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总金额)
开卷有益
关于人类的起源、关于物种的起源,我们现在已得到了无可争议的答案,可是,仅一百多年前,人们却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上帝创造出亚当和夏娃,从而人类诞生了,这种说法就是当时愚弄着芸芸众生的著名的“神创论”。1859年一本举世震惊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神创论”的丧钟,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其意义又远远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对社会、宗教等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恩格斯说: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话题链接——科学精神
1.教材赏悟
这里有一个科学家实事求是、认真谨慎对待科学的真诚态度,一种谦虚随和的叙述方式。科学巨匠达尔文在这篇绪论中为我们介绍了成书的过程和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形象地阐述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使人类在认识自我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仅如此,文中对待科学的严谨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2.名句赏记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
◆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拉伯雷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李四光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
——赫尔岑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
人。 ——费尔巴哈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科学家是属于国家的。——巴斯德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真理。
——格罗夫
3.典例赏析
最后一个圈
原文: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军队进攻叙拉古斯国时,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守城。他设计制造的滑轮铁链的抓钩,把罗马船队的船只一条条抓到半空中摔下来,跌地粉碎。
阿基米德的智慧使叙拉古斯城陷落推迟了三年。后来,由于城里的人疏忽大意,放松了警惕,罗马军队乘机悄悄翻过城墙,打开了城门。
敌人冲进城,喊杀之声惊天动地。阿基米德没有逃,他的研究工作还没做完,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画圆圈,计算着深奥的数学问题。当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阿基米德这才抬起头来说:“我的朋友,在你杀死我以前,让我先画完这个圈圈吧。”
可是,那个罗马士兵根本不管,举刀向他砍去。
老数学家躺在血泊里,最后用微弱的声音说:“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
悟语:一种超越一切的热爱,一种超越死亡的坚守。这便是科学精神的内涵。哪怕是走向死亡的路上,满心思考的仍然是自己热爱的科学,正是因为有了
这种可贵的坚守,才有了科技发达的今天。
4.时文赏读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9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为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
奇。
常识链接——知人论世
1.识作者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于1859年出版了震惊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等传统观念,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他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达尔文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划时代的贡献,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因此,当他于1882年4月19日逝世以后,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安葬在科学界伟大人物牛顿的墓旁,享受一个自然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2.知背景
达尔文年轻时,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论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时期,英国政府派遣大量船舰和探险队到各地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比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并且搜集了大量资料。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解文体
绪论,又称导论、导言、绪言等,它是在书籍开头概要地向读者介绍有关这本书主旨、内容、体例等的部分,但与序言不同。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内容和主旨。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也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而导言只有一篇。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胚胎(pēi) ②狭隘(ài) ③槲寄生(hú)
...④冒昧(mèi) ⑤阐明(ǎn) ⑥分歧(qí)
...2.多音字
①殖 ②栖
③间 ④供
⑤混 ⑥率
⑦创 ⑧累
二、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近义词辨析
①搜集·搜罗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到处寻找并将其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搜集”侧重于把寻找到的东西集中起来。“搜罗”侧重于把东西尽量寻找得多而全。“搜集”的对象一般是事物,如材料、情况、言论、物品等;“搜罗”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人。
[运用]A.与后勤工作同等重要的情报搜集工作,在更早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启动。
B.春节假期结束,人才市场又活跃起来了,不少公司纷纷引进高科技人才,越大的公司越注意搜罗优秀高科技人才。
②考察·考查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观察的意思。“考察”是“实地观察调查”的意思。“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考查”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运用]A.2019年2月13至14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球协会主席蔡振华一行到海口考察。
B.自主招生中,“擦黑板”也是很多导师会采取的以一种小细节来考查学生素质的一种测试方式。
③轻率·草率
[辨析]都有形容做事态度缺乏思考、粗心大意的意思,形容词,贬义。“轻率”侧重于缺乏思考、粗枝大叶、不细致,适用范围比较广,可形容说话、做事、对人的态度等;“草率”侧重于做事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不细致,适用范围比较窄,主要形容做事的态度。
[运用]A.担保人王某得知自己被判处还款,表示不能理解,并对自己当初轻率签字担保感到后悔。
B.美国白宫前任高级官员4号在华盛顿指出,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早前发表关于南海的言论过于草率,违背了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
四、成语识记
①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②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③渐感不支:渐渐感到(体力或精力)支持不住。
●小组合作
1.第1段最后,作者说“没有轻率地下结论”说明了什么?
