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18 18:04:35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8日发(作者:万里雪飘)

20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中文内容提要    历经数代修浚而成的京杭运河曾是一条繁荣的水运要道,水运嘈粮,巩固政权,沟通南北,繁荣经济,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运地区一片繁荣景象。    20世纪京杭运河槽运地位丧失,华北各段河道淤塞、断流、断航,自然灾害频繁,呈现的是日益萧条的景象。这些无疑会给沿运地区社会带来相应的影响:交通运输由繁而衰,沿岸市镇经济由荣而枯(不同市镇表现不同),沿运地区民众生活,包括其交通出行、职业选择等也会出现变化,曾经靠运河传送的南北文化也与往日不同。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引起运河的变化。一是自然因素,气候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    生,以及水源的变迁都使得这条盛极一时的水道日显衰退之象;一是社会因素,从各时期执政者的不同决策到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冲击,以及现代工农业发展带来的水污染,使得运河呈现不同以往的面貌。    运河的畅通承载着沿岸的繁荣,一旦载体受限,留下的只有百年的衰落。运河这百年的变迁,启示我们:重视交通运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适时、适宜促发运河功能,包括各种功能的兼顾与更替,在运河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决策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响,为此,政府需对之作出全面、有效、科学的决策,在不知不觉中衰落的不仅仅是一条运河,还有无数的河流消失了,在人类经济文化都日见发达的21世纪,中国作为一个缺水国,更需全体国民建立起水危机意识,保护珍惜我们的水资源,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京杭运河水运运河文化运河经济

ABSTRACT    The Grand Canal which took long time to complete was ever a booming water transportspassage. I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power,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ccelerating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north andthe south‘I    n the 20m centuy r,the Grand Canal changed a great deal. It lost its leading position andmany parts of the canal eatrhed up ,even dried up .Shipping suspended, too .The areas aroundthe Grand Canal took on ade pressed look .These changes brought many influences. Forexample,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cities declined .The lives of people in the areaaround the Grand canal were also influence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south was different rfom the past    At least two factors caused these changes.One was the natural factors like the climate、natural calamity,the change of water source and so on. The other was the social factors,suchas vicegerent's different polices, the impact of modem transporta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Allof these factors made the canal diferent rfom the past.The     100-year vicissitudes of the Grand Canal tells us, transportation should be attachedgreat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govenmernt should formulate scientiifcstrategy .To g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should treasure water resources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   water carriage   the culture of canal  the economy ofcanal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软夕河年丁月少,日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解密时间:年解密后适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一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内部5年(最长5年,可少于5年)秘密*10年(最长10年,可少于10年)机密*20年(最长20年,可少于20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又满、d-ad  年丁月和日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对研究对象的界定,选题的角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概述,并概括创新之处、写作难点。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下面对研究对象在时间、空间上的界定作一说明。时间界定:1    901年清廷以“时势艰难,财用匾乏”为由,正式下诏:“自本年为始,各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c至此,沿用两干多年的槽运和嘈运制度,正式宣告消亡。运河亦因此丧失了其特殊地位。运河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作用发生了变化。其后虽有整修治理的努力,但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运河许多河段湮灭报废,有的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本文以20世纪为时间段,以这一段时间内运河的变迁为考察对象,展现运河不同以往的历史面貌。    空间界定:京杭运河华北段。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通常按地理位置分为:通惠河(北京一通县),北运河(通县一天津),南运河(天津一临清),鲁运河(临清一台儿庄),中运河(台儿庄一淮阴),里运河(淮阴一扬州),江南运河(镇江一杭少jj)。本文述及的仅是京杭运河华北段的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之所以选定华北段,是受德国化学家J"v・李化希最差(小)限制律的启发。该定律指出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中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②也就是说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京杭运河华北段在河道、航运、灾情等方面都是整个运河状况较差的河段。要探究20世纪京杭运河的变迁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把空间界限在华北段,其所呈现的征状以及所具有的影响就更能突出问题,也更能说明问题了。二、前期研究成果及本文史料的选用    京杭运河曾是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的畅通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军事征战,而且客观上对于南北交通路线的开辟,沿运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地的物质文化交流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运河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历来为学术界重视。由于运河史内容丰富,可供研究角度较多。以往对于运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槽运、    A运制度及其经济影响方面,涉及到运河的沿革,历代运河的浚治等内容。如张景贤的《北运河考略》((地学杂志》第10卷第9. 10期,1919年),高殿钧的《中国运河沿革》(《山东省建设月刊》第3卷第12期,1933年),全汉升的《隋唐帝国与运河》(商务印书馆1944年),鲍彦邦的《明代遭运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李文治、江太新"Kin实录》(德宗实录一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卷四八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4页。张宝杰: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A,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的《清代潜运》(中华书局1995年),吴琦的《嘈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等。当然也有其他角度,如对运河沿岸城镇发展的研究,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工985年),从自然科学角度对船型问题,护岸、防汛问题的研究,如李登州、李根生的《南运河治理综述与护岸型式探讨》(《河北水利》1998年第6期),王玉瑞的《北运河防汛特点及其对策》(《北京水利》1998年第4期),其他方面的如王树理的《大运河与我国回族散杂居格局的形成》((回族研究》2001年第4期),林吉玲的《近代企业在运河区域的创办及其社会影响》(《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与本文选题角度相近或相似的较少,史念海的专著《中国的运河》评述了历代运河的兴废,并分析运河与国都选址的关系,叙述了运河当时的状况,主张恢复运河,挖掘其实有的存在价值。①中央电视台编的《话说运河》以运河为线索,叙述一路拍摄所经历、见闻的情况,并对运河沿岸的城镇作了介绍。②岳国芳的《中国大运河》依据作者沿河采访的记录和有关史料,重新审视了大运河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显赫作用,数千年的兴衰与封建王朝血脉相承的关系。③鞠继武、潘凤英著的《京杭运河巡礼》则生动地介绍了大运河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有关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情况,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大运河各段河道的开挖历史和变迁,反映了运河沿岸的地理风光、名胜古迹和建设成就。④安作璋主编的《中国运河文化史》论述了从春秋战国至民国时期大运河的变迁和运河文化的发展,重点阐述了运河文化,包括历代运河区域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状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思想,文化各方面的成就,社会组织,与外国的交往等,较全面展示了至民国时期运河的历史面貌。。《北运河水旱灾害》一书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叙述北运河流域各水系的变迁,分别对北运河流域的洪、涝、早、水污染等灾害进行阐述,指出其成因及影响,并论及相关治理情况。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的《北运河》是一本文集,从运河变迁、历代浚治、两岸风貌、民情习俗、文化发展及人物、战事等方面展示北运河流域的历史兴替。⑦同时,一批与此相关的论文相继发表,何为刚的《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丢和未来》    论述了运河在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运河具有开放、交流、融合的特点,分析当前运河各方面条件,主张凭借改造后运河的竞争力,重振运河经济带的雄风。⑥刘长源在《运河经济促进商业繁荣的关键》一文中探讨了运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孕育的商业经济的实践和主要途径,并指出运河推进了商业史学、运河经济文化学的交流与发展。@高建军的《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认为在槽运过程中由民众创造的运河民俗是一种传承文化,其脊梁是工商业文化,各地民俗互补汇融,创造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这些又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丰富资源。@沿运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山东沿运河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要利用运河优势,走开发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的路子,提出了繁荣运河经济的思路、战略及措施。”安

国的《关于运河城市(聊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则分析聊城当地主要文化资源的现状、开发方向,对沿运的旅游风景区及其相关开发项目提出规划、设想。①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叙述运河的历史变化,或叙述某段运河的变迁,或论及运    河的某一社会价值,或展示运河新貌,从文化到经济,从浚治到人物,对运河作了生动的描述。但大部分仍主要关注20世纪之前的运河状况,而20世纪以后的内容占有比例较小。而且缺少对20世纪以来运河变迁及其带来影响做系统、宏观的分析与阐述。因20世纪运河重要地位丧失,关于运河的史料也缺乏系统的整理,因而相对比较    琐碎。本文所选用的史料包括相关报刊、地方志、专著及一些刊物上登载的专题论文等。第一类史料是期刊。本文选用了三种关系比较密切的期刊,即《华北水利月刊》、《山    东省建设月刊》、《河北月刊》。对这部分期刊进行认真梳理,其中载有大量与运河相关的文章,包括各机关工作报告、各会议提案、意见书、各种调查报告及计划书等,如《平津通航计划书》、《河北省河道交通事项调查》、《整理运河工程计划》、《查勘卫河报告》、《华北雨量之研究》、《华北气象之概况》、《治理运河计划》等,这些文章或述及运河当  时的状况,或介绍政府治理的办法,或涉及沿运城镇经济、文化、风俗的变迁,提供比较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其进行了整理提炼,对本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第二类史料是民国年间编纂的地方志(包括《中华民国省区全志})). K中国实业志》)。民国时纂修的华北地方志数量众多,沿运县市多有涉及。河渠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运各县市地方志中大都记载了境内运河或与之相关河流的变迁。此外,地方志中关于各地经济商业状况、自然灾害情况、政府对运河的修治、人口分布、社会风俗等内容的记述,尽管内容偏少、琐碎,但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可用的资料。第三类史料是现代编纂的地方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各县市新修地方志纷    纷面世,如《沧县志》、《泊头市志》、《德州地区志》、《聊城地区志》、《临清市志》等,这些地方志记述了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城市建设诸方面的内容,还追述了各县市早期的历史,与民国年间地方志风格不同,这些内容也给本文提供可借鉴之处,尤其对20世纪后半期运河变迁及沿运城镇的发展内容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第四类史料是报刊及文史资料。载于《申报》  、《大公报》、《民国日报》上南短小文章,为本文的写作也提供了一定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运河灾情的报道,再现当年运河的悲惨景象。数十年来,各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了数量丰富的文史资料,涉及政治、经济、人口、社会变动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相应内容作以佐证。此外,一些专著的相关内容也为本文相关部分的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如王树才主    编的《河北省航运史》中关于南、北运河在20世纪的航运情况的介绍,姚汉源的《京杭运河史》对清末嘈运废止后人员变动的阐述,安作璋主编的《中国运河文化史》关于民国时运河文化的论述等。三、难点及创新之处鉴于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20世纪以前运河变迁的考察上,注重运河作为潜运要道的    功能及影响,关注的是运河繁盛时的状况,而缺乏对20世纪后运河进入衰退期的研究,所以本文选定此时间段来阐述运河衰败的历程。运河的繁盛固然值得探讨,但运河的衰败留下更多的是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时下的建设与发展,所以不应忽视。在前期成果中,缺乏对20世纪以来京杭运河的变迁过程及其衰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等方面作具体、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试用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历岛安国:《关于运河城市(聊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史学的角度,阐述20世纪以来京杭运河的变迁过程、变迁产生影响及变迁原因,试图以此引起人们对运河发展的重视,对河流变化、水资源变化的关注。合理地开发利用京杭运河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对于中国经济,尤其对于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前期成果较少,所搜集的史料又相对零散,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笔    者从众多的繁杂的史料中搜取有使用价值的资料加以加工运用。另外,对于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本文有关内容的融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笔者对本文的写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因水平及时间有限,失误不足之处难    免,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20世纪前京杭运河的概况中国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    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邢沟,历经数代的开凿与整修,至元朝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京杭运河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跨越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历经两千多年的变迁,京杭运河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章对京杭运河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作以论述。一、京杭运河的历史沿革(一)京杭运河的创建    在古代社会交通环境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水道运输经济且省力的优势突出,因而很早就受到重视、利用。中国古代的主要河流多为东西走向,缺少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于是运河应运而生。    运河并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自春秋末始创,迄元代贯通,至清末衰落,运河经过两千多年,数代人的浚治与整修。春秋战国时期,吴、楚、魏、齐等国都开凿了河渠以通水运。邢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为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开凿了一条自江苏江都县到淮水末口(今江苏淮安县北五里北神堰地方),南接长江,北入淮水的运河,这就是京杭运河的起源。开邢沟三年,吴又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曰菏水,将沂水、泅水支流、古济水连通。由此,吴兵船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邢沟北上经泅水,再由菏水通济水至黄河。当时诸侯国纷争不断,出于军事需要,为了扩展势力,各国均积极开辟水道。秦汉为统一王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为水利工程的兴修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秦    开灵渠,西汉开A渠、褒斜道、大白渠,东汉开阳渠、浚仪渠等,同时对旧有河道进行整治。西汉时因槽粮运输不便,接受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①,开凿了一条嘈渠,沟通了黄河、淮河,既便利了槽运又益肥关中之地。东汉对吴王夫差所开邢沟进行改造,并对注渠进行修治。注渠,“在河阳县二百五十步,亦名蓑荡渠”,沟通淮泅二水。两汉均对之修治,“实在是隋代通济渠的前身,和大运河的历史直接有密切关系”②。魏晋南北朝时,各割据政权间纷争不断,互为壁垒,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残破和水陆    交通的阻隔,运河发展亦受到影响。各割据政权为军事、政治目的,对各自辖区内的河道进行开挖、疏浚。曹魏以许昌、邺城、洛阳等城市为中心,修挖了白沟、难阳、平虏、泉州、新河、利槽、成果等运渠,形成以白沟为主干的运河rd运网,沟通黄河、海河等多个水系。尤其白沟的挖通,为日后整个华北平原的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孙吴开凿了破冈读、东渠,整修了江南运河、青溪水道等。“破冈读沟通建康和太湖流域,航运直通苏州、绍兴,这条运河的东段(从丹阳到苏州、绍兴),实为隋代江南运河的起源”③。南北朝时南齐的丹徒水道,即破冈读的延长。孙吴运河使江南运河。(C史记》卷二+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09页z《元和郡县志,卷六,朱契编:《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462年版,第10页。⑧朱契编:Q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仪页

第一章20世纪前京杭运河的概况中国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    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邢沟,历经数代的开凿与整修,至元朝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京杭运河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跨越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历经两千多年的变迁,京杭运河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章对京杭运河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作以论述。一、京杭运河的历史沿革(一)京杭运河的创建    在古代社会交通环境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水道运输经济且省力的优势突出,因而很早就受到重视、利用。中国古代的主要河流多为东西走向,缺少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于是运河应运而生。    运河并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自春秋末始创,迄元代贯通,至清末衰落,运河经过两千多年,数代人的浚治与整修。春秋战国时期,吴、楚、魏、齐等国都开凿了河渠以通水运。邢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为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开凿了一条自江苏江都县到淮水末口(今江苏淮安县北五里北神堰地方),南接长江,北入淮水的运河,这就是京杭运河的起源。开邢沟三年,吴又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曰菏水,将沂水、泅水支流、古济水连通。由此,吴兵船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邢沟北上经泅水,再由菏水通济水至黄河。当时诸侯国纷争不断,出于军事需要,为了扩展势力,各国均积极开辟水道。秦汉为统一王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为水利工程的兴修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秦    开灵渠,西汉开A渠、褒斜道、大白渠,东汉开阳渠、浚仪渠等,同时对旧有河道进行整治。西汉时因槽粮运输不便,接受了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①,开凿了一条嘈渠,沟通了黄河、淮河,既便利了槽运又益肥关中之地。东汉对吴王夫差所开邢沟进行改造,并对注渠进行修治。注渠,“在河阳县二百五十步,亦名蓑荡渠”,沟通淮泅二水。两汉均对之修治,“实在是隋代通济渠的前身,和大运河的历史直接有密切关系”②。魏晋南北朝时,各割据政权间纷争不断,互为壁垒,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残破和水陆    交通的阻隔,运河发展亦受到影响。各割据政权为军事、政治目的,对各自辖区内的河道进行开挖、疏浚。曹魏以许昌、邺城、洛阳等城市为中心,修挖了白沟、难阳、平虏、泉州、新河、利槽、成果等运渠,形成以白沟为主干的运河rd运网,沟通黄河、海河等多个水系。尤其白沟的挖通,为日后整个华北平原的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孙吴开凿了破冈读、东渠,整修了江南运河、青溪水道等。“破冈读沟通建康和太湖流域,航运直通苏州、绍兴,这条运河的东段(从丹阳到苏州、绍兴),实为隋代江南运河的起源”③。南北朝时南齐的丹徒水道,即破冈读的延长。孙吴运河使江南运河。(C史记》卷二+九《河渠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09页z《元和郡县志,卷六,朱契编:《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462年版,第10页。⑧朱契编:Q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仪页

