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17 15:49:2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我的榜样作文)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摘 要: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式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实施,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对该政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

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

(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

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⑥

(二)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动因

毛泽东是从姓“资”还是姓“社”的角度考虑统购统销这一问题的。他认为,政府掌握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经营自身发展方向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才有出路,这种道路的核心就是搞统治经济。邓小平也

指出,统购统销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所必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⑦陈云则直接指出“农业增产有三个办法:开荒,修水利,合作化。这些办法都要采用,但见效最快的,在目前,还是合作化。”⑧统购统销政策原本是粮食危机的产物,但通过毛泽东等领导的理论提升,成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此,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方向也开始清晰起来。

(三)利用农业积累去实现工业化,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

在当时,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然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财政远不能负担“赶超战略”的高昂成本。正如陈云所言,“搞工业要投资,必须拿出一批资金来,不从农业打主意,这批资金转不过来”。向农民索取粮食及原料是发展工业的唯一方法。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为“重工业优先”战略索取资金积累,即是以“剪刀差”的方式迫使农民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本国质次价高的工业品,在暗中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确立及发展

为了摆脱粮食购销的困境,毛泽东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办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陈云最终选定农村征购、城市配售的办法,简称“统购统销”。在陈云看来,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经过计划收购来掌握货源,经过计划供应来控制销量,这是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⑨这一战略性决策,立即得到了毛泽东等的认可。

1953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12月初开始,除西藏和台湾外,统购统销在全国开始实行。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紧接着在1953、1954年又分别对油料、棉花等实行了统购政策。由此,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干部工作粗暴、购过头粮等现象。特别是1954年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非灾区的粮食统购任务反倒比上一年有较大的增加,各地较为普遍地发生了征购过头粮的现象,从而使得许多地区“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党外也有很多意见”⑩。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三定除了定产、定购与定销外,还定了农民的心。伴随三定政策的施行,统购统销政策最终成熟。

1985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推行了32年的统购政策被合同定购政策所取代。

三、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施行期间,做到了踩钢丝式的粮食供求平衡,既保证了基本的军需民用,也保证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此外,中央政府通过适度调节粮食的进出口以平衡国内的粮食供求。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同分散了粮食的价格风险,从而保证了粮食销售价格长期稳定的局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统购统销的稳定作用使得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困难时期没有出现更为严重的困难局面。

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2-17 15:4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1561691432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统购统销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pdf

标签:粮食   政策   农民   实行   社会主义   农业   工业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