答:
答案 “没有轻率地下结论”说明达尔文是经过多年的考察、实验、研究之后,审慎地提出来的,可见达尔文严谨的工作作风,也证明了进化论的可信度。
2.第2段提到赖亦尔爵士和虎克博士有何用意?
答:
答案 为了增强自己二十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同时获得了权威的支持,增强了作者尽早发表《物种起源》绪论部分的信心。
3.第3段中“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
入的”中“混入”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答案 “混入”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一些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也表现了达尔文谦虚谨慎的态度。
4.第5段中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答案 物种,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而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
5.第5段中作者举啄木鸟、槲寄生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
答案 以它们为例来证明引起生物进化变异,“条件”是很重要的,但若和有机体本性比较,就不是主要的,仅处于次要地位。
6.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答:
答案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的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上的连续等。
7.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答:
答案 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8.第7段中,作者感到很不幸,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精神?
答:
答案 作者为不能举出大量的事实来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于变异最有利,而
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不能好好讲解“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的原因而感到遗憾与“很不幸”。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疑难探究
1.作者叙述《〈物种起源〉绪论》的研究过程,为什么要从参加比格尔号的远航说起?
答: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讲清楚参加这次远航的作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文段内容,先点明他当时的学习背景和个人信仰,再点明这次航行对于他日后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答案 因为这次远航对于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时他刚刚从剑桥大学毕业。他读的是神学院,因为他的父亲要他成为牧师。但是他在神学院里却一直没有放弃对生物学的爱好。毕业时,已是一位知识丰富的博物学者了,当时他相信神创论,因此他带着《圣经》参加这次航行。在远航中,大自然提供的科学事实不断冲击他的观点,他开始怀疑神创论,进而转化为一个进化论者。他以神创论者开始远航,以进化论者结束科学旅程,可见没有这次远航,就没有进化论者达尔文,也就没有《物种起源》。达尔文说:“比格尔军舰上的旅行是我平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它确定了我以后全部的事业。”故导言写成书经过从远航说起。
2.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请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答:
答案 第1段中达尔文从“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到“现在”,其间“耐心地搜集”“专心思索”“写出若干简短笔记”“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
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说明今后的打算,“详细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第5段,“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表明作者绝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第6段,“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第7段,“很不幸,我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第9段,“我相信”“我毫不怀疑”“我充分相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绪论,其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它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1.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使句子内部的各种层次关系表现得既准确又严密,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性。如:“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这里使用了两组关联词语,“如果……就……”是假设关系,“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句内逻辑严密,思维缜密。
2.修饰限制性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虽然有许多情形至今还不清楚,并且将会在很长时期内还弄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迄今所取得的结论,虽然还远不足解释全部事实,但对于否定创造论却是足够的了,“否定”是建立在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基础上的。“精细”表现研究的科学,“冷静”反映判断的客观,“毫不怀疑”足以说明其自信。其特色是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措辞精当、表达周密。
●写作应用
【写法借鉴】
作者选词讲究,善于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如:“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句子虽长,但结构严谨,主干是“我..被打动”,被什么打动?被“一些事实”打动,这些事实是指南美洲的生物分布和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之间在地质上的关系。
【尝试练笔】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严密,表达周密严谨。请任选一个说明对象,写一篇短文,力求语言准确、严密。(4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 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
在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被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 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蓄粮的窖穴,
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时代的熨斗尽管造型多样,用途迥异,但无一例外的黝(yóu)黑、沉实,.仿佛被它熨平的,不光是峨冠(ɡuān)博带,还有隐藏在时间缝隙里的各种褶皱。
.B.他以各级中间类型的毁灭来说明物种的区分。“现在生存的植物和动物并非由于新的创造而脱离了绝(é)灭的生物,而可以看作是绝灭生物的继续繁植下.来的后裔(yì)。”
C.新发现的天一阁所藏抄本《琅(lánɡ)嬛文集》,收录了张岱佚(yì)文二十余篇,..即使相同篇目者也多有异文,可以订正今本的很多讹误。