水系雏形初具规模,为隋代大运河的开挖奠定了江南段的基础・同时,注渠、干fF沟等古运河道也得到修整,其后各政权基本因袭原布局・这些运渠既利于军事运输,又发展了农田灌溉。    隋代恢复统一局势,为进一步巩固统治,发展江淮槽运,增强北方边防力量,进行一系列河渠的开凿。“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夏四月庚戌,于扬州开山阳续”①,大体用的吴邢沟的运道,沟通了江、淮;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②;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沼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琢郡”⑧:永济渠是隋代运河系统的北面干渠,比现在的大运河北段偏西,这条运河开通以后,便可从长江直达琢郡(北京)。至此终于达成西自京师,东经洛阳,北抵琢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原、江南、河北和关中各地联结起来,并把长安、洛阳、琢郡(北京)、浚仪(汁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沿运城镇串连在一起,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要道。不仅加强了隋朝对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便利了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的转输,而且大大加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对此后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运河初创之时,是为适应军事征战的需要,便于军队及军需的供应,后随着社会的    发展,政治中心所在地物资不足,不得不从南方远调物资,以稳固政权。无论是统一之时的修治还是割据之时的局部整理,都为运河的全线贯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二)京杭运河的调整与发展(全线贯通〕  唐代大运河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的体系,只作了局部的变更和修整。重开关中酒渠,    治理汁河,开凿三门水道,整修山阳读,治理水济渠、江南河。广济渠是唐代所新开上游利用难水,下游从宋州(今河南商邱)以东,是利用薪水,经过虹县(今安徽泅县)至淮阴北十八里入淮。这是唐代通济渠向南移动的开始。④五代中后周比较注意水利,建成以汁河为枢纽的运输网络。汁河东南连通济渠,可    通江淮一带:正东接五丈渠,可通齐鲁一带;南入蔡水,又可通陈顾一带。于是开封水道四通八达,莫定北宋东京繁荣的基础。⑥此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东渐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开通疏浚连接南北方重要运输干线的大运河,已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共识。北宋亦十分重视运河的开发。加强了对河道的治理,如对御河、唐河、界河、汁河、    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以及江淮运河、江南运河、两浙运河等重要运河河道都精心开凿整治。南宋虽偏安东南半壁,但对于经营江南运河不遗余力。江南运河当时由苏州嘉兴西南可直达杭州城内,兼通钱塘江,奠定了今日运河南段的基础。⑥    元统一后,运河的发展进入另一质变阶段。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凋敝,而南方经济获得发展,故“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开辟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势在必行。元初,南北诸运河只有江南运河、淮南运河及御河部分河段能较顺利通行且需水陆相交,费时费力。于是一系列整治工程兴起:开凿通惠河、济州河、会通河;治理南运河、北运河、江淮运河;重开金口河及坝河。其《隋书》卷一《帝纪第一・高祖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页《隋书A卷三x帝纪第三,场帝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3页《隋书》卷三K帝纪第三・场帝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0页朱契编;《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页。朱契编:《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灭。朱契编:《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3页《元史》卷九十三《食货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64页。

中通惠河、济州河、会通河的开凿尤为重要。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工291年),都水监郭守敬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船既通行,公私两便。①济州河从山东济宁开始,西北到须城安山(    今山东东平),长五十多里。每年的槽运,由江、淮北上入泅水,再通过济州河,北达安山,出大清河,经过东阿、利津入海,最后再由海运,入大沽口,到达北京。后因利津海口淤沙奎积,海运不畅,改由东阿陆运到临清,    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西南,经东昌,至临清,长二百五十余里,建闸31座。这是元运河发展的最后一阶段,完全打通了南北运河的航运,使北方的御河,经过会通河连接汉、泅和江淮成为一片。此段河道虽不太长,但平地开河,水源缺乏,完全靠水闸节制,因而工程浩大,历时三十六年才完工。③元代运河,北起大都,南迄杭州,分为下列各部分:    通惠河,即大都运粮河,北到通州;通州运粮河,从通州南下入大沽河,西接御河;御河,即卫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会通河,从临清至须城安山,接济州河;济州河,从须城安山到济宁,接泅水入黄河;扬州运河,从黄河到杭州、瓜洲,入长江:江南运河,从镇江经常州、苏州、嘉兴直达杭州。南北长三千余里的大运河,便告完成,奠定了现代运河的基础。(三)京杭运河由盛转衰明清以来,运河的各项功能日趋完备,且显繁盛之势。但至清末,现代交通方式日    入御河。②渐兴起,而自然灾害又侵袭不断,运河渐受忽略,得不到及时浚治而致衰败、淤塞。明朝在元代运河的基础上,围绕运河建立了一套机构管理制度,设专门机构管理,    时常加以疏浚,修筑堤坝闸堰。前期对会通河、淮扬运河、徐淮运道分别进行期开凿南阳新河、枷运河,治理了淮扬运河。并着重对运河的某些重要运段进TI了多次理,后整治改造,永乐年间浚江都县瓜洲坝河道、会通河,筑戴村坝;宣德时开临清月河置闸;正统十四年(1449年)修金口堰:景泰二年(1451年)浚沙湾河;天顺六年(1462年)疏浚淮安以南运河;成化元年(1465年)修戴家湾闸。明朝中叶,因黄河屡次决口,山东、苏北运河堤岸崩溃,闸坝失效,运道淤塞,但明政府尚能及时治理,使运河塞而复通。但至明末,运河日渐失修,世宗之初河数坏槽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七月,河决野鸡岗,二洪涸,……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漫昭阳湖,由沙河至二洪,……隆庆三年(工569年)七月,河决沛县,茶城淤塞,粮艘二千余皆阻邱州。沁清初,“河道淤垫,黄流逆灌,全淮南溃,屡塞屡决”    。顺治四年(1647年)夏久雨,决江都运堤,随塞;六年(1649年)夏,高邮运堤决数百丈;七年(1650年)运堤溃;八年(1651年)募民夫大挑运河;九年(1652年)河决沙湾,运道复溃。当时淤积最严重的是清口至高邮运河段。⑤清鼎盛时期曾对大运洞全面治理,河道大为改观:开皂河、中河,促使黄运分离,    a元史分卷六十四《河渠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88页朱契编仗中国运河史料选辑》,lP华书局1962年版,第61-62页。朱契编.a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5页。《明史》卷八十五S河渠志》之《运河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85-2089页《请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乍出版公司7987年版,第470页;清光绪a山东通志》卷一二六《河防志》之a运河考》,r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9页

维修改建淮扬运河,治理黄淮运交汇处航道。康熙年间下移南运口,建成凤阳厂减坝等十一坝;雍正年间浚治各湖泉源,在独山湖筑堤,建成六里石闸,修独山湖隔堤、南阳湖石坝、昭阳湖草坝;乾隆年间大挑淮扬运河,修邢庄闸,蜀山圈堤。17    96年后,黄河已有北徙之势。因其年年决口,影响运河堤岸,致使河身淤沙高积,终于无法通航。嘉庆八年(1803年)河决衡家楼,冲运河西岸民坛,九年(1804年)山东运河浅塞,十三年(1808年)通州大水,康家沟坝冲决成河,张家湾河道淤,①自嘉庆末年以来,因“借黄济运”,淤沙高积,运河浅滞,槽运困难,“今(河面)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今(河底)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胶浅,进退俱难。”。    19世纪运河状况持续恶化,道光六年(1821年)山东河湖山水并发,戴村坝逸北堤捻漫决六十余丈,咸丰元年(1851年)甘泉闸河撑堤塌三十余丈,河决丰县,山东被淹,运河漫水,咸丰二年(1852年)北运河北寺庄堤决。③导致运河变迁最大的一次是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渤海,并在东平县境腰斩会通河,堤毁岸崩,“由张秋东至安山,运河阻滞,值军务未平,改由海运。于是河运废弛,十有余年”。④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廷欲筹复河运。同治四年(1865年)试行江北河道,但沿途节节阻滞,次年即告停运。    除运河本身状况不良外,局势变化也影响到酒运。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均在运河边上,威胁运道,使之不能畅通。另外鸦片战争后,海上运道逐渐开辟,轮船转运省费又省时,改行海运势在必行。李鸿章等都主张放弃运河,改行海运,但直到同治末年,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弃河运,仍打算恢复运河通航。    光绪时运河状况更加恶化,光绪八年(1882年)伏秋大汛,张家湾运河自苏庄至姚辛庄冲开新河一段,十二年(1886年)通州潮白河之平家瞳漫口,十三年〔1887年)六月复漫,河决郑州,山东黄水断流,十九年〔1893年)潮白河涨溢,运堤两岸决口七+余。清政府仍时有修浚,希望运河情形有所改善,光绪二十年(1894年)浚济宁、汉上、在平、阳谷、东平等各属运河,二十一年(1895年)浚陶城埠至临清运河二百余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侍读学士瑞询、御使秦夔扬建言停河运,改征折色,莱果,“仍救认真疏浚,照常起运”⑤。光绪二十六年(190。年)江北河运至德州,需改由陆路运送山陕,多有不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奕助、李鸿章,因时制宜,请诏各省槽粮全改折色,来革除积弊,节约开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粮贸易增加,“少米之患在今时可以无虑,应请通伤各省改征折色”⑤。尽管清政府为挽回河运做过不少努力,但河运弊端愈多,再加以形势变化,所以停槽改折成为必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式颁布停酒改折令:“著自本年为始,各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⑦自此河运遂废,而运河水利亦由各省分管。二、京杭运河的价值清光绪《山东通志》卷一二六《河防志》z《运河考》,上海古藉出版社1988年版,第3462页。《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472页《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981年版,第472页清光绪《山东通志》卷一二六(河防志》之《运河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63页d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473页。郑观应《停酒》,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8页《清实录》〔德宗实录,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卷四八五,中华书局]987年版,第404页。

维修改建淮扬运河,治理黄淮运交汇处航道。康熙年间下移南运口,建成凤阳厂减坝等十一坝;雍正年间浚治各湖泉源,在独山湖筑堤,建成六里石闸,修独山湖隔堤、南阳湖石坝、昭阳湖草坝;乾隆年间大挑淮扬运河,修邢庄闸,蜀山圈堤。17    96年后,黄河已有北徙之势。因其年年决口,影响运河堤岸,致使河身淤沙高积,终于无法通航。嘉庆八年(1803年)河决衡家楼,冲运河西岸民坛,九年(1804年)山东运河浅塞,十三年(1808年)通州大水,康家沟坝冲决成河,张家湾河道淤,①自嘉庆末年以来,因“借黄济运”,淤沙高积,运河浅滞,槽运困难,“今(河面)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今(河底)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胶浅,进退俱难。”。    19世纪运河状况持续恶化,道光六年(1821年)山东河湖山水并发,戴村坝逸北堤捻漫决六十余丈,咸丰元年(1851年)甘泉闸河撑堤塌三十余丈,河决丰县,山东被淹,运河漫水,咸丰二年(1852年)北运河北寺庄堤决。③导致运河变迁最大的一次是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渤海,并在东平县境腰斩会通河,堤毁岸崩,“由张秋东至安山,运河阻滞,值军务未平,改由海运。于是河运废弛,十有余年”。④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廷欲筹复河运。同治四年(1865年)试行江北河道,但沿途节节阻滞,次年即告停运。    除运河本身状况不良外,局势变化也影响到酒运。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均在运河边上,威胁运道,使之不能畅通。另外鸦片战争后,海上运道逐渐开辟,轮船转运省费又省时,改行海运势在必行。李鸿章等都主张放弃运河,改行海运,但直到同治末年,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弃河运,仍打算恢复运河通航。    光绪时运河状况更加恶化,光绪八年(1882年)伏秋大汛,张家湾运河自苏庄至姚辛庄冲开新河一段,十二年(1886年)通州潮白河之平家瞳漫口,十三年〔1887年)六月复漫,河决郑州,山东黄水断流,十九年〔1893年)潮白河涨溢,运堤两岸决口七+余。清政府仍时有修浚,希望运河情形有所改善,光绪二十年(1894年)浚济宁、汉上、在平、阳谷、东平等各属运河,二十一年(1895年)浚陶城埠至临清运河二百余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侍读学士瑞询、御使秦夔扬建言停河运,改征折色,莱果,“仍救认真疏浚,照常起运”⑤。光绪二十六年(190。年)江北河运至德州,需改由陆路运送山陕,多有不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奕助、李鸿章,因时制宜,请诏各省槽粮全改折色,来革除积弊,节约开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粮贸易增加,“少米之患在今时可以无虑,应请通伤各省改征折色”⑤。尽管清政府为挽回河运做过不少努力,但河运弊端愈多,再加以形势变化,所以停槽改折成为必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式颁布停酒改折令:“著自本年为始,各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⑦自此河运遂废,而运河水利亦由各省分管。二、京杭运河的价值清光绪《山东通志》卷一二六《河防志》z《运河考》,上海古藉出版社1988年版,第3462页。《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472页《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981年版,第472页清光绪《山东通志》卷一二六(河防志》之《运河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63页d清史稿・河渠志》之《运河》,(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473页。郑观应《停酒》,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8页《清实录》〔德宗实录,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卷四八五,中华书局]987年版,第404页。

早期运河的开发虽出于军事及京城运输的需要,但随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其所引    起的环境、经济等方面变化渐次呈现出来。其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远不止军事、运输两万面,而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万面,形成自己的运河经济带、运河文化带:(一)巩固政权,维护稳定      京杭运河贯通,使得潜粮能够顺利运输,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潜粮一直是京城各类成员稳定的粮食来源,始终是京城安定,政权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潜粮数量在明前期,无定额。成化八年始定四百万石,自后以为常。①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统治者都会调控各种因素来加强社会的稳定。为避免社会波动,统治者往往借助潜运来稳定社会、贩济灾荒、平案市价。从秦汉始,槽粮便逐渐被用于社会制衡等领域,成为朝廷11E济灾荒,平桌市场的坚强后盾。“嘈运为国家命脉枚关,三月不至则君相忧,六月不至则都人啼,一岁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②历代为保证槽运的畅通,通常不遗余力治理控制水利系统。    嘈运是当时政权统治的根本,不仅维持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而且具有重大军事意义。各地庞大驻军,边境线上的攻防,四方征讨的战事,有许多要仰给于槽运,尤其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更加强了这种依赖性。历代统治者无不以酒运作为其统一、征服、镇压、平定等战争的有力且必要的后盾。如隋场帝远征高丽,大批战争所需粮晌都是通过永济渠运至幽蓟前线。郑成功破瓜州、镇江后,甘辉建言,坐镇于此,断清酒运粮道・一“南都不劳而定矣’y,③这是因为运河是清统治重要生命线,每年运输大批潜粮,所以郑成功切断瓜、镇运道,清廷大为震动。后又有太平军占扬州,进军至山东临清,捻军攻到运河边上,清廷手忙脚乱,运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二)运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运河最主要的功能是潜运,遭运则以运输槽粮为主。由于潜运规模不断扩大,至清时“自京城之东,远延通州,仓威连百,高桔栉比,近夫相属,肩背比接。其自通州,至于江淮,通以运河,迢递数千里,闸官闸夫相望,高墙大胸相继,运船以数千计,船丁运夫以数万计,设卫所官数百以守之,各省置粮道坐粮厅以司之,南置潜运总督,北置仓场总督两大臣以统之。其潜米则民纳于县,县上于粮道,乃船通于运河,而后连桔继进,循hl而上,累时费月,乃达通州,搬丁二万人,背置仓中,然后次第运至京师。”0可见,14N运所牵沙的不仅仅是酒粮,影响的也不仅仅是政权了。    河道的开凿疏导,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的交通运输、物资交流、商业贸易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运河的一步步开通,其社会经济意义就更为突出,不仅可以平衡南北经济,促进东南的开发和南北交流,成为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而且促发了运河沿岸一批城市的兴盛繁荣。唐时著名的商业都会扬州、注州、洛阳、江陵等,明清时的苏州、扬州、淮安、济宁、聊城、临清、德州、天津等都成为商业重地。众多商贾客旅及一般市民纷纷汇集码头与运丁水手及押运官吏自由贸易,“帆桔如林,百货山积”,一片商业贸易繁乏‘二《明史》卷七十九‘食货志,,中华书局,一《闽海纪要》,朱契编:《中W运河史料选辑》,,明书》卷69 (9*a志》,转引自吴琦:《9酒运与中国社会》97年版,第,918页・lh华书局1962年版,第1,华中师大出版社,06页。999年版,第26炎・④康有为:《请废酒运改以僧款筑铁路折》,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页

