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发(作者:沟通从心开始)
龙源期刊网
《高唐赋》中高唐山的现实原型及山名由来
作者:贾学鸿
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1期
摘要:《高唐赋》所展示的高唐山是簸箕形,它的现实原型是客观存在的蒲矾山。蒲矾山是簸箕山的别称和俗读,是由山形如簸箕而来,与高唐山的总体样态相一致。簸箕山与云梦泽隔江相对,因此,《高唐赋》中的顷襄王对高唐观远处相望,而没有涉江登临。宋玉对高唐山所作的多方面描写,均取象于蒲矶山一带的自然景观,二者可以相互印证。高唐山名称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簸箕形。楚语把周边凸起中间凹空的器物或地形称为“唐”,“唐”的原始内涵兼有高和空两种意义,并且和楚语存在密切关联。《庄子》书中的“唐”字均取其冲虚空无之义,在相关篇目能够一以贯之,带有楚语的特征。
关键词:高唐山;蒲矶山;现实原型;楚语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1-0108-04
一
《高唐赋》是宋玉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篇赋以高唐山为背景展开,把高唐山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关于高唐山的具体地理方位,古今学者多有考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对此,刘刚先生在《宋玉辞赋考论》一书中作了梳理,并且进一步推进前人的研究。可是,对于高唐山的总体形貌特征,却缺乏深入的考察,未能引起应有的关注。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与高唐山名称的由来密切相关。进一步加以推演,还会涉及到《庄子》中词语的运用情况,从而把高唐山与先秦楚文化和文学联系起来。
《高唐赋》对攀登高唐山的历程分四段进行叙述,最后一段是展示山顶所见的景观:“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曼衍,芳草罗生。”既然攀登者已经到达高唐观的旁边,当然是登上了山顶,其中“地盖底平,箕踵曼衍”,是对整个山势所作的描写。李善注:
杜预《左氏传注》曰:“底,平也。”箕踵,前阔后狭似箕后平貌,言山势如簸箕之踵也。
此处李善引杜预《左传注》,释“底”为“平”,显得牵强,找不出其他例证。他称“山势如簸箕之踵”,基本符合原意。后代为《高唐赋》作注者,基本是沿袭李善注。如《中国历代赋选》对以上四句所作的解释:
本文发布于:2024-02-18 20:5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2610672686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唐赋》中高唐山的现实原型及山名由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唐赋》中高唐山的现实原型及山名由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