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

更新时间:2024-02-19 20:49:1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蝴蝶的诗句古诗词)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

张萱《捣练图》

张萱《捣练图》,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图》家喻户晓,不过很多人对这件作品都有疑感;好像不过是画了几个女性在做丝绸。一件表现妇女劳动场景的画,为什么会成为宫廷画的代表作?

我们还是先从画本身看起。

《捣练图》有37厘米高,145.3厘米长,画面上有三组人物,一共12个人。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的特点,在这张画当中就得到了非常明确的体现,这种风格又被称作"丰肥体"。画面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右边的四个人,她们在用木杵捣练,关于捣练,下面会仔细解释。

第二个部分是中间的两个人在拼缝。

第三部分是左边的六个人,一个在扇火炉,另外四个人在熨烫丝纲。还有一个小女孩,淘气地在丝绸下窜来单去。

特别注意这位小女孩。你可能觉得这个小女孩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一点生活气息,但是深入想想,她代表的是这种丝绸制作技艺的传承。女孩子们从小看着长辈女性怎么做这些事情,耳濡目染,慢慢就学会这道处理丝织品的工序。古人发现把蚕茧放在微开的水当中一煮,胶化开了,丝就能抽出来了。但是丝上还附着很多胶,粘有灰尘和杂质,这叫生丝。生丝要进一步处理才能变成熟丝,熟丝柔软、光滑,具有垂坠感,而且能够染上各种漂亮的颜色。

处理生丝的过程,就叫练丝。首先要把生丝放在碱性的草木灰水里浸泡,然后用木杵,也就是大棒子捶打,然后晒干;再浸泡、捶打、晒干,这个过程要重复数次。多余的丝胶和杂质就慢慢脱落了,丝也变得白净、柔软、有光泽。

"三矾九染"

听到这里,相信你意识到了,原来这项看似休闲的劳动,技术含量相当之高。不过,这跟《搞练图》的艺术地位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有一层隐秘的联系。从印肩品上是感受不到的。宫延艺术不只是看内容,它在技巧、材质等方面也都要突出宫廷的至高地位,《规练图》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不过请注意,这张《玛练图》并不是唐代的原作,而是宋徽宗画院的画师临摹的。所以我们这里是以宋代宫廷画的工艺水平为例来讨论。

宋徽宗本人是一个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宋代画院临摹的古面,可以看作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这件作品一方面记录了张营丰肥的风格,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宋徽宗对旖旎华丽、高贵典雅品位的追求。可以说是在张董的原作基础上,加了宋徽宗的品位。

《捣练图》属于工笔重彩类,这是中国绘面的一种重要类型,就是用笔工整细密,颜色用得比较浓重的画。画这样的画,要用到一种复杂的技术,叫"三矾九染",才能表现出明亮鲜艳的色彩。

三矾九染是什么呢?我们看这张画,整个画面是一遍一遍渲染的,每画完几遍之后,再罩上一层矾水,然后再染,这样,之前染的颜色就不会化开了。有点像画油画,之后再画,底下一层的颜色就不会泛上来。当然,实际作画的过程要更复杂得多。

三矾九染虽然不是富廷独有的技术,但是好的宫廷画能将这种技术发挥到极致。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工笔重彩的颜料上得多,所以画面色彩一定很厚。不是这样。《捣练图》丝毫不厚重。这是因为它以三矾九染,避开了一层层厚涂的问题。中国画颜料是矿物质,研磨得非常细,这些颜色不是靠厚厚的胶水堆在绢上,而是把绢的纤维染了色。

材质与内容相呼应

说完色彩技术,再来看看材质。工笔重彩大多画在绢上,用于宫廷画的绢,要经过种种复杂的处理,虽然和《玛练国》里的工艺不完全相同,但也要经过捣练。这件作品的材质和内容,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呼应关系。

现存这张《捣练围》是宋代的摹本。你去看宋画,会感到从画里向外透着一种亮亮的色泽,衬得画上的颜色格外明亮,人物也显得更加优雅。后人去临摹,

总是临不出原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绢上。

宫廷里准备做画用的号,有很特殊而细致的要求。宋代书法家米蒂就说过,古代人到唐初作画用的都是生娟。但是到了盛唐时期,吴道子、周防这些高廷画家,却先把绢放进热水里煮一下,据掉一部分丝胶,再在娟上撒上研磨得很细的贝壳粉,然后用木槌将贝壳粉槌到绢的丝缝中。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绢的丝原本一根一根是滚圆的,槌过之后就变或了扁的,这样颜色才好附着在上面。

二、贝壳粉椐进丝里后,丝和丝之间的小缝独就被填满了。贝壳粉本身又带有一点萤光,会闪闪地往外透亮。这样处理过的绢就像一张银色的板,会让颜色更漂亮。

一张《捣练围》,将宫廷绘画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绮罗人物"

最后,虽然《捣练图》原本已看不到了,但我们还是可以畅想一下,回到《捣练国》最初的创作时代,去理解一下当时的艺术氛围。

这件作品的作者张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宫廷画师。他有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把汉代以来所有的人物画通通整合起来,集大成,创立了一个风格,被称作"张家样"。

从《捣练图》中你可以看出,张萱把女性的妩媚表现到了极致。别人描绘女性的性感,大多着墨于女性的头、手、脸、身材,而他却去渲染女性的耳根。仔细看,你就会发现,他画的女性的耳根,反映出一个男性对女人脖子和耳朵的细腻观察和表现,每一个细节都充溢着独特的女性魅力。张萱表现的妇女都是贵族,穿着绫罗绸缎,贵雅雍容,所以他的画也被称作"罗绮妇女像",或者叫"绮罗人物"。

但是不是唐代只有张萱、周昉呢?不是!想知道一干多年前的唐代,艺术有多么发达呢,在流传到今天的书籍中,唐代有名有姓地被记录下来的书家、画家竟然有400多人。光流传下来,进入历史的就有这么多,那么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又有多少人呢!保守估计,恐怕有成千上万。

所以,这张《捣练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张萱的代表性风格,还让我们能够一窥历史上那个繁华的时代究竞是什么样。

不过,遗憾的是,这张画现在在波士顿美术馆,我们在国内很难看到了。这跟我们熟悉的一段近代史有关。《捣练图》本来是圆明园的珍宝,1860年圆明园被烧掠之后,这件作品随之流失了。1912年,波士顿美术馆的东方部主任网仓天心买到了这件作品,把它带到了波士顿,后来又被美国波士领美术馆收购。不过,这也意味着,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扇窗口。

这件作品不是常年陈列的作品,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波士顿美术馆的网站上下载观看它的高清图,一饱眼福。

这张《捣练围》之所以成为绝患名作,不只是因为画面的美,更因为它的内容(也就是丝绸制作)和艺术形式本身(也就是画的材质和技法),两者产生了奇妙的呼应。它就像是一个关于艺术的隐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宫廷艺术曾取得了如此动人的成就。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20:4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46952144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美术名作赏析—《捣练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宫廷   艺术   捣练   女性   作品   中国   颜色   丝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