J陀景象。    自唐代起,槽运路线上的商船大量增加,商旅往来频繁,仅陕州一带就经常聚集着千余只商船至明,政府准许酒运人员附载一定数量的免税方物,以补其途中生计和运粮脚价的不足。许多槽运人员便以此为业,使得附载土产数量一增再增。力一历六年,增至六十石。清时每船可带土宜在雍正年间达一百二十六石,且品种范围不断放宽。对于回空南下的a1船,亦渐可带梨、枣、核桃、瓜子、柿饼、黄豆、瓜果、食盐、粮米、烧煤等。据统计,清代内河Id运最兴盛时期的载货清况,每年通过槽船附带并流通的南北货物平均达四百万石以上。勺匕方的棉花、麦豆及干鲜果品等与南方的棉布、丝绸、铁器、瓷器、纸张、茶叶等沿运河往来输送。京杭运河的贯通,极大促进运河区域经济的发展,沿运地区尤其是运河两岸城镇百    业俱兴,商业气息浓厚。大批官私工商业如瓷器业、酿造业、纺织业、生活品制造业及其他各种手工业因运河的便捷运输而蓬勃兴起。各种商业店铺比比皆是,商业人口大增,呈现出从业而聚,活动频繁的特点,同时也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北物资交流。这种以运河为主千线的水上流通渠道,具有开放性,打破了区域间的闭塞状况,将各地区各类城镇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运河经济带在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三)水利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槽运的畅通需要相应的水利配套设备及航运技术。长年的航运、水利经验的积累,    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堤堰、闸门等水利设施的使用,槽运的修防、堵口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大a堤岸、纤道、桥梁、涵洞等的修建,节水、蓄水、分水设施的应用,以及各时期水利专家的创举,如明万历时潘季驯“以水治水”“束水攻沙”“导河归海’,的思想,清时创制的“高堰坦坡”“包土堵决法”等方法,都是各代不断积累改进完善的结果。总之,运河的开凿整修技术日渐成熟,运河管理日臻完善。在解决运河水源,保护河堤,开凿河道,利用各种闸、堰以控制调节运河水量等关键技术上亦有重大突破。大运河的开发还与农田水利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槽运与农业生产相互促连又相互  制约。在拓展航道的同时,以消弹水患和引水灌田为主要内容的南北方农田排灌工程在各地大量兴起,使运河区域的水利获得发展,尤其是江南好田,北方淤田,各类的水利田及沿运河地区的官府屯田和营田等都明显增加。大力开发河道,不仅输送大量槽粮,而且灌溉大量农田,滋养了各地的农业经济,如唐时山阳、江南运河、嘈渠等治理开凿,对沿线农田的It溉多能带来好处。宋代淤田的发展,充分利用河水搬溉特性,改造大片土地。明清普设闸座,在切流蓄水和分流灌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河的贯通还直接促进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各地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更促进南北方农业商t{an,经济的发展。但当潜运与灌溉发生矛盾时,统治者往往以保运为目的。(四)运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运河在频繁地运输粮食及其他物资的同时,也不断地传递着各种思想文化、技术信    息。晋时,荆州长沙寺的印度“阿育王造”佛像,即通过这条水道从广州运至荆州。清代槽船附载的“土宜”类别中,纸张、毛笔等文化用品所占比例不小,对北方及运河沿线的文化发展大有裨益。运河的畅通不仅加强了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为首的文化中心连吴琦:3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成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释放性的运河文化。A运对"     3-EM风尚、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影响的。唐时永济渠交通运输的兴盛,带动沿岸地区日趋繁荣。河北地区风气尚武,人情劲悍,另继承北朝以来的文化优势,“好尚儒学”。但安史之乱后,永济渠嘈运遭破坏,河北地区与中原,江淮及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骤减,永济}o沿岸的社会文化迅速衰退。此外,运河沿岸留下大量嘈运遗迹,运河闸坝、码头,都是极有特色的文化遗存。与河运相关的民俗信仰也成为运河文化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内河槽运的行业神是金龙四大王,明清以迄,江淮至北方的水上从业者,船工和遭运人员皆供奉水神金龙四大王,运河沿岸建有庙宇,每年嘈船开运,必有祭祀河神的仪式,都是在沿河的龙王庙、禹王庙中举行。与槽运相关的仓储也有行业神崇拜,如仓神,度神。另外运河槽运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三言二拍”中的《醒世恒言》卷36《蔡瑞虹悲辱报仇》,李钧的《转槽日记》,唐代王维的《送元中垂转运江淮》,宋代刘放的《槽舟》,明代边贡的《运夫谣》,桑悦的《粮夫谣》等,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记载着运河的变迁。

第二章24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    本章通过对京杭运河(华北段)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四段20世纪的概况、灾情、治理情况的叙述,展示了百年来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通惠河    通惠河亦称大通河,西起北京,东至通县,长约22公里,是京杭运河中最短的一段。此段河道在金代才开始建闸通航,“然制作不良,水易漏”。元时引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及榆河、一亩泉、玉泉,并建闸,“嘈舟乃通”,赐名通惠河。但水源缺乏一直是历代难以解决的问题,常有闸坏河废之忧。自明迄清,通惠河赖以玉泉为源。由于该段河道坡度较大,水流湍急,挟带泥沙较多,河道极易淤塞。又因平通地面,倾斜过大。所以盈涸无常。(一)20世纪之概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惠河河身宽度平均约40公尺,最狭之处为20公尺,当旱季时,浅处水深仅半公尺。河底高度,在大通闸附近约34公尺,至通县北关,降为16公尺,相差18公尺,比降过大,不能蓄水,只好节节设门以提高水面。但因无船闸,致使昔日运输货物装卸极为困难。}1沿河共有6闸;大通、庆丰、平上、平下、普济、簸箕,各闸间左堤或右堤,均设有滚水坝,以泄洪水。各坝下游,均有泄水道,泄出的洪水逐段下降,至通县入北运。20世纪30年代据北平市政府测量,玉泉山水只每秒2立方公尺,co而农田灌溉及水面蒸发已耗去大半,所余流量已不足以通航。“舟摄即日渐稀少,几乎绝迹。河中不见帆墙往来,迄今己三十余年矣’,。①1949年前夕,通惠河(东便门至入北运河河口处)己严重淤塞和荒芜。大通河以上    的运河故道,或成暗渠,或己添平。1949年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大通桥被拆除了,附近成了北京铁路车辆段的客车检修库房。京承铁路、京通公路经过,昔日的水运码头成为市内闹区。通惠河也成为北京排泄雨水、污水的渠道,不再通航。通惠河还一度是北京城的旅游行船的河道。最主著名的是东便门至二闸“泛舟”,成    为当时北京民众最向往的娱乐场所。(二)通惠河的灾情据不完全统计,1    913, 1917, 1918, 1924, 1938, 1939, 1946, 1947等年份北京地区,尤通州地区发生过数次大水,1949, 1950, 1954, 1955, 1956, 1959, 1963, 1972等年份洪水,通州又受害。历次洪水中,通惠河不免受其影响。1959年通惠河洪水冲断高碑店木桥、三间房公路桥,全区(朝阳区)倒塌房屋8359间,死亡4人,受伤17人,城区部分街道积水。5-1.3米,交通中断,1万多间房屋进水被泡,一些工厂生产受到《平津通航计划书》,《华北水利月刊》第3卷第4期(1930年4月),第32页江胡祯:《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2t页汪胡祯:《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29页

第二章24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    本章通过对京杭运河(华北段)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四段20世纪的概况、灾情、治理情况的叙述,展示了百年来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通惠河    通惠河亦称大通河,西起北京,东至通县,长约22公里,是京杭运河中最短的一段。此段河道在金代才开始建闸通航,“然制作不良,水易漏”。元时引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及榆河、一亩泉、玉泉,并建闸,“嘈舟乃通”,赐名通惠河。但水源缺乏一直是历代难以解决的问题,常有闸坏河废之忧。自明迄清,通惠河赖以玉泉为源。由于该段河道坡度较大,水流湍急,挟带泥沙较多,河道极易淤塞。又因平通地面,倾斜过大。所以盈涸无常。(一)20世纪之概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惠河河身宽度平均约40公尺,最狭之处为20公尺,当旱季时,浅处水深仅半公尺。河底高度,在大通闸附近约34公尺,至通县北关,降为16公尺,相差18公尺,比降过大,不能蓄水,只好节节设门以提高水面。但因无船闸,致使昔日运输货物装卸极为困难。}1沿河共有6闸;大通、庆丰、平上、平下、普济、簸箕,各闸间左堤或右堤,均设有滚水坝,以泄洪水。各坝下游,均有泄水道,泄出的洪水逐段下降,至通县入北运。20世纪30年代据北平市政府测量,玉泉山水只每秒2立方公尺,co而农田灌溉及水面蒸发已耗去大半,所余流量已不足以通航。“舟摄即日渐稀少,几乎绝迹。河中不见帆墙往来,迄今己三十余年矣’,。①1949年前夕,通惠河(东便门至入北运河河口处)己严重淤塞和荒芜。大通河以上    的运河故道,或成暗渠,或己添平。1949年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大通桥被拆除了,附近成了北京铁路车辆段的客车检修库房。京承铁路、京通公路经过,昔日的水运码头成为市内闹区。通惠河也成为北京排泄雨水、污水的渠道,不再通航。通惠河还一度是北京城的旅游行船的河道。最主著名的是东便门至二闸“泛舟”,成    为当时北京民众最向往的娱乐场所。(二)通惠河的灾情据不完全统计,1    913, 1917, 1918, 1924, 1938, 1939, 1946, 1947等年份北京地区,尤通州地区发生过数次大水,1949, 1950, 1954, 1955, 1956, 1959, 1963, 1972等年份洪水,通州又受害。历次洪水中,通惠河不免受其影响。1959年通惠河洪水冲断高碑店木桥、三间房公路桥,全区(朝阳区)倒塌房屋8359间,死亡4人,受伤17人,城区部分街道积水。5-1.3米,交通中断,1万多间房屋进水被泡,一些工厂生产受到《平津通航计划书》,《华北水利月刊》第3卷第4期(1930年4月),第32页江胡祯:《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2t页汪胡祯:《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29页

影响。1963年从白石桥、雍王府、魏家村、南辛村、四平台、五孔桥、卧虎桥半壁店明沟调查,积水面积达145.5平方公里,①通惠河河水暴涨,阻碍市区排水。1972年7月在来广营至广渠门一线出现特大暴雨,通惠河洪水在河道下游段发生漫溢。    除水灾外,旱灾Li极为频繁,1912-1948年发生全流域的干旱年有16年。1920-1923连续四年干旱,1928-1930, 1934-1936又连续三年干旱,1941-1942, 1947-1948分别连续两年干旱。1941全年降雨量仅为317毫米,是多年平均降雨量的52%o1949-1999发生流域性严重和比较严重干旱的年份是1960, 1962, 1965, 1972, 1975,1980, 1981, 1982, 1993, 1994, 1997, 1999,共计12年。1960年北方普遍春旱,1月一6月中旬,平均降雨量仅61毫米,只为多年同期平均值的一半。是年朝阳区全年降雨量398.2毫米,属枯水年,1月一5月降水量仅为28.7毫米,相当多年同期平均值的40%,千旱使地下水位下降,各类型水井2826眼,除89眼机井外,则部分干枯,河道断流。②通惠河只因有城区和郊区的污水常年排放才没有断流现象,但流量必然大减。(三)对通惠河的整治      民国时政府有过改良通惠河的计划,北平工务局有整理玉泉源流计划,华北水利委员会的平津通航计划,包括挖深通惠河,整理旧有闸坝,并建船闸等内容,希望能改善通惠河状祝 o1    949年后,鉴于通惠河功用己发生变化,成为排水渠道,对通惠河进行多次治理改造,以适应需要。1960年废古高碑店闸(平津闸),在高碑店村新建拦河闸及溢流堰;闸北建拦河堤以奎高水位满足热电厂用水要求。1965-1970年,配合南护城河扩挖工程,用挖泥船疏浚展宽东便门至庆丰闸间的一段河道。1    981年在旧高碑店闸北建新闸,废弃原闸。同时,改造了通惠干渠进水闸,并疏浚了新闸上游一段河道,与旧河相接。1985年改建普济闸,为保证新闸上下游河道有良好水流条件,对西会村至八里桥一段河道进行治理,拆除花园闸。1987-1989年建成东便门拦河橡胶坝,以提高龙潭闸下游水位,改善水环境。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透水面积增加,地面径流系数不断加大,东西护城河、    前三门护城河相继改成暗沟以及南北护城河的治理,致使通惠河的洪峰流量猛增,例如1963年8月大雨,通惠河上段出现了243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1972年7月达到342立方米每秒,1974年雨量比1963年还小,洪水流量却达到300立方米每秒。③通惠河排水标准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城内排水的要求,易造成水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生产和交通。另外,通惠河的污水量也不断增加,使河道污染与淤积日益严重,已影响到北京的防洪安全与市容环境。为此工992年12月开始对通惠河进行全面治理,增大抗洪能力。在乐家花园处建东三环橡胶坝一座,东便门橡胶坝到外环铁路桥段,采用混凝土衬砌,直墙护岸,两岸建有巡河路与绿化带,堤外坡脚处设排水沟,西大望路桥以上河南岸埋设污水管道。治理后原排入通惠河的污水不再入河。治理中,对庆丰闸遗址、高碑店闸遗址进行保护,由于原通惠闸桥不能满足行洪要求,1999年全部拆除,在下游建新的通惠闸,在原址建新的公路桥。1998年对通惠河清淤。从此通惠河较高标准地解决了城近郊区的防洪排水问题,整治后的通惠河河道景观及沿河交通环境都得到较大改善。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运河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98-104页97页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运河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1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运河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二、北运河    北运河,十三世纪时,利用潮白河下游的天然水道加以疏浚而成。北起通县,南至天津,长约186公里,中间经过张家湾、河西务、香河、武清等城镇港口。这段运河原为白河下游,以来自冀北山区的白河和潮河等为水源,由于潮白河上游流经山地,坡陡流急,挟带泥沙较多,下游地处京东平原,水流平缓,河床极易淤塞。自1912年潮白河改道,北运水源大受影响,而致节节淤垫,沿河堤堰又极为卑薄,水稍大就有浸溢溃决之患。(一)20世纪之概况  清季,北运通航颇称便利,各号大船都能行驶,但至清末民初,由于缺乏疏浚,河    内淤垫日增,水流渐浅,五六月间“河心淤滩,蜿蜒外露”,仅有小号船只勉强行驶。北运河天津段全年通航期有60-150天,丰水期能行25-45吨的木帆船,水位在枯水期为0.6-1.6米,常水期2-2.5米,洪水期2.5-3米,最高达7米以上,水面宽10-20米,洪水期达30米以上,流速常水期每秒1米,流量每秒200立方米以上,最高达400立方米以上,通航能力50-100吨。①枯水期仅能由天津至杨村或河西务。北运河下游的青龙湾及筐儿港二减河淤垫严重,且杨村河道狭窄,两岸堤防坍塌,险工随处可见。1929年6月30日北运河测站周家庄测得最大流量13.73每秒立方公尺,最小流量4.32每秒立方公尺。②北运河流量日减,河道状况不良,航运不兴,尤其平津铁路筑成后,航运更是衰退。    1930年代,仅有一二十吨小船,来往其间,航运衰落“己达极点”。时北运通航时间极短,一、二月及十二月,冰冻不能通航;三、四、五、六月间水量过小,浅处深仅三四公寸,不能通航;七、八月间如遇洪水,河流过速,又不能通航;只有九、十、十一月间,情形稍好,然因通惠河淤塞,且无船闸,货物不能直达北平,至通县后尚须陆运,装卸既烦,费亦不少。故虽在九、十等月,航运仍无起色。③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只在杨村附近的四十公里,可以季节性通航。其后北运河不再通航,而成为排洪、排污和农田灌溉的输水河道。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农业用水量急剧上升,加之水源匾乏,气候变暖,北方连年千旱,上游兴建水库储水截流,北运河时常断流。另外民房占堤,河床污染,两岸成了垃圾场。北运河的一大型水利设施,即屈家店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屈家店村东北侧永定河尾    间与北运河交汇处,建于1930年,包括北运河节制问、新引河进洪闸等设施,以防洪为主,担负着北运河、永定河泄洪任务,同时兼有灌溉、排涝、供水功能。近百年来北运河水系与流域变迁是较大的。上游潮白河、北运河分家,使北运河的    流域面积大为减少,下游青龙湾减河由部分分洪演变到北运河下游的全部洪水改道,使北运河下游洪水尾间大为通畅,运潮减河分洪工程的建成和运用,又使通州以下北运河洪水得到控制。(二)北运河的险情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运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建设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工作月报第四号〔十八年六月份”,《华北水利月刊》第2卷第6期(1929年6月),⑧《第67页  平津通航计划书》,《华北水利月刊》第3卷第4期(193。年4月),第31页

