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

更新时间:2024-02-19 15:48: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家乡的春天作文)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

编者按: 1+1=2,您不是一个人阅读,“经方学堂”永远和您同行!

每周二,中医学苑订阅号“经方学堂”的固定时间。

探讨研究《辅行诀》专刊

周二版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

目录

救诸病误治方(论证一首,方五首)

[25]大泻肝汤(救误用吐法);

[26]大泻心汤(救误用清下);

27]大泻脾汤(救误用冷寒);

[28]大泻肺汤(救误用火法);

[29]大泻肾汤(救误用汗法)

【原文】陶云:又有泻方五首,乃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

【讲疏】

本条为救误五泻方例的冒头按语。

误治之说《伤寒论》中就有记述,其中所载结胸、心下痞、奔豚等病均为误治所致,它们都具有外感邪气未清,又有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的特点,多是平素即有旧病,因外感之病引发,或误用汗、吐、下三法,或用药过寒、过热,或误用火法、潠法等所成之坏病,治疗应根据所误用治法的特点,结合宿疾情况而施治。如误用汗法伤阳者宜复阳;误用下法致痞者开痞,由痰饮宿疾者逐痰饮,有宿寒者温阳散寒等。

由于误治所致之病既有外邪未清,又有正气虚损,故多兼有外感和内伤病的特点,《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外感和内伤合论的,外感应以祛邪为主,内伤宜以扶正为主,因误所致之病宜祛邪兼以扶正,仲景正是以误治之说,把外感病和内伤病的病理机制与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伤寒与杂病合一而论的,张仲景撰用《汤液》以为《伤寒杂病论》,很可能是继承了《汤液经法》救误方例的形式和内容,完成了《伤寒杂病论》的写作。《五脏用药法要》把误治方列为专篇,为我们研究和使用《伤寒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值得重视。

【原文】泻肝汤。救误服吐法,其人神气素怯,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 芍药 赭石烧 旋夫花 竹叶各三两

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呕甚者加生姜,作六味。

【校注】

[1]泻肝汤:衣抄本“泻”字前有“大”字,当据补,以下救误方,均是如此情况,不再出注。

[2]痰癖:为水饮久停化痰,流于胁肋之间,有时胁肋痛的病证。

[3]煎服法:衣抄本无“呕者加生姜,作六味”八字。有“心中懊憹者加盐豉一分,言语善忘者加桃仁一分。”二十字。

【讲疏】

本条为泻肝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煎服法及加减法。

肝法于春天温升之气,若误用吐法,其气则机有升无降而作呕吐。平素即心气不足而神虚的病人,不任其上冲之气之冲击,或平素胁下有痰饮,上冲之气挟水饮上扰心神,则心中惊慌烦躁不能安宁。

本证有三大特点:即气机上逆,胁下痰饮,心神虚弱。气机上逆为肝气过盛,痰癖之证位在肝部,痰气合邪,为肝气实,宜泻之,心神不足又受痰气之冲击,则心神愈为不足。肝实宜泻,故用前泻肝小汤之君药与佐臣药,神虚宜补心主,故又加入补心小汤之君药与佐臣药(依陶氏草木金石分类为方之通例方中代赭石当用牡丹皮为宜,衣抄本中此方无代赭石有牡凡皮,当从),复加入竹叶之苦以清心除烦,且芍药酸敛肝火,牡凡皮、枳实、旋覆花通血脉结热,下气逐痰饮,牡丹又有疗“惊痫”(本经)之用,此方可下气除痰安神,用于肝实心虚证尤宜。

就本方之药味而言,芍药、枳实两乃泻肝方之君和佐臣,此两酸可收上逆之气,丹皮、复花两咸乃补心方之君和佐臣,在此方中可分别称为“子援臣”和“子援佐使”,有“子能令母实”之义(以下诸救误大泻汤相应药物之名位准此,不再说明),能软痰血之坚积。竹叶一苦乃补肾方之佐臣,在此方中称为“母援佐使”,有虚则补其母之义(以下诸救误大泻汤中相应药物名位亦准此,不再说明),可除烦以清心。