D.街角的长凳上坐着一个老头,他戴着一顶皱(òu)巴巴的帽子,帽沿耷(dā)拉在..前额上,眼袋松弛下垂,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解析 A项,黝(yǒu)黑。B项,繁植—繁殖。D项,帽沿—帽檐。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著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家的凌氏,二百年来以“崇文·慎思·克俭·厚德”为家训。其故乡凌家大院高屋华堂,危檐曲廊,既有名门望族的宏伟气势,....又有书香门第的古雅淡泊,布设之美,建筑之精,非同一般,处处体现家风族训,承载人文风流。[乙]凌氏先祖讲究“地势之聚,文运兴盛”,建筑大院设计成“福”“喜”两个院,均按汉字繁体笔画布局,上下两层,下面是砖券窑洞,洞上建房,属晋中山区民居式样,院里精致雅观的挑檐牌楼,精益求精的影壁花墙,......美观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图案、挑角护脊等,无一不是工艺珍品。[丙]举
头可见“退一步想”、“夫然后行”等体现家训的刻字匾额,两院又互联相通,与周围地形构成一个墨水瓶,寓意凌家要出圣手巨擘。这番设计,足显凌家先祖重文厚德荫庇后人的良苦用心。凌氏一门果然显赫,有晋冀鲁豫边区督学、研究..员、教授、高工、市文化局长、博物馆长、海内外著名作家等数十人,精英荟萃,群星闪耀。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门望族 B.精致
C.精益求精 D.荫庇
解析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此处用来形容影壁花墙不当,可改为“精雕细琢”。精雕细琢:精心细致地雕琢,多用于比喻,形容做事认真细致。A项,名门望族:指有声望的人家。B项,精致:精巧细致。D项,荫庇: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者祖宗保佑子孙。
答案 C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解析 两个并列成分的引号中间不能加其他标点符号,顿号应删去。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没有体制内的职务,没有工资,没有广告赞助,全凭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柴静拍摄的这部《穹顶之下》,让国人看到了柔性的、坚韧的力量。
B.5月1日起,杭州市11家市属医院将在门诊区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推出24小时自助挂号服务,为患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预约挂号服务。
C.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发生后,国家××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以不合理低价诱骗游客入团,通过安排购物获取回扣,向游客索取财物,都是违反旅游法的。
D.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研究通讯》主编彭志刚副教授认为,尼泊尔地震是亚欧
板块与印度板块逆冲挤压的结果造成的,由于震级较大,震源较浅,因而破坏性强。
解析 A项,主语不一致,“柴静拍摄的这部《穹顶之下》”中“的”字应去掉;C项,成分残缺,“财物”后加上“的行为”;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去掉“的结果”,在“亚欧”前加“由”。
答案 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挑战达尔文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之于众,然而,这种150多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殊不知,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了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并且因此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学说——生物学。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
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此外,琼斯教授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琼斯教授还在他的著作中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他首先攻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杰伊·古尔德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查德·道金斯以“古怪”的方式对待进化这一课题。他认为,道金斯提出的“自私基因”之说,也就是“任何生命都是按基因的利益进行进化的”这一学说根本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古尔德教授认为进化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与琼斯认为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的观点截然相反。琼斯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长处在于我对生物学有着特别宽的知识面。”琼斯教授打算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将用大量的逸闻趣事、丰富的例子,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来谈物种起源这个问题。
(徐冰川译,摘自《青年参考》)
5.1858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公之于众,当时的反响是什么?
答:
答案 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和神学界
的痛恨。
6.琼斯教授关于著作体例的构想是什么?
答:
答案 ①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
②从细胞到现代艺术的各个方面谈物种的起源。
7.琼斯教授向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也不例外。
8.根据文意,归纳出达尔文理论的三点不足之处。
答:
答案 ①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②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③达尔文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
9.请归纳琼斯教授新进化论著作的主要内容。
答:
答案 ①阐明人类的起源。②进化不仅仅只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③对当今其他进化理论挑战,否定了“自私基因”说,认为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
三、语言运用
10.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概括达尔文的研究、成书过程。(每个词4个字)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
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答:
答案 搜索事实 思考问题 写出笔记 形成纲要
11.根据文段内容续写句子。
在这个世界上,要想达到和谐完美、人人都相互理解的状态是根本做不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向上帝提出了挑战,可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热情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竟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
。
答案 (示例)为人类解除巨大痛苦的牛痘的发现者琴纳,当时却受到人们的嘲讽 而舒伯特的一首传世之曲《摇篮曲》,在当时仅换得一盘土豆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09:1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305403144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专题一 《物种起源》绪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专题一 《物种起源》绪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