北运河两岸堤身多处为含沙性土质,“时被风雨摧残,难保齐整”①,且两岸距离极    为不均,由一百多公尺至三四公里宽不等在河西务以上河道颇宽,以下渐窄,至杨村附近最窄,该处河道宽仅一百三十多公尺,且有滩地占河身及半,河道转弯处甚多且紧,因此每逢伏汛大水盛涨时,常感下游宣泄不畅,以致上游两岸险工迭生。②由于河底长期得不到疏浚,以致淤垫甚高,河道淤塞,泄洪不畅,行船非常困难,汛期义常泛滥成灾。1936年视察北运河就有中丰庄、张庄、保驾营、赵官屯、四棵树等多处险工。随着河床淤塞的日趋严重,潮白河一有洪水下泄,这段运河即出现险情,有时发生决堤,演成水灾。1911年顺义县李遂镇岸堤决口;1912年北仓堤决200多米;1913年8月李遂镇决日450丈,土门楼决口90丈:1917年水淹下游数十村;1933年武清第五区北运河北仓放淤之水淹没33个村庄,同时武清县第六区北运河、龙凤河之水会漾横流,老米店等13村被淹;叭939年北运北段岸堤发生大溃决,洪水吞没沿岸800多个村庄,通县城受浸,“津城被淹,劝业场、渤海大楼一带均可行船”④。北运河的重要支流温榆河与高粱河汛期流量甚大,使北运流量大增,青龙湾减河、    筐儿港减河虽可分泄北运部分水量,但由于北运河河身渐缩,至杨村附近,每秒仅能泄20。立方公尺。⑤至北宁铁路以南,又收龙凤河水,因此北运河历年都有决堤之患。青龙湾河下游的七里海,每遇大水,皆成巨浸,与蓟运河下游漫决水,连成一片。筐儿港河年久失修,大汛时易成泽国。至于龙凤河,一遇大汛,常有北运倒灌之忧,龙凤河两岸悉被水淹,如再遇北运决堤溃溢,被淹范围更大。    各种早涝灾害又加重了北运的灾情。1913, 1917, 1919, 1924, 1929, 1938, 1939,1946年通州大水,北运在内的各河水位上涨。1913年7月北运河东关到小圣庙决口九处,水漫城丈余,由通州决口处登舟可直达燕郊镇,东西水宽40余里,一片汪洋。1939年连日暴雨,潮白河洪水与北运河洪水连成一片,造成北运河下游右堤溃决,致使密云、怀柔、顺义、昌平、通县等县2800个自然村受水淹没,进水房屋20.9万间,倒塌房屋20.4万间,120万人受灾,交通阻断,粮食减产。气949-1999年北运河流域发生一般洪水以上的洪灾年份又有1949, 1950, 1954, 1955, 1956, 1959, 1963, 1972, 1975年等。1954年北运河支流多出现决口漫溢,成灾区县多集中在通州、顺义、大兴、昌平等地区。20世纪60年代北运河上游建成十三陵水库等水利工程,发挥有效的拦洪调蓄作用,使北运河主河道的洪水得到控制,险情明显减少。此外旱灾的发生会对北运的流量产生影响。1951年通县春季严重干旱,全年降水量499.5毫米,汛期降雨量331.2毫米,干旱使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大部分枯干,河道断流,水库干枯。⑦由于干旱少雨和大量开采地下水,使自然泉水流量减少或断流,北运河的干流和主要支流只因有城市和郊区的污水常年排放没有断流。(三)对北运河的治理    由于北运常有溃决,各时期都有对其治理工作。民国期间,政府亦欲彻底整治北运河,以获其利,而除其害,且制定一些计划,并做了一定的勘测、考察等工作。1917。G可北省河道交通事项调查》《?可北月刊》第]卷第6期(1933年6月).第2页②《河北省河道交通事项调查》,《河北月刊》第I卷第6期(1933年6月),第2页⑧《民国二十二年河北省水灾状况调查表》,《河北月刊》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第3页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运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叭本会送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之报告提案及讨论意见书》,《华北水利月刊》第5卷第11-12期(1932年11-12月).第120-121页。毛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运河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_心北京市北运河管4处、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运河水早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年大水后,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实施潮白清水挽回故道工作。1922年大水后,宝纸绅民联合临近县份,请政府设法救治。随后督办京东河道吴毓麟采取顺直水利委员会的部分规复北河计划,从李遂镇逛南苏庄,向平家瞳开一引河,并设操纵机关,以节制来水。1925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拨款五万元,将险要工段累加修补,只是工多费少,几无成效。于是每到大泛苏庄提闸放水,则“北运沿河堤堰岌岌可危”①。1930    -1931年勘测北运船闸及操纵机关的地址;海河治标工程对北运堤防“在需要处一律加高培厚,使其不致有溃决之忧”②,在北运河北仓以北开一新引河,并建泄水闸及船闸各一座。1933年因挽潮入运工程完成后,虽能增加低水流量,“然最低之时,潮白之水仅1.5秒立方公尺’,,亦无补于事。⑧因此又于潮河、白河分建九松山水库、溪翁庄水库,以蓄潮河、白河的洪水。两水库所蓄洪水一部,分存于库中,逐渐放泄,由苏庄分导入北运河及箭杆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遍修建新式节制闸,天津新开河节制闸分泄运河洪水,苏庄节制闸以挽回潮白入北运,泄水)@以分潮白入箭杆,北运河节’制闸及泄水闸,以导引永定河;新开河及北运河又附有船闸,并改建旧捷地闸,分南运入捷地减河,筐儿港闸分北运入筐儿港减河,土门楼闸,分北运入青龙湾河。19    49年以后,在北运流域上游兴建了十三陵等十二座中小型水库:50年代初开始陆续对北京东南郊地区排水河道进行整治,解决了省市间的排水矛盾,治理了盐碱地。1951-1955年分别对筐儿港减河、青龙湾减河进行治理,使北运河大部分洪水排向青龙湾减河,缓和了香河境内土门楼以下河段的排洪矛盾。1960年在通州镇北关修建了分洪枢纽工程,1962, 1963年又先后挖成凤港减河和运潮减河。通过运潮减河,分泄上游温榆河的部分洪水入潮白河,北关闸以下沿途纳入通惠河、凉水河、风港减河等,至河北省香河县土门楼闸上又开辟青龙湾减河,北运河洪水由此入潮白新河。1970年9月北京市成立了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对北运河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1972年10月一1974年又对北运河分两期治理。同时利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各种资源,开辟风景旅游区,利用温榆河、北运河的沿河水面环境,昌平、顺义、朝阳、通州沿河大搞开发区,发展地方经济。洪堤、橡胶坝、桥梁、仿古码头、沿河路、挡水墙、护坡堤、绿化带等。④通过综合治理,河道过流量由每秒不足50立方米提高到400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行洪不畅的2  001年天津市启动了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长15公里,总投资4.7亿元,,新筑防被动局面,同时有效地维护了引滦水质。不仅恢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保障汛期安全而且还有效地改善居住环境。运河两岸逐步发展成集旅游观光、交通、文化、体育、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景区。三、南运河南运河,原名卫河又名御河,古淇水,汉为白沟河,隋为永济渠,兼引沁河水,元    名会通河,兼引济水,至明“遏汉、沂二河皆使北流,始为今之M读”。北起天津,南至山东临清,长约43。公里,中间经过杨柳青、静海、青县、沧县、泊头、东光、吴桥、德县、四女寺、郑家口等城镇港口。这段运河原为卫河下游河道,以卫河为主要水源,曾为南北运粮之要道,数百年来航运不断。灯可北建厅函大泛期内照案派员常驻苏庄会办水闸由》,《华北水利月刊》第2卷第7期(1929年7月),第79页高镜莹d海河治标工程进行之概况》,《华北水利月刊》第4卷第10期(1931年1。月),第1页B整理箭杆河蓟运河计划(续)》《华北水利月刊》第6卷第5-6期(1933年5-6月),第42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运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年大水后,顺直水利委员会成立,实施潮白清水挽回故道工作。1922年大水后,宝纸绅民联合临近县份,请政府设法救治。随后督办京东河道吴毓麟采取顺直水利委员会的部分规复北河计划,从李遂镇逛南苏庄,向平家瞳开一引河,并设操纵机关,以节制来水。1925年顺直水利委员会拨款五万元,将险要工段累加修补,只是工多费少,几无成效。于是每到大泛苏庄提闸放水,则“北运沿河堤堰岌岌可危”①。1930    -1931年勘测北运船闸及操纵机关的地址;海河治标工程对北运堤防“在需要处一律加高培厚,使其不致有溃决之忧”②,在北运河北仓以北开一新引河,并建泄水闸及船闸各一座。1933年因挽潮入运工程完成后,虽能增加低水流量,“然最低之时,潮白之水仅1.5秒立方公尺’,,亦无补于事。⑧因此又于潮河、白河分建九松山水库、溪翁庄水库,以蓄潮河、白河的洪水。两水库所蓄洪水一部,分存于库中,逐渐放泄,由苏庄分导入北运河及箭杆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遍修建新式节制闸,天津新开河节制闸分泄运河洪水,苏庄节制闸以挽回潮白入北运,泄水)@以分潮白入箭杆,北运河节’制闸及泄水闸,以导引永定河;新开河及北运河又附有船闸,并改建旧捷地闸,分南运入捷地减河,筐儿港闸分北运入筐儿港减河,土门楼闸,分北运入青龙湾河。19    49年以后,在北运流域上游兴建了十三陵等十二座中小型水库:50年代初开始陆续对北京东南郊地区排水河道进行整治,解决了省市间的排水矛盾,治理了盐碱地。1951-1955年分别对筐儿港减河、青龙湾减河进行治理,使北运河大部分洪水排向青龙湾减河,缓和了香河境内土门楼以下河段的排洪矛盾。1960年在通州镇北关修建了分洪枢纽工程,1962, 1963年又先后挖成凤港减河和运潮减河。通过运潮减河,分泄上游温榆河的部分洪水入潮白河,北关闸以下沿途纳入通惠河、凉水河、风港减河等,至河北省香河县土门楼闸上又开辟青龙湾减河,北运河洪水由此入潮白新河。1970年9月北京市成立了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对北运河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1972年10月一1974年又对北运河分两期治理。同时利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各种资源,开辟风景旅游区,利用温榆河、北运河的沿河水面环境,昌平、顺义、朝阳、通州沿河大搞开发区,发展地方经济。洪堤、橡胶坝、桥梁、仿古码头、沿河路、挡水墙、护坡堤、绿化带等。④通过综合治理,河道过流量由每秒不足50立方米提高到400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行洪不畅的2  001年天津市启动了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长15公里,总投资4.7亿元,,新筑防被动局面,同时有效地维护了引滦水质。不仅恢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保障汛期安全而且还有效地改善居住环境。运河两岸逐步发展成集旅游观光、交通、文化、体育、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景区。三、南运河南运河,原名卫河又名御河,古淇水,汉为白沟河,隋为永济渠,兼引沁河水,元    名会通河,兼引济水,至明“遏汉、沂二河皆使北流,始为今之M读”。北起天津,南至山东临清,长约43。公里,中间经过杨柳青、静海、青县、沧县、泊头、东光、吴桥、德县、四女寺、郑家口等城镇港口。这段运河原为卫河下游河道,以卫河为主要水源,曾为南北运粮之要道,数百年来航运不断。灯可北建厅函大泛期内照案派员常驻苏庄会办水闸由》,《华北水利月刊》第2卷第7期(1929年7月),第79页高镜莹d海河治标工程进行之概况》,《华北水利月刊》第4卷第10期(1931年1。月),第1页B整理箭杆河蓟运河计划(续)》《华北水利月刊》第6卷第5-6期(1933年5-6月),第42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运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一)20世纪之概况  清末槽运废,铁路渐兴,运河更不为当局重视,得不到及时疏浚,日趋淤塞,“至今    不能通航已三十余年”o ('' 1929年临清附近的最大流量为每秒500立方公尺,经四女寺减河及捷地减河泄出一部分,至马厂九宣}、司上游,约余每秒130立方公尺,再由九宣闸泄出一部分,抵杨柳青附近,所余者仅每秒50立方公尺。②南运流量日趋减少,甚至1929年6月30日南运河杨柳青站因河水全涸,而无水量、含沙量的记载。1933年临清流量810秒立方公尺,四女寺206秒立方公尺。翔932年自临清经冠县河段,河床完全淤塞。1936年南运河自马厂以下河身淤塞,阻碍船运。天津境内“每年西南风起,河水浅少,加岸上农家引水溉田,现有之小轮往往搁浅不能通行”。④流量减少,河道淤塞,使航运成为难事。南运河四减河中,兴济已不可用,四女寺河、捷地河河身淤高,每逢大水便有决堤,    只有马厂河效用最著。南运河堤防均属官堤,比较完整。    南运并非全部报废,部分河道某些时段仍可以通航。天津附近及马厂减河尚能通行普通船只:在河北青县境内“夏季水涨时,间可航行轮船,余时仅通帆船”⑥。每年春秋两季大水时,商舶航运颇称便利,沿河居民灌溉饮料亦多赖之。⑥可惜长期得不到全面整治,河水春浅夏盈。临清天津间时借卫水行船,因弯曲较多,行船稍感困难。临清至武城一段,“水浅流滞,河底起伏,舟人苦之”。武城至德县,水流渐深,航船稍易,只是河身曲折过多,流水不畅,伏秋水涨,又有决口危险。德县至天津间河道,还可以航行吃水较浅的汽船,德县以北,入河北桑园镇,为沿运巨埠,商业繁盛,河槽宽至50余公尺,南北船只多云集于此,统计自临清至天津来往帆船,在最盛时,可达5000余只,最大者宽三.五公尺,载重约七八十吨。⑦河南道口至临清的卫河河道皆可通行木船,“河南省物产恃此行销天津’,。⑨这种局部通航局面持续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除了枯水期、汛期及冰冻期外,全    年通航时间仍有211天到297天之多,`'60年代客货运还曾出现一段兴盛局面,1961年1月德州航运管理局成立。之后由于农业灌溉用水,气候干旱等原因,运河水瘾不足,航运停顿。四女寺一段运河,1965年后水量不足,时断时续,经常断流断航。1966年卫河上游修水库后,南运河水源被进一步拦截,河床便经常处于干涸状态,只当利用南运河输水灌溉时可以通行小型船只。八十年代拍摄《话说运河》节目时,南运河几乎已经“消失”了,拍摄《话说运河》的人员只有改乘火车从德州北上。沧州闸下己成晒谷场。到1979年德州地区航运局亏损了150。多万,叭982年1月1日德州地区航运局撤消。    南运河虽由于水源不旺经常处于干涸状态,但河道犹存,岸堤依旧。1981年下半年首次被利用做引黄济津的输水通道,对南运河全线清淤开挖。《本会送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之报告提案及讨论意见书》,《华北水利月刊》第5卷第11-12期(1932年11-12月),第127页徐宗溥:《华北五大河十八年洪水之清形与十三年洪水之比较》,《华北水利月刊》第2卷第II期(1929年]11月),第20页《华北水利委员会二十二年七月份工作报告》,之华北水利月刊》第6卷第7-8期(1933年7-8月),第72页宋蕴璞辑:《天津志略》,第十一编交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年铅印本影印,第223页王绍年:《各县调查(续)),《河北月刊》第1卷第10期(1933年]10月),第3页《河北省河道交通事项调五》,《河北月刊》第】卷第6期〔1933午6月),第4页孔令熔:(整理运河工程计划》.《山东省建设月刊》第3卷第8期(1933年8月),计划,第10页。汪胡帧:《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2页鞠继武、潘风英《京杭运河巡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中央电视台编;!ii舌说运河》,T国告年出版社]987年,第I8 68   -fK

