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我的委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 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铁扇公主》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的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洪深、欧阳予倩)
郑正秋《难夫难妻》《姊妹花》。
张石川《火烧红莲寺》。1931年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
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二代导演:
沈西苓、郑君里、蔡楚生、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沈浮。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1933年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其代表作有:《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前程万里》、《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分别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渔光曲》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
郑君里,被同行称为“电影候补皇帝”。独立导演《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上不懈的进取精神。
费穆(1906年—1951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被尊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他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1933年,其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公映,轰动上海滩
孙瑜(1900年—1990年),曾留学美国,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教育的电影艺术家。其影片借鉴西方戏剧结构和新颖的电影手法,重视镜头的美感和剪辑的流畅,被尊为“电影诗人”。 袁牧之《马路天使》
南北二谢:谢晋、谢铁骊
谢晋(1923年—2008)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
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茧自缚》。1963年,在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中,《红色娘子军》一口气拿下四个大奖,它们是: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
凌子风 主要作品:《中华儿女》(与翟强合作)、《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
崔嵬 导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第四代导演代表性的人物: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等。
代表作品:张暖忻的《沙鸥》、郑洞天和徐谷明的《邻居》、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主要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从影片《黄土地》开始的。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田壮壮的《盗马贼》、吴子牛《晚钟》、李少红《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何平《双旗镇刀客》;霍建起《那人那山那狗》、《暖》
1.两种电影叙事观 电影是剪去了琐碎片段的人生。电影是琐碎片段的人生。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义系构成、装配,引申用在电影方面就是剪辑和组合,在电影制作中,按剧本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画面),然后再按原定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镜头(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机地组成一部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法统称为蒙太奇。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
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隐喻蒙太奇将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a,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b、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 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
c、重复蒙太奇
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划人物, 深化主题的目的。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象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d、连续蒙太奇
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但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
一般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混合使用以加强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电影手法
表现蒙太奇是以相连的或相叠的镜头、场面、段落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比喻、象征的效果,引发观众的联想,创造更为丰富的涵义,从而表达某种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绪。
它让观众产生割裂的效果,以使导演提高镜头的对称予以表达的思想在观众身上产生更活跃的影响。
表现蒙太奇包括:
隐喻蒙太奇:将外表相同而实质不同的事物加以并列,产生类比的效果,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创作者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主观情绪色彩。 对比蒙太奇:在镜头的内容上或者形式上造成一种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反差感受,也是内容的相互协调和对比冲突,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者对话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把不同内容、不同画面现象的镜头组接起来,造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心理蒙太奇:这种表现技巧是通过镜头组接,直接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如人物的闪念、回忆、梦境、幻觉以及想象等心理甚至是潜意识的活动,是人物心理造型表现。这种手法往往用在表现追忆的镜头中。
戛纳电影节: 至今64届 。 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
最高奖为“金棕榈奖。
Dogma95理论 拉斯·冯·提尔
1995年春,拉斯冯提尔与其同行们终于提出了(逗马),在影坛引起了新浪潮,理论归纳了十大戒条:
1、必须实地(景)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如果道具为必需品的话,选景时就必须找一处有该道具出现的地点; 2、不可在影像之外加进额外的音响效果(也不允许加入配乐,除非该音乐在拍摄时同步播放); 3、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4、必须采用彩色的画面。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如现场太暗曝光不足,可在摄影机上加上 “机顶灯”; 5、不可使用任何滤镜; 6、不可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 7、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8、不可拍类型电影; 9、电影制式必须为35mm; 10、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制作名单)中出现。
