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带白话文)

更新时间:2024-02-18 20:58:4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8日发(作者:桂花作用)

渔樵问对(带白话文)

1 渔樵问对 原著 邵雍 编译 武子 原文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编译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 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译者注 原文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樵者曰:“愿闻其方。”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2 编译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 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 答“当然。” 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渔者“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息。水火为用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一明一暗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道理。就像我的鱼没有火烧煮直到腐臭烂掉也不能吃又怎能养人身体呢” 原文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水有体乎” 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

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编译樵者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易燃物还要柴引燃呢” 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问“水有体吗” 答“有。” 问“水能燃烧” 答“火的性质遇水后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所以灭了。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所以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 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 原文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 3 编译问“如何应用呢” 答“通过意识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数量计算的是事物的多少。如何应用阐述万物的奥妙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 答“我之所以知道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问“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的” 答“那是后人编的圣人又说了什么” 樵者闻听赞叹说“天地的道理具备于人万物的道理具备于身变化的道理具备于神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还没有入门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 原文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编译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纷杂繁乱。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并非像你熟悉的那样简单。” 问“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 答“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相通。” 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以万物为标准则我也是物。以我为标准则万物也是我。我与物一样则道理简单明了。天地也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我也是万物万物也是我我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如此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更何况于人何况于物”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 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入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此理之常也。

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循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循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也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是知4 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 编译问“天依靠什么” 答“天依靠于地。” 问“地依赖于什么” 答“地依赖于天。” 问“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赖于天气。其地形有边涯其天气无边际。有与无相生形与气相息。天与地就存在于终始之间。天以它的作用为主形体为次地以它的形体为主作用为次。作用的表现称作神形体的有无称作圣。只有神和圣才能领悟天地的变化。平民百姓天天应用而不明白所以有灾害产生利益丧失。名誉是次要的利益才是害人的主体。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丧失于有余。危害产生于有余实际丧失于不知足。这些都是常理。生活于世必须有物质故贪婪的人时时寻找利益因此有危害产生。想出人头地必须出名故世人都争强好胜因此有东西丧失。窃人财物称之为盗。偷盗之时唯恐东西偷的少等到败露后又恐东西多定罪大。受贿与收贿都是一种物品可却是两种名称是因为利与害的不同。窃人物品时存在侥幸心理偷时嫌少逮时嫌多。名誉的兴与毁虽然是一件事可却有两种结果是因为得到或丧失的不同大机关事业单位是出名的地方集贸市场是聚利的地方能不以争名夺利的心态居其中虽然一日官升三级获利百倍又怎能伤害得了你呢因此争名是夺利的开始。礼让才是取名的根本。利益到来则危害产生名扬天下则实物丧失。利益到来又名扬天下而且无祸害相随只有重德者才能达到。天依靠于地地依赖于天其中的含义多么深远”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编译渔者说“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行动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则诚实之风盛行崇尚言论则诡诈之风盛行。天下将要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仁义天下将要叛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崇尚仁义则谦虚之风盛行崇尚利益则争夺之风盛行。三王时代人民崇尚行动五霸时代人民崇尚言论。崇尚行动必注重于仁义崇尚言论必注重于利益。仁义与利益相比相差的有多么远所以言出于口不如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如尽之于心。言论出于口人得以听到行动在于身体人得以见到尽职于心神得以知道。人的聪明不可以欺骗更何况神的聪明因此无愧于口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无愧于身比无愧于口难无愧于心比无愧于身难。如果内心都无过错还有什么灾难唉那里找无心过的人与之交心谈畅” 原文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