呕甚者是因气逆而胃气不降,故加散饮和胃之生姜。衣抄本中所

载“心中懊憹者”,是胸膈有结热,胃气上逆,故加盐豉之宣发上焦郁热,并以兼治中焦而降胃除逆气之竹茹,代专主上焦之竹叶,“言语善忘者”为血络不通,故加桃仁以去瘀血而通络。

又此条中痰澼一证,皆谓首见于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巢氏等撰此书于610年,晚于陶氏卒时70余年,故“痰澼”一词的提出早于巢氏。

此救误大泻汤之组方结构当如图:

【原文】泻心汤。救误用泻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下利甚者加大枣,作六味。

【校注】

[1]煎服法:衣抄本无“下利甚者加大枣,作六味”十字,有“呕甚者加半夏一分,而干姜易为生姜,下多者(者字疑衍)腹疼者,加大枣十二枚。”

【讲疏】

平素阳热气实的人,感受外风寒之邪易形成太阳表实证,而有发热症状,本当用解表法以散热,若误诊为里热实证而用寒性药物攻而下之,则在里之气受损,而在表之邪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部位,发生气机痞塞不通而升降失常,胃不受纳而不能饮食,食入之食物亦因不能消磨而即泻下,邪气与正气搏结于内,阻碍肠道之传送糟粕则雷鸣而腹痛。

此证之特征为邪热在内,而脾胃气机痞塞,故用泻心之君臣黄连、黄芩以泻内陷之热,而以补脾之君臣人参、炙甘草扶因下而伤之脾胃之气,干姜之辛以开其痞塞,干姜与黄连同用,辛开苦降,可除痞满,气机升降有序则肠鸣腹痛即除。

此证若见下多腹疼,是中土枢转不利,气机下趋,至使邪气不除,中虚不荣而疼,故加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本经》”之大枣。衣抄本所载“呕甚者”,是热邪痞塞于中,胃气上逆较重,故加降胃散饮止呕之半夏、生姜,尤嫌干姜助热多守,故去之。

此方即《伤寒论》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甘草,其原方主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见《伤寒论》第359条),与此条之病机不同处是其为“本自寒下”而非“阳气素实”,应予鉴别。

又,此方与张仲景之五泻心汤证有密切联系,应互相参考,随证用之。

救误大泻心汤组方结构如图:

【原文】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阳气不行,致腹中滞胀,週身恶寒不已。

附子炮 干姜 麦门冬 五味子 旋夫花各三两

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校注】

[1]阴气素实:衣抄本作“阴气实”。

[2]阳气不行:衣抄本作“卫气不通”。

[3]週身寒不已:衣抄本作“反寒不已方”。

[4]主治文:衣抄本下有“补更文:治误过冷药,其人卫阳不行,致腹中胀满,气从内逆,时咽中呛,唾寒不已”。

[5]煎服法:衣抄本后有“如人行十里时,若痰吐不利者,易复花为款冬花,喘者加杏仁一分”。

【讲疏】

本条系泻脾汤主治病证,方药组成、煎服法及加减法。

泻脾汤证,病人平素阴寒之气盛大,患外感之后,因有发热症状而误用寒凉药物,致使卫气因寒而运行滞涩,发生胀满。

关于卫气运行不利发生胀满之病理,前小补汤下已讲述,然而卫虽出于下焦,却源于中焦而宣发于上焦,所谓出于下焦,是卫气的运行始于足少阴肾经脉之外,而归于足少阴经脉之外,乃就运行之起始而言;所谓源于中焦,是指卫气为水谷精气中之浊者;水谷之气的泌别清浊及其水谷的收纳消磨,都在于中焦;所谓宣发于上焦,是指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主皮毛,皮毛在表,为卫气所用之地,卫气的功用,发挥于此,故云其宣发于上焦。

阴气素实之人,阳气必虚,中焦阳虚则卫气之源竭乏,复因服寒凉之药,则卫气虚而且寒,运行滞涩而无力,卫气运行滞涩无力致经络病之脉胀和肤胀,也可因卫气壅滞而“排胸廓腑”而有胸胁腹部之胀。因脏腑经络之卫气运行障碍,则阳气难以恢复,则素有之阴寒仍不能排除,甚至有所加重,故寒不已。