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
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
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至今共举行了65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 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 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
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主要奖项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
世界电影流派
1、布莱顿学派:英国 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靠的第一个学术流派
2欧洲先锋派 ---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法国,后来以法国为中心。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艺术的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先锋派电影掀起了世界电影史上的首次理论运动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
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 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内容;盲目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主张“非理性化”,“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把现实世界变成梦幻。鼓吹人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排斥逻辑的。
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3电影眼睛派 1维尔托夫首创,成立于1919年。2特点: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
他们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搬3代表人物代表作: 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4作用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影响力的电影学派
特点: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库里肖夫(库里肖夫效应)、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瑞特《锡兰之歌》,卡瓦尔康蒂的《煤矿工人》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产生时期:20世纪30年代
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特征: 在戏剧电影的背景下,把诗意、戏剧和对社会现实的表现结合起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对重大题材的重视。
长镜头表现段落场面,尽量不剪接。长焦距镜头使用多。强调演员作用,根据演员特点塑造角色,重视演员发挥;强调人道主义,主张在宏观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时应具有诗情画意,如光纤、影调、画面气氛、音乐和有隐喻意义的道具等。
代表:雷内·克雷尔(富有幽默喜剧精神)《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1),
雷诺阿(擅长贵族题材)《大幻灭》《游戏规则》, 让·维果(关注普通人的题材),马赛尔·卡尔内(描写犯罪心理)。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产生时期: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着力表现普通人的痛苦、挣扎和希望;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1943威斯康蒂《沉沦》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内容题材的真实性。取材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日常性、纪实性美学原则。两大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
◆生活流的结构,反对戏剧化模式与人为编织的矛盾纠葛。
◆实景拍摄;自然光;拒绝明星制,雇佣非职业演员
作品代表人物;---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 最全面彻底贯彻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原则的影片。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50 真实客观的叙述,深刻而理性的社会批判。跟拍、固定镜头和慢移动镜头;非职业演员。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德·西卡《擦鞋童》
德·桑蒂斯《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 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捷尔米《以法律的名义》《两分钱的希望》。
第七艺术 卡努杜
8法国新浪潮电影1,1959-1961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2,“新浪潮”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3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本质是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新浪潮电影运动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4,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精神过程搬上荧幕;描写人的责任心;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
作者电影”理论
——摄影机如同作家手中的笔,书写创作者的个性。拍电影就是写作。电影是个人化的导演艺术,其真正作者是导演。电影是创作者个性的表现,是导演对生活的理解阐释。确立导演中心地位。
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多变
代表:夏布罗尔《表兄弟》特吕弗《胡作非为》戈达尔《精疲力尽》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4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马里昂巴德》
9新德国电影
时 间:60年代处---现在。
理 论: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代表:
克鲁格《向昨天告别》,沙漠尼《狐狸禁猎期》,施隆多夫《青年托尔斯勒》、《锡鼓》、《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斯》,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艾菲·布里斯特》《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郝尔措格《阿吉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文德斯《阿丽丝漫游城市》。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佐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铁皮鼓》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独特的视角与夸张、怪诞、变形的手法。对成人世界的拒绝,暴露德国社会众生相。被称为“冲击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电影”。