(二)南运的险情      清末酒运停止后,南运河年久失修,河床日渐淤高,原来为减缓水流而弯曲过多的河道,又不利于洪水的宣泄。因此每至多雨季节.常发生险情。两岸险工达百三十之多,如江米屯、小辛庄、杨树营、水盆子、伶家坟等。。目潮白河改道后,三河、宝坛、宁河一带,受害日甚,南运河下游淤浅日甚,上游    溃决更易。1917年秋华北淫雨连绵,永定、子牙、南北运均发生异涨。9月下旬天津以南的大蒋庄、杨柳青运堤溃决,静海县良土庄,独流一带大水弥漫,田园庐舍沉于洪涛巨浪之中,洪水自杨柳青直灌天津,造成空前的水灾。“平地水深三四尺不等”,凡土地略高之处,都有灾民集聚,“其尚未倒塌之房屋难以见,灾民不下一二十万口”,②“难民避居河北之李公祠、安徽会馆、中州会馆等,哀鸿遍目,令人恻然’,。of。月中旬德州城南卢庄运堤溃决,“淹没数十庄村,被溺之人不计其数,水势滔天,村庄禾田尽成泽国。”④德州城被水包围,“水势浩大,城外即成泽国,全城生命朝不保夕”⑤,对外交通断绝,洪水漫流周围地区。恩县“西洼居民房舍倒塌者已在万余间以上,全村被淹没者己达二十余处之多”,灾民避居堤上,“呼吁惨哭之声,彻夜不绝’!。⑥1    924年洪水使南运河漫决无数;1929年8月12日卫河支流漳安两河同时发水,使最大泄量只有每秒六七百公尺的卫河难以应付,致使宣泄不畅,漫岸溢流;1931年临清至德州因卫水异涨,致甲马营、武库、陈庄、八里屯等处屡告溃决,而张秋至临清则患水无来源,槽身干涸,居民己垦种二百里长。叭931年8月24日南运河吕家桥泛地南岸民堤溃决八丈余宽;叭933年9月武城县运河水位不断上涨,或漫水或坍塌;叭947年夏,南运河水位暴涨,堤岸多日浸泡,水由石隙外流8月28日唐官屯运堤冲决口门宽约3丈,滚滚浊水东去,“秋收在即之农田共被淹没百数十顷”。⑩六七十年代南运不再患涝而患旱1976年后几乎全。(三)对南运的治理南运河是京杭运河中相对较好的一段,因而受到重视,以期兴利除弊。1    918年改建马厂减河口滚坝为减水闸。每年春季照例兴修春工,1935年南运河岁修春工“抛砖坝十五佑,砌砖坝一佑,土工十二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因南运大部分水量注入马厂减河,使该段南运河水量过小,流速变缓,泥沙淤积,通航几己断绝。于是开挖新子牙河,增加南运水量,又有“疏浚南运河计划”,将临清至四女寺间裁弯取直,缩短航程,流量因而有所增加。此外,运河两岸建设涵洞,兴办水利,兼除水患,防旱灌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中央政府外,各地也对各自境内的运河进行浚治。德州f    te C1905年3月调动夏津、恩县、武城、平原、德州等市县民工6.M万人修卫运河,加高.《河防视察述要》针可北月刊》第4卷第8期(196年8月),第2页.《筹议中之天津水灾善后》,《申报》1917年10月]18日。⑧《筹议b之天津水灾善后》,Q由报》1917年10月18日④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1页。x《山东水灾后之状祝》gt浏则1917年10月17日冬《山东之水灾未己》,《申报》1917年10月12日⑦孔令溶《山东运河工程局一年来之重要工作报告》《山东省建设月刊》第1卷第12朋(1931年12月),报告.第is页  守《水利新闻》《华北水利月刊》第4卷第8期(1931年8月)第118页。物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呈文(第六七零号)》,《山东省建设月刊》第3卷第9期(1933年9月),公犊,第2页9《唐官屯运河决G)《大公报》1947年9月1日。,‘潞生《河北省各河二十四年份修防概要》,《河北月刊》第4卷第2期(1936年2月〕,第7页

堤顶。勺957年11月实施卫运河段四女寺枢纽工程,1958年各县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纷纷上马。1966年全区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水井达30. 7万眼,水车12. 7万部,其他水具2. 9万件,机井4373眼,扬水站322处,建各级沟渠千余条。摄1976年6月漳卫河扩大治理工程全部竣工。泊头市对南运河进行一系列维修、养护工程,1    953年7月修复南运河河堤8000余处,1956年复堤固槽护岸,1963年对险工险段普遍加固修复,1972年5月南运河水位下降,重建杨圈引水闸以适应引水需要。勺982-1984年引黄河、岳城水库的水支援天津,1984-1985年修筑市区运河堤岸护砌工程。沧县南运河的治理工程有国家每年所拨专款进行河防岁修,先后五次大规模疏浚河    道及复堤,先后开发余庆屯、仁和村、大白洋桥、小白洋桥等灌区。1964年将部分灌区改建扬水站引水,后因运河水位下降,水源不足,灌区大部分停灌。1969年南运河断流,灌区停灌多数建筑物闲置甚至损坏。其后,河道基本干涸,偶起行洪作用。1985年南运河两岸扬水站21处。④1    950年代以后天津一德州一临清段的南运河、蓟运河灌溉工程建成,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完工,使天津一德州段运河能够发挥灌溉、排洪、蓄水和季节性航运的作用。⑤山东省境内从1941年以来年年整修堤防,建设申街、甲马营向恩县的分洪闸捻,尤其1956年开挖的四女寺减河河道,使洪水能顺利地从减河分泄入海,德州至临清段运河也能发挥灌溉、排洪、蓄水和季节性通航的作用。四女寺枢纽工程、减河工程、漳卫新河工程、大型引黄输水工程等,在大运河整治工程史上有重要地位。但70年代后到1989年,华北平原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使许多河段已河底朝天,南运河也不例外。四、鲁运河    鲁运河,北起临清,南至台儿庄,长约483公里,经过清平、聊城、东阿、张秋、济宁、夏镇等城镇。清咸丰三年,黄河决于河南铜瓦厢,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古姊首入海,于是山东运河分为南北两部,黄河以北曰北运,以南曰南运。(一)2‘0世纪之概况    山东运河是全运河中最残破的一段,其水源大部分依赖汉水,自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汉水北流的一部分就随黄河东行,而临清南至黄河之间遂成了无源之河。清末借卫济运未成,借黄济运,却使运河更趋淤塞,其后就干脆不通了。黄河以南的南运河因有可靠的水源,情形相对较好,只是这段运河完全是闸河,水源虽不缺乏,但要调剂得宜,才可以畅通。具体而言,临清至黄河港口陶城埠一段,受黄河直接影响,历来淤塞严重,其中临    清至聊城段,自槽运停几己废弃,偶遇夏秋淫潦,聊城西北白家洼等处水无所泄,由涵洞灌入运河,直达临清,“百余里间商民用小船营运取便一时”⑥。聊城至陶城埠段,自槽运停止即已干涸。从陶城埠至台儿庄运河,以汉水为主要水源,其中十里铺至安山镇,定山东省德州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地区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32页a山东省德州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地区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38页.⑧河北省泊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泊头市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29. 335页④沧县县志办公室编著《沧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 186页。a岳国芳dP-国大运河》,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第334页q梁钟亭等秀张树梅等纂:《续修清平县志》,典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五年铅印太影印,第222页。

堤顶。勺957年11月实施卫运河段四女寺枢纽工程,1958年各县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纷纷上马。1966年全区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水井达30. 7万眼,水车12. 7万部,其他水具2. 9万件,机井4373眼,扬水站322处,建各级沟渠千余条。摄1976年6月漳卫河扩大治理工程全部竣工。泊头市对南运河进行一系列维修、养护工程,1    953年7月修复南运河河堤8000余处,1956年复堤固槽护岸,1963年对险工险段普遍加固修复,1972年5月南运河水位下降,重建杨圈引水闸以适应引水需要。勺982-1984年引黄河、岳城水库的水支援天津,1984-1985年修筑市区运河堤岸护砌工程。沧县南运河的治理工程有国家每年所拨专款进行河防岁修,先后五次大规模疏浚河    道及复堤,先后开发余庆屯、仁和村、大白洋桥、小白洋桥等灌区。1964年将部分灌区改建扬水站引水,后因运河水位下降,水源不足,灌区大部分停灌。1969年南运河断流,灌区停灌多数建筑物闲置甚至损坏。其后,河道基本干涸,偶起行洪作用。1985年南运河两岸扬水站21处。④1    950年代以后天津一德州一临清段的南运河、蓟运河灌溉工程建成,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完工,使天津一德州段运河能够发挥灌溉、排洪、蓄水和季节性航运的作用。⑤山东省境内从1941年以来年年整修堤防,建设申街、甲马营向恩县的分洪闸捻,尤其1956年开挖的四女寺减河河道,使洪水能顺利地从减河分泄入海,德州至临清段运河也能发挥灌溉、排洪、蓄水和季节性通航的作用。四女寺枢纽工程、减河工程、漳卫新河工程、大型引黄输水工程等,在大运河整治工程史上有重要地位。但70年代后到1989年,华北平原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使许多河段已河底朝天,南运河也不例外。四、鲁运河    鲁运河,北起临清,南至台儿庄,长约483公里,经过清平、聊城、东阿、张秋、济宁、夏镇等城镇。清咸丰三年,黄河决于河南铜瓦厢,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古姊首入海,于是山东运河分为南北两部,黄河以北曰北运,以南曰南运。(一)2‘0世纪之概况    山东运河是全运河中最残破的一段,其水源大部分依赖汉水,自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汉水北流的一部分就随黄河东行,而临清南至黄河之间遂成了无源之河。清末借卫济运未成,借黄济运,却使运河更趋淤塞,其后就干脆不通了。黄河以南的南运河因有可靠的水源,情形相对较好,只是这段运河完全是闸河,水源虽不缺乏,但要调剂得宜,才可以畅通。具体而言,临清至黄河港口陶城埠一段,受黄河直接影响,历来淤塞严重,其中临    清至聊城段,自槽运停几己废弃,偶遇夏秋淫潦,聊城西北白家洼等处水无所泄,由涵洞灌入运河,直达临清,“百余里间商民用小船营运取便一时”⑥。聊城至陶城埠段,自槽运停止即已干涸。从陶城埠至台儿庄运河,以汉水为主要水源,其中十里铺至安山镇,定山东省德州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地区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32页a山东省德州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德州地区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38页.⑧河北省泊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泊头市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29. 335页④沧县县志办公室编著《沧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 186页。a岳国芳dP-国大运河》,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第334页q梁钟亭等秀张树梅等纂:《续修清平县志》,典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五年铅印太影印,第222页。

受黄河之害,淤积日高,船只不通;安山以南至济宁,因戴村坝石工渗漏,水源缺乏,除七八月涨水期间外,已不能通航:济宁以南至南阳镇,河槽渐深,尚可通行小船,南阳镇以下,水源充足,航运尚通,只徐家营坊以下,城河、薛河等相继入运,挟沙带泥.淤积河身:自徐家营坊至韩庄,因入运支流的淤塞,航线忽断忽续,靠昭阳、微山等湖接济,交通尚可维持;韩庄至台庄,基本无淤垫之弊,只因倾斜度颇大,水流稍急,上行船只,航行多感困难。④    20世纪30年代沿东平运堤,尚有堤形及河身,河底较地稍高,已种麦。济宁境内的马场湖自清季放垦三百余顷,归湖田局管理,己久不蓄水:南旺湖为济宁运河的上源,与蜀山湖在清季同时被淤。②40年代末,黄河南北两端的运河河段从微山湖以北至黄河南岸,水系紊乱,旱捞    交替发生,维持季节性通航也相当困难,黄河以北从范县的张秋镇到临清段,则是满目泥沙,有些河道已成农田和村庄。经过一番治理后,部分运道可通,1958年以前黄河南岸到济宁的一段运河,可通行木帆船,1958-1960年,另开新的河道,旧河道逐渐淤废为农田。济宁以南至台儿庄一段运河是山东西部和江苏间的一条重要通航河道,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平水期和洪水期,150吨级的船舶,仍可以通行。③济宁至梁山间,季节性通行载重10。吨的机动船,由济宁至南四湖二级坝,通行135马力拖轮。④微山湖的湖产及四周的煤炭主要是通过运河运出。(二)鲁运河的灾情      鲁境运河“旱则河身干涸。舟揖不通,潦则横决漫溢,田庐淹没,既无航运之利,复酿鲁西剧烈水患每岁浸水良田为数甚巨,连带受灾之区,不下数万余顷,农产损失约达于万元,其他关于工商业之损失更属不可胜计’,。}}llmf清至陶城埠段运河,与徒骇、马颊诸河相交,开凿时未给这些河流建设穿运通道,致使这些河水无处宣泄,盛涨时往往漫淹运堤以西地区。黄河北徙后,使得运西九县平时亦苦水患。运河以东的东平县则为坟水所寝.鲁运  河南段自清末失治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岁无不决”,“水患灾情日以弥烈”“仪泅泛滥于其间,东平、济宁、鱼台数郡三四百里,岁浸民田不下七千万亩”⑧,十室九空。1920年夏秋运河漫水13次,造成良田绝产,房屋倒塌,人畜死伤无算。1935年7月,黄河在山东哪城董庄决口,受之影响,沫水、赵王河、鲁运河南段及南阳诸湖溃决泛滥。7月24日济宁以南辛店运河东堤决口6处,“辛店决口二丈余,新闸以南决口二丈余,店北决口四处”,“济宁至邹县汽车路附近水深四尺”,“南阳湖西Yll决口,济宁至金乡汽车路东水深五六尺”,电话全坏。⑦自永通闸至新挑河间沿路石碑被淹没碑顶。“高粱谷豆,悉遭淹没,房舍积粟均漂毁,人畜溺毙,不可胜计,房屋什物荡然无存,多数村落尽付波臣,多稼大田不遗颗粒,灾民露宿风餐,困苦不堪”。Z8月卫河突在武城东岸董庄套堤相继冲开,同时,徐州运河水涨,宿迁运溃淹堤。1947年夏鲁南连降大雨,汉泅两河并涨,鲁运河南段和南阳诸湖不能容纳洪水,加以苏北大雨,中运河水位过高,鲁孔令玲《整理运河工程计划》,tt山东省建设月刊》第3卷第8期(1933年8月),计划,第10页袁绍昂等纂:《济宁县志》,卷一疆域略,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卜六年铅印本影印,第49-50页。鞠继武、潘凤英:《京杭运河巡礼》,r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鞠继武、潘凤英:《京杭;虱可巡礼》,上海教育出版社〕995年版,第149页。孔令珍:《运河工程计划》,《山东省建设月刊》第1卷第3期(1931年3月),计划,第33页袁绍昂等纂:《济宁县志》,卷一疆域略,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六年铅印左影Ell,第30, 31, 43贞。《运河决l7六处水头直奔东北》《申报》1935年7月25日丈各善团所接各省水灾惨报》,11p报》1935年7月30 Li

运河水受其顶抑,不能下泄,致使洪水自鲁运河南段和南阳诸湖外溢,沿线诸县受灾,其中“济宁受灾土地八十余万亩,济鱼公路上可以行船,重灾面积约四十万亩,秋禾全毁,低处房屋大半倒塌”云。虽时有水灾为患,但也有河段有缺水之忧。1929年查南旺分水口,几于绝流,分予    蜀山湖的水流亦甚微细,致柳林闸、安山闸完全枯竭,柳林闸下是水浅胶舟,夏镇以下则完全枯竭,微山湖几乎全涸。沿运堤捻、闸坝废弃甚多,河形弯曲,险工丛生,如滕县境内运河,“两岸堤捻,破坏不堪,遇有洪水则泛滥为患”。甚鲁运重要水利工程戴村坝为遏汉济运的关键,“数百年来,商业民生,多依赖于此”    至为重要。但年久失修,坝基多处坍塌,坝底漏水,基础动摇,汲汲堪虞……尤玲珑坝北端,漏水特甚,“汉河流量(1932年3月底)只有二点五秒尺,几尽趋碑洞……而坦坡石除滚水坝外,几尽为冲毁”。③(三)对鲁运河的治理      清末,槽运虽停,但中央或地方亦偶有对运河的浚治。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昌府知府魏家骤详准挑浚运河以利民,“自临清至东昌商运称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东巡抚杨士骤奏疏通运河以便民,“东昌临清间因储水蓄之,小船尚可运行”。    民国以还,当局鉴于运河有治理之必要,1914年在济宁设立南运湖河疏浚筹办处,派员实地勘测,还曾聘英国工程师。1918年在天津设立督办运河工程局,熊希龄总其职,当时曾向美商广益公司借款六百万美金,聘美籍工程师多人,后因政局屡变,终未履行借款合同,但测量费己耗大半。当时北起临清,南至台庄,以及重要支流均制有图表,还有对闸坝及穿黄工程较为详细的研究。1928年修筑张窑、尖嫁两处堤坝。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建设厅制定整理航运计划,在临清、黄河北岸、黄河西岸、    安山镇、济宁、南阳镇、夏镇、韩庄、台庄等处建双门闸。挑北运,疏治南运河湖,还有实施黄运联运工程,以利临清至黄河间交通。1932年春,由中央水灾委员会辉给美麦三千吨办理工贩,实施泅河排洪工程,并疏浚牛头河:又有疏浚南运河工程,油济宁、藤县、嘉祥、鱼台四县分别派夫,先行挖浚沫、泅两河;1931-1933年先后沿着运河治理鲁西北的排水干流;1933年修建铁窗户及大营堤坝:1934年春分段挑挖自魏家湾至临清运河:1935年重新疏浚运河,在聊城境内,建设徒骇河、马颊河穿运涵洞,在排除运西洪涝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后由于长期缺乏维修,工程渐失效。    1951年疏浚会通河张秋至临清河段,1953年山东省对省内所辖运河建立管理机构,1954年春卫运河基线工程全线开工,在武城甲马营卫运河右岸,建分洪口门一座。1960年2月聊城至临清段和位山六干渠灌溉工程先后开工,1966年卫河上游修建了水库。具体到各地治运工程也不在少数,聊城专署1    951一1952重新治理小运河,整修船闸等,部分段内可通航;1956年在东阿县修建引黄虹吸工程,运河两岸农田得以灌溉:工958年位山引黄灌区开发后,小运河分段治理,成为排灌两用河道;1964年春聊城组织民工疏浚运河。临清在1949年后,为防卫运河决口成灾,每年治理复堤整修,1950年复堤4800米,1954年复堤1.7万米,1957年裁弯取直扩大治理,1959年护岸整修。1964.1967、工972年对卫运河采取运堤展宽,裁弯取直等措施,进行根本治理。1974年修建先锋桥险工工程,1975年修建南北关胡家湾险工工程,1978-1980年对卫运河进行扩大治理。《鲁南河湖泛滥》,《大公报》1947年9月24日。房家镐《山东滕县建设视察报告水《山东省建设月刊》第〕卷第4期:1931年4月)报告,第16页Ufr. fTCr#INA"+YI}.《山东省弹设月刊》第Z卷第4期(1932年4月),计划,第11负