治此证者,当用姜、附之辛热以泻素有之阴寒,扶下焦之元阳以助卫气功运行之始终,温中焦化水谷以充卫气之源,加入助肺用之小补汤以利卫气之用,则卫阳化源不竭,运行有力而流畅,寒邪去而阳来复,诸证即愈。

此方所主之病,起因在于外感之寒,基础在于内素有寒。人以正

气为本,故此方以附子温阳助卫而却阴气为君,姜之功在中,但生干有所异同,若用干者,则全方尚少散外邪之品过逊,故用生姜较宜。

衣抄本煎服法中“如人行十里时”句,与下‘‘若痰吐不利者”文气不接,疑是衍文或其后有脱文。《金匮》大黄附子汤煎服法中有“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与此句式相同,若系下有脱文,或亦是“进一服”。如是则说明服此方后“如人行十里时”即可见效,其效不可谓之不捷。痰吐不利是肺中有寒,故以能凌冰雪而独秀之款冬花温化痰饮者,易“微温冷利”《别录》之旋复。杏仁为喘家要药,仲景桂枝汤云喘者加之,小青龙汤证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乃取其通血络壅塞,利气行水,故加之。

救误大泻脾汤组方结构如图:

【原文】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似近于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懑,气不畅方。

葶力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校注】

[1]火法:包括熏蒸、艾灸、熨、烧针、温针等治疗方法。

[2]神识迷妄似近于痴:衣抄本为“人遗忘如狂”。

[3]气不畅:衣抄本为“气结”,当从

[4]主治文:衣抄本后有“补更文:治误用火法,其人津液素少,血燥燥致生肺痿,胸中痞而气机迫急,小便反数赤者方”。

[5]煎服法:衣抄本后有“少腹急者,加栗仁十二枚,茎中痛者,易甘草为茅根一分。”

【讲疏】

本条系泻肺汤主治病证,方药组成,煎药法及加减法。

关于火法的具体用法,简介如下:

熏蒸:将地烧赤,上铺桃叶、桑叶之类药物,或洒水,取气,令患者卧其上;或用其他药物或盐水热汤,人坐其上,外围以被,令其出汗。

灸法:是将艾条或艾绒球,置于一定穴位上燃烧熏烤,使其温热之势入内。

熨法:将砖或瓦,或沙石或大盐等物加热,用布包裹,置病人体表,使其出汗。

烧针:即火针,把针烧赤,迅速刺入所选穴位,然后出针。

温针:将针刺入穴位后,再烧灼其针柄,使热气传入体内。

上述五种火法有温经散寒、发汗的作用,适用于阴寒痼结的寒痹、阴疽等病的治疗。若素体津液不足,或血少枯燥之人误用火法,容易导致亡阳竭阴,动血助燥。

火法治疗多以发汗为目的,若本系三阳热证,而误用火法,则会汗出过多。汗为心液,出汗过多则心气虚,甚而亡其阳;其火热内攻煎液耗津,甚则阴气竭。上焦之阴阳俱虚,血气枯燥,则血动气结;心神因火扰之则迷妄如痴、如狂,血因热而溢,为吐为衄。肺气不畅而结滞不行,则胸中烦闷而满。

泻肺汤以上焦肺心有热,而水津不济为主要特点,火热盛而气结,故应泻肺之体,津液阴水不济则应清滋肾水。故取小泻肺中之君臣药以泻痰火,加入小补肾汤以补肾水。

方中葶苈子泻肺气以开结去水,与大黄同用可祛痰水而直折其内热,痰热除则心神安而神志清爽,生地黄可滋肾水而生津液以已血燥,竹叶能清上焦之热而除胸中烦满。甘草之甘与葶苈、大黄之咸同用,符合陶氏除燥之理法,更能除血之燥,血不燥而安宁则吐衄自止,与地黄、竹叶(即补肾小方之主辅)同用,则助肾闭藏之气化,津血坚闭于内而诸证易瘳。

衣抄本加减法所谓之少腹急,为肾虚而下焦气化不利者,故加肾之果栗子以助益之;茎中痛,是膀胱小肠有热,白茅根《本经》云其

“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闭,寒热利小便”,故加之以清利手足太阳之经腑,则茎中痛可除。

