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宋代民)
走进哈萨克斯坦99-逐渐消失的习俗,哈萨克“还子”!
“还子习俗”。其具体规则为部分哈萨克人在结婚后将所生育的一个孩子送给自己的父母抚养,祖父母把他(她)作为自己的亲生儿女,其关系由祖孙(女) 变成了父子(女),称谓也相应发生变化。哈萨克族“还子习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生存表达。
古老的哈萨克族是一支生活在中亚的跨境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沿天山北部一带。自古以来,哈萨克族以游牧为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创造了丰富多彩草原文化。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交往的不便,鲜有人知他们的习俗。今年6月有幸拍到一组哈萨克“还子”的平日生活,以此来讲讲哈萨克“还子”习俗。哈萨克老人有收养长孙或长孙女,并将之视为自己的“小儿子”或“小女儿”的习惯,这就是还子习俗。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是对婴幼儿成长的一种保护措施;其次,它是哈萨克人义务抚养遗孤的传统延续下来的习俗;最后,为了缓解游牧社会老人孤独,减轻年轻父母负担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产生。 拍摄对象是一家生活在新疆喀拉峻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与其他还子家庭一样,图中的孩子是这对老两口的“小儿子”(孙子)。这是一天再正常不过的生活场
景,并没有因我的到来而破坏什么。画面中的场景一开始以为是母亲要给小儿子洗头,而小儿子非常的不情愿的,拼命挣扎,放声大哭。 洗完头后,母亲很熟练地把小儿子的头发擦干,并将红色方巾系在他的脖子上。父亲拿出一把刮胡刀,这时小儿子哭得越发厉害,原来是要给他剃头。
更多人对“还子”习俗认为是哈萨克青年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大力宣扬这种习俗。在过去,年轻的牧民会到远方放牧,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因此将长子留给父母来替自己完成对父母的养老送终。但事实上,由于社会形式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牧民住进了城镇,过起了定居的生活,加之城镇实行计划生育,还子的习俗目前呈现衰微之势。
认真思考,“还子”其是利于老人而不利于年轻父母和小孩的一种习俗,现实社会中也是这样。对于老人是希望继续延续还子习俗,但真正让这种习俗走向衰落的原因实际上是计划生育制度。制度规定,城镇少数民族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农牧民可以生三个子女。对生育数量的控制,导致很多喜欢子女的父母不愿意延续还子习俗,从而导致哈萨克敬老风尚的逐渐淡化。
另一方面,还子习俗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孩子本身,当他知道自己是“还子” 后,会对其心里打击比较大,如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感情,不听亲生父母的话,对他们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接受。 对年轻的夫妻来讲存在
不同心理,一种是,埋怨父母没有把孩子养好,孩子埋怨父母当初为什么要把自己送走;另一种是,认为老人养育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不愿再把孩子送给父母增加负担,但对于老人是希望延续这种习俗,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
最后剪成阿福头的小儿子比出了胜利的姿势,这好像是他招牌动作,见面问好时也是这个之势。母亲在一边帮他整理着衣服,他的左手拿着哄他不要哭的三楂片,用目光送走我们。 任何习俗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生活需求而创造的一种文化手段,当社会继续发展变迁时,这样的习俗也会发生变化。当习俗与现实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它就会慢慢走向衰落。哈萨克还子习俗从产生到消失,顺应了社会变迁发展的潮流。
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数千年来生生不息,让世人敬佩的是哈萨克民族的敬老精神与传统习俗。哈萨克的敬老,是世界上少有的。由于马背民族长年四处奔波,到处择水草地而居,哈萨克人的养老就成了问题。那些年老体衰的老人,就不可能再继续适应那种行无居所的到处漂流日子,就要相对安定的地方定居下来,并且老有所养。哈萨克族过去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还子”习俗。“还子”就是新婚夫妇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要改变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原为祖父母的称谓改为父母的称谓。与新生父母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的关
系,称谓也随之改为哥嫂、弟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哈萨克人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养老传统,足见他们敬老的真诚与赤子情怀。尽管这种习俗如今已基本消失,但其影响力仍然深刻。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妇女从事家务。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风尚,若有对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耻笑,还会受到惩罚。想想看,这样的民族习惯与抉择,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常年驰骋于草原上,他们只有这样,才能那怕走多远都不至于被老人们所拖累,心安理得的从事牧业生产,才能使世代繁衍的事业进行下去。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中有事业可做……这是自人类社会分化出来以后的重要分工任务。这样他们才不至于迷失自己,不迷失方向,才会在种族的发展与壮大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与人类文明进步同频道。尽管我们在大巴车里看到的尽是些放牧人,但那毡房里肯定有老人,对于一个敬老爱幼好客的民族来说,他们的故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一页;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哈萨克民族在现代社会里,基本已经过上了定居的安生日子,他们的子女教育,他们的文化教育也就会更上一层楼,这在我们后来旅行邂逅中就有了新的感触与发现。 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在焕发着时代的青春,青年人能说普通话的人与我们竟然毫无区别一般;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经济头脑也与其他民族没有两样。
终究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勤奋好学,自然见多识广,他们不再安于祖先教给的手上鞭子活路,而是在指头上快速的数着票子的兴奋。哈萨克老年人虽然不会讲普通话,但却非常友善,面对我们微笑,他们也抱以真诚微笑,让我们如见到自己的父母一般亲切。一个崇尚敬老的民族,他们的优良传统给我们的启发很深:一个迅速老龄化加剧的现代社会,太需要敬老精神,太需要敬老人群,太需要敬老的整个社会作敬老风范引导。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我们的国家也成典范的养老国,这才是我们应该向哈萨克族同胞学习的地方。
另外,哈萨克人的婚嫁也很独特:凡男女结合,必须选择哈萨克间相隔七条河,翻越七座山,还要检查到七辈内。他们认为七是个吉祥数。正是这个七,也保证了哈萨克后来的纯种族。想想看,那么大的山,相隔七座,还有七条大河,甚至七辈以上,须多长的历程?也就避免了近亲繁殖的可能。纯正的哈萨克血统也就有了一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上的绝对保障……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3:2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20536269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走进哈萨克斯坦99-逐渐消失的习俗,哈萨克“还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走进哈萨克斯坦99-逐渐消失的习俗,哈萨克“还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