    纵观20世纪运河,由于不再具有潜运功能,成为一条普诵的7K坛(i1i首白3 k}-T4sl1nffltVIJAfilI 7lTJ}-Tq 1 ;,lTili,61tMi I导致了河道的湮塞。再加以自然灾害的影响,铁路、公路的崛起,海运的兴起,使得运河航运利益终失,仅作排洪、灌溉之用。对于运河,各届政府虽有一浚治努力,但依然无法挽回其衰败之势。

第三章京杭运河(华北段)沿岸社会变动    曾经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但起到稳固政权,促进沿岸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南北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时值近代,其淤塞、断航及频繁的灾害给社会带来多重影响。本章从交通运输、沿岸市镇经济、民众生活、运河文化等方面加以阐述。一、交通运输运河M    W运功能丧失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衰弱,历届政府疏于管理,致使运河河道年久失修。1936年华北水利委员会曾呼吁根治运河,称“交通为一国动力之源,而水道尤为交通之初基……为发展华北经济计,必须整理南北运河,使成为交通之主脉……’,①然而,面对近代化的铁路、公路及海运运输的竞争,运河毕竟难以重现昔日辉煌。但运河的一些河段,仍可作为航道使用,加上水运价格低廉,在区域性的商业贸易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一)航道及航线状况  槽运停止后,通惠河段即北平至通县,“河道犹存,但船舶绝迹”。②    北运河,通县至天津,淤浅处甚多.航道荒于治理,航业呈衰败景象。因维持通县、    宝低、密云、武清诸县产销货物之故,尚通舟揖,但仅限于局部运输。1919年9月28日,杨沽轮船事务所在北运河开辟杨村至西沽客运航线,在小街、汉沟、北仓,天穆、柳滩、霍嘴等渡口设站。另据当时所作的各县调查可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运河通县、香河段可供帆船航行,武清段可通航船,沿河的河西务、南北蔡村、东西杨村,均为民船停泊所。    南运河,天津到临清,因河南省物产恃此行销天津,故尚有若干帆船,“帆船每年往来约有八千余只。”叭900年前后,载重50吨的民船,在丰水季节,从天津到河南道口约有822.5公里航道可以通航,但一至夏初,即水浅胶舟。二三十年代天津至临清可通行50-10。吨的木帆船,每年航行期可达10个月,④天津至德县可通行小汽船。交河境内运河北至天津,南至山东临清,西南达河南道口,航运尚便,“运河通行帆船,泊镇地居水陆交通之枢纽,商运极便”气鲁运河各段亦区间通航。临清至聊城段运河在夏秋时还可通行小船。安山段完全干    涸,安山至南阳转佳,而至韩庄则大水时勉强通舟揖,水小时航行艰阻。鲁运河沿线的滋阳〔充州)、济宁、滕县等地,煤炭资源、建筑材料丰富,开采的煤及砂石,多取道运河运销华北、苏北以及上海,航行在南四湖运河线上。据济宁船捐局的调查1920年夸华北水利委员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旁,《华北水利月刊》第9卷第3-4期(1936年3-4月),第66页。汪胡祯:《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1页.曹瑞芝:套沟通黄运两河汁划》,《山东省建设月刊》第3卷第9期(1933年9月),计划,第9页日本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直隶省》卷十八,第451-457页,大正九年九月(1920年),转引自王树才《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各县调查》,《河北月刊》第2卷第1期(1934年I月),第6页。

第三章京杭运河(华北段)沿岸社会变动    曾经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但起到稳固政权,促进沿岸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南北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时值近代,其淤塞、断航及频繁的灾害给社会带来多重影响。本章从交通运输、沿岸市镇经济、民众生活、运河文化等方面加以阐述。一、交通运输运河M    W运功能丧失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衰弱,历届政府疏于管理,致使运河河道年久失修。1936年华北水利委员会曾呼吁根治运河,称“交通为一国动力之源,而水道尤为交通之初基……为发展华北经济计,必须整理南北运河,使成为交通之主脉……’,①然而,面对近代化的铁路、公路及海运运输的竞争,运河毕竟难以重现昔日辉煌。但运河的一些河段,仍可作为航道使用,加上水运价格低廉,在区域性的商业贸易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一)航道及航线状况  槽运停止后,通惠河段即北平至通县,“河道犹存,但船舶绝迹”。②    北运河,通县至天津,淤浅处甚多.航道荒于治理,航业呈衰败景象。因维持通县、    宝低、密云、武清诸县产销货物之故,尚通舟揖,但仅限于局部运输。1919年9月28日,杨沽轮船事务所在北运河开辟杨村至西沽客运航线,在小街、汉沟、北仓,天穆、柳滩、霍嘴等渡口设站。另据当时所作的各县调查可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运河通县、香河段可供帆船航行,武清段可通航船,沿河的河西务、南北蔡村、东西杨村,均为民船停泊所。    南运河,天津到临清,因河南省物产恃此行销天津,故尚有若干帆船,“帆船每年往来约有八千余只。”叭900年前后,载重50吨的民船,在丰水季节,从天津到河南道口约有822.5公里航道可以通航,但一至夏初,即水浅胶舟。二三十年代天津至临清可通行50-10。吨的木帆船,每年航行期可达10个月,④天津至德县可通行小汽船。交河境内运河北至天津,南至山东临清,西南达河南道口,航运尚便,“运河通行帆船,泊镇地居水陆交通之枢纽,商运极便”气鲁运河各段亦区间通航。临清至聊城段运河在夏秋时还可通行小船。安山段完全干    涸,安山至南阳转佳,而至韩庄则大水时勉强通舟揖,水小时航行艰阻。鲁运河沿线的滋阳〔充州)、济宁、滕县等地,煤炭资源、建筑材料丰富,开采的煤及砂石,多取道运河运销华北、苏北以及上海,航行在南四湖运河线上。据济宁船捐局的调查1920年夸华北水利委员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旁,《华北水利月刊》第9卷第3-4期(1936年3-4月),第66页。汪胡祯:《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民国二十四年八月版,第1页.曹瑞芝:套沟通黄运两河汁划》,《山东省建设月刊》第3卷第9期(1933年9月),计划,第9页日本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直隶省》卷十八,第451-457页,大正九年九月(1920年),转引自王树才《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各县调查》,《河北月刊》第2卷第1期(1934年I月),第6页。

前后山东黄河以南运河来往的民船年约六千只。11934年山东境内京杭运河有木帆船千余艘。②栏沽内河行轮事务所曾在北运河航线天津至杨村间从事旅客运输,但因航线短,基本无利可言,栏沽线于1915年2月撤消。津保线、津磁线、津沽线相对稳固,在其后的十多年内,运营航线再未扩充。津泊航线经杨柳青、独流、静海、兴济、沧县、砖河长三百七十华里。①清宣统二年(1    910年)南运河开始有小汽船行驶,不久因机器损坏而停航。20世纪20年代直隶省内河航运局创立之初,曾分拨汽船一艘于天津德县间经营航运,“彼时船票低廉,一般贫苦人民争来搭乘,营业颇见起色”④,不久因津浦铁路实行降价措施,旅客又弃船登陆,汽船被迫停航。30年代见津浦线不够分配,拟复兴此线,但因河道淤,旧有汽船已无法在南运河上行驶等,上达临清,并可绕转卫河,直达河南卫辉。试办T了轮时仅通至交河县属泊头镇,共理。经几年筹备,1935年10月正式开辟了津德线客运,即由天津经沧县、泊镇至德州,航程290公里。津德线开办之初,营业颇为有利,“航行收入之佳超过预算’,,仅沧县一站,每月收入票款200余元,全航线月收入超过6000元。叭936年3月航运局发出通告,以减收运费等多种优待,招揽货运。1931年临清设立信记汽船公司,开办临清至德州客运业务。1    934年4月山东省建设厅治理鲁运河北段工程开始实施,使小汽船通航成为可能。天津至德县也复通行汽船,并一度将航线延至临清。30年代初临清至天津每年来往的帆船达八千余艘,帆船之外又有小汽船。G)时德县、恩县、武城、夏津可通航船、小汽船,临清通帆船,而清平、邑、聊城、阳谷、东县通帆船。⑦“七七事变”后卫河航运处于半瘫痪状态,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组织民工治理河道,临清港经常往来和停泊的船只可达0.1万多只。叱946年6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临清设立广华公司,从事水上运输,兼搞物资经营,从道口到临清有日卜也八产,乌‘}由沿运各地境内运河航运状况。沧县境内南运河,1960年有船63只,船工r344人,一次货运量达两千余吨,叭969年后,南运河干涸断流,除偶起航运作用外,航运停止。泊头1949年有船14只,当960年7月,交河县建立航运队,北上沧州、天津,南下山东临清,装载货物粮食、日用百货及工业用品。1963年航运队新购木船两只,增加运量。1965年4月,运河上游水源枯竭,航运停止。临清境内运河所行船只,均为木船,装载货物大至百吨以上,小至几吨、几十吨不等。1956年临清港货运量9.2万吨,‘’同年中断10年之久的临清至德州客运业务恢复。1958年测量临清境内最大流量515立方米每秒,除能通行百吨木帆船外,还能通行600吨位的驳船。121 965年上游严重干旱,加之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四卷山东省志.1924年版,第223页《山东省交通志》,山东人民出版社!996年版第267页,转引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年版,第2066页。林荣:《河北省地方水利建设》,《河北月刊》第4卷第12期(1936年12月)第8页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交通篇,商务印书馆,第(L) 791页河北省内河航运局:《河北省二十四年行政计划书》,转引自王树才主编:R9可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I58百⑧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⑦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山国实业志》山东省,c -r少,1934年版,‘子),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态》,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4页。世县县志办公呈编著:《沧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河北省泊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泊头市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51页。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聊城地区志分,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4页.山东省临清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钊击清市志》,齐警书社1997年版,第258页。

岳城水库建成,河道干涸,卫运河停航。聊城地区,1951年聊城专署整治小运河,可通行5-10吨木帆船,最大可通40吨货船,1953年7月9日卫河上第一艘“河丰”号拖轮,拖带四艘驳船,由德州到临清试航成功。1949年国营航运公司拥有术船16只,1950年发展到40只,1951年增加火轮两艘,1953年统计有民船155只,1957年共有码头11处,总停泊量1850吨,拥有船只300余条,.运输货物主要是粮、棉、煤、杂货、木材、石油等,1964年由于小运河严重枯竭而停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河段通航更加困难,诸多河段都因河水干涸而不得不停航。    在“大跃进”中,全国掀起大兴水利高潮,在南运、子牙的主要通行河道上,拦河打坝即多达28道,使航船处处受阻。据1958年7月调查,南运河两岸兴建的灌溉闸涵有60多座,扬水站8。多处,航运与水利部分原定枯水期灌、航三七分水的协议己无法执行,加上1958年在下游的杨柳青建成一座枢纽工程,造成南运河引黄来水所含大量泥沙沉积河底,到1961年4月测量已淤厚达1-2米,②同时在沧州附近的戴家园等地建成桥梁,致使南运河航道迅速趋于恶化。1962年南运河航线只能坚持区间运输,1965年陷入严重干旱,各河水量急剧减少,各主要通航水道普遍出现浅滩,挖泥船被搁浅在河道中无法施工,多数运输船也受滞途中。各地农灌用水又大量增加,致使不少河道断流干涸。9月上旬河北省航船即告全部停产,继后持续多年干旱少雨,尤其1968, 1972, 1975年旱情最严重。1965-1975年彻底根治了海河的洪涝灾害,使农田灌溉得到保证,但对水运造成不利的影响。南运河水运衰退最快,1    967, 1968年曾连续两年基本断航。据航道技术人员对南运河进行的实际测量,静海九宣闸以下维持通航1. 5米的水位,需要每秒18立方米的水流量,而1971-19了了年的平均流量大于每秒18立方米的仅有18天,且时间很不集中。③为保证通航,于工973, 1976年在吴桥、沧州分建成安陵、北陈屯枢纽,两处都建有百吨级船闸,但终因水源奇缺而收效不大。只有当利用南运河输水灌溉时,可以通行小型船只。(二)运输情况(运量及种类变化)    在其他交通方式日益完善,运河航道日趋恶化的情况下,运河运量虽由于军事等原因偶有增长,但下降的总趋势难以逆转。当然,运河水运并未立即退出市场,而且各河段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据表3.1, 1905年通过南运河进出天津的民船共有34992艘,货物运输量达92. 48万吨,居河北各河系之首。到民国初年,通过南运河民船运输的总贸易额达到1600.8万海关两,占当时河北水陆贸易总值的29%0 1925年通过南运河进出天津的民船即有13166艘,进出货物为47.37万吨,仍居其他内河之前列,在天津物资集散中起重要的作用。1905年通过北运河进出天津的民船有16288艘,进出货物42.44万吨,仅次于南运河和西河。随京津铁路运输发展,北运河遭冷落,航运状况恶化,内河民船运量显著减少。按贸易额计算,当时通过北运河进出天津的民船贸易总额只有268.04万海关两,占当年水路贸易总值的5%0 1912年至1921年,北运河货运量占天津货运总量的份额,平均为3.65%0 1925-1926年间,由于各军阀混战,北宁铁路运输常常遭到破坏,北运河的民船运输再次呈现增长的趋势。据统计,1925年通过北运河进出天津的民船9007艘,进出货物16.83万吨,叭929年因海河放淤工程修屈店闸,致北运公山东省临清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清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60页②王树才主编:xi可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页t王树才主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I988年版,第334页④侧L支河川水运凋杏报告》,第863页,转引自上树才主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河运量日减。与清末比较,民船运输量虽大大减少,但仍不失为河北内河民船运输的一条通道1930年出入天津的货物中,铁路占运输总量为47    %,民船占50%,二者不相上下。1928-1936年间,民船年运量可在250万吨左右,较1925一1926年间190万吨的年运量有了较多的增加,南运河运量增长最多,1936年货物总量达到50.5万吨,较1926年的33万吨增加了53%。尽管北运河航道状况不断恶化,1936年经北运河进津的民船运量降至6. 63万吨,但民船运量在1936年仍有16.83万吨,勺匕运河同蓟运河仍不失为交通落后的河北省东北部的动脉。对1941年的粮食运输状况,《天津的经济地位》统计分析,水运占总运输量的43%,铁路运输占42%。内河船舶运输依然高于铁路运输量。到1941年上半年,南运河、北运河、子牙航线向天津运输粮食71919石。"1942年货运量最大的仍是南运河,运量达384483吨,占总量的45.9%e叭956年天穆、南仓两村将帆船改造为机动船运输,1961年天穆地区还有木帆船3艘、170马力木船8艘。1961年建宫厅水库,致北运河水运功能消失,“河中仅存打鱼捉虾的小渔船”④。1964年后,除摆渡、鱼船及短途船运外,几乎全被陆路运输代替。航线从内地到天津从天津到内地船数(艘)37.516.2177198264}船数(艘)    南运河北运河172738024运量(吨)471415207978占总水运量的%453391216413(})占总水运量的%35.917.3棉花、粮食、煤炭等是运河运输物资的主要种类。其中棉花所占比重很大,尤其河北地区适宜棉花生长,其产棉区多分布在各河流域,并多以内河为外销外运径,因以得名为西河棉、御河棉、东北河棉等。山东省棉产区主要在临清、夏津、e堂邑、馆陶、德县等,仍为沿运地区。御河棉产区主要在南运河流域的吴桥、东光、南皮等县及山东临清、德州等地。御河棉输津,可以利用津浦铁路,但南运河民船运输占明显优势,连镇、泊头、沧州都是装运棉花的重要码头。东北河棉指东河(滦河和蓟运河),北河(北运河)流域所产的棉花,大部分运往天津,丰润县小集(今丰南县)、玉田县窝洛沽、武清县杨村是东北河棉的主要产区及棉花的三个主要起运点。杨村棉花一部由马车直接运津,大部则装船顺北运河输津。天津棉花货栈曾多汇集于天津市三条石一带,因其地近西河、御河,为水路运棉入津必经之地,非常方便。随着天津对棉花需求的增加,植棉收入又较高,加以南运河水路运费低,南运河沿    线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清宣统三年(1911)农工商部调查显示,植棉面积临清达264198亩,恩县2000亩,高唐279800亩,馆陶115000亩。1919年山东省实业司调查植棉面积临清增至约307692亩,恩县338461亩,高唐346666亩,馆陶300000亩。⑤据《华北的内河航运》,‘北运河货运”部分,转引自王树才主编:否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天津特别布三十年上半年度内河航船入日、出口重要食粮统计表》.1942年7月31巳转引自王树才主编:翻可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华北的内河航运》,“北运河货运’,部分,转引自王树才主编:d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辰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运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第四卷山东省志.1924年版,第257, 295页。