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5 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圣者乎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已。” 编译渔者问“你知道观察天地万物的道理吗” 樵者“不知道。愿听你讲。” 渔者说“所谓观物并非以眼观物而是以心观物再进一步说以理观物。天下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本性和命运。所以以理观物研究以后可以知道以本性观物观察以后可以知道以命观物推算以后可以知道。此三知才是天下的真知就连圣人也无法超过。超出此三知也就不能称为圣人。鉴别万物而能成为明白的人是因为能不隐瞒万物的形状虽然能鉴别而不隐瞒万物的形状但不如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虽然水能化成万物的形状又不如圣人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圣人之所以能模仿万物的性情在于圣人能反观其物。所谓反观其物就是不以我观物。不以我观物而是以物观物。既然以物观物我又怎么会在俩物之间呢因此我也是人人也是我我与人都是物。这样才能用天下人的目为我目则无所不见用天下人的耳为我耳则无所不闻用天下人的口为我口则无所不言用天下人的心为我心则无所不谋。如此观天下所见多么广阔所闻多么深远所论多么精辟所谋多么详密如此所见至广所闻至远所论至精所谋至密其中无一不明岂不是至神至圣并非我一人称为至神至圣而是天下的人都称之为至神至圣。并非一时天下人称之为至神至圣几千万年以后天下人仍称之为至神至圣。长此以往都是如此。” 原文樵者问渔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鱼”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鱼。” 曰:“六物具也岂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鱼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鱼者非人也。” 樵者未达请问其方。 渔者曰:“六物者竿也纶也.浮也沉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鱼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鱼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鱼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鱼与不得鱼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鱼者非天也人也。” 编译樵者问渔者“ 你绾蔚龅接恪?答“我用六种物具钓到鱼。” 问“六物具备就能钓到鱼吗” 答“六物具备而钓上鱼是人力所为。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非人力所为。” 樵者不明白请问其中的道理。 渔者说“六物鱼杆、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有一样不具备则钓不上鱼。然而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这不是人的原因。有六物具备而钓不上鱼的时候但没有六物不具备而钓上鱼的时候。因此具备六物是人力。钓上钓不上鱼是天意。六物不具备而钓不上鱼不是天意是人力。” 原文樵者曰:“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曰:“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已天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樵者曰:“有为善而遇祸有为恶而获福者何也” 6 渔者曰:“有幸与不幸也。幸不幸命也当不当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曰:“何谓分何谓命” 曰:“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当祸分也非

命也。君子之遇祸非分也有命也当福分也非命也。”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渭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 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仁因义而起害因利而生。利不以义则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岂若路人之相逢一目而交袂于中逵者哉” 编译樵者问“有人祈祷鬼神而求福福可以求到吗” 答“言行善恶是人的因素福与祸是天的结果。天的规律福善祸灾鬼神岂能违背自己做的坏事岂能逃避。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祷又有什么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这样做就不会有灾祸来找” 问“有行善的而遇祸有行恶的而获福。为什么” 答“这是有幸与不幸之分。幸与不幸是命。遇与不遇是分。命与分人怎么能逃避” 问“什么是分什么是命” 答“坏人遇福不是分是命遇祸是分不是命。好人遇祸是命不是分遇福是分不是命。” 渔者对樵者说“人与人的亲情莫过于父子人与人的疏远莫过于路人如果利与害在心里父子之间就会像路人一样远父子之间的亲情属于天性利与害都能夺掉更何况不是天性的利与害祸人如此之深不能不谨慎路人相遇一过了之并无相害之心是因为没有利与害的关系。若有利与害的关系路人与路人、父与子之间又如何选择呢路人若能以义相交又何况父子之亲呢所谓义是谦让之本。而利益是争夺之端。谦让则有仁义争夺则有危害。仁义与危害相去甚远。尧、舜是人桀、纣也是人。人与人同而仁义与危害却不同。仁慈因义气而起危害因利益而生。利益不会因义气而争夺否则不会有臣杀君、子杀父之事。路人相逢也不可能因一眼而情投意合。” 原文樵者谓渔者曰:“吾尝负薪矣举百斤而无伤吾之身加十斤则遂伤吾之身.敢问何故” 渔者曰:“樵则吾不知之矣。以吾之事观之则易地皆然。吾尝钓而得大鱼与吾交战。欲弃之则不能舍欲取之则未能胜。终日而后获几有没溺之患矣。非直有身伤之患耶鱼与薪则异也其贪而为伤则一也。百斤力分之内者也十斤力分之外者也。力分之外虽一毫犹且为害而况十斤乎吾之贪鱼亦何以异子之贪薪乎” 樵者叹曰“吾而今而后知量力而动者智矣哉”

编译樵者问渔者“我经常扛柴扛一百斤也伤不了我再加十斤就伤了我为什么” 渔者答“扛柴我不清楚。以我钓鱼之事论之其理一样。我经常钓到大鱼与我较量。欲弃之不舍得欲钓取又不容易。很长时间才能钓上来有好几次溺水的危险。这不也是伤身的忧患钓鱼与扛柴虽不一样但因贪而受伤则无两样。一百斤力所能及再加十斤则在你力所之外。力所之外加一毫都是有害何况十斤我贪鱼又何异于你贪柴呢” 樵者感叹道“从今以后我知道做事量力而行才是有智慧的。” 原文 樵者谓渔者曰:“子可谓知易之道矣。吾也问易有太极太极何物也” 曰:“无为之本也。”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天地之谓乎.

渔樵问对(带白话文)

本文发布于:2024-02-18 20:5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261126249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渔樵问对(带白话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渔樵问对(带白话文).pdf

上一篇:中国河流名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万物   樵者   渔者   天地   圣人   利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