性丰富地段要加强保护,要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严格保护山体、水系、滩涂等自然生境,或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绿地布置,保存其原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使得山地、水系、沿海滩涂等自然地的植物景观与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尊重当地植物群落特征,体现植物景观的自然地域风貌。如以湿地松、木荷、石栎、甜槠构成的阔针叶混交林;以柳杉、短叶松、金钱松构成的阔针叶混交林;以枫香、麻栎、沙朴、蕨类构成的落叶阔叶林:以浙江樟、紫楠、红楠、华东楠与朱砂根、蔷薇梅、鳞毛蕨构成的沟谷常绿阔叶林;以青冈、木荷、丝粟栲、继木、乌饭、构骨、杜鹃等构成的山坡常绿阔叶林;以青冈、苦槠、枫香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毛竹、淡竹、龙须竹构成的纯林;以枫香、檫树、红楠、杨梅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水杉、池杉、香樟、枫杨、垂柳构成的滨水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4.4.3保护现有城区水域资源,丰富水陆结合植被类型景观宁波市河系发达,重点应保护三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和蜿蜒于市区的六条内河: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南塘河、西中塘河和西塘河。主要通过生态保护性设计和景观恢复性设计,重点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和机理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要保持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同时形成水系网络结构,将城中孤立的斑块连为一体。维持河岸及滨水植被原有的自然状态,或尽量采用柔性驳岸或刚柔驳岸处理,常见的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图14、15、16)减少人工驳岸的修饰,保证廊道的通畅性。城区内河道由于动态的群体游憩活动对其生态影响偏大,应适度改造,将干扰性的干道远离水岸50~100m,利用矮墙高差、小品绿化等手法和手段来围合空间形成人与动物、微生物互不干扰的立体空间使用模式。

坚!!;!三!至蔓:霆图14生态驳岸一图15生态驳岸二鲈壤磐。漱.聋图16生态驳岸三4.4.4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植物种质资源库要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如大型的综合公园、植物专类公园)和生态林地的建设,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如乡土植物园、湿地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温室花卉园等,以便于对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保护。园林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培育工作。深入调查当地生物群落结构类型,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规划。据有关资料显示,宁波市园林植物中的同属不同种和同种不同变种、变型的植物丰富。如腊梅属有6个种:蔷薇科有20余种;爬山虎有近lo种等,可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变化的时间和垂直空间生态位,建立物种丰富、结构合理、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其次对广泛搜集的品种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记载、鉴别,在良种母本园中建立新品种示范区,把良种母本园建成以自然式规划布置为主

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4-02-20 01:1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63123144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pdf

标签:城市   绿地   景观   建设   生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