中华棉业统计会及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调查,1926年临清植棉面积增至54万余亩,1930年增至60万亩,恩县1926年增至18万亩,1930年达25万亩,高唐1926年达4C万亩,馆陶1926年达24万亩,193。年达26万亩。‘r棉花运输方式有火车、大车、民船三种,大车装运,运费太高,仅作短程运输,多    采用运费低廉的民船运输。只在河水结冻或干徊时,改由火车运输。由于历年各河道深浅不一,或由军事影响,车运与船运历年变化极大,而河北省所受军事影啊尤烈。1926年国奉之战,军队调遣,交通阻梗,棉花不能由铁路运输,“是以该年铁路输入之棉花只占7. 7%,而由民船运来者则增至89. 1%."气926-193。年五年间河北省干戈扰攘,铁路尽作军运,以致棉花由铁路输入天津者为数甚微。政局稍稳时,铁路梗塞情况有所好转,为缩短运输时间,争得贩卖机会,棉商愿将铁路沿线的棉花就近通过铁路运输。即便如此“天津市的棉花半数仍赖以内河民船运输”。不过此后由于棉花需求地的变化,御河棉花大部由济南流往青岛,再运至上海,致使南运河输津棉花相对减少,最低年运量仅有万担左右。粮食运输品种主要包括小麦、面粉、玉米、豆类,以及蔬菜、肉类、鸡蛋等。作为    物资集散地的天津,由于城市发展,人口增多,面粉加工快速发展,粮食需求大幅度增加,河北各地运往天津的小麦、玉米、谷类、花生等也增加。天津市内逐步形成三大粮食交易市场,全部临靠内河水运码头,如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河畔的斗店粮食市场,北运河沿岸的丁字沽粮食市场,海河附近的河坝粮食市场,这三大粮食市场,1936年的粮食交易量为18.22万吨,其中斗店市场的交易量最大,约12. 7万吨,01937年以前大部分用运河民船运输。煤炭也是民船运输的大宗货物之一。192    8年以前,内河煤炭运量很少,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及河北内地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遂使内河民船的煤炭运量不断增加。无论开滦煤还是焦作煤都可经南运河运销。1931年由天津通过南运河航线运往德州以北地区的开滦煤2.5万吨,由河南道口运往德州的焦作煤1.45万吨。输入量超过5000吨的即有大名、临清、德州桑园、泊头、沧州等码头。④河南焦作的英资福公司20世纪30年代年产煤70万吨左右,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先经道清铁路支线陆运至道口,再由碴口经卫河、南运河运销到临清、德县、沧县、天津及冀鲁两省的一些农村。⑤其他货物运输,如向天津集运的还有杂粮、皮毛、药材等工业原料,由天津运往内    地的有杂货、棉布、砂糖、面粉、煤油、及洋货等。据统计,1936年南运河民船由天津输往河北南部、河南、山东北部的货物总量为23万吨,其中大宗货物是洋杂日用品,约有9.9万吨,糖有5. 96万吨,煤油和面粉的运输量都接近两万吨。1940年5月至9月,南运河使用船舶1072艘,运货4058吨,货物品种主要是煤炭,木材。⑥    德县每年输出羊毛、牛皮、棉花等全部或大部经南运河运销天津,河北省交河县泊头镇每年外销鸡、蛋、梨,均是由水路运至天津,棉纱、面粉由天津运来。⑦沧县产红枣、沧酒、沧盐、小麦、杂粮等经南运河运往天津,纸烟、茶叶、糖自天津运来。“半数铁路运,余皆水运,”⑥青县干鲜枣、鸡蛋由水道装运至天津。⑨这些城镇输入的一些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33, 138页。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编:《天津棉花运销概况》,民国-1六年一月版,第12页李洛之、聂汤谷编著《天津的经济地位》,民国三}七年三月版,第148页(日)支那驻屯军司令部编套北支河川水运调查报告》,昭和十二年三月(1937年),“北支产业调查类”,第六编,第二卷.第150-154页,转引自王树才主编:翻可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十章矿业,商务印书馆,(J)第37页。天津《庸报》,1940年8月2日.转引自王树才主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实业部巾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十三章商业,商务印书馆,(M)第47页实业部中国经(f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m经济年鉴》,第十二章交通,商务印书馆,(曰第1T97页。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十二章交通,商务印书馆,(L)第197页。

货物也由南运河、卫河水运进来。微山湖的湖产,四周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以至海外,主要靠的也是京杭运河。在阳谷,每逢船至,阿胶、胶枣、瓜仁等物与船上大米、赤砂、竹席、葛布等物杂沓交易,“各得所欢”,甚至有人“坐茶坊观航行以为乐”返“1    949年后,因战争而中断的运河上的物资交流得以重新沟通,大批农副产品、工业产品通过卫运河、北运河等水路装船发往各地。据1949年8月9日的货运统计,仅南运河的天津码头,进出口物资就有3700。余吨。②其中进口物资主要是南运河上游的小麦、棉花、食油、蔬菜、瓜果、猪肉、鸡蛋等,输出物资主要有食盐、工业产品、西药、煤油及各种杂货。    运河上民船运输曾呈现过相对兴盛的时期,而轮船运输因种种原因却未发展起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河南商人贾润才等人集股在天津成立了“南运河轮船公司’,,先在南运河航线天津至德州间,从事轮船拖带运输,又置备挖泥机器,疏浚航道,把航线延长到山东临清,入卫河直至河南道口。后又购两艘小轮,增加天津到德州的运输力量。继南运河轮船公司之后,又有挂英国旗的“时利和北河小轮船公司有限公司”和刘姓的一艘小型轮船在南运河从事轮船运输。1911年前后,这些轮船公司相继破产。法商仪兴公司是最早以蒸汽轮船拖带木船从事南运河航线天津至沧州间客货运输的公司,后因客运竞争不过铁路而被迫停航。栏沽轮船有限公司,以小轮拖带木客船,在北运河航线进行客货运输,后为“行轮局”取代,但亦因客运赔钱而停航。之后虽有航运局开辟的天津至德州间货运班轮运输,但航道状况严重恶化,又有铁路与之竞争,使轮船运输难以维持。1    949年后南运河部分区段也曾短时间行驶过客轮,水路运输依然可行的原因,在于当时陆路交通不便,水路票价较低廉,又可携带更多物品。但轮船运输始终没能发展起来。(  三)其他运河上航行的民船种类很多,如“太平船”、“丁船”、“改造子”、“槽子”等,其中    对槽船,载重量大,吃水浅,可解体转头,适于狭窄、弯曲和水浅航道。1920年船户周庭芳、周庭安兄弟凭借江南驶船经验,在天津订造110吨的对槽船,在南运河经营航运成功,此后南运河上的对槽船逐渐增多。船舶分布同航道状况、货源有密切关系,河北省大吨位民船大多集中在货源充足、运量大的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航线。据1936年统计,南运河拥有较大型民船1400艘,而北运河仅有民船600艘左右,月.多是载重15-20吨的小型木船。山东临清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引入汽船,不久因机器毁坏而停,至1931年又通行,十小时可达德县,可容乘客二百人,①惟秋涨时行驶无碍,春冬水落则有搁浅之优。交通内河航运局计划造浅水轮数只,吃水在一二尺上下,以便通行于南运河航路等河水浅少之段。④    在各种交通方式间,民船运输之所以还占有一定地位,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不应忽略。由表3. 2可知人力车、大车、火车等的运费最多可达民船的几汁倍,甚至上百倍。南运河航线民船运输吨公里运费为0.029元,而津浦铁路吨公里运费为0.60元,相当于民船运费的20倍。因此,津浦铁路天津至德州间货物岁运量由1926年的10万吨降董政华等重修《阳谷县志》,卷一山川,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影印,第84页王树才主编:Cut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70页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临清县志》t建置志交通类,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第329页宋蕴璞辑:《天津志略》.第十一编交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影印,第223页

至19:36年的1万吨,良王庄的蒲包、森、高粱等因运价关系多由水运运往德州、天津、北平等地。:表3.2:各种运输_〔具运费比较表〔单位:银元)                    资料来源:王树才主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988年版,第112页日军侵占华北地区后,由内河航运公会及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对内河轮船、民船实行    强化管制。1940年在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开设船团运输航线。如南运河(天津至德州,天津至临清),配船170艘,每月各往返三次。天津至德州航线,还以拖轮8艘拖带民船开始客运。日军的强化统治使得包括南运河在内的民船数量一降再降。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极力经营南运河、北运河、山东运河等航线。成立水运局,在天津、芦台、德州分别建立航运营业所和管船办事处,在各主要水运码头如天津的金钢桥、杨柳青,河北的沧县、泊头,山东济宁等建立办事处和航运营业分所。1941-1944年间,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多次添置挖泥船,相继对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等主要运船水道进行疏通治理,改建了部分码头桥梁。北运河经疏通后,载重30吨的木船可通航到通县。南运河是其重要疏通对象,有多艘挖泥船常年进行疏通,修建了多处节制闸。尤其引沁水入卫河使南运河流量增加,天津至德州段通航能力明显增强,100马力拖轮及载重100吨的木船,通航无阻。1942年还制定了“扩大运输计划”,欲在北运河增加拖轮0艘,木船380艘,南运河增加拖轮10艘,木船1120艘,山东运河部分增加拖轮20艘,木船900艘。②日占时期,虽然对北运河、南运河进行一定治理,使运河华北段通航能力有了一定    的提高。然而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目的则不是发展华北区域的交通与运输,而是为掠夺华北资源,支持日军在华北的侵略战争服务的。二、市镇经济    运河的繁荣曾造就了沿岸许多城镇的兴盛,在运河航道日趋淤塞,航运愈益衰败的趋势下,这些城镇的状况又如何?是枯是荣?从城镇经济来看,由于一些河段水路贸易的进行,沿线城镇的工商业继续保持着一定规模。因各市镇的具体情况不一,现作以分别介绍。(一)通州元代通惠河凿成后,通州城的位置也就随之确定。通州位于北运河与通惠河的交会  点上,是嘈运和海运入京的仓储和转运之地。除潜粮外,五岭南北、川黔等地货品及沿实业G千国经济年鉴编R-委员会编:坟中国经济年鉴》,第I二章交A.商务E;1书馆,第(目198页王树才生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 0?页

至19:36年的1万吨,良王庄的蒲包、森、高粱等因运价关系多由水运运往德州、天津、北平等地。:表3.2:各种运输_〔具运费比较表〔单位:银元)                    资料来源:王树才主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988年版,第112页日军侵占华北地区后,由内河航运公会及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对内河轮船、民船实行    强化管制。1940年在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开设船团运输航线。如南运河(天津至德州,天津至临清),配船170艘,每月各往返三次。天津至德州航线,还以拖轮8艘拖带民船开始客运。日军的强化统治使得包括南运河在内的民船数量一降再降。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极力经营南运河、北运河、山东运河等航线。成立水运局,在天津、芦台、德州分别建立航运营业所和管船办事处,在各主要水运码头如天津的金钢桥、杨柳青,河北的沧县、泊头,山东济宁等建立办事处和航运营业分所。1941-1944年间,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多次添置挖泥船,相继对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等主要运船水道进行疏通治理,改建了部分码头桥梁。北运河经疏通后,载重30吨的木船可通航到通县。南运河是其重要疏通对象,有多艘挖泥船常年进行疏通,修建了多处节制闸。尤其引沁水入卫河使南运河流量增加,天津至德州段通航能力明显增强,100马力拖轮及载重100吨的木船,通航无阻。1942年还制定了“扩大运输计划”,欲在北运河增加拖轮0艘,木船380艘,南运河增加拖轮10艘,木船1120艘,山东运河部分增加拖轮20艘,木船900艘。②日占时期,虽然对北运河、南运河进行一定治理,使运河华北段通航能力有了一定    的提高。然而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目的则不是发展华北区域的交通与运输,而是为掠夺华北资源,支持日军在华北的侵略战争服务的。二、市镇经济    运河的繁荣曾造就了沿岸许多城镇的兴盛,在运河航道日趋淤塞,航运愈益衰败的趋势下,这些城镇的状况又如何?是枯是荣?从城镇经济来看,由于一些河段水路贸易的进行,沿线城镇的工商业继续保持着一定规模。因各市镇的具体情况不一,现作以分别介绍。(一)通州元代通惠河凿成后,通州城的位置也就随之确定。通州位于北运河与通惠河的交会  点上,是嘈运和海运入京的仓储和转运之地。除潜粮外,五岭南北、川黔等地货品及沿实业G千国经济年鉴编R-委员会编:坟中国经济年鉴》,第I二章交A.商务E;1书馆,第(目198页王树才生编:《河北省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 0?页

海一带的“洋货”均可到达通州,转运北京。曾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随着运河的衰落,通州呈现另一番景象,工商业、手工业及商业贸易虽一定规模存    在,但己无法再现往日的繁荣。三十年代通县有纺织工厂一所,有工人三十余名,出品棉布。民间手工业为编芦席及制柳器、竹器、铁器、砖瓦各项。全县有商店1778家,以杂货、饭馆、旅店各业较多,①出境大宗货品为玉蜀黍、黄豆、桐油、烧酒等项:入境大宗货品为大米、面粉、洋布等项。有收售粮商运来商粮的“麦子店”、“江米店”,有收售各地商人运来通州的各种杂货、布匹、绸缎的“南北杂货店”和布匹、绸缎铺户。四十年代通县的燕郊镇、本集镇、马驹桥镇、张家湾镇等六镇中,以马驹桥镇最为    繁荣,曾繁盛一时的张家湾居末。城关商号共九百余家,马驹桥镇270余家,张家湾镇仅40余家。②“百货汇集”的张家湾已渐衰落。通县特有的陶器业一项,曾年制器具、玩具千余件,因市面萧条,无形停顿。(二)天津      天津本是海滨荒地,由于元代槽粮北运必经直沽,然后转运张家湾、通州再运大都。海运、河运,使天津“舟车似会,聚落始繁”,随酒运不断发展,明时在此筑城设卫,之后天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有赖于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畅通。常年有大批的船只、人员进出天津,吃住消费,购销货物,同时也促使明清时期天津城市手工业、商业、饮食业等迅速发展。20世纪初运河日渐衰败,因运河而兴的天津由于其处于华北海运、铁路运输的枢纽位置未变,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民国年间天津商务不下五六十种,属于工厂者为面粉、织布、造胰、制酒、制油、    制皮、印刷、铜铁、教育品等;属于农业者如渔业、粮行、斗店等,属于金融者如银行、银号、汇票等,属于各项商店者如绸缎庄、皮革店、军衣庄、鞋帽铺、南纸局、书局、笔墨店、古玩店、参茸店、眼镜公司、估衣铺、化妆品、洋广货店、米面庄、南酱园、南味坊、海货店、茶食店、药店、煤矿公司、火柴公司、洋灰公司、卷烟公司八电气公司、电木器场、金店、磁器店、砖瓦窑、镜子店、玻璃店、颜料店、当铺、盐a9、地皮T公司等,其余一切小本经营,尤指不胜数,十彩五光,日新月异,轮帆铁路,商业不可谓为不盛。③    清代后期和民国初年,运河沿岸的许多集市,几乎都演变成了天津较大的商业中心。商务最盛者为北马路、东马路与南运河沿岸一带,如北门内外,北马路、北大关、竹竿巷、针市街、估衣街、锅店街、河北大街、东门内外、宫南北、袜子胡同、毛家黔巷、大胡同等处,均为商业荟萃之区。“北门里大街多是金店、当铺”,“北门外大街最热闹,两旁的百货店、革钟冒店、杂货店、海味店、烟酒店、鲜货店、样点店、药店、饭馆等鳞次栉比”。这两条街又连着“东西向的估衣街、锅店街、侯家店大街、洋货街、竹竿巷、针市街”,“洋货街、针市街、竹竿巷多是票号、钱庄以及国药、茶叶、棉纱、布匹、竹货、洋广货等批发商,估衣街、锅店街多是绸布庄、皮货庄、估衣铺、眼镜店、南纸局等零售商业门市”。东门外的宫南街和宫北大街,“沿街全是商店,有银号、钱庄以及土产杂货、竹藤檀木、酱菜、香蜡、纸张、儿童玩具、绒绢纸花等商店”④。地处南北运河交汇南岸的大胡同商业街一片繁荣景象。20世纪40年代天津有大小客栈二王绍年:《各县调查》,《河北月刊》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第2页金士坚等修,徐白等纂辑:《通县志要》,风土志工商,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三十年铅印不影印,第365页宋蕴璞辑:《天津志略》,第{编商务,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影印,第180页。王秀舜、张高64《天津旱期商业中心的掠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iv文史资料选辑》,1 16辑,天津人K tL版社1978年版,第61--62页