误用火法致病《伤寒论》中名为“火逆”,“火逆”之证治与本方有所异同,现录出数条,以备参考。

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人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欲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燥,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逆。”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从上述《伤寒论》条文可见,误用火法除有本条所述诸证外,还可有发黄、头汗出、谵语、哕惊狂、大便血(清血)烦躁等症状。

此外《金匮》论肺痿之病因,亦认为与汗出过多,重亡津液有关,与此条病机相仿,其文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以重亡津液故得之”。衣抄本主治文后“补更文”与此条有关,故其治法亦可互相参考。

救误大泻肺汤组方结构如图:

【原文】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令心中动悸不安,冒汗出不止者方。

茯苓 甘草 桂心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右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校注】

[1]阳气虚:衣抄本作“阳气虚”,当从。

[2]冒汗:头上出汗

[3]衣抄本主治文下有“治误用汗法,其人血气素虚,冲气盛,致令其人心中悸动不安,汗出头眩,苦呕逆,不能饮食,或四肢逆冷,腹中疼者方”。

[4]煎服法:衣抄本后有“若腹中疼者,易五味子为芍药,若气冲如奔豚者,当加李仁一分,一云加吴萸一分”。

【讲疏】

本条系泻肾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煎服法及加减法。

阳气素虚之人,误用了汗法,因汗出过多而阳气更虚。汗为心液,过汗伤阳,故以损伤心阳为主。心阳受损则肾水寒之邪上逆冲心,致心中悸动不安;头为诸阳之会,水寒上冲至阳气聚集之地,则如雪投火中而蒸腾于外,故头汗出。

泻肾汤证之特点为肾水之阴邪缘冲脉上逆,肝之经脉循少腹与冲脉相系,冲气逆则肝气亦随之上逆,肝气过升不节,如《经》言“病起于过用”而致虚。故治疗时应伐肾之阴邪以复心阳,补肝用以降冲逆,用前小泻肾汤之君臣药加入小补肝汤去其化味药。方中苓桂同用,温阳利水而伐肾邪,桂枝五味同用降敛冲气以止其上逆;姜、桂与甘草同用可复中上焦之阳。阳气复、冲气降、寒水去而诸证自愈。然此证乃阴邪上逆,《本经疏证》谓甘草“除邪气、治金创、解毒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故甘草当用生者。此证之功在于复阳,温阳之功则生姜逊于干姜,故此方中当用干姜。

衣抄本煎服法后所载之“腹中疼者”,系阴寒之邪邪致营血结聚故加入和营开结之芍药,而去酸敛滞涩之五味子,气冲如奔豚者,宜用制肝降气。郁李仁“其木色正白。性洁,喜和风暖日,溉宜清水而

不欲肥,乃金化之象”,能“盘旋润泽于上,条达通输于下”(俱见《本经疏证》),且《本经》谓其“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有利于制肝降气以伐水邪,故加之。吴萸能拔开阴霾,使阳自中而上下,于中焦阴霾阳者尤宜,与此腹疼之病机相切,故亦可选用。

泻肾汤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及该方去桂加干姜汤略同,此二方为服小青龙汤发汗后变证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小青龙汤后五证”之内容,该五证是以病案形式所记,将其有关此二方之文录下,以备参考。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腹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更咳胸满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治其咳满”。

其苓桂五味甘草汤,苓桂用量为各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煎服法为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分温三服。该方所治为冲气挟热而上,故面色如醉,与本条不同。该方去五味子,加入干姜、细辛各三两,即服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冲气降,而有咳嗽证之方。

汗后冲气上逆证,《伤寒论》中所论甚详亦将有关条文录下: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甘草大枣汤主之。”

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此三条均为汗后见证,64条所述为心阳虚,但无阴寒上冲证;65条之证系肾水之气欲随冲气上行,以寒水之邪损伤心阳之气为主;82条证则为寒水之气冲上之重者,不但心阳虚而且肾阳亦不振。

救误大泻肾汤之组方结构如图:

附:救误五泻汤组织结构表

本节救误五泻汤:均以前章中小泻汤之君臣为君臣,但其子脏小补汤之体用味药之用量却与君臣药同,故而本节之使佐药不拘于前章中用量较小之规则。子脏小补汤中之君药,在此泻方中当称之为臣,如前所喻诸候分封皆朝于周,而其方中之臣佐,可迁位为佐使,改制表如下:

救误五泻汤组织结构表

五泻方名

结构

泻本脏

补子脏

使

(赭石)

竹叶 干姜 旋覆花 炙甘草 五味子

芍药

枳实

旋覆花

丹皮

炙甘草 五味子 竹叶 干姜

黄连

黄芩

附子 葶苈子 茯苓

生姜 大黄 生甘草

桂枝

心 脾 肺 肾

人参 麦门冬 地黄

【原文】陶云:经方有救劳损病方五首,综观其意趣,亦不外虚候方加增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脏气互乘,每挟滞实,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已还,诸名医辈,张玑、卫汜、华陀、吴普、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新异,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园之于规矩也。

【校注】

[1]每挟滞实:衣抄本作:“虚实杂错”,当从。

[2]张玑:东汉末人,约生活于公元210年前后,曾任南阳太守,著有《伤寒卒病论》。

[3]卫汜:汉代人,著有《回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

[4]华陀:即华佗,元化系其字,三国时沛(现江苏省铜山县西北)国谯(谯,现安徽省亳县)人。

[5]吴普:三国时人,华佗之弟子,著《吴普本草》、《华佗药方》,前者散见于《证类本草》,后者失传,系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

[6]支法师:疑即支法存之。支法存,东晋人,著《申苏方五卷》(已佚),善治脚气病(据《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第31页,李良松、郭涛编著,1990年5月第1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7]葛雅川,名洪,雅川为其字,东晋人,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浙江句容)人(281~341年),著名道学家,著有《肘后备急方》、《玉函方》(已佚,部分方收藏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

[8]范将军:名汪,字玄平,因曾任东阳太守,故又称范东阳,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撰有《范东阳杂药方》(即范汪方),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外台秘要》等书中。

【讲疏】

本条为虚劳五补汤方例小序。

文中首先说明了此五补方的出处和其录出的目的。陶氏说此五方出自《汤液经法》,是由前面五补汤加减而成。录出的目的,也是为了辅助修道的人固守真一之气,并拯救危重病人,解除他们的疾苦。

接着,陶氏对此五补方进行了评介。他认为,此五补方证,病机复杂,方义深奥,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陶氏很注意所著书籍能否被人理解,尽量使其理论简便化、通俗化,便于人们接受。如他所撰《肘后百一方》是为了方便荒山僻村之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出“甘苦之味可略,寒热宜明”的主张,也是为了方便没有文化的人能够使

用。他并非不主张理论的纵深探索,相反,他在这方面是非常致力的。本书的五味五行互含说即是其例。本五补汤的制作方意,也是非常深奥难懂的,但是陶氏说:“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足见他是能够理解其义的。由此可见陶氏不但热衷于谱写“下里巴人”之曲,又擅长“阳春白雪”之调,这种既照顾没有文化的贫民百姓,又勇于探索深奥的医学理论的用心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陶氏指出,自汉代以来一些名医们,都是按照《汤液经法》的学术思想去组方用药,尽管他们各有专长,发挥出一些新的内容,但皆未离开《汤液经法》的宗旨,进一步发扬了《汤液经法》的学术思想。

劳损病在《金匮要略》中与血痹合一而专篇论述,但该篇中与本节之劳损以五极为名者不同。本节之劳损是以五脏分类,《金匮》则不分脏腑,而是以气血阴阳津液的虚损而论证。陶氏之后,隋代大业6年(610年)《诸病源候论》记载了五劳六极七伤;唐代天宝11年(752年)《外台秘要》问世,也详细记载了虚劳病,其第16、17两卷,基本都与虚劳有关,所引资料有《删繁》、《病源》、《范汪方》等,其内容广泛,病名不一,完全吸取了此五极病名,可见五极之说对后世影响之大。

