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斗兽棋必胜走法)
立春杜甫赏析
【篇一:描写季节的古诗赏析】
描写季节的古诗赏析
描写春天的诗词: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秀:秀丽。屯:驻,聚集。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唐 刘昚虚《阙题》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唐 杜甫《春运》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色。
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篇二:立春偶感】
立春偶感
蔡日新
经过漫长的寒冬,昨日翻开日历,知道是今天18时22分23秒立春。见到此讯息,我心里顿时漾起洋洋的暖意,似乎见到了像杜甫
在《小至》中所描述的“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于是一夜辗转不寐,至凌晨仿佛听到户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声,乃披衣起来撩开窗帘望外,一种由衷的期盼与憧憬在心中生起。此刻,我又联想起王维《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来,若是有人酬对,我们或许会将阳关三叠展演成九叠、甚至更多的。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期盼与憧憬,现实的气候仍然是寒气袭人,户外了无生意,这便是世间所展示的春。由此可见,现实的春天与人们心目中的春天委实存在一段距离,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将之拉近乃至沟通,由是文学艺术便应运而生了。作为沟通现实与理想之间隔阂的文学艺术,以感人的艺术形象弥补了现实的某些不足,给那些期盼温馨与适意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
其实,人人自有一段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只是让各种尘埃给积覆住而不能显现而已。倘使我们心地清莹无滓,则无论是看到如何拂逆甚至是恶心的事物也不会为之色变,更不会因此而怒发冲冠的,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涤荡尽了可以诱发此种风波的尘垢。同理,如果身处寒冬而心怀慈愍,则心中自有和煦的春风荡起;如果我们心怀清净,则处盛夏而胸中自有清风徐徐拂来。反之,如果一个人胸怀歹毒,则处盛春亦将戕残百花,处清凉地亦将燃起无名火,无论如何美好的事物在他眼里总是黑暗的、龌龊的。
至此,我们自何不反本归源,好生护持住自家心中的春天,则无时不是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无须期待外在的时令与艺术的点染。
2012年立春日记
【篇三: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
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高大雄伟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颔联是_______,颈联是_____ ,尾联是_____。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___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_____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
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
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
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全文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
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
木花鸟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
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
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
心的忧虑。
▲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
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
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
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
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
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
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
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
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
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
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
人共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
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
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
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
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
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
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副美丽的图画。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
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全文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
(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______ 、 ____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
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12:2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1666749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立春杜甫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立春杜甫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