百余家。‘这些商业活动的中心场所,在明清两代吸引了许多外地商人,出现了由外地商人组    成的帮会及其建立的会馆,如闽粤会馆、广东会馆、浙江会馆、山西会馆等,近代还有中州会馆、安徽会馆、江苏会馆、江西会馆等。闽粤潮帮、宁波帮、山西帮、山东帮等,在民国初年,仍在天津经营一定的商业项目,如“广东、福建、宁波等地商人从南方运来竹筷、竹篮等竹制品和竹竿”,在天津竹竿巷出售,宁波商人则从南方运来“茶叶、毛竹、纸张、明矾、绍兴酒、瓷器等”②,在津售出。山西帮在天津开办票号、银钱号、颜料和土杂货批发货栈。山东帮多经营绸布、饭馆、茶叶、皮货等。天津商人主要经营棉纱、绸布、茶叶、海货等。但随历史的变迁,很多会馆逐渐关闭,到1956年只剩11家。③天津县共有商店488家,以杂货、饭馆、旅馆等业较多。④每年入境大宗货品为布匹、    煤油、木材、火柴、米粮等,出境大宗货品为棉纱、烧酒、年画等项。静海县,西临南运河,东连津浦铁路,共有商店353家,以面粉、食粮、旅店等业较多。。每年入境大宗货品为面粉、洋布、烟煤、硬煤等项,出境大宗货品为冬菜、布匹、豆油、干醋、烧酒、粉条等项。天津饭店繁多,有天津馆、羊肉馆、北京馆、扬州馆、宁波馆、川菜馆、山东馆、    山西馆、广东馆、及洋饭馆等。饭店饭庄在租界、南市者居多。旅馆、客栈亦极多,旅馆多在租界、大胡同、估衣街、河北大街南市,轮船、火车到埠之时,各旅馆皆派有接客之人。戏院、电影院、杂耍场、游艺场、俱乐部、票房、评书馆等娱乐场亦多在南市、河北大街、租界等处。各业繁兴之地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或临近运河,或临近铁路,都为交通便捷之处。虽然运河的衰落对天津的经济影响不是很大,但其商业重心却逐渐发生了偏移。早    期天津的重心在城市的东面、北面,亦即三岔口的两边。富商大贾一半居住在城中,一半居住在北城与东城外,尤其南运河边。老字号的名店都云集于此,如绸缎庄的谦祥益、瑞妖祥,药店的达仁堂、乐仁堂,鞋帽店的盛聚福、同升和等,还有饭店、戏园、澡堂、理发店掺杂其间,几乎浓缩了整个天津的商业。然而1936年以后,一个现化的商业区—劝业场商业区在天津崛起,津门的商业中心由西北迁至东南。这虽与当时局势的动荡,商家将商业迁入租界,以求庇护有关,但与运河失去往日的繁华也不无关系。运河航运不畅,影响货客运输,使许多商家选择其他的运输方式,而与运河相关行业的人员多转向其他行业,运河周边不再具有以往的吸引力。(三)德州  德州是从明代迁到运河沿岸重新建城的,在交通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运河槽运    的必经之地,又是通向南方九省的骚站、陆路咽喉,有“九达天衡”之称。正是运河的发展,使其从军事重镇发展为商业城市,成了“商贾往来,帆墙云集”,南北货物荟粹之地。商业中粮行、花行、杂货为大宗,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曾有棉花商店一百余家,    从商业街到菜市街,较大的字号有鲁德、复兴、长和、义和福、聚兴、聚德等,货源主要来自高唐、夏津、恩县、平原、武城、陵县等地。各种船只川流不息,来往人员熙熙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等合编:《近代天津图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7页方兆麟:a估衣街一带会馆》,郊长久主编:《话说估衣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绍年:《各县调查》,《河北月刊》第1卷第9期(1933年9月),第1页。王绍年:《各县调查》,as可北月刊》,第1卷第9期(1933年9月),第3页,

攘攘,这种情况使得德州的旅店、饭馆、零售摊,在明清两代畸形发展,都集中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刘智庙。随着运河停载,这些行业日益衰落,延续到民国年间者为数不多。津浦铁路通车,酒运停止后,顺成街商业萧条,原有的两处当铺因而停业,①“客、饭馆多数关闭’,。②    当地农产物品向外运销者仅花生、花生油、豆脂、玉米、红梁、西瓜、白菜、鸡卵等,日用必需品如面粉、棉线、布匹、烟、煤、昨炭、煤油俱为大宗,其他如茶叶、卷烟、药材、糖类、海味、杂货以及零星物品不分矩细无不仰给外来。桑园镇为德县边境与冀省吴桥县、景县交壤地,居运河东岸,在津浦铁路之西,水路交通极称便利,往昔商业颇属繁盛,近亦日见萧条。③津浦铁路与石德铁路在此接轨,公路四通八达,“大量工农业产品,均以此为转运    点或集散地”。④自从南运河水补给af乏后.航运停顿,昔日水运码头变成了铁路、公路的陆运码头。(四)临清      明代运河的畅通促成了临清的选址建城,也促进其工商业的发展。潜运时期帆墙如林,百货山积。粮行、花行的发展引人注目,清末民初,还有“德聚”、“奎太成”、“乾义”、“奎德徉”字号的粮店。南方杂货主要有江米、红白糖、瓷器、竹制品、  竹子等,随商船、遭船运到临清的。即使在光绪末年,运粮船到临清码头时,船队有一百二十八帮半,粮船在临清湾泊时,成排停在临清歇马亭以东,有十里长。当年粮船一到,运河两岸马上就成了繁荣市场,船工们出售从南方带来的景德镇瓷器、绍兴南酒、红白糖、木器、竹货以及竹杆等,临清手工业者、商人、小贩等都到码头与船工交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延数十里,市肆栉比”。⑤手工业发展不甘落后,临清砖、哈达、贡皮、千张袄、毡享誉一时口京杭运河断航导致临清经济迅速衰落。20世纪20年代,临清已是“商业寥落,人    烟萧条”,“昔有土城围绕,周二十余里,为门十三,今城址己废,仅土痕CE起而己”。.3。年代,除了剩下的几坯黄土外,临清土城区己荡然无存,商业区已缩至中州,“北自天桥至南关,东自鳌头矶至卫河”的范围,此外天桥以北为皮商营业区,南市车营为粮商聚集地,除临西入城孔道附近市容尚可维持,卫河西的街市至古楼街的粮行,“十年以前,向称东市,今则倒闭无余矣”。⑦土城东部街市,满目萧然,每况愈下,砖城街市已虚有其表,市井萧条,“广积仓街再北无居民”,“北营左右皆荒场”,“西门内三两人家已不成其为街市”,“北门之内,则白骨如莽,瓦砾苍凉”。⑧    运河衰落后的临清自然不能和兴盛时相提并论。然而相对于当时鲁西其他地区而言,临清经济发展仍呈相当规模。“运河淤M而商业终衰,今虽满目劫灰,元气不复,而残一李孟才:《清代至民初德州运河沿岸工业商业金融概况》,转引自傅崇兰社1  985年版,第286页社1  985年版,第287页。《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a李孟万:《清代至民初德州运河沿岸工业商业金融概况》,转引自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I四川人民出版2李树德修,董瑶林纂;《德县志》,卷十三风土志商务,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影印,第370页。11林洪元:‘德州航运史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德州文史》,第一辑,1982年,第77页  g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临清县志》,经济志商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影印,第427页⑧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山东省志1924年版,第179页.马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irm清县志》,经济志商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第428页涂于尚修,507  f m等婴:reIM清县志》,建置志交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三年铅印本影印,第320--327页

余之商市犹屹然为鲁西贸易中心。”①民国初年,临清城区汇集了种类繁多的店铺和经营农副产品的专门市场。繁盛街市在“城外西南隅,沿卫河两岸,赓舍鳞次,商贾云集,河东马市大街,长五里许,考院街与大寺街各长里许,为一县商业最发达之区”,“皮店发达有百余家”。②成立于民国二十年的同业公会,有棉业40家,钱业18家,粮业39家,布业16家,柞炭业85家,木业37家,杂货业28家,竹业15家等36项717家,尚有不列者。    民初至30年代,冀鲁豫三省沿南运河及卫河地区的各种土产,主要通过卫河和南运河水运到天津等地。各种货品因需求及运输条件的影响有增有减,变化较大。30年代临清每年输出棉花4万包以上,其中7/10是由南运河水运到天津,③瓜果、废骨、羊毛、酱菜、香油、皮货等多运销天津,紫枣则销于聊城、堂邑一带,冰枣多运销上海。茶叶、西药、绸缎、洋布、洋纱、杂货、果实、纸烟、洋货、磁器、洋磁及江西磁、铁货多由船自天津运来。民国初年哈达所销之数,年逾百数十万元,因水运梗塞,降至每年仅销三万余元。纸烟每年销货自数十箱邃增至四千箱。洋布,民初全市布庄仅两家,三十年代己增至十余家,其销货最多者每年可达十万元。洋杂货,民初仅一家,后增至四十余家,每家销货平均在万元以上。此外,博平、往平、堂邑等县输入的煤油、食糖、洋布、火柴等,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临清水路转运来的。当时堂邑县许多粮栈,从大名、充州、曹州等地收购粮食,除少量在本地销售外,其余全部陆运到临清装船,再经南运河销往外地。日伪期间,沿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打击,临清的工商业大部倒闭。1945    年9月,临清获得解放,翌年6月,为了恢复南运河和卫河的航运,以促进冀鲁豫边区经济的发展,在河北省大名县龙王庙设立裕丰运输公司,在临清设立广华运输公司,分别经营卫河和南运河的水上贸易。1947年两公司合并,统一经营管理卫河和南运河水上运输,公司共拥有木帆船14只,总载重量980余吨。④1946年临清的工商企业已恢复到789户,达到抗战前的规模。1948年临清的工商企业发展到2061户,超过了抗战前的规模。忘(五)济宁      济宁名称和城址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元代的济宁城是伴随济州河的开凿和潜运的发展,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全线通航,而在运河北岸确定了位置,形成了城市,建造了城池。济宁“为南北转输要地,闭则为锁钥,开则为通关”,“南通江淮,北达京裴”,“南船北马,百货萃聚”,“客商往来,南北通简I,,是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商人聚合交易的地方,是鲁西南的经济中心等。明清时期,棉花、烟草、南北杂货已是济宁商业大宗。江南、中原的大量木材和竹    料、浙江的红白糖、江西的瓷器、湖北的桐油等通过运河输送到充州、曹县等山东许多县和河北一些地区,又将北五湖、南四湖和充州一带的土特产,如干鲜果中的核桃、枣、柿、梨、椿芽、药材以及皮张、皮毛等运往江南,并将周边各县的粮食、布匹、煤炭和本城手工业生产的竹制品、酒、酱菜等,大批运往临清、德州、天津等地。由于社会安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圳白清县志》,经济志商业,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第427页。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山东省志,1924年版,第179页习徐子尚修张树梅等纂:《临清县志》,经济志商业,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第432页。‘林洪元:《德州肮运史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德州文史》,第一辑,1  982年,第79页‘齐保柱:《东昌古今备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转引自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2页。  

定,运河交通相对稳定,济宁地区的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济宁城慢慢形成了以酱园、皮业、烟草加工为主的手工工场,创造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清末民初,南门外临运河之处为舟船停泊地,济宁城的“繁荣街市以南门外为第一”    1933-1934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对山东省的调查报告称:“济宁为运河沿岸之中心地点,在铁路未筑以前,・・…(各地)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之起点,商业之盛,田于全省,及粮运改途,河道废弛,津浦通车,于是四万商贩,均改由铁路运输,贸易重,L,,渐移向济南、徐州一带,该县市况,顿见停滞,不复如昔之蒸蒸日上’,①又称;济宁“自筑津浦铁路后,客货多半改由火车载运,迩通行运河之船只,仅黄胯子及鱼船二种而己”。匆    民国时期,济宁的客货运输虽然大半改由铁路承担,但运河水上运输仍占不小的份额。1920年前后,济宁仍为“(山东)省境次于济南之都市,市户数一万五千,人口十万五千,市肆殷闻,商业繁盛,山东西部货物,均集散于此,津浦铁路支线,由滋阳通于此地,运河中船舶寄泊于此者极多”。③当时,济宁“民船北溯南旺龙王庙,南下镇江”,“其输入之货品,若洋布、洋纱、洋绸、杂货等,多自上海经镇江而来……其输出品为牛皮、牛油、落花生油、酒、粉条・,4…”)30年代初,济宁与南方的商品贸易仍有相当多的品种和数量通过运河往来。每年从镇江水路输入的货物,就有铁货五六十万斤,食糖三十四万斤,纸张三四千担,洋火千余箱,洋油五千余箱。⑤    由于津浦铁路和运河两条运输线的作用,民国时期的济宁始终保持着鲁西南贸易和工商业中心的地位。据1933-1934年民国政府的实业调查,济宁的机器工业有电厂、面粉厂、火柴厂各1家,蛋厂2家,翻砂作坊6家,手工业有磨坊业22家,榨油业10家,豆油业10家,酱菜业7家,酿酒业2家,印染业4家,印刷业10家,铜锡业7家,木器业6家,以及干粉、土烟、针织、土布、丝线、织席、笔墨、竹器、梳蓖、砖瓦、石灰、煤球等业若干家,商业有油业11家、药材业11家,南北货业19家,皮毛业45家,杂粮业69家,茶叶业3家,竹货业4家,地货业6家,蛋行业2家,石灰行业2家,铜锡器皿业1家,荷麻业6家,花行业3家,纸业1家,木炭业1家,其他7家。⑥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也各在济宁设有办事处。先前靠京杭运河船运发展起来的一'hJt重要工商企业,在民国时期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如玉堂酱园。长期通过运河从江南输入原料的济宁竹器业,在民国时期亦得到较大发展。清末有竹器作坊10余家,20年代增至60余家到抗战前又增至13。余家,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竹器市场。。运河航运事业还带动了济宁造船业的发展,一些民营造船作坊,制造适于鲁运河南段和山东南四湖航行的木质船,船型有粮划子、溜子等。就连济宁的街巷名称,如柴禾市、御米仓街、烧酒胡同、鸡市口大街、布市口大街、    打铜巷、竹竿巷、瓷器胡同、葛被巷、糖坊胡同、豆腐市、粉坊街、枣店街等,都显示了当年商业繁华的痕迹。(六)其他小城镇。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w东省,门一),1934年版,第226页。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丁),1934年版,第223页.⑤5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山东省,第224页④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山东省,第163页。⑥袁绍昂等纂;《济宁县忑》.卷二法制略实业篇,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影印,第145--149页g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炙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厂丁),1934年版,第224--227页艺唐伟伦{(运河文化与名城济宁》,《山东运河文化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293页,转引自安作璋:1  Y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7页。

20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2-18 18:04: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250675143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世纪京杭运河(华北段)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运河   天津   南运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