尽管此五补汤“方义深妙,非俗浅所识”,笔者仍据陶氏“不外虚证方加减”的提示,及五方后“上五汤皆建中意,五行以土为本,制以所官之主,承以所生之同,”、“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原则,对现传承本此五补方用药情况进行考证和探索,试图律齐其组方结构。鉴于“建中补脾汤”与仲景方完全吻合,即结合五行学说脾土的特性,将其所用药五行互含属性及谷菜果畜味属性情况,作为它四方之取用准则,作为本《讲疏》之据。

笔者认为,虚劳致极之病,如国家衰败之极,内乱层生,政令不行,群臣不和,夷族侵扰,上下相怨,民不聊生,时有亡国之虞。当此“乱世不可治以王道”之时,君主蒙尘隐退,各自为政,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民贫而忿争。欲得复兴,必审时度势,重整朝纲,安抚群民,乱中求治,始可有望。如治肉极之建中补脾汤证,脾虚则肝乘而势盛,可借其势以代君位,故补肝之君桂枝可称之为代君之药。但补

肝则有土被木化之忧,故又用泻肝之君以监之,且倍量于代君而呈泻肝之局,此克已之脏的补泻方君药同用,且倍用泻君之量,即所谓“制以所官之主”。芍药在方中可称监代君之臣。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建中补脾方中之炙甘草,原系补脾方之佐臣,可抱德推诚,以维持脾土无主而用衰之乱局,利用名补实泻肝木之力以图脾土复兴,仍可称之为方中之佐臣。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物为人所必需,虚劳证中食物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不进食物则化源绝而命亡。民在军中为士卒,在虚劳补方中食品乃为佐使。《内经·五味·脏病者宜食》(下简称“宜食”)所载各脏宜食之谷、菜、果、畜类的味属,应是虚劳补方取用的根据,建中补脾汤所用之谷酿品饴、果品大枣,畜品牛肉,皆味甘为补脾所需,仅舍《宜食》之甘味菜葵,而用辛味之生姜,甚是令人弗解。

笔者认为这是陶氏此作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合流学说基础之上的,即在五行学说中融入了阴阳学说(用体用表达阴阳),而五行学说又以土“阴阳不测”而为“神”(详说见拙著《伤寒论阴阳图说》),故在虚实兼挟,脏气互乘的诸劳极证中,可见诸多格据不和的症状,甚至出现“大实见羸状,至虚有盛候”的反常现象。据此特点,在设方时,应交互使用五行中两对阴阳(金与木和水与火)之脏病的“宜食”食品,以期达到脏气的和谐,此即陶氏此书中在论外感天行病时所提及的“交互金木”、“既济水火”的法则。此法则在此五补方中应有所体现,即补心和补肾方互用其所属“宜食”果菜,补肝和补肺方中互用所属“宜食”果菜,这种用法的结果,所取之品恰是补脏的“用味”,完全符合陶氏以用为补的理念。

关于谷类的使用,是为营养本脏之气为目的,故当用《宜食》本脏属之谷。然而谷类品种繁多,酿制品所取原料又各有所异,当取原料或制品与本脏用味同者,按《宜食》五味所属脏而论,也与金木交互、水火既济之说吻合。

由于脾土“阴阳不测”的特性,似难以运用交互既济之术,但是仍可以体用之阴阳属性以示陶所云之“升降阴阳”。脾以甘味为用属阳,辛味为体属阴,虚劳小补脾方中已用果、谷(关于补肝之谷制品,

后有详说)两用味,菜类取体味辛之干姜升降阴阳达其自身和谐,而且食品中体用味之比为1:2,仍不失补方之制,大概这就是建中补脾汤中不用《宜食》脾菜葵,而用非《内经》所载五菜之一的辛味生姜的原因。

上述五脏虚劳小补汤,加五畜药即虚实劳大补汤,所加畜药,亦如上述果菜类金木交互使用,水火交互使用,脾土用其本脏之属的原则,取与五脏病相应的畜之脏器,这种“脏器疗法”,现代科学亦认为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五畜药在大补方中亦可以佐使称之。

虚劳大补汤的组织结构应如图:

-------------------------------------------(待续)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5:4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28920269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连载(六).pdf

标签:甘草   误用   抄本   卫气   干姜   运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