10意大利瑞典新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的特性
内容上:展示西方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强烈的精神危机;
题材上:生命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难以沟通,人的感情空虚和异化;生存困境中的茫然若失等;
形式上:打破传统叙事规则,采用“意识流”等手法,通过回忆、预想、梦境等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尤其侧重对侧重对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内心纷繁杂乱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
包括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
安东尼奥尼(1912---2007):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从新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打破传统叙事规则,以心理意绪或哲学观念为核心,侧重展示纷繁的意识或潜意识。
“无情节电影”:事件的非逻辑组合,空镜头的使用,松散的结构与缓慢的节奏。
代表作: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 《夜》(1961)、《蚀》(1962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德里克·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代表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意大利电影艺术的巅峰人物
费里尼色彩”:自传因素,表现切身体验、叙述个人经历。
费里尼电影的美学风格:自传因素;感伤的幽默风格;幻想的超现实主义的银幕世界。
《八部半》(1963)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电影,展现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无望混乱的内心生活。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内心生活视觉化。
5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0年代的“孤独三部曲”:
《道路》(1954)
《骗子》(1955)
《卡比利亚之夜》(1957)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 《火车进站》。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1929年,世界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纽约之光》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胶片电影《浮华世界》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1995年,世界第一部全三维电影《玩具总动员》
叙事动力两个方面;人及其欲望 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
17.天生杀人狂
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米基(伍迪·哈里森饰)生性狂野,而他的女友麦勒丽(朱丽叶·刘易斯饰)由于从小受父亲的骚扰,也自然滋长出叛逆情绪而粗野不逊。两人在共同杀死了麦勒丽的父母后,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这对疯狂的情侣在逃亡的路上大开杀戒,杀人不计其数。由于电视的连续报道和炒作,两人竟然成为了全国文明的新闻人物,甚至成了青年们的偶像。不久,他们终于被警方擒获。电视节目主持人韦恩·盖尔为了提高收视率,进入监狱对米基进行了直播访问。米基趁乱,以韦恩等人为人质,救出了麦勒丽,并且逃出了监狱……
天生杀人狂》是一部在视听语言上极尽能事的电影。导演运用视听元素明确地让观众感觉到了他的存在,但同时又使电影内容不失真实感,
而两者之间的距离,正是使观众产生思考的原因,亦是导演的目的所在。 整部电影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镜头完全与地平线保持平行
镜头永远是倾斜摇晃的,大量快速短接镜头像绽放的烟火一样滑过视线,混乱与速度是这个疯狂世界的唯一真实。
影片中那对疯狂情侣的初次亮相,是在路边的小酒吧大开杀戒。
狂乱的画面被配以激烈欢快的摇滚乐,画面的血腥与音乐的欢快造成强烈的对比,杀人就像一场没有理由的狂欢,
而用指点兵的方法决定谁该死谁该活着,
他们就像孩子一样天真地游戏,残忍与荒诞却是别人看到的。 双手的鲜血还没干透,就可以深情地相拥互诉我爱你
色彩则仿佛变成一种暗示。黑白、彩色与绿色的画面相互交织,不同的风格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主人公带着痛苦幻想与回忆之时,画面往往变成怀旧风格的黑白,黑白过滤了血腥场面的刺激性,却将其中的邪恶与痛苦无限地放大。
6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绿色的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三四次,,绿色的画面有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觉,暗示了主人公精神状态的混乱与紧张。而彩色的画面,
则有时让人感觉美好与平静,有时则让人感觉烦躁不安,
这个世界仿佛永远充斥着残忍与野蛮,即使是主人公做爱时,导演也让他们背后的窗上出现了幻灯片般的的战争、动物撕咬的景象
,所有的举动都疯狂不需要解释,在整部影片中不时出现各种动物的形象,火焰冲天,战争,性爱,断头的尸体肆意地行走……
这些突兀的内容与影片故事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具有符号般的指向意义,在视觉冲击的同时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天生杀人狂》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视听技术,在其背后,仍是导演对生活的表现。所有技术的运用,都是为了对观众产生冲击,
从而使观众对导演的表达产生严肃的思考。
这部影片中的视听元素既是导演的主观表达,又是迫使观众产生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导演意图的原因。
18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二战时期西西里岛上宁静的小镇,美艳动人的妇人玛莲娜(莫妮卡•贝鲁奇 饰),撩着波浪长发,穿着时髦的短裙丝袜,踏着诱惑的高跟鞋,烟视媚行,征服了镇上所有男人,也包括年仅十三岁的维利图,他悄悄地成为她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踪、窥视她的生活。她摇曳的倩影、她聆听的和音乐、她贴身的衣物……都成为这个被荷尔蒙淹没的少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然而,战争虽然没有过多影响小镇人们的生活,却给玛莲娜带来了灾难,她变成了寡妇,成为男子们话题的中心和目光的焦点,更是女人们热烈嫉妒的对象。
她成了不折不扣的祸水,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被送上法庭,失去了财产,生活困顿,不得不屈服于男性的世界中,以美貌求得生存。
玛莲娜一步一步沉沦下去,小镇女性的嫉妒、愤怒也渐渐爆发,天真、不谙世事的维利图被迫面对淳朴小镇中,人性的残暴无情。看着已经一无所有的玛莲娜,维利图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过的勇气,决定靠自己的力量,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帮助玛莲娜走出生命的泥沼……影片延续了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浪漫唯美和细腻感性,画面感强。
看上半部会以为只是一部少年情怀,随着剧情推进,才感到蚀骨的悲愤。
一个女人就因为太美丽,所有男人都垂涎她的身体,想占有她;所有女人都妒恨她,搬弄她,妄图毁灭她。
你会从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子眼中,一起见证什么叫逼良为娼,什么叫悲剧。
丈夫在前方战场上为他们打仗,妻子却在家园里被欺侮损害。
7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9:3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422491446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